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日本環境設計史.上,古代、中世與近世的環境設計\/許浩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8ISBN978-7-305-22339-6Ⅰ.①日…Ⅱ.①許…Ⅲ.①環境設計-建築史-日本Ⅳ.①TU-85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18243號出版發行南京大學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出版人金鑫榮書名日本環境設計史(上古代、中世與近世的環境設計)著者許浩責任編輯陸蕊含編輯熱線025-83592401照排南京紫藤製版印務中心印刷徐州緒權印刷有限公司開本787×9601\/16印張15字數205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339-6定價72.00元網址http:\/\/www.NjupCo.com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njuyzxz官方微信號njupress銷售谘詢熱線025-83594756*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凡購買南大版圖書,如有印裝質量問題,請與所購圖書銷售部門聯係調換自序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資助(項目名稱“日本環境設計史研究”,批準號:17YJA760065)的研究成果。環境設計涉及園林、街區和城市營造、區域規劃等內容。環境設計是否合理、美觀,將影響到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本書梳理了日本環境設計的曆程與體係。日本在近代之前,其造園和都城營造均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同時也體現出其自身特點。近代以來由於受到歐美規劃設計思潮與理論的影響,其環境設計反映出多種文化影響的複合特征。
日本與中國的人居環境有相似之處,城市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且人多地少、環境壓力較大,老齡社會問題凸顯。日本在20世紀下半期已經結束快速城市化時期,環境設計的綜合性作用受到重視。本書聚焦於日本環境設計史的梳理,通過曆史脈絡和案例分析展現日本環境設計的特征。
1999年我在築波大學留學期間,即已萌生了寫作本書的想法。
資料整理前後斷斷續續曆時十八年,期間多次前往現場考察、拍照,並收集了大量的造園、規劃等史料。本書分為上、下兩冊,在結構上借鑒了通史與專題史相結合的手法,並注重對圖像史料的應用。上冊以古代、中世、近世的曆史演變為主軸,分別從造園、寺院、住宅角度進行梳1理和闡述;下冊從城市空間、公園綠地和區域規劃角度重點探討近現代的環境設計,並對東京、築波、橫濱的案例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評述。
環境設計涉及城市、造園、建築等不同的學科知識,本書嚐試從曆史、係統論角度提煉日本環境設計的特征,進而為我國的人居環境營造提供借鑒意義。這也是本書寫作的主要出發點與意義之所在。
許浩2019年6月2目錄緒論研究背景與意義第一節研究的背景…………………………………………………1第二節研究的意義…………………………………………………3第三節既往研究……………………………………………………5第四節日本的概況…………………………………………………9第一章古代的環境設計第一節古代的社會政治背景……………………………………19第二節古代都城空間營造………………………………………23第三節古代的居住環境…………………………………………38第四節神社建築環境……………………………………………41第五節寺院建築環境……………………………………………45第六節古代的園林空間…………………………………………581第二章中世的環境空間設計第一節中世的社會背景…………………………………………67第二節平安京空間的發展………………………………………70第三節寺院環境的變化…………………………………………75第四節住宅環境的演變…………………………………………81第五節中世的造園………………………………………………82第三章近世的環境設計與營造第一節近世的社會發展背景……………………………………133第二節城郭與城下町……………………………………………135第三節城市空間…………………………………………………143第四節住宅建築空間……………………………………………158第五節近世的造園………………………………………………159參考文獻……………………………………………………………213後記…………………………………………………………………2172圖版目錄緒論研究背景與意義圖0-1日本主要行政區劃(作者勾繪)…………………………15圖0-2日本主要城市分布(作者勾繪)…………………………16第一章古代的環境設計圖1-1日本古代都城位置(圖片來源:『都市史図集』,經過作者改繪)……………………………………………………………………23圖1-2北魏洛陽城平麵(圖片來源:《中國城市規劃史綱》,經過作者改繪)………………………………………………………………24圖1-3唐長安城平麵(圖片來源:《中國城市規劃史綱》)……25圖1-4周都城平麵(圖片來源:《城市規劃原理》,經過作者改繪)……………………………………………………………………25圖1-5藤原京平麵(圖片來源:『都市史図集』,經過作者改繪)……………………………………………………………………26圖1-6藤原宮平麵(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271圖1-7平城京平麵(圖片來源:《世界城市史》,經過作者改繪)……………………………………………………………………29圖1-8平城宮平麵(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0圖1-9長岡京平麵(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31圖1-10長岡宮平麵(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1圖1-11平安京平麵(圖片來源:《世界城市史》,經過作者改繪)……………………………………………………………………32圖1-12四行八門製(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3圖1-13平安宮平麵(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經過作者改繪)……………………………………………………………………34圖1-14平安宮內裏平麵(