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一龍治水 天下無旱(1 / 2)

胡思亂想的魯浩民情緒有些低落——這既很難有標準答案,臨床又千變萬化的中醫學到底應該怎麼去把握?這對醫者的思維能力、理論水平、臨床經驗等等要求實在太高,稍不注意可能就差之毫厘、謬之千裏,無怪乎庸醫橫行,背幾首湯頭(注1)、幾味藥效,懂些中醫辨證:畏寒發熱是表證、口渴、小便黃赤是有內熱、舌苔黃膩是有濕熱等,再了解些治法原理,什麼“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軟之、結者散之”、什麼“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可以坐堂行醫,說簡單還真簡單,因為這些中醫原理、道理和我們日常認知、思維非常接近或者說基本一致,上火了就該清火,有寒了就該溫熱,堵住了就該疏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些都是最淺顯和最容易理解的道理,可遠比什麼體液調節、細胞免疫、藥理藥動學容易明白,因此隻聽說過自學中醫“成才”的,沒聽說過自學西醫成才的。

心不在焉的上完課,魯浩民暗暗歎了口氣,學了五年,腦袋裏也裝了不少傳統中醫理論,現代中醫研究、中藥方劑臨床運用之類的東西,但怎麼麵對疾病,感到非常無力,心裏沒底,不知道該怎麼用藥,效果會怎樣,預後又如何,完全沒有“讀方三年,感覺天下無病可醫。治病三年,方知天下無方可用”的感覺,頭腦中的中醫思路很模糊,還不如西醫思維來的清晰,感冒發燒了,三大常規檢查先上,有感染抗感染上抗生素,咳嗽痰多就加止咳化痰的中成藥,呼吸急促可以吸氧,飲食不進,注意補充液體和營養等等。但不管怎樣,作為自己第一個美女病人的事情還是得有個說法,不能就這樣“太監”了吧,那也太不負責任了,咱可是純爺們兒,對吧。

星期一上午副教授張元林在上附屬醫院做門診。走到門診大樓二樓,魯浩民看到有幾個年輕醫生診室人隻有四、五個人,而張元林這邊有十多個,一位退休老教授的門口竟然還有近三十人。不得不承認,這就是差別,中醫師真的是越老越吃香。魯浩民沒穿白大褂,從擁擠在門口的人群中擠進診室,引起一些候診病人的不滿——都快十二點了,誰不急啊?張元林一個人又要看病查體,了解病情,又要處方寫藥,還得應付不時出現的病人詢問、提問什麼的,正忙的暈頭轉向,也沒注意魯浩民進來。魯浩民站在一旁,見縫插針地問到:“張老師,我來幫您抄方吧。”

聽聲音比較熟悉,一抬頭發現是魯浩民,張元林想也沒想邊寫邊說到,“好,你去拿件白大褂穿上。”

“這個失眠病人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黃連10克、法夏15克、陳皮15克…….再開三盒寧心口服液。”說完,張元林起身小聲補充道,“我出去一下。”

“好的。”魯浩民看張元林比較急,知道他是因為病人多,憋了許久,趁空小解去了。

“這是您的處方,去一樓劃價繳費後到藥房拿藥吧。”

張元林回來後,一人抄方,一人看病,效率快了不少,待全部看完已經快1點了。

“張老師,我有個疑問,相似效果的中藥、方劑這麼多,臨場病症表現個體差異也非常大,辯證方法也有八綱辯證、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三焦辯證等方法,怎麼去把握最準確的辯證、治法、方藥?”趁張元林收拾東西時,魯浩民忍不住把困惑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