公孫紀走後,許攸於是向公孫瓚表達了袁紹欲往並州發展,不願插手冀州和幽州之事的意思,為了取信公孫瓚,袁紹還表示自己願意上表朝廷請封公孫瓚為冀州牧,將韓馥取而代之。
公孫瓚上回被袁紹騙過一次,所以有些懷疑許攸的真實目的,但他一時又看不出這裏麵藏著什麼貓膩,於是對許攸表示自己知道這個事情了,並且多謝袁紹的好意。反正袁紹這次又沒讓自己做些什麼事情,所以公孫瓚覺得接受袁紹的提議似乎也不賴,還天真的認為冀州歸於自己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許攸出賬之後,公孫瓚與屬下關靖、鄒丹和劉緯台等人商議此事,眾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都覺得袁紹如此示弱可能跟他準備大舉進兵並州有關。
狗頭軍師劉緯台又向公孫瓚提議,讓許攸返回鄴城之後提醒袁紹多加留意幽州方麵發出的《納賢告示》,嚴防地盤內的人才跑到薊城幫助劉虞,到時候給公孫瓚增加麻煩。
雖然劉緯台隻是一個卜數師,但這次他以小人之心防範劉和的做法還真是歪打正著,公孫瓚覺得不僅要嚴防自己地盤內的人才向薊城湧去,還要跟袁紹達成協議,兩家一起合力封鎖黃河以南的人才穿過冀州前往幽州。
第二天,公孫瓚再見許攸時,提出了一項對幽州實施“人才封鎖”和“物資封鎖”的毒辣提議,得到許攸的當場同意。
許攸看得明白,像公孫瓚提出來的這條損人利己的建議,袁紹肯定不會阻擾。
兩家達成了共識,許攸帶著好消息返回鄴城,不久之後關於大公子劉和的各種負麵傳聞就在袁紹控製的地盤內瘋狂傳播起來。又過了不久,袁紹和公孫瓚同時頒布命令,嚴禁各地士人以任何理由途徑冀州前往幽州,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不能讓天下士子被劉和蒙騙!
袁紹的首席謀士田豐對於這種有些下作的做法很是反感,屢次建議袁紹不可惡意中傷劉虞父子,抹黑劉虞父子的名聲,但都被袁紹以“不知道”、“不清楚”這樣的借口推脫了。
到了三月上旬的時候,公孫紀晃晃悠悠地從信都返回薊城,沒有給劉虞帶回來半點令人高興的消息,反倒是帶回來一大堆關於兒子劉和的負麵傳聞。
當劉虞聽到有人竟然誣蔑兒子跟自己的妾室大小歐氏有染時,氣得臉色烏青、口唇發紫,差點當場背過氣去。
劉虞不是相信了這樣無稽的謠言,而是覺得造謠之人的用心太惡毒了一些,竟然采取這種卑鄙無恥的手段打擊兒子的聲望,同時離間他與兒子的感情。
別駕趙該當時就跳起來跺腳大罵,一條一條為劉和正名,反駁這些無中生有的謠言,生怕劉虞誤信了這種讒言。治中齊周也是同聲附和,表示力挺劉和,堅決不相信這些子虛烏有的謠言。
反應最大的要數騎都尉鮮於輔,他抽出腰刀,將刀刃架到公孫紀的脖子上,質問道:“公孫從事,大人這次派你前去麵見公孫瓚和劉備,是要你痛斥他們的做法,不是讓你帶這些惡毒謠言返回薊城!”
劉虞強壓心中憤懣,擺手喝止鮮於輔:“誠弼都尉,不可對公孫從事如此無禮!快快收起刀來,千萬不要傷了公孫從事。”
正當議事廳內眾人心情沉重的時候,忽然門口的侍衛高聲報告:“啟稟大人,鮮於都尉帶著四人在府外求見!”
卻是前往遼東的鮮於銀和韓珩帶著劉政、李敏和太史慈趕回薊城了。
若是鮮於銀一人前來,他憑身份自然可以直接進入議事廳,但這次是要帶著衛兵們從未見過的劉政、李敏和太史慈三人麵見劉虞,所以在府門口便讓士兵通報,等候著劉虞的接見。
劉虞聞言,心頭一動,忽然想起上次自己南下冀州之前,似乎也是鮮於銀急吼吼地趕回來,結果成就了兒子的一番名聲。這次鮮於銀是受兒子所托前往遼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再次安全返回,會不會又帶回來一些驚喜呢?
“有請鮮於都尉入府!”劉虞對門外的衛兵下令。
不多時,一臉興奮的鮮於銀和韓珩帶著李敏、劉政和太史慈三人走進議事廳中。
“草民河東李敏,拜見太傅大人!”
“草民北海劉政,拜見太傅大人!”
“草民東萊太史慈,拜見太傅大人!”
不等鮮於銀示意,劉政等人一起向坐在主位之上的劉虞躬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