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遇趙雲高順 被封濟南王(2 / 3)

一番飲酒下來,三人之間卻是越來越來和諧了。

領著趙雲回到劉府,高順卻要到官府報道,便不和兩人在一起。到了劉府,卻見一黃門(太監)正在門前東張西望,遠遠地看見劉賦,那黃門尖聲道:“劉賦接旨。”

劉賦一凜,連忙下跪,身旁的趙雲也是跟著下跪。

“劉賦可繼承濟南王封號,為濟南郡郡守,即日啟程。”

“臣謝恩。”劉賦恭恭敬敬地接過聖旨,掏出一釘黃金塞給黃門,“以後請大人多多關照。”“嗬嗬,咱家自然明白,咱家告辭。”“大人請。”

送走了黃門,劉賦才迎著趙雲進府。

兩年前劉賦就應該封為濟南王的,但是袁逢一句年紀過,不能背負一郡之職責而否定了。今日袁紹兩兄弟被欺負後,向袁逢進言道:“那劉賦文才不凡,如果讓他再在這洛陽呆下去,怕是要出問題的,不入將他放到外地去,可好。”

袁逢一想,正是這個理,劉賦被外間稱為第一才子,他自己也很喜歡劉賦的《滿江紅》,一旦劉宏知道這劉賦後,怕是會為自己樹立一個大敵。於是就有了劉賦被封濟南王。他卻不想,劉賦這一去卻是龍歸大海,翱翔天地之間。

注:袁紹(?—202),字本初,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將軍、太尉,封鄴侯。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並。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並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遊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並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實際統治者。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袁紹采納後者的意見,五年,發布討曹檄文,率1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於官渡,大敗,主力7萬多被消滅,隻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後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並於曹操。

袁紹出身於東漢後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於袁成一房。

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縣長。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後共六年。之後,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

這時是東漢統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麵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顒、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顒也是黨人,與黨人領袖陳蕃、李膺(兩人都為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鬥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朝廷辟召,專養亡命徒,他到底想幹什麼!”袁隗聽到風聲,於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敗我們袁家!”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以後,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大將軍何進的辟召。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後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領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從此,兩人關係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