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經過作者改繪)………………………………………………………………35圖1-15國府分布(圖片來源:『都市史図集』,經過作者改繪)……………………………………………………………………36圖1-16大宰府平麵(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37圖1-17豎穴遺跡複原(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38圖1-18原始住宅想象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精要》)……39圖1-19白川鄉的合掌式屋頂民居,顯示了傳統的民居構造(作者攝)……………………………………………………………………40圖1-20住吉神社本殿(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精要》,轉引自《原色日本之美術·16》)…………………………………………………42圖1-21住吉大社本殿立麵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2圖1-22法隆寺西院平麵與立麵(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62圖1-23法隆寺金堂立麵(圖片來源:《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47圖1-24法隆寺五重塔立麵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8圖1-25藥師寺平麵(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9圖1-26藥師寺東塔立麵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精要》,經作者改繪)………………………………………………………………50圖1-27唐招提寺之一(作者攝)………………………………52圖1-28唐招提寺之二(作者攝)………………………………52圖1-29唐招提寺之三(作者攝)………………………………53圖1-30唐招提寺之四(作者攝)………………………………53圖1-31法成寺平麵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55圖1-32毛越寺平麵圖(圖片來源:『日本建築史図集』)………57圖1-33大澤池(作者攝)………………………………………59圖1-34《神泉苑禦遊》(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60圖1-35神泉苑的拱橋與池沼(作者攝)………………………60圖1-36《家屋雜考》中的寢殿造圖繪(圖片來源:『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61圖1-37平等院鳳凰堂與前池(作者攝)………………………63圖1-38鳳凰堂正立麵(作者攝)………………………………64第二章中世的環境空間設計圖2-1山科本願寺寺內町平麵(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71圖2-2本願寺禦影堂門(作者攝)………………………………71圖2-3本願寺禦影堂(作者攝)…………………………………723圖2-4本願寺阿彌陀堂(作者攝)………………………………72圖2-5本願寺建築屋頂瓦當(作者攝)…………………………73圖2-6本願寺“唐破風”門(作者攝)……………………………73圖2-7《洛中洛外圖屏風》中的町家構成(圖片來源:『日本の美術No.121』)…………………………………………………………74圖2-8《洛中洛外圖屏風》中的下京町家(圖片來源:『日本の美術No.121』)…………………………………………………………74圖2-9奈良東大寺寺門(作者攝)………………………………76圖2-10奈良東大寺大佛殿(作者攝)…………………………77圖2-11奈良東大寺大佛殿正立麵(作者攝)…………………77圖2-12奈良東大寺大佛殿鬥拱之一(作者攝)………………78圖2-13奈良東大寺大佛殿鬥拱之二(作者攝)………………78圖2-14《相國寺林光院鶯宿梅》(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80圖2-15《雲林院花見》(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83圖2-16A[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局部一……………………85圖2-16B[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局部二……………………86圖2-16C[宋]馬遠《高士觀眺圖》………………………………86圖2-17A西芳寺本堂(作者攝)…………………………………88圖2-17B西芳寺黃金池與中島(作者攝)………………………89圖2-17C西芳寺夕陽之島(作者攝)……………………………89圖2-17D西芳寺方丈(作者攝)…………………………………90圖2-17E西芳寺潭北亭(作者攝)………………………………90圖2-17F西芳寺向上關(作者攝)………………………………91圖2-17G西芳寺洪隱山枯瀑石組(作者攝)……………………92圖2-17H西芳寺樹蔭下的苔蘚(作者攝)………………………92圖2-18A東福寺洗玉澗(作者攝)………………………………944圖2-18B東福寺本坊庭園南庭(作者攝)………………………94圖2-18C東福寺本坊庭園北庭(作者攝)………………………95圖2-18D東福寺普門院(作者攝)………………………………95圖2-18E《東福寺》(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96圖2-18F《不二庵遺愛石》(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97圖2-18G《即宗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98圖2-18H《莊嚴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99圖2-19A《金閣寺》(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00圖2-19B鹿苑寺金閣池泉(作者攝)…………………………100圖2-19C鹿苑寺池泉之一(作者攝)…………………………101圖2-19D鹿苑寺池泉之二(作者攝)…………………………101圖2-19E鹿苑寺池泉洲島(作者攝)…………………………102圖2-19F鹿苑寺建築(作者攝)………………………………102圖2-20A《銀閣寺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