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圖2-18G《即宗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莊嚴院園內有雙鵝石、獅子石等奇石,佛殿上懸掛有開山祖師乾峰和尚親筆書寫的匾額。《莊嚴院》一圖中,殿舍前為邊界筆直的平地,環繞有池沼和築山(圖2-18H)。池中種有睡蓮、荷花,岸邊可見鬆樹、梅花,池岸邊有小徑蜿蜒通向築山的坡頂。山上植被濃鬱,山坡上有神社建築和鳥居,矗立有巨大的岩石。

98圖2-18H《莊嚴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4.鹿苑寺鹿苑寺建於鐮倉時期,原為貴族邸宅。應永四年(1397),足利義滿在此營造了北山殿。據記載,後小鬆天皇巡幸此地,與足利義滿共度二十天的時光。園內建有三層樓閣,露盤上置有鳳凰,頂層為究竟頂,中層為潮音洞,底層稱為法水院,壁麵以金箔貼滿,故名金閣。應永二十九年(1422),足利義滿去世後,根據其遺命將此地變更為禪寺,又名金閣寺,以夢窗疏石為開山祖師。江戶時代曾重修金閣與庭園。

《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有《金閣寺》一圖,展現了寺院園林的全景。

圖中,寺院背倚衣笠山,園內挖掘有巨大的池沼——鏡湖池,池中有九山八海石組。金閣屹立於池邊,四方重簷寄棟造,閣旁伸出水榭。環池、池嶼上多種植有鬆樹。金閣後側另有一條溪澗,水源來自銀河泉、岩下水,溪澗旁建有春日社作為祭祀場所。(圖2-19A—圖2-19F)99圖2-19A《金閣寺》(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圖2-19B鹿苑寺金閣池泉(作者攝)100圖2-19C鹿苑寺池泉之一(作者攝)圖2-19D鹿苑寺池泉之二(作者攝)101圖2-19E鹿苑寺池泉洲島(作者攝)圖2-19F鹿苑寺建築(作者攝)1025.慈照寺慈照寺位於京都左京區,原為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別業。慶仁之亂後,足利義政在京都東山淨土寺村營造了東山山莊,收集古畫名器。山莊內營建有觀音閣、東求堂。足利義政去世後,後人改東山山莊為禪宗寺院,名慈照寺,尊夢窗疏石為開山祖師。17世紀上半葉,慈照寺大修,營造了新的方丈,東求堂與觀音殿移至目前的位置。

《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有一幅版刻插圖呈現了慈照寺園林的主體景觀。圖中,觀音閣位於畫麵右部,高兩層,重簷寶形造。二樓環繞平台欄杆,一層出口麵向庭園池沼挑出木製甲板。觀音閣在足利義政去世後建成,周身塗有黑漆,因為黑漆褪色發出銀色光澤,故又名“銀閣”。閣前為池沼,岸線曲折,駁岸石參差有致。池中有浮石、座禪石,堆砌有中島,島上植有鬆樹。池邊有臥牛石、釣魚台、落星石,中島與岸邊、池澗兩岸架有多座反橋,命名為迎仙橋、濯錦橋、龍脊橋等。畫麵前方為東求堂,堂內中央懸掛有名家相阿彌的花鳥畫。東求堂與池沼之間為“銀沙灘”,以白砂模仿沙灘,耙出規則性的條紋。銀沙灘旁有一砂土堆砌的錐形圓丘,名為“向月台”。這是一處著名的枯山水造景,象征山海景觀。堂北有茶水井,井中湧泉噴出環繞堂側。池沼對岸有築山,山中有洗月泉湧出,形成掛瀑,注入池沼。(圖2-20A—圖2-20F)103圖2-20A《銀閣寺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圖2-20B銀閣寺觀音閣(作者攝)104圖2-20C觀音閣前池沼(作者攝)圖2-20D銀閣寺銀沙灘(作者攝)105圖2-20E銀閣寺向月台(作者攝)圖2-20F銀閣寺東求堂(作者攝)106東求堂後的集芳軒建於近世時期,軒內懸掛有維明和尚所繪的梅花。《都林泉名勝圖會》中的插圖《銀閣慈照寺集芳軒》顯示:集芳軒是一處幽靜獨立的小院,主建築為切妻造,屋頂鋪瓦。院落以竹籬笆圍合,碎石鋪成小路。(圖2-20G)圖2-20G《銀閣慈照寺集芳軒》(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6.南禪寺南禪寺位於京都東山,原為龜山天皇的離宮。正應四年(1291),龜山將離宮改為禪寺,以無關普門禪師為南禪寺的開山祖師和初代主持。至德三年(1386),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將其定位為第一禪寺,列於五山之上。

