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
民族團結誓詞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
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的民族團結紀念園中矗立著一座民族團結誓詞碑。誓詞碑的正文為:“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正文下方是各代表用各民族文字寫下的簽名。這二十六種民族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未進行民族識別前,由與會代表自行登記的稱謂。
普洱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越南、老撾三國接壤,境內有多個民族聚居。少數民族曾長期受到階級壓迫,不同民族之間隔閡較深,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普洱專區的部分國界還未劃分,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國民黨殘部時常趁亂騷擾邊疆,曆史遺留下來的土司製度仍有殘餘,凡此種種皆是幹擾普洱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關係、影響民族團結的不利因素。
基於少數民族眾多的國情,1950年,中央為了促進民族團結,決定從各民族中選派代表參加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國慶觀禮活動,雲南代表在北京期間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同胞的關心與愛護,發現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與舊社會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1
950年末,參加國慶活動的代表回到普洱,召開了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會後參會代表在寧洱紅場尊重、參考了民族習俗,舉行了剽牛、喝咒水的盟誓活動,又設立了這塊民族團結誓詞碑,召開了紀念大會。
普洱的各少數民族人民如佤族、傣族、拉祜族等,本就流傳有互為兄弟的傳說,這些傳說寄托了民族團結的美好願望,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親切感。而各民族長期雜居的客觀條件,也使得民族間的經濟交往與文化交流難以斷絕。另外,長期以來當地各民族也有團結一致反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曆史傳統。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便一直非常重視該地的民族問題,在團結當地群眾抵抗敵對勢力的同時,也在緩和與改善民族關係,堅決貫徹“慎重穩進”的方針,尊重民族習慣與文化,既團結和爭取少數民族人士,又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生產,改善當地的物質條件,召開各族各界代表會議,以求就各類問題達成共識。這些都使得當地民族對黨和政府由衷擁戴,也促成了這座誓詞碑的落成。
誓詞碑作為民族團結精神的曆史記憶,落成70餘年間受到邊疆各民族的宣傳。2000年,誓詞碑落成五十周年之際,當地政府將此碑遷入新建的“民族團結園”。2006年,寧洱縣將每年的12月31日定為“
民族團結紀念日”,紀念這一曆史性時刻。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是象征民族團結的一座不朽豐碑,它象征著新中國成立後,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開始。它主題鮮明,所折射的民族團結精神不僅是雲南邊疆各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縮影。
參考文獻
[1]黃桂樞:《論雲南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2]張澤洪:《論民族團結誓詞碑的宗教文化內涵》,《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3]白應華:《論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建碑的曆史必然性》,《普洱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4]刀紅梅:《記雲南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