04圖2-20B銀閣寺觀音閣(作者攝)……………………………104圖2-20C觀音閣前池沼(作者攝)……………………………105圖2-20D銀閣寺銀沙灘(作者攝)……………………………105圖2-20E銀閣寺向月台(作者攝)……………………………106圖2-20F銀閣寺東求堂(作者攝)……………………………106圖2-20G《銀閣慈照寺集芳軒》(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07圖2-21A南禪寺三門(作者攝)………………………………108圖2-21B《南禪寺方丈》(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09圖2-21C《南禪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10圖2-21D南禪院庭園(作者攝)………………………………110圖2-21E南禪院主建築(作者攝)……………………………111圖2-21F天授庵書院(作者攝)………………………………1125圖2-21G天授庵方丈東庭(作者攝)…………………………112圖2-21H天授庵南庭池沼(作者攝)…………………………113圖2-21I天授庵南庭池沼板橋(作者攝)……………………113圖2-21J《南禪塔中聽鬆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14圖2-21K《南禪塔中歸雲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15圖2-21L《南禪塔中牧護庵》(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16圖2-21M《南禪金地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17圖2-21N金地院方丈庭園(作者攝)…………………………117圖2-21O金地院方丈庭園蓬萊龜鶴石組……………………118圖2-22A天龍寺曹源池(作者攝)……………………………119圖2-22B《天龍寺方丈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0圖2-22C《天龍寺雲居庵》(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0圖2-22D《天龍寺塔頭妙智院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1圖2-23A龍源院方丈前庭“一枝坦”(前為龜島,作者攝)……………………………………………………………………124圖2-23B龍源院“一枝坦”中的蓬萊山與鶴島(作者攝)……………………………………………………………………125圖2-23C大德寺龍源院“滹沱底”石庭………………………125圖2-23D龍源院龍吟庭(作者攝)……………………………126圖2-23E龍源院“東滴壺”石庭………………………………126圖2-23F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作者攝)……………………127圖2-23G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石組局部一(作者攝)………1286圖2-23H瑞峰院方丈前獨坐庭石組局部二(作者攝)……………………………………………………………………128圖2-23I《大德寺塔頭芳春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29第三章近世的環境設計與營造圖3-1城郭建築配置形式(圖片來源:『ニッポンの城』,經過作者改繪)………………………………………………………………136圖3-2姬路城大天守閣剖麵(圖片來源:《中日古代建築大木技術的源流與變遷》)……………………………………………………137圖3-3總郭型大和郡山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39圖3-4總郭型姬路城下町構成(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0圖3-5金澤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0圖3-6名古屋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1圖3-7大垣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1圖3-8彥根城下町(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2圖3-916世紀京都平麵(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143圖3-10二條城(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144圖3-11聚樂第圖………………………………………………145圖3-12大阪城(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7圖3-13大阪城天守閣(作者攝)………………………………147圖3-14大阪城本丸城牆(作者攝)……………………………1487圖3-15早期江戶區域(圖片來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經過作者改繪)………………………………………………………………149圖3-16江戶城(圖片摹繪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50圖3-17江戶城全景(圖片來源:『都市史図集』)……………151圖3-18隅田川(圖片來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2圖3-19禦殿山天王社(圖片來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3圖3-20中野桃園(圖片來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4圖3-21A大澤池(作者攝)……………………………………161圖3-21B大覺寺望雲亭(作者攝)……………………………162圖3-21C大覺寺心經寶塔(作者攝)…………………………162圖3-22A龍安寺鏡容池(作者攝)……………………………163圖3-22B《龍安寺方丈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64圖3-22C龍安寺方丈庭園局部一(作者攝)…………………165圖3-22D龍安寺方丈庭院局部二(作者攝)…………………165圖3-22E龍安寺方丈庭園局部三(作者攝)…………………166圖3-22