南禪寺背倚東山,總體布局為沿東西軸線布置主要殿堂,兩側布置塔頭寺庵。沿軸線依次為敕使門、三門、法堂。法堂後為方丈、清涼107殿、書院。兩側分別為天授庵、正因庵、南禪院、歸雲院、慈氏院等。(圖2-21A)圖2-21A南禪寺三門(作者攝)南禪寺方丈庭園為枯山水園林。《都林泉名勝圖會》中的《南禪寺方丈》一圖顯示,白砂鋪滿庭園,筆直的矮牆橫列左右,牆後露出竹林、蒼鬆等形成的茂密的植物群落,遠處為東山山影。枯山水的中心是數尊形態各異的巨石,石間有草坪、樹木和植物球。(圖2-21B)108圖2-21B《南禪寺方丈》(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南禪寺內的南禪院原為龜山天皇的住所,其去世後成為曆代住持居住之處。南禪院園林為池泉園,園內中心為池沼。《都林泉名勝圖會》中的《南禪院》插圖再現了南禪院景觀。圖中,池中有中島,岸邊伸出半島、石磯,形成了曲折有致的駁岸線。岸邊多立石、磐石,島嶼與岸基之間架設有反橋。植被蒼鬱,鬆姿挺拔。遠處可見龜山法皇的皇陵。(圖2-21C—圖2-21E)109圖2-21C《南禪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圖2-21D南禪院庭園(作者攝)110圖2-21E南禪院主建築(作者攝)天授庵是南禪寺內最重要的塔頭,始建於1337年,是為了紀念無關普門禪師而建。主要建築物包括方丈本堂、大書院、小書院、庫裏。

方丈本堂東側為方丈東庭,是一處枯山水庭園。南庭為池泉園,以池沼為中心,四周環繞園路。(圖2-21F—圖2-21I)111圖2-21F天授庵書院(作者攝)圖2-21G天授庵方丈東庭(作者攝)112圖2-21H天授庵南庭池沼(作者攝)圖2-21I天授庵南庭池沼板橋(作者攝)113《都林泉名勝圖會》中四幅南禪寺塔頭的園景畫,分別描繪了聽鬆院、歸雲院、牧護庵和金地院的景致。聽鬆院為南禪寺的塔頭寺院,惠禪師的住處,亦為池泉園。下圖中,池泉較為狹長,池邊空地上建有一座屋舍。屋舍麵向池泉的一側通透開敞。池沼另一側有築山,林木蒼鬱,尤以鬆樹居多。池沼兩岸建設有兩座橋,遠處的為石板橋,近處的為反橋。反橋橋端的岸邊植有一株巨鬆。(圖2-21J)圖2-21J《南禪塔中聽鬆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南禪塔中歸雲院》圖中,中央為一方池沼,呈“L”形。前方為草坪,有石頭汀步伸向岸邊。對岸為築山,岸邊石座上有石塔。植被茂盛,水中多浮萍,形成多處濕地。(圖2-21K)114圖2-21K《南禪塔中歸雲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南禪塔中牧護庵》圖中,池沼位於畫麵中央,前景為草坪,對岸有築山,岸邊植被茂盛。池中有兩座中島,水中多種有睡蓮。中島之間以石塊汀步相連,中島與岸邊有木板橋連接。對岸林木叢中隱約出現一座樸素的庵房。(圖2-21L)115圖2-21L《南禪塔中牧護庵》(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金地院屬於南禪寺派,室町時期由南禪寺六十八世大業德基始建於京都北山鷹峰,慶長十年(1605)移至此地。方丈為伏見城遺跡,柿茸頂,是代表性的書院造建築。方丈庭園又稱為“龜鶴之庭”,建於寬永九年(1632),是現存唯一一處確證的小崛遠州直接指導設計的庭園。《南禪金地院》圖中,殿閣位於畫麵右部,單簷入母屋造,朝向畫麵中的庭院。殿閣建於中島上,流水環繞,水上架有反橋。反橋橋端部分出兩股汀步小徑。畫麵前方主體為枯山水,白砂鋪滿地麵,以石組和植被為背景。石組包括立石、磐石、石塔,在汀步轉折處堆砌築山。

