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識造就思想:說說劉仰這個人(2)(3 / 3)

這樣的情節說明:如果一個人的欲望被別人控製,他就很容易成為被別人操縱的棋子。從這個角度說,孫悟空的厲害在於,它沒有任何欲望,沒有任何可以被他人操縱的弱點,它連死亡都不存在,連求生的欲望都不需要。這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無欲則剛。”

普通人在現代社會中產生的很多欲望,並不是主動產生的,而是被刺激之後被動產生的。滿足這些欲望,也不全是個人能力能夠實現的。於是,現代社會的普通人,為了自己滿足欲望的幸福感,不得不求助於他人。例如,個人希望能夠獲得銀行貸款,以便提前住上房子。然而,由於這樣一個欲望的存在,個人往往就被銀行控製,像好萊塢電影裏的英雄那樣,因為一個致命弱點而失去了自由。可怕的是,現代人被激發的欲望遠不止住房子這一項,簡直可以說多如牛毛。

反過來,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的傳統。中國的傳統之一叫做中庸,在欲望和幸福的關係上,中國人很好地體現了這種中庸。

中國傳統沒有像西方宗教那樣嚴厲要求人們克製欲望,也沒有像現代西方文明一樣,鼓勵人們滿足一切欲望。中國古代也有宗教,例如佛教,在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塑造了將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榜樣。出家人戒斷一切塵世欲望,連生理欲望都降到最低,吃最簡單的食物,睡最簡單的床,把物質欲望的滿足停留在維持生命必要的最低水平,將幸福更多地寄托在精神欲望的滿足上。

然而,中國文化的高明在於,沒有要求每個人都像出家人一樣做,出家人隻是一個出世的參照,而非現世的標準。中國人很早就實行了政教分離的原則,使得宗教斷絕一切欲望的做法,對於大多數人隻產生間接影響,而沒有像歐洲那樣,強迫每個人接受宗教原則。

此外,中國的中庸還體現在對每個人欲望的克製上。中國傳統主張一種將心比心的原則,你不希望別人這樣對你,那你首先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這項原則的另一種表述。這項原則的前提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成是相對平等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每個人的欲望之上,放置了一個更高的道德原則:滿足自己的欲望,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這裏的“他人”首先是父母等親人,其次是生活中的朋友、熟人,然後是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當然不能說這個辦法百分之百有效,於是,中國傳統還會借助於法律——那些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傷害他人的行為,會受到懲罰。

中國人的中庸還體現在物質欲望滿足與精神欲望滿足並重的方式上。物質欲望滿足具有排他性,這塊肉我吃了,別人就吃不到了。而精神欲望的滿足沒有這種排他性,這首詩我讀了喜歡,別人讀了也可以同樣喜歡。中國傳統並沒有像歐洲宗教那樣,隻要求人們沉浸在以上帝為中心的精神世界裏,而是在一種以人文為中心的精神世界裏,同樣不排斥物質欲望的存在。中國古人比現代西方人高明的地方在於,中國古人認為,精神欲望的幸福感,比物質欲望滿足的幸福感地位要更高。

因此,當今天的人們問:我們為何不快樂?答案並不隻是我們個人已經沒了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而是整個社會在西方文化影響下,讓傳統的社會形態和傳統的價值觀難以存在。我不希望走極端。西方文明提供了很多豐富的物質滿足,但是,如果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隻能靠物質來滿足,不同的需求和願望也隻能通過物質、金錢這一唯一的方式獲得滿足,那麼,我們注定將不會快樂。

看不到這一點,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甚至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你也就永遠難以真正地快樂。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