F《龍安塔頭西源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67圖3-22G《龍安塔頭大珠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68圖3-23A高台寺方丈前庭“波心庭”(作者攝)………………169圖3-23B高台寺開山堂、偃月池和廊廡………………………170圖3-23C高台寺傘亭(作者攝)………………………………170圖3-23D《高台寺方丈林泉》(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1圖3-23E《高台寺小方丈》(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2圖3-23F《高台寺傘亭》(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28圖3-24A妙心寺三門(作者攝)………………………………174圖3-24B妙心寺佛殿(作者攝)………………………………174圖3-24C《妙心寺玉鳳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5圖3-24D《妙心塔頭大通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6圖3-24E《大通院其二》(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7圖3-24F《妙心塔頭靈雲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8圖3-24G《妙心塔頭雜華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79圖3-24H《妙心塔頭蟠桃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0圖3-24I《妙心塔頭大嶺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1圖3-24J《妙心塔頭春浦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2圖3-24K《妙心塔頭退藏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3圖3-25A清水寺仁王門(作者攝)……………………………185圖3-25B清水寺鍾樓(作者攝)………………………………185圖3-25C清水寺西門(作者攝)………………………………186圖3-25D清水寺三重塔(作者攝)……………………………186圖3-25E清水寺本堂(作者攝)………………………………187圖3-25F《清水成就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8圖3-25G《清水寶生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9圖3-25H《清水延命院》(圖片來源:『都林泉名勝図會』)……189圖3-26A桂離宮禦幸門(作者攝)……………………………1919圖3-26B桂離宮外腰掛(作者攝)……………………………191圖3-26C桂離宮池邊石燈籠(作者攝)………………………192圖3-26D桂離宮池沼中島石板橋(作者攝)…………………192圖3-26E桂離宮鬆琴亭(作者攝)……………………………193圖3-26F桂離宮賞花亭(作者攝)……………………………193圖3-26G桂離宮園林堂(作者攝)……………………………194圖3-26H桂離宮笑意軒(作者攝)……………………………194圖3-26I桂離宮新禦殿、中書院和古書院(作者攝)…………195圖3-26J桂離宮拱橋(作者攝)………………………………195圖3-26K桂離宮石板橋(作者攝)……………………………196圖3-27A修學院離宮禦幸門(作者攝)………………………197圖3-27B修學院離宮四周的山野農田(作者攝)……………198圖3-27C修學院離宮壽月觀前的溪流與置石(作者攝)……198圖3-27D修學院樂之軒(作者攝)……………………………199圖3-27E修學院浴龍池萬鬆塢(作者攝)……………………199圖3-27F修學院楓橋(作者攝)………………………………200圖3-27G修學院浴龍池千歲橋(作者攝)……………………200圖3-28A大宮禦所常禦殿(作者攝)…………………………202圖3-28B仙洞禦所北池(作者攝)……………………………202圖3-28C仙洞禦所八之橋(作者攝)…………………………203圖3-28D仙洞禦所南池中島(作者攝)………………………203圖3-28E仙洞禦所南池洲濱(作者攝)………………………204圖3-29A二條城外護城河與東南隅櫓(作者攝)……………205圖3-29B二條城二之丸唐門(作者攝)………………………205圖3-29C二條城二之丸庭園之一(作者攝)…………………206圖3-29D二條城二之丸庭園之二(作者攝)…………………206圖3-29E二條城二之丸庭園之三(作者攝)…………………20710緒論研究背景與意義第一節研究的背景一城市化發展城市化是產業革命後最重要的現象之一,對人類社會和生存環境影響巨大。工業社會時期,工業化和技術革新進步推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同時,殖民主義對中國、印度等亞非落後的農業國不斷滲透,資本與軍事的雙重作用導致這些農業國封建經濟逐漸解體和社會的進一步分化,促進其近代城市結構體係的形成,成為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
二戰以後,世界範圍的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出現了新的特點。一方麵,較早工業化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結束了高速城市化階段,進入緩慢城市化、甚至是逆城市化階段。世界城市化的中心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城市化引人注目。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製造業,形成新的國際分工。另一方麵,信息化、全球化、去工業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全球城市體係的作用不斷加強。城市化發展、城鎮體係的演變是環境變化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也是國家和地方的環境政策以及環境設計策略方針不得不麵對的課題。
