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秦半兩

秦半兩拓圖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用貨幣按照形製主要可分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等。半兩錢從形製來看即是圜錢的一種,即圓形有孔的銅製貨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秦幣為天下幣,據《史記》記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可見在秦始皇時期半兩錢已經出現,這種圓形方孔的貨幣形式也被沿用下來,貫穿我國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始末。

自西周末年,天下分裂,群雄逐鹿,各國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文化麵貌,尤其以文字、貨幣等最為多樣。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自號“始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便於各地區、各民族間的交流,廢分封製行郡縣製,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中國從此進入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時代,貨幣變革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戰國時代起,秦國一共使用過包括半兩錢在內的五種貨幣,半兩錢以其便於使用的形製和重量,更適合流通,其他諸國見此也有所效仿。陳尊祥認為半兩錢的最早鑄造年代在戰國早期與戰國中期之交,最晚不會晚於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為市”之時。目前已經有諸多考古發現,以實物彌補《史記》等文獻之闕,為我們了解半兩錢的起源提供了諸多幫

助。在陝西、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地,先後發現了眾多錢幣窖藏,其中出土了數量較多的戰國時期半兩錢,這說明半兩錢的使用遠早於秦始皇統一六國。1979年,四川省青川縣的秦墓中出土了七枚戰國秦半兩,墓中還出土了帶有秦昭王元年紀年的木片牘,這對於半兩錢斷代有重要意義。

雖然戰國秦半兩與秦代半兩一脈相承,但是兩者在具體形製上仍有差別。相對而言,秦代半兩質量更小,表現出的鑄造工藝也更高超,已經用泥範或銅範製造,錢幣表麵更為光滑平整。另外,秦代半兩上的錢文也更加規整。

秦始皇雖然統一六國,而且頒布了一係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法令,但是秦代統治時間有限,短短二十餘年間很難完全改變六國故地的各項傳統。根據目前秦代半兩的出土地點,有學者提出,秦代半兩的流通範圍是很有限的,而且錢幣的形製、質量等也並不固定。

雖然秦始皇頒布的統一貨幣法令影響力有限,但卻深刻地影響了漢代的貨幣,秦亡後,又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亂,才複由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經過漢代的漫長統治,故六國的傳統逐漸減弱,而日漸趨向於大一統氣象,全國範圍內使用的貨幣也終究走向統一。

統一貨幣作為聯結普通百姓與國家經濟的重要物質載體,既深入尋常人的生活,也是國家權威的體

現,更是各民族人民交流交往的紐帶。

參考文獻

[1][日]稻葉一郎著,王廣琦、李應樺譯:《關於秦始皇統一貨幣的問題》,《河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2]蔣若是:《論秦半兩錢》,《華夏考古》1994年第2期。

[3]劉誌榮、劉鵬:《試述秦半兩》,《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

[4]趙乾坤:《秦半兩錢初探》,《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