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段成式(約803-863)《酉陽雜俎》也是版傳紛紜,當以今人方南生點校本為佳。[21]學者對之多有美譽。我則仍願借重李劍國之論,一來其說包容了前人觀點,二來其說較前人有所發展而更精當。對段氏小說觀,李劍國將文論中之滋味說引入稗史說部,其有雲:
昔者柳子厚始以滋味論亻非怪之文,成式命書曰《雜俎》,正承子厚之意。成式首倡“誌怪小說”一詞,以為五經子史乃大羹折俎,味之正者,而誌怪小說乃“炙鴞羞鼇”,野味也。正人君子或對之不肯下箸,成式乃以為自有佳味。味之為何?奇也,異也,幻也,怪也。即李雲鵠所稱:“無所不有,無所不異,使讀者忽而頤解,忽而發衝,忽而目弦神駭,愕眙而不能禁。”《詩品》論詩亦尚滋味,滋味者乃指詩歌之形象性特征,成式以論小說,亦欲達“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之致。故雲“遊息之暇,足為鼓吹”(《諾皋記序》),“使愁者一展眉頭”(《黥》),不主教化而宗娛心,與夫“治身理家”之傳統小說觀歸趣全異。[22]
《西遊記》以文為戲,怪誕風格中充溢著遊戲之筆,正與段氏“不主教化而宗娛心”的小說觀相契合。李劍國就《酉陽雜俎》之博采特性,說:“古小說家向重博識,成式謂‘君子恥一物而不知’(《鯨》)。自《山海經》以降,博物體小說甚眾,成式《雜俎》正承其緒”,“魯迅雲‘源或出於張華《博物誌》’(《中國小說史略》),殊得其實。而奇博又遠勝《博物》,本書凡涉佛、道、數術、天文、地理、生物、醫藥、文學、法律、曆史、語言、繪畫、書法、音樂、建築、魔術、雜技、烹飪、民俗等等,直是百科全書型小說矣。”而《西遊記》則更是涉及天上、人間、地獄之宏觀、中觀、微觀世界,其博采博識又遠勝《酉陽雜俎》。另明人趙琦美《酉陽雜俎序》中披露段成式自白:“禹鑄九鼎而神奸別,周公序《山海經》而奇邪著,使人不逢不若焉。”[23]與段成式《諾皋記》序所雲:“成式因覽曆代怪書,偶疏所記,題曰《諾皋記》。街談鄙俚,輿言風波,不足以辨九鼎之象,廣七車之對,然遊息之暇,足為鼓吹耳。”[24]相映成趣,可見其寫作《雜俎》的動機所在。而吳承恩《禹鼎誌序》:“昔禹受貢金,寫形魑魅,欲使民弗若”雲雲,正是從段成式那裏獲得靈感的。
關於《酉陽雜俎》的影響,李劍國又有雲:“唐世小說,本書最傳,為古今矚目,‘自唐以來,推為小說之翹楚,莫或廢也’(《四庫提要》)。錢易《南部新書》采擷本書者甚夥,白話小說及戲曲者多所取資。”李氏舉例甚多,惜不及《西遊記》,而這正是我所欲致力探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