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社擁有的土地包括唐鵬天等穿越眾所有的入股土地,加上關重雲等一些入股者的土地,入股土地大約有近三百畝,此外再加上租賃來的土地,由農墾社耕種的土地約占新通州耕地麵積的三分之一以上,非常有利於推廣紅薯和土豆的種植。
農墾社當中的主導力量是唐鵬天等人,隨著農墾社將拓荒工作也納入自己的工作範圍,由於需要將土地分配給新移民,由此有餘力開拓荒地的農墾社自然成為了土地的提供者,也由此農墾社逐漸開始轉變自身的性質,漸漸地變成一個唐鵬天等人的私人企業轉變為為社會集體服務的半公共性機構,也正是因為這種性質的轉變讓唐鵬天等人逐漸掌握了新通州的公權力成為後來的領導者和未來合治國的統治階級。
後來當唐鵬天等人控製下的協和商會將農墾社吞並後,唐鵬天等人又完成了對財富的控製,使得穿越眾逐漸成為未來合治國內政治經濟界的統治者,徹底穩固了他們的地位,先期付出的利益最終在未來變成了巨大的利益。由此開始了穿越眾形成的攝政家族對合治國長達兩百餘年的統治。
經過了長時間的考慮後,唐鵬天終於拿出了一套對於新通州的管理方案來,他的方案大概是這樣的:按照目前新通州的定居點布置(典型的四方格布局,因為這種方式最簡單省事所以唐鵬天毫不猶豫的采用了)方式,將橫向的街道稱作坊,每十到十二戶為一坊,設坊頭一名,將縱向的街道稱作巷,同樣每十到十二戶為一巷,設巷頭一名,每五坊五巷設安民使一名,每十安民使設區長一名,這樣一名區長至少要管理一千戶,所以在區長之上便直接是地區的最高官員了。
以新通州為例,按照唐鵬天的設想,未來的新通州將設一名知事(本來唐鵬天想按知府知州之類的定名為知市,因為新通州未來的行政定位是市,叫市長呢唐鵬天又覺得沒中國特色,知市呢似乎感覺不大對勁,於是改成了知事),統管新通州的一切事務,此外將設置數名區長,這些區長同時將兼任新通州的各種具體職務,以上就是新通州及未來類似的行政區的統一行政機構的設置模式,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這些人(知事、區長)屬於公務員編製,屬於在編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而按明朝的說法這些人就是朝廷的命官。
而坊頭、巷頭、安民使之流卻不會被納入未來的政府公務人員編製,比照而言他們既不是官也不是吏,不在編製之內,同時也不會有報酬,更像是現代的誌願者,同時他們也沒有實權,他們所負擔的隻是協助官員處理其所在區域內的事務,諸如登記戶籍、調解鄰裏糾紛、舉報違法事件等等。坊頭和巷頭由本坊、巷住戶推舉產生,可以不是本坊(巷)的居民,但是必須具備公民的資格,兩年一替。安民使則由其轄區的坊頭和巷頭推舉產生,同樣可以不是本轄區的居民,但是也必須具備公民資格,三年一替,安民使的職責與坊頭巷頭類似,隻是他們更多還要肩負上通下達的任務。
也許有人會說,沒有實權、沒有報酬、不被納入編製體係,還要做事,這坊頭和巷頭、安民使誰會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是的,這些工作都需要擔任者具備相當的自我奉獻精神,畢竟這些都是誌願者性質的工作,不過唐鵬天是不會忘記以利益來誘惑人們來做奉獻的。根據唐鵬天的設想,未來新通州和未來的國家司法審判體製中將引入陪審製度,而陪審員將限製隻能在各坊頭、巷頭和安民使中選舉,陪審團將擁有判定嫌疑人是否罪名成立的唯一資格;此外各坊頭、巷頭和安民使還擁有監督和舉報官員的權利,他們可以向監察機構舉報政府官員的非法作為,如果某區域內一半以上的坊頭、巷頭、安民使都聯名對某官員提起舉報或者彈劾,監察機構就必須對該官員立案調查,並將調查結果告知各坊頭、巷頭、安民使;另外按照設想,未來的國家將采取實質和現代公務員考試類似的科舉選拔政府官員,而有坊頭、巷頭和安民使任職經曆的人將獲得優先錄取的資格,甚至必要時還會給他們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比如要求參考人員有相關工作經驗之類的限製條件,這樣等於就是說除了這些坊頭、巷頭和安民使其他人已經被排斥在報名資格以外了。
采用公開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從理論上說任何人都有成為官員的可能,但其實唐鵬天在設置坊頭、巷頭和安民使的時候就在無形中將走仕途的門檻提高了,相比普通參考者,坊頭和巷頭、安民使具備優先錄取的優勢,甚至還有專門為他們設置的限製性條件,這樣有坊頭、巷頭和安民使經驗的人考中的機會大大提高,這意味著走向仕途的科舉考試這根獨木橋對他們來說將比別的人更加寬闊。而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坊頭、巷頭和安民使是無報酬的義務工作,這意味著要從事這樣的工作將具備一定的家底,至少你必須解決了自己的溫飽才能有餘力肩負這項工作,此外這種工作還要求擔任者具備相當的學識和素質,這樣一來在無形中就提高了未來的官員們的門檻,他們中的大多數將會是有一定家底的人,他們有相應的素質和學識,他們有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他們對社會基層有相應的了解,這樣相對傳統科舉取士所產生的官員,新式科舉所選拔出來的官員將更加專業更加有能力,這樣從基礎層麵就將打造一個與傳統的中原朝廷不同的政府結構出來,未來的國家也將注定與延續了上千年的中原王朝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