(圖2-21M—圖2-21O)116圖2-21M《南禪金地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圖2-21N金地院方丈庭園(作者攝)117圖2-21O金地院方丈庭園蓬萊龜鶴石組8.天龍寺天龍寺位於嵐山大井河北岸。寺院原為嵯峨天皇的皇後橘嘉智子創設的禪寺——檀林寺的屬地。檀林寺廢棄後,後嵯峨上皇在此營建仙洞禦所。室町時期,足利尊氏於曆應二年(1339)營建了天龍寺,尊夢窗疏石為開山祖師。為營造寺院,室町幕府重開與元朝的海運貿易。康永四年(1345)寺院落成,成為五山十刹中的五山之第一位,地位僅次於南禪寺。

寺院建成後,多次遭遇火災、兵災,屢次恢複重建。明治九年(1876)成為臨濟宗天龍寺派大本山。明治三十二年(1899),法堂、大方丈基本建成,大正十三年(1924)重建書院,昭和九年(1934)重建多寶殿,同時營造了祥雲閣和甘雨亭。塔頭鬆嚴寺、慈濟院、弘源寺幸存下來,保存了室町時期和德川時期的樣式。①寺內主庭園為夢窗國師創設的池泉回遊園。池泉為曹源池,位於方丈西側,遠借嵐山、龜山之山景入園。池名引自池中挖掘的“曹源一①天龍寺網站:http:\/\/www.tenryuji.com\/precincts\/index.html,2018年5月31日訪問。

118滴”石碑(圖2-22A)。《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有《天龍寺方丈林泉》一圖,描繪了天龍寺庭園景觀(圖2-22B)。①圖中遠景為龜山。寺內園林圍繞曹源池,水源引自龜山山麓。池中有兩座巨大景石,象征龍門瀑布。其下配置有橫臥的鯉魚石,比喻鯉魚正在化身為龍。環池有園路。方丈書院集瑞軒位於池邊,直麵池對岸的築山。池邊築山石峰起伏、鬆林濤濤,石縫之間有泉澗流淌,注入曹源池中。《天龍寺雲居庵》《天龍寺塔頭妙智院林泉》兩圖描繪了塔頭寺院園林景觀(圖2-22C—圖2-22D)。

