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

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內蒙古自治區杭錦旗阿魯柴登發現了一座匈奴墓,該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這件鷹頂金冠飾尤為精美,被認為是匈奴首領所戴的冠飾。這件冠飾冠高7.1厘米,額圈直徑16.5厘米,重1211.5克,現藏於內蒙古博物院。冠由冠頂和冠箍組成,冠頂底座飾有狼羊搏鬥紋飾,上麵站立一隻展翅的雄鷹。冠箍由三條半圓形金條通過榫卯插合而成,主體裝飾有繩紋,上麵還有精美的浮雕,刻繪了臥虎、臥羊、臥馬等圖像,製作精美,展現了草原民族的社會風貌。學者認為冠飾是利用阿爾泰地區的金屬冶煉技術製作加工而成的。阿爾泰地區盛產黃金,其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較為發達的金屬冶煉技術。

該墓不僅出土了這件冠飾,還出土了較多刻繪凶猛野獸的牌飾,結合圖像風格和墓葬的所在地,考古學者推測這座墓的墓主應為戰國時期的一位匈奴首領,這件冠飾是迄今發現的唯一“胡冠”。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一直處於碰撞和交流中,雙方因此形成了風俗和文化上的演變,比較重要的一次演變即是趙武靈王發起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在戰爭中發現,少數民族的一些服飾和武器可以與中原原有的武備相補充,這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趙武靈

王也將胡冠引入了中原。《後漢書·輿服誌下》記載:“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冠既引入了草原風俗,也保有部分中原文化的底色。

匈奴在中國曆史上曾是與漢民族相互交流的重要族群,至秦漢建立統一的中央王朝之後,漢族與匈奴之間發生多次衝突。長城便曾是中原王朝為了抵禦以匈奴為代表的北方遊牧民族而建築的重要防禦工事,然而長城終究未能阻擋經濟文化的交流。遊牧者需要中原的糧食和絲綢,耕作者則需要草原上的金屬和牲畜,雙方在戰爭、貿易等各種形式之下,相互學習,各自取長補短。

自戰國時代開始,中華文明便在與周邊族群的數次爭鋒之中,不斷累積自己的力量。中原王朝與匈奴且戰且和,最終南匈奴入塞,匈奴也進一步融入中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文化格局。可見長城雖然起初為一道軍事屏障,卻未能成為文明與文化交往傳播的障礙,恰是長城內外皆故鄉。

參考文獻

[1]趙愛軍:《試論匈奴民族的金銀器》,《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2]張景明:《匈奴金銀器在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原文物》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