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禮和吻麵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奶酪;在肉食方麵,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髒之外的動物內髒、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ju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誌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係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麵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香水溯源
不洗澡的法國人
香水最早起源於埃及、印度、羅馬、希臘、波斯等文明古國。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帶來了燦爛的東方文化,隨著東西方貿易的不斷加強,香水這種悅人悅已的產品,逐漸為歐洲人所接受和喜愛。
但是直到十六世紀以前,法國的香水工藝還很落後,香水的使用還遠末形成風氣,那時候的法國人甚至拒絕洗澡,因為一般人家裏並沒有浴室設備,加上淋病的流行,許多人認為到公共浴室洗澡會得性病,因此對洗澡也就敬謝不敏了。
始作俑者
公元1533年,教皇的侄女凱薩琳下嫁法王亨利二世,帶來了豐富瑰麗的意大利文化和生活方式,從而成為了法國香水文化的始作俑者。她的專職香水師還在巴黎開了第一家香水公司(這家香水店還兼賣毒藥,且是專門賣給妒火中燒的男女,此店的遺址還可在巴黎找到。)
臭王
亨利四世對香水不以為然,百姓都譏笑他是臭王。路易十三也是個臭王。據說為了掩蓋頭上的大傷疤,他發明了戴假發。路易十三的王後對他的臭味忍無可忍,但她直到臨死前才告訴她的侍女,於是侍女們信誓旦旦向她保證在她死後,一定用幹淨的亞麻布、香水、和她收集的340雙有香味的手套來給她陪葬。
香王
路易十四一點都不象他的祖先,他對於臭味極其敏感,他命令宮廷香水師必須每天調製出一種他所喜歡的香水,否則就有上斷頭台的危險。故後世對他有“香皇”之稱。到了路易十六,更是動用傾國之力將意大利的香水及香皂工業高手挖過來,從此奠定法國香水工業的基礎。
拿破侖
法國的香水工業在拿破侖時期由於其鼎力支持而盛況空前,他鼓勵當時的科學家投入對有機化學的研究,從而使法國的香水工業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並開始領先世界的潮流。
法國男,女香水排行榜
男用香水銷售額前五名排行榜:
Safaric
for
Men(狩獵遠行)
Ralph
Lauren(shy;爾夫·洛朗)
Eternity
Men(天長地久)
Cadvin
Klein(加爾文·克蘭)
Aramis(shy;米)
Estee
Lauder(雅詩蘭黛)
Escaper
for
Men(頂梁柱)
Cadvin
Klein(加爾文·克蘭)
Opium(鴉片)
Yves st
Laurent(聖羅蘭)
女用香水銷售額前五名排行榜:
Chanel
N0.5(香奈爾5號)
Chanel
(香奈爾)
Beautiful(美麗)
Estee
Lauder(雅詩蘭黛)
Pleasures(歡沁)
Estee
Lauder(雅詩蘭黛)
Tresor(璀璨)
Lancome(蘭蔻)
Poeme(詩章)
Lancome(郎科姆)
悠閑的法國人
法國人極愛度假,法國的假日也極多。一年中,休假的日子多,工作的日子少。除了周末兩天休息日以外,每年還有11天的法定假日(元旦、五一、國慶、兩次世界大戰停戰日以及6個宗教節日),外加5周帶薪年休,總共140天。除此之外,每個員工每年還有12天的職業培訓假。
似乎是嫌這麼多天的休息日還不夠,法國人還引進了一個"橋"的概念。具體說來,如果法定假日與周末休息日隻差一天,比如7月14日國慶節趕上是星期四,那麼星期五就稱為"橋",與星期六、日搭上一起休息。一般說來,一年當中趕上三四個“橋”是不鮮見的。
至於中小學假期就更多了:9月初開學以後,10月底開始萬聖節兩周假期,接著聖誕、新年3周假期,然後2月份寒假和4月份春假各3周,馬上就到夏天大假期了。
在法國,夏天大假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按勞動法的規定,5周的年休原則應該在每年5月1日到10月30日之間,實際上大部分人選擇七、八、九陽光最充沛的3個月去度假。上到經理老板,下至普通工人,都要出去度假,每年暑假期間法國大約有50%的企業關門停業。如果老板要求雇員在法定年休時間以外休假(即每年11月1日到次年4月30日),那麼雇員有權享受額外的兩天休假。在這5周帶薪年休的時間裏,如果趕上法定假日,年休自動相應延長一天。如果年休中間趕上有“橋”,年休是否相應延長則要看工會與雇主之間的協議。如果是女工,家裏又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要照看,那麼母親就可以將年休時間延長兩天,兩個孩子延長4天,依此類推。
