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民族的文化禮俗(1 / 3)

在國際友好及商務交往中,由於具體對象各不相同,其公關交際禮儀受國別、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民族特征、社會風俗和政治製度的影響而各具形態。《禮記·曲禮上》指出:“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皆為尊敬主人之意。這也是當今交往的一條原則。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們不僅要遵從公關交際的普遍禮儀,而且要了解與尊重有關國家的文化禮俗,做到因國、因人施禮。

一、西方國家的宗教與禮俗

1.基督教及其對禮俗的影響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不僅流行西方各國,而且影響到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基督教又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一些教派,教徒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天主教。天主教又稱羅馬公教,主要流行於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愛爾蘭、奧地利、波蘭等歐洲國家,對美國和拉丁美洲也有巨大影響。大主教的主要禮儀有洗禮、懺悔、做彌撒等。

東正教,因自稱信奉正宗教義,故又稱為正教,主要流行於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俄羅斯和希臘等國家。東正教也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並主張除主教以外的神職人員都可結婚。

基督新教。又稱基督教或耶穌教,它是16世紀歐秒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產生的各個新宗派的統稱,主要流行於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瑞士、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新教的主要特點是拒絕羅馬教皇的統一領導,反對奉瑪利亞為聖母;教士稱牧師,可以結婚;其禮儀不像天主教那樣繁瑣,主要有禮拜、洗禮和聖餐。

2.西方國家的若幹禁忌

(1)數字與日期忌

西方人普遍認為“13”這個數字是凶險或不吉利的,常以“14(A)”或“12(B)”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是盡量避開這一數字。有的人甚至會在13日這一天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動。西方人最忌諱的還是13人同桌共餐。對“星期五”和“3”這個數字,也為很多西方人所忌。特別是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點燃三支煙。若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認為是“凶日”,被稱為“黑色的星期五”。因為這一日是耶穌的受難日。日本人則忌諱“4”和“9”。在美國還有“零年災難”之說。自1840年以來,凡是在年尾數為“0”那一年當選的美國總統,除裏根外,都沒有活著離開白宮,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

(2)顏色與花卉的象征意義與禁忌由於曆史文化、傳統習慣、政治宗教等各種原因,使人們對某些顏色與花卉產生了推崇或禁忌,且各國與各地間的差異很大。歸納起來,西方人所忌諱的顏色與花卉主要有以下一些情況:①在喪禮中使用的顏色和花卉,如黑色和ju花在西方許多國家是喪禮的象征;

②象征權威和尊嚴的顏色與花卉,如紅色象征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許多國家的國旗均為紅色或帶有紅色,ju花在日本是皇族的標誌;

③代表不吉或是黑暗、邪惡、詛咒的顏色與花卉,如在法國,黃色的花是不忠誠的表示,意大利人視紫色為消極色,比利時人最忌諱藍色,但挪威、瑞士、荷蘭對它又特別偏好。法、比兩國還忌用墨綠色,因為它們被納粹軍占領過。在國際交往場合,忌用ju花、杜鵑花、石竹花、黃色的花獻給客人。

除上述三類顏色和花卉不宜使用外,一些用於表示愛情、用於探望病人、或是表示絕交的花,均不能用於商務活動,否則將會產生不良後果。

英國禮俗

英國人崇尚“紳士風度”和“淑女風範”,講究“女士優先”。在日常生活中,英國人注意儀表,講究穿著,男士每天都要刮臉,凡外出進行社交活動,都要穿深色的西服,但忌戴條紋的領帶;女士則應著西式套裙或連衣裙。英國人的見麵禮是握手禮,戴著帽子的男士在與英國人握手時,最好先摘下帽子再向對方示敬。但切勿與英國人交叉握手,因為那樣會構成晦氣的十字形,也要避免交叉幹杯。與英國人交談時,應注視著對方的頭部,並不時與之交換眼神。與人交往時,注重用敬語“請”、“謝謝”“對不起”等。奉行“不問他人是非”的信條,也不願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領域,把家當成“私人城堡”,不經邀請誰也不能進入,甚至鄰裏之間也絕少往來。非工作時間即為“私人時間”,一般不進行公事活動,若在就餐時談及公事更是犯大忌而使人生厭。日常生活絕對按事先安排的日程進行,時間觀念極強。

在公關談判中,英國人說話、辦事,都喜歡講傳統、重程序,對於談判對手的身份、風度和修養,他們看得很重。通常英國客商不太重視談判的準備工作,但他們能隨機應變,能攻善守

在英國從事公關交際活動,對以下特殊禮俗和禁忌應加以注意:

①不要隨便闖入別人的家。但若受到對方的邀請,則應欣然而往。這無疑可理解為對方在發出商務合作可能順利實現的信號。但在訪問時,最好不要涉及商務,不要忘記給女士帶上一束鮮花或巧克力。

