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會試之前(1 / 2)

如果範閣老生了針對之心,最大的可能就是為難蘇惟生和蘇茂謙。一個是蘇正良的侄子,一個是蘇正良的侄孫,關係最近。

曹承沛是表侄,嶽、何二人隻是姻親兼同鄉,範伯寅還不至於揪著他們不放。

話說回來,其實杭參政得罪過的人也不少,不過京城許多年長的人都對他有些忌憚,應該不會出手為難。

唯一有膽子的蜀王一係,現在還自顧不暇呢,哪有閑心去關注幾個籍籍無名的舉子。

說完主考官,大家並沒有立即散去,而是把各家長輩的提點都拿出來分享了一下。

寧老太爺見他們說得熱鬧,索性自己出門歇息去了,把書房留給了他們。

最後說得差不多了,蘇惟生又拿出三個題目給大家寫文章。

曹承沛哀嚎一聲,“表弟,今天難得休息一日,你就不能讓大家多歇歇?連著苦讀了這麼多天,我腦袋都快變成方的了!”

何軒十分無語,“你要不想寫就先回去,沒人強求。”說著轉向蘇惟生,“對吧?”

“沒錯,”蘇惟生回答得也相當幹脆。

曹承沛垮下臉,“那還是算了吧。萬一你們今日寫的就是會試要考的呢?”

蘇惟生沒理他,“嶽兄、何兄,咱們一人再出一題,就按名單上前三位的風格要求來。”

“行,”嶽西池與何軒點頭答應。

蘇惟生鋪好紙,略一思索,寫下了一個題目。

題目倒也罷了,曹承沛一看問題要求,居然是駢文,不由又哀嚎道,“為什麼是駢文啊!我最怕這個!”

這段時間,寧老太爺沒少要求他們寫駢文。

“因為範伯寅好駢體,”蘇惟生先前還不明白為何老爺子一再要求他們寫駢文,現在終於明白了他的苦心。

駢文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所以又稱“四六文”。

唐朝科舉以詩賦取士,其中的“賦”,便是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的公文亦是駢文,即四六體。

這種文體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所以在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首遭挫敗。

但二人去世之後,駢文的影響又起,著名詩人李商隱、溫庭筠都是其中好手。

前朝大慶開國以後,在一位雲大家的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駢文自此漸漸衰微。

本朝太祖蕭成康以詩詞聞名,文采風流,令無數文人折服,卻也獨獨不愛駢文。所以到了如今,散文早已成為主體,駢文鮮少有人再寫。

在別院那段時間寧老太爺要求大家寫駢文,蘇惟生苦苦思索都沒能得出原因。現在麼……

曹承沛歎了口氣,認命地寫起文章來。

這一投入,一天又這麼過去了。

別院平日裏就主仆幾個,嶽西池又是個話少的,寧老太爺與滿伯原本也習慣了。

但上回寧老太爺生病,這幾個不是鞍前馬後地伺候了半個多月麼,幾人一走,兩老還挺不適應來著,這次把人叫過來,索性又留了他們住下。

每日寫完文章,寧老太爺再仔細批改,蘇正良偶爾也會過來看看情況。

就在這樣緊張的準備中,會試終於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