與休假一樣,罷工也是勞動者的權利。9月份放假歸來,法國就進入了罷工的高峰季節,無外乎是要求增加工資、減少勞動時間。銀行、郵局、電力公司、航空、鐵路、地鐵、公共汽車的職員罷工是最常見的,但其他行業比如教師、醫護人員、記者和國家公務員也會罷工。特別是航空公司,國內航線罷,國際航線也罷,不是飛行員罷工,就是技師罷工,空姐乃至地勤人員也不例外。罷工的人多,次數多,罷工的名目也種類繁多,勞動法上專門有定義。有警告性罷工,短時間停止工作對雇主施壓;有“瓶頸”式罷工,選擇要害部門或要害時間停止工作;有輪流式罷工,企業內不同部門或工種輪流停止工作;還有聲援性罷工,也就是為支持其他行業或企業的罷工者而停止工作。盡管罷工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很大不便,但是曆次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都對罷工者表示理解,大概是因為人人都有罷工的經曆,將心比心吧。
在法國辦公事,即使沒有趕上罷工,碰上假期再搭個“橋”,一拖就是10天半個月。據法國人自己說,他們政府部門裏的公務員先生們都是模範丈夫,因為這些人每天不但早早下班回家,而且在上班時已經看過當天所有報紙,所以有很多時間在家幫妻子做家務。平均而言,法國人比相鄰的英國人每年工作時間約少200小時,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少將近400小時。
有時和法國朋友談起辦事效率的問題,他們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現在這樣幹法,還有300萬失業人口;假如我們都像日本人那樣玩命,你想想還得有多少人丟飯碗?想想也是。法國社會黨自1997年上台以來,通過立法逐步在全國企業中實施“每周工作35小時,按39小時付工資”的政策,相當於每年又增加了5周帶薪休假。每個人幹活的時間少了,幹同樣的事需要的人就多了。新法實施一年多的時間內,據說已經創造(包括減少裁員)了10多萬個就業機會。看來,法國人的悠哉悠哉在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呢。
法國飲食文化:法國飲食特色
法國一般餐館的營業時間是在正午12時至下午2時30分,而晚上則由7時至11時左右。其他時間則可到Cafe或Brasserie等咖啡茶座也可到Creperie薄餅店。大部分餐館都在門口張貼了當日的菜單及價錢。而午飯時大多有
Plat de
jour(今日推薦菜單),價錢較為相宜。菜單一般是按下列順序寫的:Entree正餐前的頭道菜,通常有湯或沙拉等;Poissons魚類;Viandes肉類;Legumes蔬菜類;Dessert甜品。不必每樣都吃。
名菜多不勝數,包括鵝肝醬、海鮮、蝸牛、芝士等等。在法國吃東西花費並不很昂貴。菜單裏有許多固定價格的在10歐元以下的簡單可口的食物。
稍微多花一點錢就能有更多的菜可選。一旦超過20歐元就能得到美食家的滿足,
有許多的不同國家的餐廳可選。有北非,南非,中國,日本,越南,希臘還有更多的。
素食餐廳的數量在增長,印度人,猶太人,意大利人的餐廳是提供素食菜的好地方。
幾乎所有餐廳都已將稅及15%的服務費包括在價格內。若某間餐廳的食物或服務特別好,一般客人會多付1-1.5歐元。
法國特色飲食:法國香檳(產自法國香檳地區)及各式紅白葡萄酒(Bordeaux
和 Burgundy
是著名產地)、各式奶酪、白酒煨雞、紅酒煮牛肉、法式龍蝦、大蒜蝸牛及大蒜田雞腿等。
法國是世界上生產奶酪品種最多的國家。法國奶酪有牛奶、綿羊奶、山羊奶或是混和奶所製成的不同品種。其各地都有道地的芝士產品,製法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例如居產乳區首位的諾曼底(Normandie)
以含豐富奶脂的Camembert及Pont
L.Eveque
芝士聞名;羅亞爾河河穀區(Loire)
和普阿圖(Poitou)則是氣味濃鬱的山羊奶芝士;阿爾薩斯地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阿爾薩斯山區(Alsace)以Munster聞名;
比裏牛斯山區?t是以硬而?Ч?仁味的Tourton著名。各奶酪產區為了維護道地品種的特色於1974年成立了奶酪原產地名稱標誌製度Comite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
D. Origine
Des
Fromages。這個標誌不但是產地的證明,也是品質的保證
法國飲食文化:法國餐飲習慣
邀請別人以及應邀參加宴會都是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的重要方式。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法國商務人士在飯店用午餐,然而在荷蘭和英國,80%以上的商務人士都是在辦公桌前狼吞虎咽的吃個三明治就算是午餐了。據調查,將近一半的英國人和德國人認為商務午餐是浪費時間,而70%的法國人則認為這是談判業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法國,進餐是有固定的一些禮節的。西方許多國家的進餐時的禮節都是來自於法國的,所以訪問者應該注意其中關鍵的一些禮節。
早餐通常是咖啡和麵包卷,但是美國式的營養早餐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法國人所采用。
