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王美人生的,叫劉協,一個就是那個何屠夫的女兒何皇後生的,叫劉辯。漢靈帝不太喜歡劉辯,說他“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也不想想自己德性。想立劉協,隻不過漢靈帝的大舅子何進是大將軍,小舅子何苗是車騎將軍,車騎將軍管的就是京師的兵衛,皇帝想想惹不起,又不想趁了何進的心,於是就遵循老路,把劉協托付給宦官蹇碩,有點象劉備托孤諸葛亮的意味,不過漢靈帝大概臨死前也糊塗了,這個蹇碩那裏鬥的過手裏有兵有權的何進?漢靈帝一死,何進立即仗著兵權跑到宮裏麵殺蹇碩,立劉辯為帝。
何進很想就此全部鏟除宦官的勢力,徹底樹立外戚的絕對優勢,不過何進家族對於對待宦官的事有不同的意見,何皇後首先不同意,何進的弟弟何苗和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也不同意,何苗偷偷跑到何皇後那裏告密說何進“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這個就給何進很大的壓力。
既然全家反對,為什麼何進要殺宦官?這個我們大概可以猜的出來,何進是個屠夫的兒子,自然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受歧視的,你不要看他手握兵權,那個時代跟咱們的*時候一樣,是講究出身的。曹操可以說有勇有謀,當之無愧的英雄,就因為自己的爺爺當過宦官,盡管還是一個好宦官,也備受歧視,就不要說本身沒什麼才幹的何進了。何進那麼重用袁紹,可能也看中了袁紹家四世三公的背景。何進就想擠進士族階層,而士族階層是非常厭惡宦官的,何進自然也跟著厭惡起宦官。不巧的是,宦官其實對何進家族特別有幫助的,象何進的妹妹能成為皇後,宦官幫了很大的忙,這個事何皇後心裏清楚,至於何進的弟弟,大概是嫉妒哥哥權力太大,跟袁術倒是一個德性。
何進又想殺宦官,又不敢殺宦官,但是袁紹急啊,他不殺宦官宦官就要殺他,宦官對這種大臣們的手段袁紹是再知道不過了,於是就出了個叟主意,讓他召集一些“英雄”來個兵臨城下,這個“英雄”就是董卓,威脅何皇後。這招實在不太高明,連陳琳這個文人都知道不妥,所謂的請神容易送神難。拿別人的力量去對付自己的敵人,問題是這個“別人”到底靠的不靠的住,我們讀曆史的時候要經常反省,想必二戰時期,英國首相張伯倫就沒有讀過三國演義,要不然怎麼會想到利用納粹德國的勢力來遏製蘇聯?這種叟主意跟何進召董卓來京是一模一樣的,曆史總是一再重複教訓,後代又是屢次的犯這種錯誤。
那袁紹說的這個英雄靠不靠的住呢?那得看看董卓是個什麼人。董卓是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岷縣)人,父曾為潁川郡輪氏縣尉,算是個官宦子弟,跟曹操一樣,好結交豪強,喜歡旅遊,本人也非常精通武藝,健壯,黃巾起義後,盧植因為戰敗被罷官,董卓就替代了盧植的位子,結果董卓也打不過,也被罷官。後來涼州因為爆發少數民族起義,董卓又被啟用,調到涼州與皇甫嵩、張溫等人一起鎮壓,董卓這個人野心大,而且比較驕傲放縱,不服從上級指揮,用現在的話講叫無組織無紀律,孫堅當時就看不下去了,勸統帥的張溫、皇甫嵩以軍法斬卓,但是他們都不敢。因為董卓統領的兵馬是籍隸關西的漢族和羌胡人的,關西的民風比較彪悍,斬了董卓怕發生叛亂。當時的漢朝朝廷也覺悟到這個董卓估計以後不太會幹好事,就準備調董卓到洛陽當個少府,幹一些掌宮中禦衣、寶貨、珍膳等夥計,董卓那裏肯幹?後來又調他去並州牧,想變相剝奪他的兵權,董卓還是不幹,皇帝也對他無可奈何,這樣的人,能是什麼好人?指望他複興漢朝,那真是見了鬼了。
何進隻身一個人跑到宮裏,勸說何太後(前任皇帝已死,自然現在何皇後變成何太後了)殺宦官。宦官們那會不知道?何進返回的時候宦官立即把他截住,對他說,當年先皇跟何太後不和,要不是我們宦官拚命保護何太後,那論的到你何進這麼囂張?現在你看大局穩定了就象卸磨殺驢,是不是太過分了?要是說搞貪汙腐敗,難道就宦官們貪汙腐敗嗎?朝廷上那個大臣敢說自己大公無私的?這句話一擺出,何進當下沒了語言,其實這個話還是很容易駁倒的,既然你們腐敗,自然就該殺,想必是何進本人也不太幹淨。何進一言不發,宦官們可就動手把何進殺了,發了一份任命詔書給尚書,尚書覺得不太對勁,怎麼沒見何大將軍出來呢?就要求宦官們把何進給放出來,人都殺了怎麼放?自然隻能扔個人頭出來,說:“何進謀反,已伏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