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跟著何灌一幫人順著禦街行至宮門外,這時候宮門口已經圍了數千人,就看著數百士子跪在當中,為首那士子還高舉著一段白巾。守宮門的衛士本來如臨大敵,見著一群武將到來這才放開一條路,讓何灌一行進了皇城。這皇城裏麵是偌大一塊廣場,走過廣場見著一塊石碑,大家都下了馬。何灌指了指李靖然後就自顧的順著白玉階梯開始爬,這數百步的白玉階梯當中間是平整的,應該是皇帝才能走的禦道,李靖也不傻就跟著何灌的腳步,爬到頂的時候已經是汗流浹背。石階頂上就是皇宮大殿,門口三班持槍衛士虎視眈眈看著,幾個侍衛模樣的人早早的就等候著了,領頭的侍衛看了看李靖然後對著何灌一拱手道:‘何大人請跟我來,聖上等候多時了。’
何灌聽了侍衛的話然後問了句:‘聖上現在哪裏。’
‘聖上在崇政殿,剛用過午膳,不過~~~~’侍衛小聲的回答。
‘不過什麼?’
‘何大人,因為金人的事聖上不太高興,大人需得小心應對。’
看來這內侍也跟何灌是熟人,何灌聽了這話回頭望了望李靖,微微的衝著李靖點了點頭。接著兩位內侍上來接過何灌的佩劍,李靖沒有帶劍,不過內侍還是例行的搜了身,李靖身上就一個彈夾一把手槍,也順從的交了出去,上飛機都得檢查更何況是見皇帝,安全總是第一位的。做完安檢兩位內侍就領著何灌跟李靖步入後殿。
一路上何灌小聲的給身後的李靖講述麵聖的規矩,富麗堂皇的大宋皇宮分六殿,剛進門第一殿叫大慶殿,是平時上朝議政或則說開會的地方,占地最大召見百官地方小了可不行,第二殿紫辰殿,第三殿需雲殿,第四殿崇政殿,第五殿景福殿,第六殿延和殿,後麵這五殿就小得多了,基本上屬於皇帝辦公和住宿。在往裏走就是延福宮裏麵住著皇帝的**三千佳麗,這延福宮幾乎占了整個大內的三分之一還多。說道這延福宮還不得不說勒石三戒的故事,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三年(公元962)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遮蔽,門鑰封閉甚嚴。太祖命令有關部門,唯太廟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時方可啟封,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屆時隻有一名不識字的小黃門跟隨,其餘皆遠立庭中,不敢仰視。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變,金人將祭祀禮器席卷而去,太廟之門洞開,人們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上刻誓詞三行:一為“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太祖誓碑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應不朽的名言。這是在人治獨裁製度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最開明的、也是最有效的製度安排。難能可貴的是,宋代曆朝皇帝都還算聽話,讓太祖的這幾條中國曆史上迄今最為開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實的執行,達三百年之久,可以說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憲章,也是同時代世界各國中最開明的大憲章,它從根本的製度上確保了宋朝所以成為中國文明的最高峰。
但是宋太祖是黃袍加身當的皇帝,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謀朝篡位,他對於文官的放縱,以及對武將的壓迫造成大宋重文輕武,這在和平年代倒也無妨,但是到了打仗的時候,將不識兵、兵不熟將,戰鬥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