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殿試(1 / 2)

蘇惟生要是聽到熙和帝的心聲,指定會說,就您這作派還指望國家興亡呢?

登基才二十年,就禍禍得朝政混亂、官員腐敗、邊關硝煙四起、隴西民不聊生憤而反之、藩王擁兵自固,這哪裏有半點興旺之兆?明明是亡國之兆!

不過他做事一向專注,因此並沒有注意到熙和帝的目光,而是將全部心神都放在了麵前的題目上。

殿試的考題通常有三四道,都是皇帝最近有困惑或者亟待解決的國策問題。這是皇帝在向新晉貢士詢問治國之策,又名“策問”。

皇帝或閱卷官可以通過貢士們的答卷分辯這位貢士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呆,還是對國事有真知灼見的明智之士,以此來斟酌接下來如何安排他的官職。

然而現在,蘇惟生麵前的試卷上隻有一道題,隻是題目很長,竟有五六百字之多:

“朕聞治本於道,道本於德,古今論治者必折衷於孔子……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曰明物察倫,由仁義行。曰其仁可親,其言可信,皆未及武也。”

“獨自商以下有天賜勇名執競維烈之稱,豈至後王始尚武歟?諸生得不勉思而茂明之?其為朕闡典謨之旨……”

意思很簡單,皇帝問在場的考生,為何他越想勵精圖治,官員卻愈發腐敗、法令卻更加鬆懈?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於他缺乏勤政愛民的精神,還是在於他的優柔寡斷?

蘇惟生心中冷笑,皇帝果然憋不住了。

這題目乍一看,似乎是在反省自身的錯處,但皇帝是天子,怎會當真覺得自己有錯?一句官員腐化、法令鬆懈,無非是譴責政令不通罷了。

可政令為何無法下達?還不是因為朝中有人一手遮天,蒙蔽下屬!哪些人呢?比如內閣……

蘇惟生還以為隴西發生那麼大的事,此次殿試或多或少會出個與賑災相關的題目意思一下,誰知……

雖然這考題也在他的猜測之中,但心裏還是有些發寒——對當權者來說,還是手中的權力最為要緊,熙和帝如今這是連掩飾都不肯了!

殿試的策論一般不限字數,但通常都要寫到兩千字以上才算合適。時間是一整天,從天不亮到天黑為止。

中午皇帝讓人送來了簡單的午餐,讓貢士們在座位上用餐,吃完繼續寫。

熙和帝作為一國之君,說是日理萬機也不為過,自然不可能在大殿監考一整天。他隻坐著受了貢生們的禮,而後在他們開始寫文章時坐了一會兒,就離開了。

出了太宸殿,他在議事時隨口問了寧恪一句,“嶽西池是太傅的外孫?”

寧恪連忙低頭答道,“正是家妹之子。”

熙和帝又問,“蘇惟生呢?”

寧恪從來沒關注過嶽西池的事,不過得知有幾個少年常去寧老太爺的別院之後,還是著人調查了一番,聞言便答道,“回陛下,蘇惟生是國子監祭酒蘇大人的族侄。”

熙和帝微微一笑,“蘇愛卿教導有方。”

隨後微一頷首,沒再說話,低下頭繼續看寧恪遞上來的折子。

寧恪頓時一頭霧水,這是個啥意思?陛下對這個蘇惟生很欣賞?

殿內的蘇惟生並不知道這一節,他先前已做過準備,這會兒隻需把記憶中的文章寫在稿紙上略加修改,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