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惟生這邊憑一己之力為府衙入賬一千七百多兩白銀,瞬間闊氣起來。
他先多雇了幾名衙役,又給上下一幹人等發了三百文賞錢、做了兩身衣裳。
給了甜棗之後,蘇惟生又親自去王府,把葛飛手下的幾個兵請來給幾十個衙役訓練。
時間也不長,就每天早晨訓練一個時辰。跑跑步,對練一下啥的,強身健體倒是次要,主要是為了改善府衙的風氣。
於是花城的百姓們很快就發現,街上巡邏的衙役都跟往常不一樣了,走起路來一個個精神抖擻的。
這邊安排下去,蘇惟生又把目光放在了教化生民的事情上。
他撥了三百兩修繕花城的府學,又跟郝玉成商量過後,去府學與幾位教授夫子交流了一番學問,酌情提高了他們的月例。
而後請了幾個窮書生抄寫自己從京城帶來的各種書籍……說到底就是效仿杭參政當年在博陽府學的做法,豐富藏書,提高學子們的眼界。
說起來,花城的教育事業是真的慘。
今年因為蘇惟生在黃石鎮養傷,沒能參與府試的前期準備工作,所以四月的府試是任通判出題,郝同知主持的。
偌大的花城,攏共才中了三個童生。
而如今的花城府學中一共兩三個秀才、五六個童生,其他全是白丁。
就這些,還都是花城望族、轄下各縣城的官員和商戶家的子弟,農家出身的一個沒有。
再想想從前的博陽府學……蘇惟生真真切切地撒了一把心酸淚。
都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百姓們連肚子都填不飽,還說什麼讀書識字呢?
蘇惟生也是到周邊各村子裏轉了一圈才發現,村民中十之八九的人都不識字,而且,也沒啥識字的欲望,懂事的都盼著快些長大,好多為家裏幹些活,或者直接從軍去。
不懂事的,就整日遊手好閑,偷雞摸狗,或者訛詐有錢人為家裏添些進項。
當然,後麵這種認真說起來,也不算不懂事。
總的說來,就是花城的大部分平民百姓都覺得讀書識字沒啥好處來著。
為此蘇惟生也是操碎了心。
府學那邊倒還好,不管出身如何,總歸有向學之心,多了書本古籍,那些學子自然會去看。
可平民,尤其是那些不打算考功名的農人子弟,該怎麼讓他們覺出讀書識字的好處呢?廣開民智,委實不易啊!
蘇惟安和邵師爺、尹師爺商量了好幾天,仍舊沒想出法子。
最後蘇惟生想出了一個“利誘”的辦法。
沒過兩天,府衙門口又貼出了告示——知府大人要雇十個手腳麻利的婦人做糕餅,一天給三十文工錢,做完一天結一天!
哎喲!這知府大人年紀不大,卻是出了名的能幹,從堆肥和查苗女失蹤這兩件事就能看出來!
再說旁邊就是滇池王府,知府大人總不敢賴賬吧?
於是這天一早,許多穿著粗布衣裳的婦人都在衙役的指揮下,去了畫好白線框的地方排隊報名。
姚知事坐在長桌後頭,挨個查問姓名年齡,還有以張媽為首的蘇家仆婦查看婦人們雙手的指甲是否幹淨。
他按照蘇惟生的囑咐,問得十分細致,每問完一項就在紙上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