圖2-22A天龍寺曹源池(作者攝)①上原敬二:『都林泉名勝図會』,東京:加島書店,1975年,第102頁。

119圖2-22B《天龍寺方丈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圖2-22C《天龍寺雲居庵》(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0圖2-22D《天龍寺塔頭妙智院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9.大德寺大德寺位於京都紫野,北接賀茂川,南為船岡,西有鷹峰,原為赤鬆則村、赤鬆則祐所建,大燈國師為開山始祖。大燈國師名宗峰妙超,是博多崇福寺的主持,並創建了祐德寺。宗峰妙超在此建大德庵,叡山的玄惠法印等人受到宗峰妙超影響,改信禪宗,營造了大德寺方丈以及諸堂宇。花園法皇、後醍醐天皇皈依國師,將大德寺作為朝廷第一祈禱所,設置法座,大燈國師在此說法。大德寺遂成為當時的“無雙禪苑”,一度列入五山之一。後退出五山十刹,成為在野禪寺。寺院伽藍在應仁之亂中燒毀,文明五年(1473)一休宗純受命修複寺院。大德寺恢複了往日的榮光,規模進一步擴大,塔頭下院包括靈山德禪寺、如意庵、大用庵、鬆源院、真珠庵、養德院、龍源院、大倦院、興臨院、瑞峰121院、聚光院、見院、黃梅院、三玄院、正受院、大慈院、高桐院、玉林院、大光院、金龍院、昌林院、龍光院、芳春院共計二十四處(表2-1)。另有寮舍龍泉庵、清泉寺、瑞源院、寸鬆庵、梅岩庵、高林庵、見性庵、常樂庵、孤蓬庵。①大德寺在寬文年間成為禪宗大寺。②③表2-1大德寺塔頭下院的概要塔頭下院創設概要開山祖師為徹翁和尚,寺前有築山、池亭,山中有玲瓏靈山德禪寺閣、竹影閣,池中可泛舟如意庵正卯禪師、言外宗忠所創大機弘宗、華叟宗雲、宗慧大照、養叟和尚開創,位於方大用庵丈以北,後轉移到鬆源門內大宗禪師、春浦宗熙所創,寮舍為龍泉庵,陽峰和尚的塔鬆源院所真珠庵一休宗純的塔所③,位於方丈以北養德院原位於祇園,後移至德禪院南佛慧大圓禪師、東溪宗牧和尚(1454—1518)的塔所,位龍源院於山南位於山北,建於永正年間,正法大聖禪師、古嶽宗且和尚塔所。庭院中有名石:法螺石、布袋石、神鞍石、觀音石、大倦院沈香石、寶山石、伏虎石、釣舟石、臥牛石、仙帽石、払子石、佛盟石、佛子石、獨醒石、明鏡石、不動石、霊龜石、座禪石、真珠石、扶老石興臨院始建於天文年間,佛智大道禪師、小溪紹應和尚的塔所位於興臨院南,始建於天文二年(1533),普應大滿國師、瑞峰院徹岫宗九和尚的塔所;寮舍為梅岩庵和見性庵,梅岩庵為天佑和尚的塔所,見性庵是萬江和尚的塔所①上原敬二:『都林泉名勝図會』,東京:加島書店,1975年,第14頁。

②韋立新、任萍:《日本佛教源流》,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年,第105頁。

③塔所為圍繞寺塔所建的修行場所,或者圍繞塔修建的園林、建築、構築物形成的場所。

122續表塔頭下院創設概要位於方丈以北,祖心本光禪師、笑嶺宗新和尚的塔所,永聚光院祿九年始建見院位於白毫院舊址,聚光院西側,建於天正年間黃梅院靈山德禪寺西側,佛通大心禪師、春林和尚塔所位於見院南側,大寶圓國師、春屋和尚的塔所;寮舍三玄院清泉寺,建於慶長年間,背倚木幡山,寺前有宇治川金鳳山天瑞位於見院西側,建於天正十六年(1588),佛機大雄禪寺師、玉仲和尚的塔所位於龍翔南,建於天正年間,廣德正宗禪師、清廣和尚的正受院塔所大慈院位於瑞峰院西,佛國大安禪師、天叔和尚的塔所高桐院大慈廣通禪師、玉甫和尚的塔所,建於慶長年間位於高桐院南,大興圓光禪師、月岑和尚的塔所,建於慶玉林院長年間。常樂庵是玉林院的子庵,古溪和尚創建位於金龍院南,大慈廣照禪師、古溪和尚塔所,建於文祿大光院年間位於天瑞西,佛性心宗禪師、傳叟和尚的塔所,建於慶長金龍院年間位於大雄寶殿西,舊霜筠軒、法竜大源、先甫和尚的塔昌林院所。始建於文祿年間位於玉林以南,大梁興宗禪師、江月和尚的塔所。孤蓬龍光院庵為其子庵直指心源禪師、玉室和尚塔所,建於慶長年間。寮舍為芳春院瑞源院和高林庵注:本表格由作者根據『都林泉名勝図會』中內容整理而成大德寺主要建築沿著軸線排列,依次為敕使門、山門、佛殿、法堂。塔頭布置於四周。龍源院、瑞峰院的庭園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龍源院院內中心建築方丈是禪宗建築,建於室町時代,檜皮頂;玄關(唐門)、表門均為同時代建築物;方丈東側為書院和庫裏;方丈西北的開祖堂是東溪禪師塔所,昭和時期唐樣木造建築。

