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直搗黃龍(1 / 3)

完顏亮忙於軾君自立之時,嶽雲和張憲的部隊正在換裝。原來的槍炮都淘汰掉,換上了最新型的槍炮。火槍不再是原來的鳥銃而是真正的後裝彈步槍,子彈也是真正的步槍子彈。射速射程和殺傷力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炮彈也換成了真正的開花炮彈,比以前的實心彈威力大了許多。最大的變化是發石車,拋出的不再是石頭而是zha藥包。經過幾年的和試驗,兵工部門終於研製出了幾種安全zha藥並開始批量生產,張憲和嶽雲的部隊因為處在戰爭第一線成了第一批換裝的部隊。除了火器之外,部隊還淘汰了神臂弓,換上了鋼製連弩。連弩分兩種,一種是大型連弩,裝在特製的車上,以腳踏為動力,機械裝弦,連續發射。隻要箭槽裏有箭就能不停地發射下去,射速是每分鍾二十支,有效射程三百米。一種是手弩,一次裝箭五支,手動操作,是騎兵近戰的有力武器。黃毅勳並沒有參與這些武器的研製,隻是告訴他們要針對原有武器的缺點進行改進,要大膽試驗,不要怕失敗,要敢於想象,敢於把官兵們對武器的要求變成現實。研究人員試驗了多種原料和配方後終於在zha藥的安全性方麵取得了突破,其他火器的改進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張憲和嶽雲在官兵們試用新裝備的時候對如何完成朝廷交給他們的任務進行了探討,最後決定張憲率先行動,張憲行動時嶽雲負責保護他後防和側翼的安全。張憲拿下上京之後嶽雲再開始行動。當然,張憲行動時嶽雲並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積極和草原各部落取得聯係,進行和談,不能和平統一也要分化瓦解。

華夏六年九月十日,張憲出師遼東,直指金之北京路(今河北東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同時,華夏海軍司令黃佐也率軍攻打金之東京路(今遼寧省東南沿海一帶)。張憲所部有第3、4、5、6四個軍16萬人,黃佐除率本部海軍外還有山東軍區四個師一同行動。這四個師登陸後受張憲節製,主要任務是防守正規軍打下的城市。

戰鬥一開始進展順利。完顏亮雖然迅速把部隊從二十多萬擴充到五十萬人,這些新軍的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張憲的國民軍相比。北京路雖有部隊二十多萬,但其中十五萬是新成立的部隊,又分散於四府十州,一個州府隻有一兩萬人。僅次於最前線的幾個州也隻是各有三萬守軍。張憲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圍城打援,各個擊破的戰術,到九月二十日,已打到興中府(遼寧朝陽),二十一日拿下興中府。二十三日分兵打下錦州和義州,與海軍會師。此時海軍也已打下沿海各州縣。二十五日打下廣寧府(遼寧北寧市),繼續東進,直指東京遼陽府。

完顏亮接到各路告急的軍情後調兵遣將,從各地抽調兵馬三十萬人傾全國之後南下,準備與國民軍進行會戰。然而其兵馬齊集之時正好收到興中府失陷的消息,完顏亮認為張憲要北上北京大定府,於是親率大軍走臨潢府南下。部隊直到臨潢府與大定府之間卻收到國民軍東進東京遼陽府的消息,遂折返向東。九月二十八日,大軍趕到沈州(遼寧沈陽),國民軍已經攻下了東京遼陽府。完顏亮認為張憲攻下東京後必然北上攻打上京,沈州是必經之路,遼陽沈州之間一馬平川,是最有得於騎兵發揮的好戰場。由於國民軍善於塹壕,構築工事,據之以發揮火槍火炮的優勢,所以金軍隻有在國民軍行進中發起攻擊才能擊敗之。基於上述設想,完顏亮一麵讓斥候嚴密監視國民軍動向,一麵率手下將領在沈州以南尋找設伏地點。九月二十九日,完顏率大軍出城,在沈州以南十裏處設伏,準備給張憲的國民軍以致命的打擊。

已經張好了網,張憲對此卻一無所知。潛伏在上京的情報人員隻知道皇帝率三十萬大軍禦駕親征,卻無法得知大軍現在何處。在敵國境內打仗的弊端暴露無遺。為了探明沈州的敵情,張憲派一個團前往沈州附近偵察。二十九日,偵察部隊回來,查明金軍主力已經到達沈州。是避實擊虛,還是硬碰硬?和部下討論了一番之後,張憲決定留山東軍區一個師留守遼陽,主力繼續北上。無論如何,張憲還是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是自己在進攻,每攻下一個城市自己都要分兵把守,打下的城市越多,自己的兵力就越分散。所以提前和敵人決戰是好事。總比大軍每到一地敵人都不戰而逃,自己兵力越來越分散好得多。隻要不是中了埋伏,張憲還是相信自己勝利的把握大一些。為防止中埋伏,張憲決定行軍時必須左右偵察到一裏以外,向前偵察到十裏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