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烏雲村四英降生 桓國邊城戰火燒(1 / 3)

一、烏雲村四英降生桓國邊城戰火燒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中華大地上發生了很多的朝代更易、逐鹿中原的故事,但是我要說的,卻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曠世傳奇。

故事要從五代十國說起,有一個國家叫桓國,在桓國一個叫烏雲的小村莊裏,一年降生了四個嬰孩,三男一女,他們的名字分別叫柴林、齊雲、韓忠旭、劉琳兒。

柴林最長,生下時就沒有哭,皮膚黝黑,一雙鳳眼炯炯有神,是柴璞和趙梅的兒子。齊雲生的虎頭虎腦,出生時雙手握緊拳頭,很討父母的喜歡。韓忠旭生的白白淨淨。劉琳兒長著一雙大眼睛,一眼看就知道長大後肯定是很美的。

烏雲村背山迎水,身後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山上是密布的樹林,猛獸成群,懸崖林立,村前是一條小河,幹淨的可以看見水底的沙石。河岸邊是空闊的草地和一棵棵舒展自己的楊柳,村裏人世代耕田為生。

轉眼間,四個小家夥已經步入童年,這一天,柴林、齊雲、韓忠旭到河邊去玩耍,此時正值春天,百花盛開,天氣溫和,三人並坐在草地上,天上一隻老鷹飛過,齊雲抬頭說道:“我要像老鷹一樣就好了,什麼見了我都怕的躲起來。”韓忠旭道:“我想做一隻大雁,把我沒看到的景色都看一遍。”柴林看著遠方,小聲的說道:“我倒希望遇到一片大海,我是海裏的龍,翻雲覆雨。”

三人正說著,劉琳兒過來了,韓忠旭打招呼:“琳兒在幹什麼呢?”劉琳兒看著韓忠旭道:“我在采野花呢。”柴林道:“那我們一塊采吧。”三人就和劉琳兒一起**了。

是年,桓國大亂,邊境南涼國大舉入侵,南涼國大將魏靜領兵十萬,強攻桓國,桓國南麵門戶明城洞開,桓國皇帝柴仁命檢點孫浩帥兵迎敵,兩軍激戰數月,因南涼國內亂,魏靜退兵,桓國得保。

雖然自己的家園被保住,但年年征戰,桓國國庫幾乎被掏空,朝廷加大稅收,百姓朝不保夕,烏雲村也是一樣,柴家生活日益拮據,柴林遠往東部重鎮慶陽謀生,齊雲也往淮西投軍,四人中隻有韓忠旭和劉琳兒還在烏雲村。

柴林到慶陽後,在一家驛站養馬,所得銀兩大部分寄到家中,其他的隻夠自己開支,但他時常省些錢買書看。在驛站的日子確實很空虛,很多的夜晚,柴林都站在院子裏,慨歎古今亂世,遺憾自己的不得誌。

在驛站的日子久了,柴林認識了一位傳令官孔信,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談論邊疆事物,在孔信的推薦下,柴林成為了慶陽守官朱正孝的親兵,時常隨朱統製檢點軍務,漸得朱正孝的信任。

在淮西的齊雲,練得弓馬嫻熟,淮西騎營都統王化時常誇獎他:“齊雲真不愧虎子也。”王化也將齊雲留在左右。

當時亂世當道,桓國邊境隱患眾多,桓國正治十一年,南烏國首先發難,拜宋憲為大將,攻打桓國北門壽陽,壽陽守軍不戰而退,宋憲進兵貴清,貴清守將李成光率軍死戰,寡不敵眾,力竭而死,北齊蒙青乘勢從西而入,西部重鎮羊城陷落。

情況十分危急,後周皇帝柴仁命周亮領兵抵擋南烏軍,命柴信領兵退北齊,而王化所領淮西騎營也在柴信的大軍中。

柴信囤兵羊城東的海棠嶺,安營紮寨,前方探馬來報蒙青大軍已經從羊城發兵,逼近海棠嶺。

蒙青是北齊驍將,柴信命軍隊部陣迎敵。蒙青到陣前,三通鼓畢,柴信命先鋒畢嘯迎蒙青,蒙青使得一杆鐵槍,畢嘯用兩把板斧,十回合下來,畢嘯自知力虧,敗陣歸來,蒙青不讓須眉,提槍蹬馬,趕了上來,眼看就要跟上,柴信害怕,準備退兵。這時,隻見齊雲彎弓搭箭,一箭正中蒙青麵門,蒙青倒地落馬,北齊軍大亂,桓國大軍掩殺過去,北齊軍死傷無數,桓國大捷。