123龍源院庭園圍繞方丈而建,分為南庭、“滹沱底”、北庭、“東滴壺”。方丈南庭又稱為“一枝坦”,其名是為了紀念實傳和尚賜予東溪禪師的“靈山一枝軒”室號。庭內曾經生長有一株產於中國、樹齡700餘年的山茶花“楊貴妃”,可惜於昭和五十五年(1980)春天枯死。“一枝坦”是枯山水庭園,以白砂耙出波紋,砂中置有龜島、鶴島和蓬萊山三石組。“滹沱底”位於書院南軒,其名源於臨濟宗的發源地、中國河北鎮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庭中石組據稱來自豐臣秀吉的聚樂第。北庭又稱為“龍吟庭”,據傳為相阿彌所作,以三尊石構成須彌山,山前有遙拜石,以青苔象征大海。“東滴壺”位於方丈東側,夾在方丈與庫裏之間,是日本最小的枯山水庭園。庭中以石組和砂石波紋表示水滴入水,彙入江河大海(圖2-23A—圖2-23E)。

圖2-23A龍源院方丈前庭“一枝坦”(前為龜島,作者攝)124圖2-23B龍源院“一枝坦”中的蓬萊山與鶴島(作者攝)圖2-23C大德寺龍源院“滹沱底”石庭125圖2-23D龍源院龍吟庭(作者攝)圖2-23E龍源院“東滴壺”石庭126瑞峰院中的方丈建於天文四年(1535),與唐門、表門一起均為室町時代禪宗方丈建築遺跡。方丈前庭園稱為“獨坐庭”,取百丈禪師獨坐大雄峰之意,以石組表現蓬萊山,以波紋砂象征大海。(圖2-23F—圖2-23H)圖2-23F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作者攝)127圖2-23G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石組局部一(作者攝)圖2-23H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石組局部二(作者攝)128《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有《大德寺塔頭芳春院》一圖,表現了塔頭芳春院內的林泉景觀。(圖2-23I)圖2-23I《大德寺塔頭芳春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9第三章近世的環境設計與營造第一節近世的社會發展背景戰國時期,尾張的織田信長以那古野城為據點,不斷向外征伐,擴大其勢力範圍。1560年,織田率軍在桶狹間擊敗駿河國主今川義元,統一了尾張,控製了東海道地區。此後,織田信長擊敗美濃的齊藤氏,打敗淺井、朝倉聯軍,焚燒叡山,1573年消滅足利幕府,1575年在三河擊敗武田勝賴軍隊。織田信長擊敗了各地的領主大名,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其在近江修建氣勢恢宏的安土城,這個時期又被稱為“安土時代”①。

1582年,本能寺之變中織田信長身亡,豐臣秀吉成為其事業的繼承人,以巨石修築了大阪城,作為其居住和對外征伐的據點。豐臣秀吉在近江擊敗了柴田勝家,擊潰關東的北條氏,平定九州,降服奧羽,實現了統一。豐臣秀吉在朝廷擔任了關白一職,在京都內野修建了聚樂第作為其居所。豐臣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政策,進一步治理交通、統一裏程單位,振興城市、鑄造錢幣、收繳武器、丈量土地,這一時期被稱為“桃山時代”②。

①阪本太郎:《日本史》,汪向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56頁。

②阪本太郎:《日本史》,汪向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60—261頁。

133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擊敗其他大名。

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冊封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德川幕府,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製各地大名,將大名分為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①,分別進行分封。建立並強化了參覲交替製度,規定諸侯一年住江戶,一年住在領地,四月輪換,以達到交替控製的作用。17世紀上半葉,德川幕府的統治日趨穩固。此後兩百餘年,各地大名沒有出現大的叛亂。②江戶時代初期,幕府大力推行禮教文化政治,健全法律製度。經濟上,城下町不斷繁榮,江戶、大阪、京都發展成為規模最大的城市。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以江戶為中心形成了東海道、甲州街道、日光道、奧州道和中山道。農業、商業、手工業在這一時期均有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封建文化在這一時期發展到頂點,儒家、神道教、佛教成為三大精神支柱,盛行庶民文化。③18世紀中葉開始,農業衰敗,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貧富分化,官僚腐敗,再加上自然災害、饑荒相繼爆發,社會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鬆平定信主導實施了寬政改革,主要內容為推行學校教育,懲治腐敗,控製米價,促進農業生產,抑製商人權力。改革促進了江戶地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④江戶時代後期,鎖國政策崩潰,幕府權威削弱,國內矛盾激化。⑤①譜代大名為同姓近親和累代老臣,外樣大名為外族大名。

