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瓶子收集到的史料(3 / 3)

夷陵戰後,蜀漢和孫權的關係破裂,雙方都麵臨曹魏的威脅。諸葛亮當即派人前往江東,重申友好,終於恢複了吳、蜀聯盟。

諸葛亮認為,‘德政不舉,威刑不肅‘,這是蜀地自劉焉以來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采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榮恩並濟‘的治蜀方針,不僅嚴厲打擊了‘專權自恣‘的土著地主,對外來的不法官吏也嚴懲不貨,執行‘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的法治路線,遂使蜀地‘人懷自勵,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三國誌》卷35《諸葛亮傳》)。

南中位於蜀漢南部,包括今之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地區。這裏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時稱‘西南夷‘。劉備取蜀建漢後,曾於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當地豪酋管理該地。劉備死後,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時俱反,蜀漢麵臨喪失南中的危險。後主建興三年(225年),經過一段充分準備以後,諸葛亮開始對南中用兵。他先後遣將分別進攻牂牁、益州,又親率主力進軍越嶲,擊殺了叟帥高定元。同年五月,渡過瀘水(今金沙江),進入益州,用‘七擒七縱‘的策略,連敗叛亂的蕃將孟獲,南中之亂終於平定。不但解除了蜀漢的後顧之憂,而且也打破了這一地區的閉塞狀況,加強了‘西南夷‘各族同漢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對南中地區的開發是有積極意義的。

安定南中以後,諸葛亮又率軍北上,進駐漢中,開始了北伐曹魏之舉。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祁山(今甘肅西和祁山堡),想迂回隴右,威脅關中。但因前鋒馬謖違背軍令,失守街亭,漢軍被迫撤退;同年冬,諸葛亮又北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進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因糧盡退兵;次年,諸葛亮第三次出征,攻占了武都和陰平二郡;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出祁山,魏將司馬懿堅壁防禦,蜀軍糧盡而退;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軍進至五丈原(今陝西眉縣境內),與魏軍隔渭水對峙。不久,諸葛亮因積勞成疾,卒於軍中。北伐曹魏至此結束。故有人認為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末評語》)但通過北伐卻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衛了漢中,使蜀漢贏得了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的時間,實現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思想。且由於他善於治軍,紀律嚴明,指揮靈活,使蜀軍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故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是不能否認的。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學識淵博,思維敏捷,分析天下形勢精辟允當,高瞻遠矚;對待蜀漢社稷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因此,千百年來受到眾人的好評和愛戴,乃至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曆史人物,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說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風喚雨的聖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傳說而已,並不是對諸葛亮的真實評價。

蜀漢政權的衰亡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還維持了一段與魏、吳的三足鼎立之勢。景耀元年(258年),費禕死後,薑維任大將軍。這時,後主劉禪貪圖享樂,又寵信侍中陳祗和宦官黃皓,排擠薑維,國力日衰。

三、孫吳政治

孫權建吳夷陵戰後,孫權與蜀漢的聯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機南征。孫權一麵調兵遣將,分路迎擊;一麵遣使赴蜀漢求和。諸葛亮也派鄧芝出使江東,於是雙方言歸於好,再次結盟。曹丕遂從南方撤兵,專力對付蜀漢北伐。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國號吳,史稱‘孫吳‘或‘東吳‘。

通使台灣黃龍三年(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兵士萬人,渡海抵達夷州(今台灣),並將夷州土著居民數千人遷居大陸。這是台灣和大陸交通的最早記錄。

孫吳的衰亡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死,繼立的會稽王孫亮和景帝孫休都昏庸無能,致使孫吳政局日趨動蕩。鹹熙元年(264年),吳末帝孫皓繼位以後,政治更加腐敗。孫皓不僅殘酷暴虐,肆意屠殺大臣,又廣營宮室,濫用民力,致使統治層上下離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過著‘老幼饑寒,家戶菜色‘的貧困生活。因此,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孫吳政權的滅亡已成定局。

第三節三國經濟

一、曹魏的屯田製度

東漢末年,由於黃巾起義打擊了封建大土地所有製,出現了‘土業無主,皆為公田‘(《三國誌》卷15《司馬朗傳》)的局麵。接踵而至的軍閥混戰又使大批農民流離失所,變成流民。這就為當時推行屯田製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勞動力;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從農民軍手中掠奪了許多耕牛和農具,也為屯田製的順利推行提供了條件;又由於兵戎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饑荒流行,割據軍閥都嚴重缺糧。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遂吸取了西漢曾在邊疆屯田的經驗,大力推行屯田製度。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棗祗和韓浩的建議,曾募民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屯田製從此興起,並逐漸推廣。

屯田製有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始於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許昌周圍興起,後逐漸推廣各地。其組織機構是中央由大司農和尚書令掌管,各州郡則設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縣設典農都尉,其下還有屯司馬,由50人組成。民屯上的生產者是破產、流亡的農民,被稱‘典農部民‘。其剝削量為分成製,即使用國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獲物的六成交給政府,使用私牛者,則繳納一半。

軍屯始於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軍司馬司馬懿的建議後開始實行的。其組織機構是由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級管理,營為基層單位,每營60人。軍屯上的生產者是軍隊士兵及其家屬。士兵家屬時稱‘士家‘,按規定要另立戶籍,世代相承,不得改業。故地位特別低下。兵士屯田要將收獲物全部歸還國家,政府則供給士家飯食。士家所受剝削與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

曹魏推行屯田製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東漢末年以來失去土地的流民與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促進了水利事業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充足了軍糧等。

二、蜀漢經濟

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製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

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

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裏,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三、孫吳經濟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裏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裏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製度,遂使耕田麵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