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知識造就思想:說說劉仰這個人(2)(2 / 3)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我看來,“需求”就是“欲望”的不同描述,本質上一樣,強度不同而已。馬斯洛提出五個層次的需求,即: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在相對平穩的社會,需求一樣存在,但實現需求有多種途徑,有些需求由社會來提供,個人不容易產生無法滿足的焦慮。

在現代社會,高度競爭使得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在滿足需求方麵呈現巨大的差異。尤其是,滿足需求的多種方式也不存在了,隻剩下靠金錢滿足這唯一的方式。途徑、手段的單一化,造成中性色彩的需求變成強烈色彩的欲望。幾乎所有人,在現代文明環境中,都被趕上了欲望滿足的獨木橋,這是“不快樂”之所在。

當我們說,幸福就是欲望滿足、需求滿足,問題在於:一個人究竟有多少欲望?一個人應該有多少欲望?一個人的欲望必須全部得到滿足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社會和現代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區別。

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不約而同地強調這樣一個觀點:欲望應該得到控製。當然,在觀念和具體實踐中,它又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古代常見的一種方式是,克製欲望,將欲望減低到最小程度。它其實是對於幸福的一個反向理解:如果欲望很少,如果欲望很容易滿足,那麼幸福感就很容易來到。其典型代表就是宗教。

例如,西方古代的基督教,就強烈要求人們克製欲望,克製的範圍包括對財富的欲望,也包括對異性的欲望,還包括對於現實社會一切事物的欲望。基督教視富人為罪惡,強製實行一夫一妻製,要求人們在現世中受苦,等到死後上了天堂才盡情享受幸福。

西方文明在推翻基督教統治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欲望不應該克製,滿足所有的欲望就是幸福。而且,由於人的欲望層次中最容易被感受的,是人們物質層麵的欲望,因此,西方文明自文藝複興以後500多年來,基本上將滿足欲望的幸福感建立在物質欲望領域。即便在馬斯洛的不同需求層次上,基本上每個層次的滿足手段也都是金錢化的物質。

以滿足欲望來獲得幸福感,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在實踐中,卻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如果欲望太容易被滿足,幸福感便索然無味,除非更多、更頻繁地滿足。舉個例子來說,喝牛奶不容易的時候,有牛奶喝就不錯了。當牛奶鋪天蓋地,喝牛奶的滿足感已經很弱,於是,有人認為,用牛奶洗澡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如果欲望很不容易滿足,追求欲望滿足的動力則容易變成不滿和破壞力。例如,在媒體和輿論的宣傳影響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享受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有車、有房、到世界各地旅遊。事實上,要讓地球上每個人都滿足這樣的欲望,是非常困難的。結果是,欲望目標已被激發的人們,當看不到欲望被滿足的希望時,就容易產生憤怒。

欲望與幸福的關係,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我們在很多美國電影裏經常能看到一類英雄,他們本領高強,勇敢地與惡勢力鬥爭。惡勢力往往鬥不過他,但英雄卻常常受製於惡勢力,使得他有所顧忌而不能向惡勢力作最堅決的鬥爭。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英雄受製於惡勢力,最常出現的情節就是英雄的父母被劫持或威脅,或者是英雄的孩子、女朋友,或者是其他普通人。換句話說,英雄因為有了某種無法消除的欲望,而產生了致命的弱點,結果被惡勢力抓住,成為被其控製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