②給英國女士送鮮花時,宜送單數,不要送雙數和13枝

不要送英國人認為象征死亡的ju花和百合花。

③不要以英國皇室的隱私作為談資。英女王被視為其國家的象征。

④忌用人像作為商品的裝潢。喜歡薔蔽花,忌白象、貓頭鷹、孔雀商標圖案。

⑤忌隨便將任何英國人都稱英國人,一般將英人稱“不列顛人”或具體稱為“英格蘭人”、“

格蘭人”等。

⑥英國人最忌諱打噴嚏,他們一向將流感視為一種大病。

英聯邦國家與地區的禮俗

澳大利亞。主要由歐洲移民組成的英聯邦成員國之一,有85%左右的居民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澳大利亞人的特殊習俗主要有三。一是奉行“人人平等”的信條,遵從“女士優先”的社交原則;二是謙恭隨和,遵時守約;三是喜歡上酒店進行商務交談,且邊吃邊談,效率極高。澳大利亞因地廣人稀,在商務活動中極講究效率,從而形成了澳大利亞商務談判中的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澳方派出的商談代表,一般都對事務具有決策權,從而他們也要求對方派的商談代表也具有決策權。他們厭惡那種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漫長“磋商”。二是對采購物品、輸入勞務等,一般采用“招標”方式,以便能夠用最低代價和最短時間找到合作夥伴。若和他們漫天要價,以期在商談中慢慢減價,很可能導致合作機會的失卻。澳大利亞人忌諱兔子,喜愛袋鼠,偏愛琴鳥。

新西蘭。1907年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現為英聯邦成員國。國民絕大部分是英國移民的後裔,講英語。新西蘭人,見麵一般行握手禮。新西蘭的毛利人會見客人的最高禮節則是碰鼻禮。新西蘭人守時惜時,待人誠懇熱情。新西蘭人喜歡狗,珍愛幾維鳥,鍾愛銀蕨。

美國與加拿大禮俗

(1)美國禮俗

美國的特殊發展曆史,形成了美國商人一般具有性格外露、自信、熱情、坦率和辦事利索的性格特征。美國人崇尚進取和個人奮鬥,不大注意穿著,通常相見時,一般隻點頭微笑,打聲招呼,而不一定握手。一般也不愛用先生、大太、小姐、女士之類的稱呼,而認為對關係較深的人直呼其名是一種親切友好的表示,從不以行政職務去稱呼別人。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乃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付小費的習慣,有的叫服務費。在美國付小費被認為是對服務人員提供服務的尊重和酬勞,付小費的方式可根據當地習慣靈活運用。例如不必找零錢,或將小費置於茶盤、酒杯下麵,或塞在招待員手中。有些旅館、飯店帳單上列有10%~15%的服務費,可不付小費。但其他服務,如幫助叫出租車、開車門、取存衣帽、代搬行李以及旅館看門人、服務員,還得付不低於1美元的小費。但政府公務員、客機上的機組人員等,是不付小費的。美國人在進行商務談判時,喜歡開門見山,答複明確,不愛轉彎抹角;在談判中談鋒甚健,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商務談判前準備充分,且其參與者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一旦認為條件適合即迅速作出是否合作的決定,通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做成一大筆生意。

在和美國人開展公關談判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①和美國人做生意大可放手討價還價,但在磋商中要注意策略,立足事實,不辱對方,若不同意美商的某些論點,可用美國人自己的邏輯進行駁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美國人十分欣賞那些富於進取精神、善於施展策略、精於討價還價而獲取經濟利益的人,尤其愛在“棋逢對手”的情況下和對方開展談判和交易。自卑的人在美國社會受到普遍的輕視。

②美國商人法律意識很強,在商務談判中他們十分注重合同的推敲,“法*見”是美國人的家常便飯。

③絕對不要對對方的某一個人進行指名批評。把以前在談判中出現過的磨擦作為話題,或是把處於競爭關係的公司的缺點抖露出來進行貶低,都是違反美國商人的經商原則的。

④忌各種珍貴動物頭形商標圖案。

(2)加拿大禮俗

加拿大是和美國相鄰的一個大國,但在禮俗上與美國人存在區別。與加拿大人進行公關交往時,應注意:

①赴約時要求準時,切忌失約。

②日常生活中忌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百合花隻在開追悼會時才使用。喜歡楓葉,國旗上就印有五個葉瓣的楓葉,有“楓葉之國”之稱。

③切勿將加拿大與美國相比較,這是加拿大人的一大忌諱。

④聽到加拿大人自己把加拿大分為講英語和講法語的兩部分人時,切勿發表意見。因為這是加拿大國內民族關係的一個敏感問題。

法國禮俗

在與法國人的社交中,稱呼對方時宜稱其姓,並冠以“先生”、“小姐”、“夫人”等尊稱。唯有區別同姓之人時,方可姓與名兼稱。熟人、同事之間,才直呼其名。

法國人天性浪漫好動,喜歡交際。在商務交往中,常用的見麵禮是握手。而在社交場合,親吻禮和吻手禮則比較流行。

法國人使用的親吻禮,主要是相互之間親麵頰或貼麵頰。至於吻手禮,則主要限於男士在室內象征性地吻一下已婚婦女的手背,但少女的手不能吻。在商務活動中,法國商人特別注重“麵子”,在與之交往時,如有政府官員出麵,會使他們認為有“麵子”而更加通情達理,有利於促進商務活動的進行。在商務談判中,法國商人對雙方提交的各方麵材料十分重視。他們通常對對方要求較高,而對自己卻極少“求全責備”。合同在法國客商眼裏極富有“彈性”,所以他們經常會在合同簽訂後,還一再要求修改它。