②阪本太郎:《日本史》,汪向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72—277頁。

③阪本太郎:《日本史》,汪向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90、292頁。

④馬裏烏斯·B.詹森:《劍橋日本史(第5卷):19世紀》,王翔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3—54頁。

⑤阪本太郎:《日本史》,汪向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334頁。

134第二節城郭與城下町一城郭與城下町的形成為了防衛和統治的需要,城郭建築自中世後半葉開始興盛,出現了山城、平地城以及平山城。隨著城郭及其附近人口的增加,城郭不僅具備軍事防衛的功能,還逐步具有了經濟中心、行政中心的性質,城郭的選址也趨向於交通要衝和平原之地。近世時期,各地封建領主確立了對其領國的絕對支配權,在其領國實施兵農分離政策,將武士集中於領主城郭下麵居住。由於人口增加,城下街區不斷擴大,城郭外圍出現了商業街區,城郭成為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

城下町是受封建領主支配、以領主城郭為中心形成的城市,具備軍事防衛、行政、居住和商業功能。城下町是近現代日本城市的基礎。

與一般城郭都市不同,早期的城下町除了領主居住的城郭有城牆環繞,城郭外的街區無任何城牆保護。隨著城下町的規模逐漸發展壯大,政治、經濟地位愈加重要,出於軍事防衛的要求,在城下町街區外圍建造城牆、壕溝,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城郭都市。如織田信長的安土城城下町、清州城下町、後北條氏的小田原城和豐臣秀吉的大阪城。

江戶時期,由於國內無戰爭,城下町軍事防衛的功能減弱,政治、經濟中心的功能上升。1615年,德川幕府頒布“一國一城”令,強化對各地領主大名的控製。大名的城下町隻能保留一處,武士被強製集中定居於此,其他的城被拆除。城下町成為德川幕府統治下的藩域經濟的中心。

135二城郭建築城郭建築是城下町的核心。為了強化軍事防衛的功能,城郭分化出了“本丸”“二丸”“三丸”等構成的多種空間形式,主要空間類型可以分為連郭式、棱堡式、並郭式、階郭式、梯郭式、輪郭式和圓郭式七種。

連廓式以本丸為中心,二丸、三丸呈連續、線性的分布。稜堡式即以本丸為中心,四周分布有銳角形稜堡。並郭式為本丸和二丸並列,兩者均被三丸圍合。階郭式為本丸最高,二丸、三丸依次降低,如台階一樣。梯郭式以本丸為中心,二丸、三丸呈放射狀配置。輪郭式以本丸為中心,二丸、三丸呈回字形依次配置於外圍。圓郭式為本丸、二丸、三丸呈同心圓式配置。(圖3-1)圖3-1城郭建築配置形式(圖片來源:『ニッポンの城』,經過作者改繪)天守閣、櫓、禦殿構成城郭中心建築群。天守閣是位於本丸中心的多層重簷建築物,正式出現於織田信長所營造的安土城。安土城天守閣高達七層,柱子上塗黑漆、朱漆、金粉,牆壁上繪有人物與花鳥植物。此後,豐臣秀吉的伏見城、大阪城,以及各地大名領主營造的城郭136中繼承了天守閣做法。作為城郭內最高的建築物,天守閣具有通透的視野和清晰的景觀形象,是領主威望和權力的象征。天守閣一般為三層或者五層,牆壁以白色為基調,柱子不外露,立麵呈現出多重屋頂、破風①的組合,與石牆基座共同構成了雄偉壯觀的建築外形。(圖3-2)(圖片來源圖3-2姬路城大天守閣剖麵:《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①破風為日本建築屋頂的裝飾物,有入母屋破風、唐破風、千鳥破風、切妻破風等形式。

137櫓是建於城門、塀上麵,用於防衛功能的建築物,內部藏有弓箭。

櫓往往是天守閣的附屬建築物。根據天守閣與櫓的空間關係,可以將天守閣分為獨立型、連接型、複合型、複合連接型和連立型五種形式。

獨立型天守閣沒有櫓等附屬建築物。天守閣與櫓通過廊橋、渡櫓相連,形成連接型天守閣。櫓與天守閣連成一體,必須通過櫓才能進入天守閣,稱為複合型。複合型與連接型相互組合,形成複合連接型。