商務午餐通常要持續兩到三個小時,並且要喝許多的酒。在某些國家的文化當中,倒酒的時候倒滿到杯沿是慷慨大方的表示,但是在法國,以及歐洲的其他國家,還有在北美,當你給對方倒酒的時候,隻要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即可。直到餐後甜點上來之後才可以談論商務話題,除非主人一方先提出這個話題。
在巴黎以外的地方,應邀參加別人家裏舉行的宴會是比較常見的。在接到類似邀請的時候,
一定要接受,並且比事先約定的時間晚十五分鍾左右到達。在參加宴會的時候,你應該給女主人帶什麼禮物呢?也許帶鮮花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女主人也許沒有時間來為你找合適尺寸的花瓶。而且你需要注意,花的數目應該是單數(但是不能是十三支!),不要帶ju花(除非參加葬禮),不要帶紅玫瑰(大家會猜想你和女主人有不
正當的關係),也不要帶黃顏色的花(這表明主人與其他人有不正當的關係)。把酒作為禮物也不太好。帶一瓶普通的廉價葡萄酒隻會降低你自己的身份。但如果帶一瓶高級的酒的話,又會被人認為帶有嘲笑主人藏酒不夠的意味。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帶一盒你所能買到的最好的巧克力作為禮物。等到主人邀請你進門之後你再進去。等到主人提出之後,男士們才可以脫去外套。等主人開始用餐的時候,客人們才能開始進餐。如果你習慣於把手放在膝蓋上的話,在這裏千萬不要這樣。因為別人會相互詢問你把手放在桌子底下幹些什麼。
吃沙拉的時候,不要用刀切生菜,而是用你的餐叉把它折疊成小塊。用刀把水果皮去掉,用餐叉來吃。用兩份幹酪是不禮貌的,尤其不要把幹酪切成小片。
法國旅遊注意事項:法國民俗風情習慣
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麵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吻: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見麵行吻麵禮,但各地區吻的次數不等。大多數地方吻兩次,男士之間不須行吻麵禮,他們隻要握手就行了;女士隻有在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才握手,否則一天中第一次見麵和道別時都要吻對方。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然親近了很多。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采用貼臉或臉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隻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莊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製。
商務禮儀:在法國從事商務活動宜穿保守式西裝,訪問公私單位,絕對要預約。在法國,禮節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訪並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喜歡送花給主人。
法國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某些較小城市,你得表現得格外正式,處處勿忘握手,多握幾次更好,別問對方家事。
送禮:法國人喜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特別是探親訪友,應約赴會時,總要帶上一束美麗的鮮花,人們在拜訪或參加晚宴的前夕,總是送鮮花給主人。切記不要送ju花,因為法國(或其他法語區),ju花代表哀傷,隻有在葬禮上才送ju花。黃色的花,象征夫妻間的不忠貞,千萬別送。另外也忌擺ju花、牡丹花及紙花,在法國,康乃馨被視為不祥的花朵。
吃飯:法國人幾乎從不請朋友下館子,他們請客總是在自己家裏,隻有用自己親自烹調的手藝才能表示對朋友的誠意。你要是帶點小禮物去,他們會很樂意收下,當麵打開時還要稱讚禮物如何之受歡迎,說他們有點虛偽也不算過份,反正你心裏聽著受用就行了。如是你請客,他們到時總要遲到個一刻鍾半小時,這是尊重主人的表現:不要來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當然有人一遲就晚到一小時,你就不得不擔心他們是否根本忘了這個茬兒。無論如何,晚到比早到別人家更有禮貌是普遍的原則。
飯桌上他們天南海北地談,一點不亞於中國的侃爺。不同的是,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主人一旦看到有人置身談話之外,會特別提起一些能讓他感興趣的話頭,以不致讓任何人落單。這樣一頓飯下來,少說也得要三、四個小時。如是晚餐,吃到最後,大家自然是哈欠連天。你留的時間越長,越說明你在主人家過得愉快。主人挽留的信號是總找出些話題來,如他們開始不接話茬,你就得想著該打道回府了。就算你說了要動身,主人仍會繼續找出些無關的話來說,為的是不讓客人感到突兀,給你足夠的時間準備起身。甚至有時從說要走到真正離開會有一小時之差,這也體現主人的好客並給你依依不舍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