1二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城市是國民生活的主要空間,建設適宜居住的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向城市大量集聚,城市建設強度加大,建設用地擴張,直接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濕地減少,土壤沙化、荒漠化、鹽堿化等問題日益嚴重,土地功能不斷衰退,大量不經治理的廢水、廢氣、廢渣被排放,嚴重汙染人居環境。城鄉環境惡化,綠地係統破碎化嚴重,綠地資源受到侵占,導致生物棲息地和通行廊道被破壞,生物多樣性難以得到保護,綠地的環保功能退化嚴重。環境退化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發展。開發活動如果破壞了環境資源的可持續能力,會導致生態災難,而生態災難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貧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經濟、環境與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保障環境可持續能力為基礎的社會發展方式。可持續社會發展戰略重視以生態性的生活方式為中心的環境倫理、行動方式、社會與經濟結構,其基本原則包括尊重生命共同體、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命力、改變個人生活態度和習慣、不超過地球承載力等。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共同的發展目標,也是亞洲國家地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環境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
2第二節研究的意義良好的人居環境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保障城市健康發展,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環境設計是從藝術和科學的角度,對物質性人居環境的統籌安排,為環境保護與建設行為提供基本的依據。環境設計包括“規劃”和“設計”兩個層次,“規劃”偏重於宏觀的物質環境統籌安排,“設計”偏重於微觀、詳細、具體的空間構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設計單位製訂了大量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方案,政府部門加強了相關法規的製定,環境保護與建設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事業。我國城市化大發展時期,大量學習西方城市的建設經驗,由於缺少深入的了解,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方麵盲目追求摩天樓、大馬路、地標建築物等現代城市環境審美風格,缺乏對曆史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表達;另一方麵,城市空間用地安排與功能體係不合理,從根本上影響了人居環境的舒適度。在社會多元環境的影響下,環境設計的目標和途徑缺乏明確的標準。
在此背景下,通過對國外環境設計的考察,通過比較、反思我國環境設計的不足,提煉可供我國借鑒與參考的價值意義,從理論上尋求完善環境設計分析與研究的途徑,有利於豐富城鄉環境設計技術方法,促進環境設計學科的發展。對國外環境設計的曆史發展特點和現狀特征進行係統的梳理和深入研究,從而映射出我國環境建設與規劃設計體係中可以改善的問題,對症下藥,在實踐上,對於完善城鄉環境空間結構、改善人居生活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以日本環境設計為研討對象。日本作為東亞國家,環境設計曆史悠久,在封建社會時期都城營造與園林建設受到中國的影響,近代以來主要受到歐美規劃設計思潮與理論的影響,其環境設計反映出3多種文化影響的複合特征。日本與中國的人居環境有相似之處,城市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且人多地少、環境壓力較大,老齡社會問題凸顯。日本在20世紀後半期已經結束快速城市化時期,環境設計的綜合性作用受到重視,其在國土環境規劃設計和景觀體製建設方麵的經驗對中國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環境”一詞可以概括周圍的環境,因此,環境設計研究不應僅僅局限於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範疇,而是需要在建立整體論的基礎上,具有跨學科的視角。本書的整體論是通過建立曆史、尺度和類型三個維度來實現的。曆史維度是從曆史的視角,論述環境設計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特點,尺度維度是從國土、區域、城市、街道、造園等方麵對環境設計展開探討,尺度對環境設計的方法與策略具有重要的影響,類型維度將環境設計具體劃分為公園綠地規劃設計、建築群外觀與城市設計、曆史環境保護、總體景觀設計四個類別,分別考察這四個領域的內涵、特點與相互關係。本書所提出的三個維度能夠形成新的環境設計分析框架,有助於拓展我國環境設計研究的思路。
4第三節既往研究環境設計是關於環境的空間設計。“環境”一詞指的是周圍的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關於環境的概念表述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古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又分為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物質環境又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①空間設計是對物質空間的統籌安排,可分為室內環境設計和室外環境設計。室外環境設計包含園林設計、街道設計、濱水區設計、城市設計等內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人們對於聚居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環境空間設計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交流日益增多,我國學者對於國外景觀設計、城市設計理論、方法與案例的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多,同時,一些國外代表性的著作也翻譯引進到國內出版,這對於國內環境設計的發展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
