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坐等(大結局)(1 / 2)

整個江南猶如一顆熟透的果實,等待著王佑安前去采摘。而王佑安同樣在等待著時機。如今,他在軍事方麵毫無壓力,整個長江已被北洋水師牢牢封鎖,沿江還部署了強大的陸軍第四集團軍。麵對如此局勢,崇禎的軍隊根本無法渡江。更何況,北方還有建奴虎視眈眈,內部則有李自成和張獻忠四處搗亂。因此,王佑安完全無需擔憂軍事方麵的問題。然而,突然間要接管半個中國,他卻麵臨一個巨大的難題——手中缺乏足夠的行政管理人員。一旦接手,若無人能夠有效治理,必然會引發混亂,這將是得不償失的局麵。與其如此,倒不如保持現狀,即使出現問題,責任也不會歸咎於他頭上。

抽調行政人員到江南的消息其實很早就已經傳回到了海口這邊,但是李時之並沒有提前做太多的準備工作,因為她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行政人員可以調用。所以,她隻能在原有的轄區內進行抽調,而且還要同時補充原來轄區內的人員空缺。這讓她深刻地體會到了作為組織部部長的難處,可用的人才實在是太少了啊!

經過大半個月的忙碌,終於將所有行政人員都安排妥當。甚至連行政學院那些隻上了一年學的孩子們也被充分利用起來。令人驚訝的是,有不少官員竟然隻有十一二歲!想象一下,如果王佑安看到這些年輕的官員們,他臉上的表情將會如何呢?也許會感到震驚和困惑吧。李時之心裏清楚,要改變明王朝官員們的思想觀念並非易事。他們長期受到傳統思維和體製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根本性的轉變。他意識到,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糾正那些已經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不如直接選用自己培養的人才。這樣一來,可以確保這些人的思想純正,政治立場正確。這個觀點也是他在瓊州多年實踐經驗得出的寶貴結論。

當李時之帶領著這群官員抵達金陵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個月。這期間,他們經曆了漫長的旅程和緊張的訓練。

由於這些官員來自不同的地方,需要先返回海口,然後再接受緊急培訓。這次培訓的重點在於讓他們了解江南地區的各種情況,並熟悉江南治理的政策路線。許多培訓課程甚至還在船上進行,可見時間緊迫,任務繁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佑安的催促。他對江南地區的發展有著急切的期待,希望能夠盡快實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推動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因此,他要求官員們加快速度,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盡管如此,這段時間對於官員們來說也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通過與其他官員的交流和培訓,他們不僅拓寬了視野,還深入了解了江南地區的特點和需求。這樣的經驗將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履行職責,為當地民眾帶來更多福祉。

李時之帶的人除了一些官員之外,還有牛牛和亞洲軍各部門的人。他們這次前來是為王佑安立國做準備的。王佑安打算把首都定在南京,並正式建立一個國家。

然而,當這些年輕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官員出現時,並沒有讓王佑安感到驚訝。畢竟,他對自己手下的情況非常了解。盡管其中有許多官員還帶著父母一同上任,但這並不稀奇。不過,當這些年僅十一、十二歲的官員抵達各自的崗位後,卻引發了一場巨大的轟動。很多人都覺得王佑安簡直像是在開玩笑一樣。如果不是護送這些官員的士兵們手持刀槍,恐怕早就鬧起亂子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