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忙碌一日,終於找到了十個符合要求的粗壯婦人。
第二天,吏員和衙役便指揮她們按蘇惟生的法子做糕餅。
這種糕餅雖帶了個糕字,卻並不像蘇正德的八方齋裏賣的糕點那樣蓬鬆柔軟。
而是實打實的用半發酵的麵摻了油鹽,以炭火烤炙,做得有成人半個巴掌大,吃起來酥脆鹹香,能保存的時間長,若在中間戳個小孔,還能隨身攜帶,最重要的一點是,非常飽腹。
十個婦人在府衙後院忙得熱火朝天,每做好一鍋就有衙役將其搬出去放到大門口的桌子上,一塊一塊摞起來。
到了第三天,府衙門前的四張大長桌上,已經堆起了方方正正的糕餅山,散發出麵食獨有的香氣。
花城府衙從沒出現過這種景象,不用敲鑼打鼓,很快就靠過來一群百姓,圍著糕餅山議論紛紛。
“這餅子看起來硬邦邦的,聞著倒是香!”
“那可不!裏頭倒了油啊!我家婆娘就在府衙做糕餅,說是用了一大桶油!”
“老天爺!難怪這麼這麼香,也不知道吃起來怎麼樣。”
“我姐姐也在府衙做工,領了六十文銅錢,每天還能吃三個餅!”
“也不知京城來的知府大人的餅子,吃起來是個啥味兒。”
“哎喲,快把口水擦擦!小心差爺看見了把你趕走!”
辰正時分,咚咚的鼓聲響起,待周圍的人擠得水泄不通之時,蘇惟安在衙役的護衛下登上高高的石階,高聲宣布了獲取糕餅的辦法:
“知府大人有令,凡我花城百姓,無論男女老幼,隻要學會數數,就能領一塊糕餅!答對算術題,還能再得一塊!”
他一揮手,就有兩名年輕的衙役上來做示範。
兩人相對而立,其中一個大聲從“一”念到“二十”,又倒過來從“二十”念到“一”。
衙役念得非常慢,還配合兩隻手來回數,顯然是在邊念邊教。
確定他將二十個數倒背如流之後,另一名衙役取出一塊餅,用油紙包遞過去,然後問道,
“假如共有十二個餅,你吃了三個,還剩幾個?”
對方數了數,大聲道,“九個!”
如此又問了四個問題,負責數數的衙役都答對了,便又領了一塊餅。
他將兩塊餅拿到手裏,樂滋滋地麵向眾人,“數對了,題也答對了,這兩個餅就是我的嘍!”
說完便將餅揣進懷裏,大步跑回了衙役隊伍中站好。
這示範實在簡單明了,等蘇惟安和姚知事退到旁邊,另換了一名吏員再次搬出長桌做統計時,領糕餅的隊伍已經排到了街角。
隻是二十個數雖不算多,要全部數清楚、不出錯,也是要費些時間的。
一天過去,除了街麵上本就會算賬的掌櫃、夥計之流出於好奇來試過以後領了餅,竟沒有一個學會的。
如此一來,有許多人就泄氣了,
“活了這麼大歲數,腦子都不靈光了,哪裏學得會?”
第二天就不肯再來了。
不過成人不來了,還有孩子呢!
那餅子的味道一直往鼻孔裏鑽,孩子們經不住誘惑,圍著衙役和吏員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