我國學者對日本室外環境設計研究較多的方向集中在造園領域。如張十慶對日本造園代表作《作庭記》的內容和編寫背景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考察,同時分析了寢殿造等傳統園林的做法特點。②章俊①戴天興:《城市環境生態學》,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年,第1頁。
②張十慶:《〈作庭記〉譯著與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5華①、劉庭風等對枯山水②、神社園林③、書畫式園林④等日本造園曆史、風格與手法⑤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介紹⑥。劉庭風、曹林娣還從哲學⑦、人物、著作⑧、文化⑨的角度對中日園林的異同點進行了比較分析。
對於日本近代環境規劃設計領域,我國學者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濱水區規劃、城市設計、景觀法方麵。如盧永春梳理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濱水區開發的類型,探討了其空間設計的特點和建築師的作用。⑩許豔玲等對中日濱水景觀設計進行了比較,發現日本濱水景觀設計更加重視生態保護。êIS城市設計是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開展起來的,在街區環境風貌的形成方麵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劉武君最早在《國外城市規劃》期刊上刊文介紹日本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的發展。êIT王建國對日本最早全麵采用城市設計製度的城市——橫濱進行①章俊華:《內心的庭園——日本傳統園林藝術》,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②劉庭風:《日本古代造園家之一枯山水的開創者夢窗疏石》,《古建園林技術》,2007年第4期,第56—57頁。
③劉庭風:《日本的神社園林》,《古建園林技術》,2004年第4期,第52頁。
④劉庭風:《日本書畫式庭園》,《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第38—42頁。
⑤劉庭風:《型籬式枯山水》,《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第162—165頁。
⑥劉庭風:《日本園林教程》,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⑦劉庭風:《中日古典園林哲學比較》,《中國園林》,2003年第5期,第70—75頁。
⑧劉庭風:《中日園林人物及著作比較》,《中國園林》,2003年第9期,第76—79頁。
⑨曹林娣:《中日古典園林文化比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
⑩盧永春:《日本的城市濱水區設計探討》,《時代建築》,1999年第3期,第70—72頁。
êIS許豔玲、王漢祥、何經:《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第127—131頁。
êIT劉武君:《從“硬件”到“軟件”——日本城市設計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國外城市規劃》,1991年第1期,第2—11頁。
6了研究,對城市設計理念與機製進行了介紹和探討。①黃大田以千葉縣幕張灣城為例,分析了城市設計運作模式,明確了多層次設計協調的作用。②日本《景觀法》是21世紀初出台的全國性的景觀控製與建設法規,其一出台即受到我國學者的矚目。馬紅等對《景觀法》的形成過程和實施體製進行了分析和介紹。③劉頌等在對《景觀法》細致解讀的基礎上,重點從立法、管理、評估、公眾參與角度提出了對我國環境景觀設計與建設的啟示。④肖華彬等則從城鄉環境風貌和景觀資源空間管治的角度分析了《景觀法》對我國的借鑒作用。⑤除了我國學者的研究以外,日本學者的一些關於環境設計的著作被翻譯、引進到我國。如盧原信義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學》中,對街道空間的美學特質和設計方法理念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闡述,尤其是重點分析了日本的街道空間特征與設計對策。⑥白幡洋三郎的著作《近代都市公園史:歐化的源流》,重點梳理了日本都市公園的發展曆史,提出了公園設計與建造的特點。⑦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環境設計理論體係。
設計師的思想與手法對環境空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①王建國:《橫濱城市設計的曆史經驗》,《新建築》,1997年第1期,第18—23頁。
②黃大田:《以多層次設計協調為特色的街區城市設計運作模式——淺析日本千葉縣幕張灣城的城市設計探索》,《國際城市規劃》,2011年第6期,第90—94頁。
③馬紅、門闖:《日本〈景觀法〉的立法過程及其實施方法》,《日本研究》,2014年第3期,第56—64頁。
④劉頌、陳長虹:《日本〈景觀法〉對我國城市景觀建設管理的啟示》,《國際城市規劃》,2010年第2期,第101—105頁。
⑤肖華斌、宋鳳、王潔寧、徐曉蕾:《日本〈景觀法〉對我國城鄉風貌與景觀資源空間管治的啟示》,《規劃師》,2012年第2期,第109—112頁。
⑥盧原信義:《街道的美學》,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⑦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園史:歐化的源流》,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
7環境設計領域中日交流日益頻繁,日本設計師及其作品被介紹到中國。如章俊華係統介紹了佐佐木葉二①、長穀川浩己②的作品與思想。
枡野俊明③、石勝造園所的作品集④也直接引進我國,在客觀上有利於我國環境設計學科實踐的發展。
總體上看,對於日本環境設計的考察,我國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觀領域和微觀領域。而環境設計作為戶外空間控製的基本手段,應該建立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環境論基礎上。本書從國土、區域、城市、街道、造園等不同的尺度對環境設計展開探討,分析日本環境設計經驗得失,為我國環境設計學科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