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印象(2 / 2)

後麵若繼續一路順利,考上進士,那也要二十五六歲。

像二十一歲的趙懷瑾和十九歲的嶽西池,已算是鳳毛麟角。

所以放眼望去,殿內大部分都是三四十歲的人,五六十的也有,隻得一兩個。

說句題外話,通常來說,要不是文章特別出色,五六十歲的舉子朝廷是不會錄取的——年紀這麼大了,能為朝廷效力多少年?

倘會試取中的考生有半數以上都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朝廷如何派官?萬一經不起外任的長途跋涉,走到半路就一命嗚呼,不是白白浪費進士名額嗎?

像蘇惟生年紀這麼小,麵容還十分青澀的,就更是少見了。

十六歲,別人都還在為考秀才而奮鬥,他卻已經中了進士,馬上就要入朝為官了。不光僅次於趙懷瑾,容貌氣質還都十分出色。

思及此處,熙和帝又朝殿內望了一眼,竟又發現了好幾個十七八歲的少年。

他掩住眸中驚異,低下頭翻開官員準備的考生資料。

頭一張自然是會元趙懷瑾,熙和帝直接略過,翻到了第二頁:蘇惟生,十六歲,原籍南陵郡博陽府平寧縣,何年何月成為秀才、排名第幾,何年何月成為舉人,排名第幾。

然後縣案首、府案首、院試第二、解元、會試第二的字樣映入眼簾,熙和帝震驚的同時又深感惋惜。

怎的院試和會試隻得了第二呢?若全都是第一,此次殿試他甚至可以連文章都不看,直接點蘇惟生為狀元!

試想一下,一個出身農家、年僅十六的六元及第,傳出去該有多轟動啊!

而且,院試算得什麼,此次範伯寅和潘遠洋若取了他為會元,加上前頭的解元和今日的狀元,三元及第也是本朝頭一個啊!

熙和帝氣不打一處來,這範伯寅腦子是怎麼長的?他是需要吉兆沒錯,但趙懷瑾他是世家出身啊!如今那些老家夥的權力還不夠大嗎?還要為他們添一層風光?

想到這裏,熙和帝深深吸了口氣,將潘遠洋和範伯寅在小本本上重重地記了一筆。

隨後他又忍不住將目光落在蘇惟生臉上,仔仔細細地打量了起來。

大眼睛、高鼻梁、麵龐白淨、下巴還有些圓乎,目光溫和,神情專注,舉止從容優雅,身穿一件月白錦袍,袖口繡著一叢茶花,青玉冠束發,安靜地坐在那裏,顯得靜謐而美好,又透著幾分與年齡不符的沉穩。

熙和帝更吃驚了,這明明是個風采卓然的世家子,怎可能是寒門出身?

資料上明明寫著,其父祖都是平寧縣清水村的農人,其祖父隻有四五畝薄田,其父後來倒是掙了些產業,但蘇惟生這一身風儀,又豈是一個農人能養出來的?

再往眾考生中掃了一眼,熙和帝不禁心情大好——若不是大魏鍾靈毓秀、若沒有自己二十年勵精圖治,今日如何能出現如蘇惟生這樣卓絕的少年?

而且這等少年還不止一個,可見是國家興旺之兆啊!

就在這一瞬間,朝政混亂、隴西貪墨案和民亂帶來的陰影一掃而光,未至五十便深感精力不濟的熙和帝精神一振,已有些混濁的雙眼中綻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