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明,公孫瓚令大軍架雲梯攻城,柴信、柴中親自站在城樓上,命弓箭手射箭,直到晌午,城未攻下,但景峰守軍死傷過半,公孫瓚命暫緩攻城。正在這時,城門大開,左邊一員老將柴中,滿髯白須,左手拿單鐧領兵殺來,右邊柴信一身盔甲,持大刀衝向陣前,義軍兵將迎敵,大軍廝殺完,已是黃昏,柴中兵將死傷殆盡,隻剩柴信、柴中被義軍團團圍住,臉上滿是黑灰,公孫瓚拍馬趕來,下馬說道:“柴信,你倒行逆施,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今日,是天要亡你,你還有何話說?”柴信哈哈大笑:“天下是我柴氏的,由不得你們這些亂成賊子竊國亂綱,今日我兵敗在此,我柴氏子孫還有千萬,有朝一日,必將你們誅亡殆盡,到時候,還是我柴氏為王。”說完,拔劍自刎。“信兒。”柴中大哭。柴林道:“老將軍乃開國功臣,如若老將軍能順應天意,我等願既往不咎。”眾將應聲:“不錯。”柴中道:“今日我柴氏命該如此,我柴中一生戎馬,死又何懼,隻是老皇帝托付我的事我沒有做好啊。。。先帝,老臣來了。”說完,自刎而亡。義軍眾將唏噓不已。
這樣,義軍收複景峰,香城守將李迪見大勢已去,開城迎義軍入城。
十一、齊雲守誓埋令箭反王為利終反目
義軍終於誅滅了柴信,齊雲帶領龍殷等十三騎燕將,飛奔清嶺,祭奠王化,重建陵墓,並將當年王化給的令箭埋進墳墓。
公孫瓚召集眾將道:“眾位將軍,現在柴信已被誅滅,景峰四城這雖已平定,但還須長期駐守,以免柴氏死灰複燃,眾將各回封地吧,今晚犒勞三軍,明日大家啟程回鄉,我自率兵在此長期駐守。”是夜,諸將都在公孫瓚帳中參加宴會,江東王慶和涼州梅遠小聲嘀咕:“聽說景峰有帝王之氣,公孫瓚莫不是想稱王?”梅遠道:“此地不說有帝王之氣吧,景峰四城曆經四朝皇帝經營,富甲天下,人丁興旺,此處若被公孫瓚占住,他日後必定稱帝。”此番言論,正好被範坤聽到,範坤道:“王將軍和梅將軍說公孫大帥想稱帝,是不是?”梅遠道:“我們隻是隨便說說。”
範坤說道:“公孫大帥領群雄鏟除柴信,為的是天下蒼生、黎民百姓,二位將軍卻說大帥是為了做皇帝,豈不知我們正義之師的名號得來不易,來啊,把二位將軍拉出去各打二十大板,以正軍心。”守衛將王慶和梅遠拉出帳門打了二十大板,眾將有偷笑的,有搖頭的,隻是胡靈子冷笑了一聲。當夜宴會結束,眾將各回營寨。
公孫瓚問範坤:“軍師是否太過了,王慶和梅遠畢竟身為將軍,這樣做。。”範坤道:“大帥忘了小人所言,柴信已死,大帥恩澤海內,兵強馬壯,天下以後必為大帥的,隻是現在稱帝還為時過早,今天的眾位將軍中還是可以與大帥一爭高下的,我今天這樣做,一來是讓他們以後不敢對將軍側目,二來是看他是不是有膽量能夠站出來。”公孫瓚道:“他是指何人?”範坤道:“柴林,今晚在做的隻有他可以與大帥爭奪天下,胡林子熟讀鬼穀兵法,心遠謀深,帳下齊雲、馬元、龍殷當世猛將,齊雲身邊的晉仁,別看他一言不發,不可小覷。”公孫瓚歎道:“這些天我看柴林是一位真英雄,多虧軍師提醒,本帥自然要防範他。”
十二、眾反王各自回封地李存林再逞英雄氣
翌日,眾將各領軍馬返回領地,柴林與胡林子並肩騎馬,柴林道:“好個景峰,果真天府之地,江山美麗。”胡林子道:“將軍以後肯定會再來的。”兩人對視一笑。
卻說回到宛城,已是另一番景象,被韓中旭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豐衣足食,社會秩序井然,柴林召韓中旭進府,誇讚他有如漢之蕭何,當夜大擺酒宴,胡林子、齊雲、龍殷、晉仁、馬元盡皆到場,當然也少不了劉琳兒,一來是慶祝大軍凱旋,二來是因為離別已久,大家在一起聚聚。
此時的四人已是四十出頭,柴靜和韓順也都有十六、七歲了,齊雲和王雅也育有一子,齊雲為其取名齊忠,是寄望他能夠忠肝義膽,柴林從軍中選定弓馬嫻熟的人給他們做武師,另外專門讓胡林子做柴靜的文師,胡林子自然是盡忠盡職,每次都按照合理的禮儀來對待柴靜。
話說群雄滅柴信,有一人卻未動,此人便是李存林,當初公孫瓚起事之時,檄文也傳到他了,部下勸他起兵,存林搖頭道:“我名滿天下,豈不聞天妒英才,我若去了,好的話留名青史,但我軍兵必折損過半,壞的話遭奸人陷害,不能生還。還有就是孫無忌也在,我也懶得與此類人共事,不如靜觀其變,坐享其成,待時機成熟在做計較。”