周亮也退去南烏國宋憲。

回朝後,柴仁大賞軍士,封柴信為平西大將,賜齊雲為淮西騎營副都統,柴信本是後周皇室宗親,柴仁的親侄子,眼看齊雲大功一件,心中不悅,悄悄吩咐淮西軍將領,孤立齊雲,齊雲心中不知,每天依舊說笑,但日子久了,心裏多少有點感覺,漸漸的,他就每天飲酒、練武,心中很是糾結。

二、柴信乘機奪皇位反王初出救百姓

轉眼間已經是正治十五年,烏雲村迎來一樁喜事,韓忠旭和劉琳兒要成婚了,韓忠旭家中寬裕,即使兵荒馬亂,家裏也頗有餘資,他熟讀四書五經,會吟詩作畫,在當地小有名氣,許多達官貴人也時常邀請他做客,他也有求必應,自己也結識了一些文人雅士、清官素客。劉琳兒也成人了,心地善良。他兩時常接濟貧苦的百姓,兩人從小相識相知,雙方父母特地選擇了良辰吉日為二人操辦了婚禮。

當晚宴客畢,**新娘入了洞房,韓忠旭和劉琳兒並排坐在床沿上,韓忠旭握著劉琳兒的手問道:“今天開心嗎?”劉琳兒笑著說:“肯定開心了,以後都有你陪著我了。”韓忠旭會心的一笑,忽然又轉入沉思,劉琳兒看著韓忠旭道:“你是不是又在擔心柴林和齊雲了?”韓忠旭道:”嗯,畢竟從小一起長大,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樣了。”“別擔心,他們不會有事的,讓我們祝福他們吧。”劉琳兒雙手合十許了一個願。韓忠旭道:“你還是那麼善良,不早了,我們睡覺吧。”韓忠旭抱起劉琳兒,兩人相擁而眠。

轉眼又過了兩年,桓國柴仁病逝,小皇帝才八歲,即位後定國號天德。

而柴信在封地傭兵自重,等待時機奪取皇位。

天德二年,桓國丞相林宇加重賦稅,民不聊生,各地反聲遍起,張獻成領一支義軍直撲桓國京師景封,柴信認為時機已到,借出兵勤王奪權,柴信平定張獻成後,逼天德皇帝禪讓,自己就做了桓國皇帝,柴信即位後,變本加厲,百姓餓死、病死無數。

此時淮西騎營都統王化已經升至淮西兵馬總統製,王化天生耿直,齊雲的性格和他十分相似,所以他時常保護著齊雲,視齊雲為心腹,看到小皇帝被廢,王化也很氣憤,正在這時,遼遠太守李次友起兵反柴信,各地紛紛響應,王化也應聲起兵。

不僅是齊雲、王化,朱正孝、柴林也一樣反了柴信,王化在西,朱正孝在北。

朱正孝囤兵慶陽,最得力的助手就是柴林和胡靈子,柴林穩重守信,上下校官都對他敬佩有加,朱正孝的意圖柴林都能執行好,胡靈子從小熟讀鬼穀子兵法,練就一身奇謀。

朱正孝討伐柴信,第一關就是慶陽南的通義城,守將張光芳,副將李強死守通義,正孝就攻不下,柴林命兵士探路,回報說通義糧草皆出自平城,柴信便建議正孝斷敵糧道,正孝采納了柴林的意見,命柴林攻打兵力較少的平成,胡靈子建議大軍攻打通義,使敵不能分身救平城,而柴林率精銳鐵騎攻平城,柴林依計而行,火燒平城軍糧。

數天後,通義糧盡,張光芳、李強出城投降。正孝大捷。

攻下通義後,朱正孝再攻全城,全城南有古河流過,正孝抵達全城下。城上現一老將,正是桓國大將周禮,朱正孝在陣前喊道:”當今天下大亂,老將軍為何執迷不悟,輔佐謀朝篡位之人?”周禮一聲冷笑:“你等亂臣賊子,還有顏麵亂議朝綱,我叫你等有來無回。”說完,手一揮,城牆上萬箭齊發,射入正孝退兵。正孝忙命退兵。

