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後的陽光依舊是酥鬆的,因為它依舊那麼舊,因為它照在興元府文景坊的大街上。興元府是蜀中一座十分大的州府,它本不叫興元府,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漢中,諸葛孔明埋骨之地。
興元元年,唐德宗逃難臨幸至此,當時德宗饑寒交迫,幸得漢中人接濟,德宗為了感激當地人,故改此地為興元府。距今已經百餘載了。
興元府的文景坊和別處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它的特點就是直,橫是橫的,豎是豎的,四平八穩,好像要讓你走在上麵一步步都安下心來。
這便是唐朝建築的特點,雖然可能四處殺機暗伏,但是那建築還是堂堂皇皇,正正方方,穩穩當當,似乎也平平安安。
興元是仿長安所建,分九街十八坊。文景坊顧名思義,便是文人雅客聚集的地方。有茶樓,酒肆,評書。前麵兩個都是文人附庸風雅之地,最後一個便是老少皆宜,不管有文化的沒文化的,三教九流的都喜歡閑暇時光品上一杯香茶,聽一聽三皇五帝,興致勃勃的追著隋唐演義,唐末演義。
有時候飲一口好酒才能助興,仿佛那亂世的刀光劍影就在眼前。如此半天的時光便打發了。古玩字畫的商鋪更是隨處可見,更多的是落魄的文人擺著地攤,這些人從不吆喝,愛買不買的神態,大概認為小販的那種叫賣有辱斯文吧。
大街的左右又有很多裏坊小巷,錯落有致。興元府人的臉上經常掛著微笑,就像三月裏溫熱的陽光,這是蜀中人特有的笑,不同於長安人笑裏藏刀的笑,這笑安逸祥和,遠離中原戰火,蜀地自然當得天府之國的美譽。
後唐李嗣源在位,天成二年。興元府,天邊剛剛泛起了魚肚白,晨鍾不多不少剛好敲足了五百下,五更時分,在陣陣的鍾聲中,興元府的城門緩緩開啟。各個大坊的坊門也陸續開啟。
文景東大街,直門往右走,一處裏弄裏一家家小吃店在鍾聲敲響前已經開張營業了。跳躍的火苗,映著通紅的臉頰,夥計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通常這些店的店主因為人手不夠往往會雇一到兩個店夥。
每個月一錢到五錢銀子不等,年終的時候還會發全勤獎金。活也不重,這些夥計大多數都有正經的夥計,來這裏隻是幫襯兼任。每個月還能得這麼多的銀錢,自然是喜不自勝了。
江南飯莊中,南方來的師傅用手搓著烏飯,烏飯取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瑿珠。這個店中還有青精飯,團油飯,王母飯,這些手藝都是南人傳過來的,南人喜食稻米,在飯上變著花樣的來。本地的興元府人都喜歡叫這些南人蠻子,隻是用來揶揄他們依依呀呀的吳儂軟語,並無別的惡意。
胡餅店中。胡人赤著胳膊,“梆”“梆”地敲著炊餅,餅店中品種豐富,有煮餅,蒸餅,湯餅,春餅,三文錢可以買五個餅,不貴還能吃的舒心,再來上一大碗滾燙的胡辣湯,噴香的酥肉上撒上幾絲蔥花,香菜,頓時香氣四溢,那一聲的精氣神都被提了起來。
早起的多是大店鋪中的店夥,管家商家的低等家丁,抑或是文景坊的坊丁。這些人都是有固定收入來源,從來不會出現欠賬的情況。所以這一趟裏坊裏滿是旌旗招展的早點店。
卻在坊裏的東頭,有一間稍大的鋪子——漠家豆腐店。這家豆腐店可是老字號,傳了幾代,口味很是正宗。所以每天早晨聞著味起來的客人不在少數。
豆腐店的掌櫃的是漠家豆腐店的第四代傳人漠大海,隻見一個黃臉的強壯的漢子在豆腐店的前台廳堂中忙上忙下,不斷將封好的豆腐腦加到碗裏,然後加上作料,最後加上肉末,芹菜,榨菜,辣醬,醋,麻辣豆花便出鍋了。麻辣鮮香,也別有風味。甜的輔以砂糖,薑汁,黑芝麻糊。黑芝麻豆腐花,甜而不膩,鮮美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