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嶽飛在營中召開軍事會議,討論進攻鄧州事宜。黃毅勳冒充嶽飛的親兵站在嶽飛身後“旁聽”了會議。在會上他第一次見到了嶽飛的部將和謀士,以及嶄露頭角的大公子嶽雲。在他們熱烈的討論聲中黃毅勳了解了嶽家軍的現狀。嶽家軍本部兵馬不過三萬,加上臨時劃歸嶽飛指揮的地方部隊也不過三萬五千人,其中騎兵不到三千。就這樣一點兵馬不僅連克郢州、隨州和襄陽,而且在十天前一舉打敗了李成前來反撲的十多萬大軍,現在正準備攻占鄧州、唐州和信陽軍。鄧唐、信三地的金、偽軍超過七萬,其中鄧州一地就有五萬多人。對這樣一股貌似強大的敵人,嶽家軍沒人把它放在眼裏,將軍們爭著率軍攻打鄧州。會上確定了先打鄧州,再打唐州和信陽軍的作戰方略,由誰領兵,怎麼打卻沒有最後確定。
會後,黃毅勳在張橫、王保的陪同下參觀了嶽家軍的訓練,發現嶽家軍的騎兵全部是輕甲,也就是說士兵隻有頭盔和胸甲,戰馬則沒有鎧甲。大多數步兵則沒有任何鎧甲,內有將軍著頭盔和胸甲,校尉則隻有胸甲。騎兵的武器多數是砍刀,步兵則半數為長槍手,半數為弓箭手,除了極少數火箭外沒有任何火器,別說火炮,連火槍都沒有。這和黃毅勳所知的北宋時就有火炮(震天雷)、火槍(突火槍)的情況大相徑庭。甚至嶽家軍連床弩和發石車(又稱石炮)都沒有,攻城演習也就是雲梯(就是長點的梯子)一架就往上爬。這讓黃毅勳大為意外。
晚上,黃毅勳向嶽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嶽飛見識過現代火器的威力,對自己沒有火器也很無奈。他向黃毅勳解釋進行南渡前隻有禁軍才配備少量的火器,也隻有兵部軍械司才生產火器。當年開封城破時為防金人得到火器,朝廷銷毀了火器,燒毀了火yao配方和火器資料,解散了軍械司的火器工場,所以現在各部都沒有配備火器。自己軍中的火箭是從民間買的煙花直接綁在箭頭上做的,主要用於報訊,偶爾也用於火攻。至於強弩,本朝的強弩神臂弓南渡前也是隻有禁軍才配備,本部是由廂軍發展起來的,所以一直沒有配備。沒有配備發石車是因為發石車太笨重,一架發石車最少要十個人操作,而且射程近,準頭差,威力小,還容易被敵方弓箭攻擊(因為發石車的射程還沒有弓箭的射程遠)。黃毅勳聽到這裏就想到了蒙古最後一次攻打襄陽時用的“回回炮”,也就是改進型發石車。那一次戰役因為“回回炮”的第一次使用在曆史上就稱為“炮打襄陽”。
“大哥,我知道一種新型的發石車,又叫石炮,隻需兩三個人操作,比原來的石車射程遠,而且可以瞄準,威力比原來的發石車大得多。”
“是嗎?那就值得配備了。造起來麻煩嗎?”
“非常簡單。這種石炮無人操作時看起來和發石車差不多,也是兩根立柱,一根橫杠,一根發射杆。隻是操作時不像原來的發石車那樣是用人拉,而是一頭掛重物,一頭放置石塊。操作手用繩子把準備放石塊的這頭拉下來固定到地上,這時掛重物的另一頭就翹了起來,操作手裝上石塊後鬆開繩子,因為另一頭重得多就會迅速下落砸在地上,把這頭的石塊拋射出去。由於重物落地的力量比人拉的力量大得多,所以射程也就遠得多,而且重物下落時不像人拉時兩邊受力不均,所以石塊拋射出去的方向就基本穩定,不會出現忽左忽右的情況,這就使操作手能夠調整射擊的方向,準確性就會大大提高。”
黃毅勳一邊說一邊畫出了發石車和石炮的操作圖。
“好!明天就由你招募工匠製造。讓張橫、王保負責供應原料。需要多少銀兩?我現在就可以給你。”
“錢帳的事也讓張橫、王保負責吧,隻要他們兩個聽我指揮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