在義軍討伐柴信之時,李存林也在思慮自己何去何從,他料到柴信必亡,諸侯逐鹿中原,就想擴地增兵,首先想到的就是孫無忌,此人心胸狹窄、陰險狡詐,而且與自己同在義陽,與自己水火不容,以前與他也是貌合神離,隻是互相都沒有挑破。現在想要有所作為,此人不可再留於世上。義軍破柴信後,探馬報於李存林道:“都督,義軍已滅柴信,公孫瓚已屯兵景峰四城。”“嗯,退下。”“諾。”
李存林召集眾將商議,道:“如今天下遍地諸侯,我等英雄逢此亂世,必要做一番事業,青史留名。可如今義陽除了我李存林,還有一個孫無忌,大家商議該怎麼辦?”黃寧笑道:“我等追隨將軍多年,將軍天縱英才,堪比三國之周瑜,怎奈天不助周瑜,留下一世遺憾,將軍為人,慷慨豪放,豈是那孫無忌可比,某等願助將軍滅此人,共謀大業。”說完,眾將道:“黃將軍說道是,我等願一世追隨都督,共成大業。”李存林道:“好,眾將的心意,存林已知,如今孫無忌即將返回義陽,先將他留在城中的部下扣住,待他歸來之日,迎入城門,將他綁住,此事可成。”當夜安排妥當。
第二日,紀信召集親兵將孫無忌兵馬武器收繳,困在營中,清點人數,見少了王懷遠,原來王懷遠與紀信手下一步卒交厚,步卒已將李存林部署提前告知王懷遠,王懷遠化妝出了義陽城。
存林得知,忙命紀信領一百騎兵追殺王懷遠,將走漏消息的步卒砍頭。
王懷遠一路狂奔,此時孫無忌已離義陽不遠,王懷遠見前方煙塵滾滾,正是孫無忌,倒頭便拜:“將軍切莫再回義陽,李存林已安排妥當,欲賺將軍入城,加害將軍。”孫無忌道:“什麼?好個李存林,膽大包天,他日我必取其項上人頭,大軍折返,進南順投王郎。”孫無忌領兵向南順進發。
紀信見孫無忌轉投南順,回義陽報李存林,李存林道:“此二人如狼見狽,嗬嗬,眾將從此日加強軍備,以防偷襲。”眾將諾。
十三、二賊複又聚南順渤東渤西主易人
孫無忌到南順,王郎命大開城門,孫無忌進城,王郎擺宴席為其接風。席間,王郎道:“將軍討伐柴信,凱旋而歸,天下聞名,怎奈李存林不自量力,敢於將軍為敵,他日必為將軍所敗,將軍在南順,我王郎必有求必應,輔佐將軍。”
孫無忌道:“王太守如此說,無忌感恩不盡,隻是煩勞太守了。”“將軍休要如此說話,來,我敬將軍一杯。”
話說當年李存林殺侯景、夏琳,收寧平、青州,純顏逃回渤西,兵馬折損殆盡,渤西旁邊是渤東,渤東太守是張西,純顏兵馬強盛之時,並不把張西放在眼裏,早已想吞並,隻是天子尚在,未好下手,張西表麵處處忍讓,內心實則把純顏看做眼中釘、肉中刺。前次純顏兵敗回渤西,實則實力大減,怎奈張西柔弱書生,不敢造次取渤西,兩郡竟相安無事,如今孫無忌到南順,自思畢竟是寄人籬下,有兵卻無城,欲奪南順殺王郎,卻怕天下恥笑。於是便與王郎商議,聯合張希,擊破渤西。王郎也有此意。
孫無忌派王懷遠如渤東,麵見張希,道:“張太守多年受純顏擺布,眾人皆知,純顏如今大勢已去,太守何不發兵擊之?”張希道:“你有所不知,那純顏世之名將,我若發兵,反為其所敗,讓天下人恥笑。”王懷遠道:“大人說的也是,如今我主上公孫將軍願發兵助將軍一臂之力,破渤西,您看如何?”張希道:“某求之不得。”雙方又商議一番,王懷遠返回南順。
那孫無忌果然發馬步軍兵五萬,浩蕩奔渤西而來,張希也出兵三萬,合圍渤西,純顏領兵出城門,孫無忌命部將周雲力出戰,兩將廝殺,眼看周雲力支撐不住,孫無忌搭箭,一箭射中純顏,純顏倒於馬下,孫無忌令大軍掩殺,奪了渤西。令大軍駐紮進來。
第二日,孫無忌帶領王懷遠、周雲力並本部軍兵兩萬進渤東,張希擺宴款待:“前日,多虧將軍發兵渤西,替張某一雪前恥。”孫無忌道:“張太守休要如此說,純顏秋後落葉,不識時務,敢於太守為敵。如今我看渤東兵力不足,恐怕日後為李存林所占,自帶兵將兩萬,幫助太守防城,太守你看如何?”張希道:“這樣也好,將軍乃是我渤東之福。”宴席散後,孫無忌自回渤西,王懷遠、周雲力駐守渤東。
轉眼一年過去,孫無忌乃貪得無厭之徒,見張希膽小怕事,兵弱將少,欲奪渤東,生了一計。
一日,召張希入渤西赴宴,命人在酒中下了水銀,水銀乃**,張希回到渤東,吐血不止,一月後身亡。孫無忌命王懷遠、周雲力將張希軍馬編入自己營中,自此,孫無忌占了渤東、渤西。
十四、多行不義必自斃天下格局已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