回到軍中,正孝和柴林,胡靈子商議取城之策,柴林說道:“周禮當世名將,強攻恐怕不行。”胡靈子道:“我有一計,我們不如決古河水淹周禮。”正孝猶豫,胡靈子道:“大帥,成大事者切不可婦人之仁。”

正孝一拍桌子:“就按軍師說的辦。”

次日,胡靈子領兵士決古河之水,水淹全城,周禮軍被淹死者不計其數,周禮自刎而死。

再說西線王化、齊雲。西線往南打就是寧縣,寧縣南是鎮遠,東是定陶,都有柴信守軍,易守難攻,王化到寧縣下,寧縣守軍開城迎王化,王化令齊雲出陣。寧縣守將令先鋒忠寧出陣,忠寧手持大刀迎麵殺來,齊雲方天畫戟殺出陣來。

兩將相迎,十回合後,齊雲刺忠寧與馬下,守將忠獲將大軍撤回城內,等待援兵。

次日,定陶守將蔡雲,鎮遠守將王之臣領兵增援,蔡雲率兩萬騎兵,王之臣率兩萬騎兵殺奔通義,忠獲也率兵出城,三隊軍馬將王化部隊團團圍住。

三、齊雲救國遇逆境立下誓言遇高人

形勢很嚴峻,王化召齊雲商議。齊雲說道:“大帥,大軍壓境,我們隻有奮力死戰才能突圍,某願領本部十三員將官衝入敵陣,打亂陣形,大帥領大軍隨後突圍。”王化同意。

當夜,齊雲召本部十三員驍將,說道:“你們隨我南征北戰已經很多年了,是我的親將,今夜是我們最危險的時候,你們願不願意跟我一起斬將奪旗?”眾將官一起說道:“願隨將軍出生入死。”齊雲聽完說道:“好,拿酒來。”眾將官和齊雲每人喝了一碗酒。

喝完,齊雲上馬,方天畫戟指向敵軍,十三員將官一起衝入敵陣,一陣猛殺,定陶蔡雲軍大亂,王化領大部人馬突出重圍,一路向西退去,到了晉義城,清點兵馬,大軍折損千人。十三騎燕將隻剩下九人,齊雲身穿白衣,親自祭奠陣亡將士。

王化大軍暫住晉義,當晚,齊雲到王化帳中,王化說道:“此時軍士疲憊,後有追兵,前有強敵,不知如何是好。”齊雲道:“天下反王並起,而我們所處的地域正是柴信重兵駐紮的地方,如果放棄這裏,去和別的義軍聯合,情況肯定要好的多。”王化道:“這正是我的意思,柴信把精銳部隊囤於此處,我們不是他的對手,其實我也想和其他義軍聯合,但是再往前走就是柳州和義陽,柳州守將李克定是柴信的外甥,此人力大無窮,使雙刀,恐不得破他;義陽太守孫無忌,詭計多端,我等武將恐怕不是他的對手。”齊雲道:“即使不能取勝,我等也要力戰,大丈夫最好的歸宿就是馬革裹屍而還,如若我們不過這兩座城池,必死無疑,如果我們有幸攻下義陽,屬下聽說義陽城北郊有一奇人,叫做晉仁,此人深習諸葛兵法,如果得到此人,大帥必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王化到:“嗯,眼下也隻有強攻柳州、義陽了。”

次日,王化令大軍拔寨啟程,直通柳州。

到了柳州城下,守將李克定躍馬揚鞭:“你等是何人?敢攻我柳州,難道不知道以卵擊石嗎?”齊雲大怒:“逆賊,好大口氣:”說完,拍馬上前迎戰李克定,雙方大戰五十回合,還是不分勝負。

當夜,糧官入王化帳內說道:“大帥,我軍糧草不夠,隻夠五天之用。”王化心中鬱悶:“退下。”糧官躬身退出,王化出軍帳外,歎氣道:“難道天要亡我王化。”齊雲正好過來說道:“李克定果然勇猛,若此處久攻不下,我們必死無疑,隻好繞道直接去襲義陽。”王化點頭:“也隻有這樣了。”