在公關交往中,法國商人有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就是堅持要求使用法語。在商務活動中,法國人若發現跟自己交談的人會說法語,卻使用了英語,他肯定會生氣。但也忌諱別人講蹩腳的法語,認為這是對其祖國語言的褻讀,若對法語不純熟,最好講英語或借助翻譯。

法國人愛花,生活中離不開花,在他們看來,不同的花可表示不同的語言含義。百合花是法國人的國花。他們忌送給別人ju花、杜鵑花、牡丹花、康乃馨和紙做的花。

法國人喜歡有文化和美學素養的禮品,唱片、磁帶、藝術畫冊等是法國人最欣賞的禮品。他們非常喜歡名單傳記、回憶錄、曆史書籍,對於鮮花和外國工藝品也頗有興趣,討厭那些帶有公司標誌的廣告式禮品。

公雞是法國的國鳥,它以其勇敢、頑強的性格而得到法國人的青睞。野鴨商標圖案也很受法國人喜愛。但他們討厭孔雀、仙鶴,認為孔雀是淫鳥、禍鳥,並把仙鶴當作蠢漢和淫夫的代稱。法國人不喜歡無鱗魚,所以也不大愛吃它。

對於色彩,法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他們忌黃色、灰綠色,喜愛藍色、白色和紅色。

德國禮俗

德國人勤勉矜持,講究效率,崇尚理性思維,時間觀念強。他們不喜歡暮氣沉沉、拖拖拉拉、不守紀律和不講衛生的壞習氣。多數德國商人都具有上述性格。在商務活動中,德國商人講究穿著打扮。一般男士穿深色的三件套西裝,打領帶,並穿深色的鞋襪。女士穿長過膝蓋的套裙或連衣裙,並配以高統襪,化淡妝。不允許女士在商務場合穿低胸、緊身、透明的性感上裝和超短裙,也不允許她們佩戴過多的首飾(最多不超過三件)。我們與德國人打交道時,如在這些方麵加以注意,則有助於贏得好感和信任。反之,則會被視為待人無禮和不自重。

在公關談判中,德國商人不僅講效率,而且準備周詳,瞧不起“臨陣磨槍”缺乏準備的對手;喜歡在商談前即準確地做好談判議程安排;在談判中他們倔強好勝,表現得較為固執,難以妥協,因而交易中很少讓步。但他們重合同,講信譽,對合同條文研究得極為仔細與透徹,合同一旦簽訂,任何對合同的更改要求都不會得到他們的理會,他們執行合同也十分嚴格。德國人在交談中很講究禮貌。他們比較看重身份,特別是看重法官、律師、醫生、博士、教授一類有社會地位的頭銜。對於一般的德國人,應多以“先生”、“小姐”、“夫人”等稱呼相稱。但德國人沒有被稱為“閣下”的習慣。

德國人愛吃油膩食品,且口味偏重,香腸、火腿、土豆是他們最愛吃的東西。他們還愛飲啤酒,但在吃飯、穿衣、待客方麵都崇尚節儉。給德國人贈送禮品,務須審慎,應盡量選擇有民族特色、帶文化味的東西。不要給德國女士送玫瑰、香水和內衣。因為它們都有特殊的意思,玫瑰表示“愛”,香水與內衣表示“親近”,即使女性之間,也不宜互贈這類物品。用刀、剪和餐刀、餐叉等西餐餐具送人,有“斷交”之嫌,也是德國人所忌諱的。在服飾和其他商品包裝上禁用於或類似符號,忌諱茶色、黑色、紅色和深藍色。

二、俄羅斯及歐洲其他國家的禮俗

俄羅斯禮俗

俄羅斯是一個重禮好客的多民族國家。其禮俗兼有東西方禮儀的特點。俄羅斯人整體文化素質很高,許多家庭都有極豐富的藏書。他們的“見麵禮”是親吻與擁抱,即使在商務活動中也是如此。

俄羅斯人做生意比較謹慎。在談判桌上,他們從不吝惜時間,擅長討價還價,在生意場上顯得有些拖遝。

和俄國人交往,應特別注意以下一些特殊禮俗:

①日常交往中主動問好是起碼的社交禮儀。

②在稱呼上,“您”和“你”有不同的界限,“您”用來稱呼長輩、上級和熟識的人,以示尊重;而“你”則用來稱呼自家人、熟人、朋友、平輩、下輩和兒童,表示親切、友好和隨便。

③送禮和收禮都極有講究。俄羅斯人忌諱別人送錢,認為送錢是一種對人格的侮辱。但他們很愛外國貨,外國的糖果、煙、酒、服飾都是很好的禮物。如果送花,要送單不送雙,雙數是不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