天守閣與三處櫓相連接,形成防衛功能最強的連立型天守閣。①三城下町的構造前期城下町稱為總郭型城下町,其結構體現大名對城市的絕對支配權,呈現以城郭為中心、向心的多重閉合空間結構。城郭為領主大名居住的地方,是絕對的中心。城郭外側分別配置家臣與武士居住的侍町、足輕町,工商業者居住的町人地以及寺院集中的寺町。外圍城郭將城下町與周邊鄉村隔離開。

侍町是領主家臣居住的街區,地位越高的家臣其居住地距離城郭越近。足輕町是地位較低的家臣和武士居住的街區,位於侍町的外圍。侍町和足輕町構成武家地,采取軍團編製,周邊設置環牆、壕溝、門衛,形成防衛嚴密的多重閉合的空間。町人地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街區,位於足輕町外圍,根據不同的職業分開居住。町人地麵積一般小於侍町,建築物一般兩層、開口小、進深大,沿街道密集排列。城下町外圍配置大量的寺院,形成寺町,擔當部分軍事防衛功能。

17世紀德川幕府統治下,因“一國一城”令的實施,城下町數量急劇減少,但是規模擴大。城下町構造由總郭型轉變為町郭外型。武家地範圍擴大,町人地被遷移至外城郭以外。町人地外側一般不再有城①村田奈子:『知っておきたい城の用語』,『ニッポンの城』,東京:枻出版社,2010年,第31頁。

138郭環繞,街區的道路逐步演變為以城郭為中心的放射狀。由於沒有城郭的限製,城市化不斷發展,町人地的經濟和交通功能迅速增強,原來的向心性空間序列漸漸消失,城下町演變為全國市場和地區經濟體係的節點。(圖3-3—圖3-8)圖3-3總郭型大和郡山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39圖3-4總郭型姬路城下町構成(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圖3-5金澤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0圖3-6名古屋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圖3-7大垣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1(圖片摹繪自圖3-8彥根城下町『図集日本都市史』)城下町的選址、規劃和建設,充分考慮了自然環境因素。根據自然地勢確定城市的基本形狀,外城郭往往利用自然的河流和山崖建造。武家地和寺町選擇在高地上,確保良好的視野。町人地一般建造在低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城下町多鋪設上水道,內陸多采取明渠,沿海地區多采用暗渠進行給水。上水首先供給武家地,最後流經町人地。個別城下町的武家地、町人地分別使用不同的給水係統。①①高橋康夫等:『図集日本都市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第16—18頁。

142第三節城市空間一京都的空間織田信長於1568年率軍進入京都,對京都原有的權力中心上京進行打擊,以1569年建成的二條城作為其統治中心。二條城位於上京和圖3-916世紀京都平麵(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143下京之間,規劃基本為方形,有本丸、二丸兩重城郭,城郭下均有護城河,具備很強的軍事防禦功能。本丸的中心為本丸正殿和天守閣。除此之外,二條城配置了舞台、書院等生活娛樂設施,東側有二丸正殿。

城郭外圍布置武家地和町人地,形成城下町形態。這樣原有的上、下京兩極格局逐漸向二條城城下町的一元向心式構造轉變。(圖3-9—圖3-10)圖3-10二條城(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1586年,豐臣秀吉在京都營造聚樂第,作為其統治的據點。豐臣秀吉建造城郭,分離町人地、武家地、寺町,將天皇居所附近劃分為獨立的公家町,設定洛中防衛線,進一步促進京都向城下町轉型(圖3-11)。

144圖3-11聚樂第圖江戶時期,德川幕府繼續對京都進行改造。除了繼續建造二條城,還疏浚河流、整治町政、規治寺院,在公家町建造女院禦所、院禦所,集中皇室和貴族公卿的府邸設施。京都演變成為德川幕府幕藩體製中的一環。①二大阪的空間大阪所在的上町台地,曾經是濕地中的半島型陸地,靠近瀨戶內①高橋康夫等:『図集日本都市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3年,第188—189頁。

145海,古代稱為“難波”“浪速”。大和時期,此地是距離天皇活動的飛鳥地區和平城京最近的港灣,在此地設置港口難波津和住吉津,用於接送使臣。仁德天皇曾在此建造難波高津宮,聖武天皇營造難波宮,一定程度上發揮了首都和陪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