第二天,王化大軍開拔,急行軍前往義陽,義陽太守孫無忌正在府中澆花,探馬回報王化軍逼近義陽,孫無忌問道:“柳州李克定在幹什麼?”探馬報:“正在擺酒設宴慶功。”孫無忌笑道:“勇而無謀,一介匹夫,嗬嗬,王化啊王化我讓你有來無回。”然後吩咐王懷遠如何如何,王懷遠領諾退下。

王懷遠連夜騎馬出城,守城兵士大叫:“王懷遠投敵去了。”消息到了王化那,正好王懷遠在外求見,王化忙命召入,王懷遠進來後,跪地拜王化,王化扶起王懷遠,王懷遠說道:“大帥攻城克地,懷遠很是敬佩,那孫無忌欺我年邁,多次羞辱我,所以我特地來投將軍,我有內應,可以助將軍奪城。”王化大喜,留王懷遠詳談,兩人約定第二天王懷遠賺開城門,然後王化大軍殺入。

第二天正午,義陽城門果然洞開,王化大軍入城,城中街上卻無一人,王化疑惑,忽然,城中弓箭手齊出,萬箭齊發,王化身中三箭,齊雲拚死護駕,抱著王化上馬,直奔城外,後麵緊隨親信騎兵一百餘人,其他人都被孫無忌殺了。

齊雲背著王化到了一座廢棄的廟宇,王化道:“我已經是回天無望,希望你能接替我的位子,你跟隨我多年,我對你十分了解,你記住,千萬不要輕信別人,別走我的舊路。”齊雲痛哭。王化道:“拿令箭來。”軍士奉上令箭,王化把箭折斷,遞給齊雲,道:“這支斷箭你留著,你殺死柴信後,再把弓箭埋入我的墳墓。”齊雲雙手托起斷箭,跪地而哭:“末將一定遵大帥所言,斬殺柴信。”王化很費力的說道:“這樣我也死而瞑目了。”說完,已經是一動不動,歸天而去。

“大帥”,帳下眾人齊哭。

齊雲將王化埋在清嶺,自己率親兵北去,有一天,到了一個農戶家門口,農戶端出飯菜請齊雲吃,這時,一人身穿闊服,手持羽扇,翩然而至,宛如仙鶴,像齊雲說道:“將軍大名如雷貫耳。”齊雲道“:您是?”那人說道:“我叫晉仁。”齊雲倒地便拜,說道:“我等不識真人,望真人出山,助我滅柴信,造福天下蒼生。”晉仁笑道:“我本來不想卷入凡塵,但柴信倒行逆施,天下生靈塗炭,我念萬民疾苦,願助將軍滅柴信。”

齊雲聽後大喜,隨後,晉仁拜別家眷,上馬隨齊雲而去,一路往北而去。不多久,後麵煙塵滾滾,齊雲道:“不好,義陽孫無忌快追上來了。”晉仁道:“不急,我有辦法。”追兵是孫無忌帳下的王懷遠,眼看快要追上,晉仁命軍士準備紅布旗五張,藍布旗五張。讓軍士一會舉紅旗,一會舉藍旗,李克定正追著,忽然覺得一會齊雲馬上要追上了,一會又很遠。自言自語道:“難道上天交給了齊雲縮地之法。”趕緊命兵士撤退,這樣齊雲終於擺脫了追兵。

路上,齊雲問晉仁:“難道先生會縮地之法嗎?”晉仁笑道:“不是,這是諸葛武侯留下的秘法,臣深知,紅乃暖色,藍乃冷色,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近,一個遠的。”齊雲道:“原來如此,先生足智多謀,齊雲佩服。”

四、陰雲下欒鳳遇凰蓬蒿小人詭計空

齊雲一路馬不停歇,到南順地界,南順太守王郎出城相迎,王郎本是一介書生,在桓國官場拍馬逢迎,打點上下,漸漸被委以要職。如今天下大亂,王郎的野心就越來越大,隻是未遇時機。如今齊雲到了,便想借齊雲的勇武攻城略地。

