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軍有雄兵六萬,分駐領地各處。紅旗軍的團級以上軍官,基本上都是由當年的六十二勇士擔任。這些人跟隨趙依傑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從趙依傑那兒學來了很多遠超當代的軍事知識和訓練方法。趙依傑有這份自信,就算自己真的不幸了,這些人當中,也總會有人站出來,繼續帶著紅旗軍,繼續一路走下去。
紅旗軍相當的好認,所有的官兵剛加入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剪去辮子。這是趙依傑與清廷決裂的一個態度,他不想跟這個腐敗透頂、又視國民為奴隸的政府搭上任何的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那些新兵們頗不習慣,有些人甚至於還有一些抵觸心理。可是,隨著戰事的進行,清軍的表現和紅旗軍的表現判若兩人,那些原本不願意加入的人,也欣欣然自己剪掉了辮子,成為了紅旗軍的一份子。
對清廷來說,沒有了辮子,那就是造反,就是叛亂。因此,沒有了辮子,紅旗軍的官兵們隻能跟著趙依傑打到底了,就算他們想回家,官府也不會放過他們的。趙依傑此舉,得到了大量忠心耿耿的士兵,同時,也得到了革命黨人和海外華僑的全力支持,特別是那些革命黨人。甲午慘敗,巨額的賠款,讓大清搖搖欲墜,革命黨人也趁機崛起。他們在南方遭到清廷的殘酷鎮壓,沒得到什麼機會,索性就跑關外投趙依傑來了。革命黨人一般素質較高,意誌較堅定,領會起趙依傑的軍事知識來更加得心應手,再加上他們作戰時悍不畏死,很快,就在紅旗軍當中成為了一股中堅力量。對此,趙依傑心知肚明,卻暗中有意扶持。大夥兒都有著共同的目標,自然是要幫忙一下了。
按照趙依傑的習慣,紅旗軍分為了三個師,以及大量的附屬部隊。一師師長王長春,駐紮在長白山東麵的蓋馬高原和鹹鏡山脈一帶,護衛著紅旗軍唯一的出海口羅津,與日本部隊相抗衡。二師師長林貴銘,駐紮在丹嶺一帶,威懾當地的清朝政府,同時,監視俄羅斯人的行動。三師師長孫萬才,駐紮在安東縣北部的群山中,緊盯著安東縣這個通往黃海的出海口,同時監視日俄兩支大軍的一舉一動。每個師各一萬五千人,分為四個步兵團,一個工兵團,一個偵察營,以及大量的師直屬部隊。
除此之外,紅旗軍還編有一個炮兵旅,一個獨立旅,一個偵察營,一個特種大隊。炮兵旅共五千人,分為兩個炮團,旅長李世澤,轄四十八門日製山炮。山炮,也叫輕型榴彈炮,是日本鬼子為了適應山地作戰要求而生產出來的一種火炮,口徑小,威力低,射程也不遠,可是,相當輕便,在山地作戰是很適用。這些山炮,大部分是紅旗軍從日本鬼子手中繳獲的,還有一些,則是通過其它途徑得到。
除了這些日本山炮外,紅旗軍還有一些其它的火炮,象從俄羅斯人手中繳獲的俄製火炮,以及從清軍手中繳獲的德製火炮。俄製火炮口徑大,威力大,射程遠,但是,相當笨重,在山地間根本就無法自如機動,因此,大部分被安在一些重要的工事上,起城防炮的作用。
德製火炮呢,則是紅旗軍從清軍手中接收來的。德製火炮雖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但是,落到清軍的手中,連根燒火棍也比不上,因此,紅旗軍就毫不客氣地接收過來了。這些火炮雖然比俄製火炮輕便些,但是,在山地間也不太適合,因此,絕大部分就部署在指揮部附近地區,成為保護中心地區的可怕利器。
獨立旅,旅長孔俠,轄五千人,分為兩個團,一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獨立旅是趙依傑手中最重要的一支機動力量,最擅長長途奔襲,以及襲擾敵後方,在曆次的戰役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獨立旅的兩個團中,騎兵團自不必說,就連步兵團,所裝備的也是最最輕便的武器,而且,士兵都是那些身體最強壯、最能吃苦、也最能趕路的人。在一次的戰鬥中,獨立旅步兵團一天一夜長途奔襲一百二十裏,而且走的都是山路,突然間出現在鬼子的後方,給了鬼子慘重的打擊,由此可知,他們的機動力量有多強了。
偵察營,跟清軍中的斥候部隊大為不同,偵察營中的士兵,不但要學會喬裝打扮,要懂得朝鮮語言和長白山周圍幾個地方的方言,還得有一手單打獨鬥的真功夫。在紅旗軍士兵的眼裏,能夠加入偵察營,可是一件相當光榮的事情啊,沒有幾把刷子,連偵察營的門都進不去。
但是,在紅旗軍中,最最神秘,也最讓日俄兩國軍人害怕的,卻是特種大隊。特種大隊的大隊長叫趙林,是當年六十二勇士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今年也隻不過是二十二歲而已。在紅旗軍創業之初,趙林一直緊跟著趙依傑,即當趙依傑的勤務員,又當趙依傑的貼身保鏢,在戰鬥中幾回救了趙依傑的性命,跟趙依傑的關係,就跟親兄弟一樣。因此,紅旗軍真正成軍後,趙依傑就把組建特種大隊的事情,交給了自己最信得過的趙林。特種大隊的地位相當高,士兵們都享受軍官待遇,大隊長趙林,更是能與旅長平起平坐的人物,一般的團長在他麵前都不敢太過於放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