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曹洪行軍卻遇到了楊奉的阻擋,楊奉占據這險要關卡,曹洪不得前進。董昭看隨即給楊奉寫了一封信,勸他與曹操合作,曹操現在有兵有糧,可以與楊奉互補,楊奉一看,似乎有機可趁,就上奏漢獻帝,推薦曹操為鎮東將軍,並繼承他父親曹嵩的爵位。
曹操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目的,把漢獻帝牢牢的抓在手裏,在這個亂世的時候,這是曹操唯一可以真正讓四方諸侯為止頭痛的王牌,並且曹操一再運用這張王牌,這種王牌是曹操確立政治優勢的所在,是曹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法寶。
很多人在易中天評三國的時候,依然不理解這種政治性優勢,優從何來?實際上這種政治性優勢,不但曹操做過,後來人也做過,無非是換了個辦法而已。
比如說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也正是國共內戰最為激烈的時候,先開始,紅軍不得優勢,一退再退,幾乎有退無可退的境界。在當時,國民黨手裏有兵有將,黃埔軍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手裏有美國最新的武器,軍隊的戰備訓練是最優良的,可是說占據絕對性的優勢。但是自從日本侵略中國的那一刻起,抗日,就是全中國的第一要務,誰反對抗日,誰抵製抗日,誰抗日不利,誰就是賣國賊,抗日就是擁護漢獻帝,是那個時代的最大的政治,一切以抗日為主。對於國民黨來說,抗日他是痛苦的,必然減少對紅軍的壓力,但是不抗日勢必被全國老百姓所唾棄。
曹操就是抓住了這張政治牌。擁護漢獻帝,恢複漢朝的名譽,穩定民心,是當時第一大要務,把漢獻帝遷到許昌,確立挾天子以令不臣,連諸葛亮都說“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也”,這確實不能與他作對啊,諸葛亮都怕的,我看其他諸侯未必比諸葛亮高明許多吧。袁紹在與曹操作戰的時候,拉不到援軍,沒有盟友,硬著腦袋死抗,以後曹操又曾經下令讓劉備去攻擊袁術,劉備明知道是曹操的詭計,即使做樣子也得硬著頭皮去打,讓曹操坐收漁利,這個就是政治無與倫比的優勢所在。
當然,光靠政治性優勢也不行,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激烈化,而經濟則是保障這種鬥爭的支柱,在漢朝以糧食作為衡量一個人官職標準的時代,象某某俸祿是多少多少石,糧食是三國時代最大的經濟。曹操在與呂布作戰的時候就深刻體會過斷糧的後果,改善經濟,增加糧食產量,就必須種地,而當年俘獲的黃巾則充當了其中最大的經濟力量。
曹操實行屯田製。屯田並不是曹操發明的,但是在曹操手裏卻做到最有規模,做成了一套製度。早在西漢時期,屯田就產生了,當時主要是軍屯,主要集中於西、北部邊陲,其實有點象現在的勞改場,帶有懲罰性質的意味在內,沒有很好的普及。曹操的屯田,則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製度,屯田的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勞動力、耕牛、農具是鎮壓黃巾起義中擄獲的,有一部分勞動力號稱為招募其實是被迫而來的。屯田不能保證百姓富裕,卻可以保證百姓有一口飯吃。戰亂和饑荒,早已經把那個時代的人民折磨的不成樣子,能活下去已經是最大的幸福,那裏還去計較生活品質如何?
曹操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民屯收入與國家分成,如果使用政府提供的耕牛,則分成為官6六民四,如果不使用政府的耕牛,則是對半,屯田農民不得隨意離開屯田位置。軍屯則是以士兵為主,可以參考一下中國現在的建設兵團,和過去的359旅的樣子,雖然說不是完全一樣,但是性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政府增加收入。曹操的這項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保證了後勤,糧草是戰爭中最寶貴的資源,誰無糧誰先亂,其次是吸引了大量的流民,穩定了後方,同時也為解決了兵源問題,第三是屯田選擇都在交通便利的地帶,大大減輕了農民運糧的沉重勞役負擔。不至於象諸葛亮一樣,搞個木牛流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