王郎將齊雲迎到賬中,擺酒設宴款待齊雲,齊雲和帳下親將王虎、劉西強、白淩風都坐與席間。一陣寒暄後,王郎道:“當今柴信當道,倒行逆施,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痛恨,今日見將軍虎威,見麵勝似聽聞,我願和將軍一起討伐柴信,裂土封王。”齊雲笑道:“我起兵並不是為了裂土封王,我隻想救萬民於水火,嗬嗬,僅此而已。”王郎聽後,心中甚是不悅。

宴後,齊雲與眾將入王郎安排好的房間,半夜,齊雲走出房間,對著天上皎潔的月亮,自言自語道:“如今天下大亂,我起兵反信,殊不知會不會連累父母。”正在思量間,見一女子在月光下舞劍,齊雲好奇走上前去,女子停劍,問道:“你是何人,敢偷看本姑娘練劍。”齊雲說道:“我是淮西齊雲。”女子一聽說道:“莫不是王化部下齊雲?”齊雲道:“正是。”女子道:“啊,真的是將軍,我一直敬佩將軍武藝道德,不想今日在此相遇。”兩人聊了起來,原來這女子是王郎的女兒王雅,從小酷愛武藝,王郎一直想把她嫁給一個手握重兵的人,但她始終不從。

今日見了齊雲,兩人都二十多歲,兩情相洽,王雅決定跟隨齊雲,齊雲笑道:“這不合適,我南征北戰,如同在刀尖上走路一樣,你跟隨我太不安全了。”王雅說道:“我不在乎,我隻想和你一起。”齊雲道:“過兩天再說吧。”

說來也巧,第二天,孫無忌派人送了書信給王郎。

原來,孫無忌陰險狡詐,他看柴信的大半江山燒上戰火,自信柴信遲早必死,於是他就起義陽兵兩萬,打著義軍的口號,反了柴信,先是騙李克定到義陽,殺了他。收編李克定的部隊,占了柳州。現在想拉攏王郎,畢竟王郎手中有城有兵。

當夜,王郎密見孫無忌使者,將齊雲在南順的事說了出來,使者董平道:“齊雲當世虎將,若放他走,後患無窮啊,不如將他擒獲,日後也少了一個對手。”王郎道:“我明日帶甲兵護衛入齊雲房間,他插翅也難飛。”“嗯,好主意。”兩人又議起別的事。

這些話都被窗外的王雅聽見,她慌忙去見齊雲,如實相告。

齊雲聽罷,急招本部親兵,策馬出城而去,走了大概十裏,隻見後麵有一匹馬奮力趕上,齊雲一看,正是王雅,等走近了,王雅說道:“將軍帶上我吧,我願追隨將軍一生一世。”齊雲道:“也罷,我們一起走吧。”部隊又走了二十裏,隻見一員驍將,白盔白甲,手持雙刀,看到齊雲納頭便拜,說道:“小將久聞將軍大名,如雷貫耳,願追隨將軍出生入死。”齊雲讓他起身。

原來此將叫龍殷,是南順人,自幼習武,使雙股劍,如今天下大亂,龍殷想要投靠明主,匡扶社稷,被王郎召做南順騎營都尉,後來龍殷見王郎狼子野心,與柴信無二,正好齊雲路過,便來投靠齊雲,從此,齊雲又得一員猛將。

齊雲又行了三日,每日風餐露宿,將士所帶幹糧也快用盡,這一天,到一座城池外,城樓上“宛城”二子赫赫在目,龍殷報齊雲宛城太守劉玉是愛民的好官,今日天下大亂,宛城卻沒多大影響,都是因為劉玉減免賦稅,使得宛城百姓安居樂業,對待外郡遊民,劉玉也都安排好了。

齊雲大喜,遂至城下,劉玉見齊雲投奔,打開城門,齊雲率部入城,劉玉隨即為齊雲接風洗塵。席間,劉玉道:“如今天下大亂,將軍愛民如子,劉玉佩服。”齊雲道:“未將起兵隻為討伐柴信,讓天下安寧,百姓安居,隻是現在兵不過百,無城可依。”劉玉道:“將軍可住宛城,劉玉相信將軍必能平定天下,讓百姓不受戰亂之苦。”齊雲拜劉玉:“末將感激不盡。”劉玉道:“快別如此,將軍一路勞頓,先吃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