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這麼辦,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龍門狂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用意。
義安與龍門狂生乘夜色渡河到了晉南,退守至山西永濟境內的鳳凰嘴,與潼關之敵隔河相望。
趙倜破了潼關,本打算乘勝西進關中腹地,直搗省城西安。但張義安在黃河彼岸每日裏隔河打炮,炮擊潼關毅軍,後方受到牽製,前又有張伯英殘部扼守華陰,弄得趙倜沒有了法子,進不得進,退又不得退,原本歸順陝軍的丁同聲部在豫西四處地打遊擊,焦頭爛額的趙倜連連叫苦。
東征軍失利的消息傳到西安,張鳳翽親率衛隊近千人馳援張伯英,並調遣井勿幕、陳樹藩等部從北路策應,一時聲威大振。
4、
古城西安。
馬玉貴坐鎮省城督辦糧餉軍務不能分身,心急如焚的他為革命的前途極其憂慮,於是令其參謀謝彩臣率糧餉都督衛隊兩營回漢戰士數百人趕赴華陰,參加收複潼關的戰鬥。
5、
渭河以北。
渭河以北,北路安撫使井勿幕受了張鳳翽之命,與東路安撫使陳樹藩率領井崧生、嚴飛龍等,由大慶關(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一帶)和夏陽渡河,一舉攻下解州、潞村等地,不久便攻下運城,三晉革命形勢看好。清廷極度驚慌,派來清軍第三鎮協統盧永祥抵擋東征的陝軍。井勿幕部的井崧生、嚴飛龍,以及陳樹藩部的李紀才英勇善戰,清軍聞風喪膽。這個李紀才,本姓印,字乾三。原籍湖北,少年時家貧,流落陝西藍田,和他的父親一起給財東家熬活,後來,父子二人又打工到了渭北蒲城,在縣西鄉的蘇坊鎮大聯惠家的一個姓惠的財東家仍舊以扛長工為生,用今天的時髦用語講,父子二人是打工一族。紀才和他的老爸幹的是牛馬活,吃的是豬狗食。恰逢東路安撫使老陳招兵買馬,他便入了陳部吃糧當兵,官兵花名冊裏原有一個叫李紀才的,但早已出走另有高就,他就冒名頂替了,印乾三變成了李紀才。李紀才腦子活泛,曾隨鷂子高三的親外甥“追風掌”薑保學過高家拳,他和他的師傅一樣,都是直杠子脾氣,性情暴躁,疾惡如仇。當初,薑保在耀州失手打死了潑皮“賴鬼李”之後,惹下了官司,連累其舅父高三為他坐了一年大牢。薑保隱姓埋名,化名薑彥,在臥牛城一帶藏身授藝,悟性極高的李紀才一點就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其武功突飛猛進,村裏人稱“印大俠”。陳樹藩愛李紀才的武藝出眾,將他留在身邊充當親兵,調皮搗蛋的李紀才模仿陳樹藩的拐拐腿,陳在前麵拐,他在後麵拐,招來士兵們的哄笑。氣急敗壞的陳拐拐罵李紀才是吃了豹子膽,再敢出領導的洋象,就一粒花生米送他上西天,李紀才馬上來個立正,保證下不為例。老陳反而逗笑了,誇李紀才能屈能伸,像那甘受胯下之辱的韓信,隻要跟上他好好幹,將來肯定能成氣候。
井勿幕、陳樹藩的北路軍乘勢南下,挺進晉南,在沿河與張義安部會合,炮擊對岸的毅軍,弄得趙倜在潼關如坐針氈。
不知不覺間,潼關二次陷於敵手已有半個月的光景。張鳳翽、張伯英率東征軍在華陰東門外誓師,準備再次東征,收複天險潼關。
這天一大早,華陰東門外,駐軍、民眾召開誓師東征大會。會場上人山人海,布置極其莊嚴,整裝待發的官兵們熱血在沸騰。十時許,民國秦省都督兼東征軍總指揮張鳳翽出現在大家麵前,身著整潔威武的軍裝,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走進會場。官兵們頓時歡呼起來:
“大都督好!”
“總指揮好!”
他們一個個熱淚盈眶,一睹張鳳翽的雄姿。
一聲號音,全場肅立,在抑揚起伏的軍樂聲中,閱兵誓師大會開始。
閱兵誓師之後,在官兵、民眾雷鳴般的掌聲和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聲中,張鳳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東征演講,以極其通俗的語言,將東征禦敵和收複失土的重要性闡釋得十分精當,號召大家敢於消滅一切來犯之敵,實現反滿複漢、天下共和的理想。
官兵在高呼:
“反滿複漢!”
“掃除清妖!”
隊伍出發了,一排排,一行行,蜿蜒似一條長龍,向潼關前線進發。
6、
潼關城內。
趙倜是不甘心失敗的,他布置重兵於潼關城外東、南高塬,居高臨下,憑天險居守,妄圖作垂死掙紮。
7、
潼關城外。
東征軍三路出擊,在潼關合圍,試圖從西、南兩麵夾攻,達到收複潼關的目的。
這是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守衛潼關的河南毅軍明白目前即使撤退也會被打垮,陝軍將會乘勝前進,不給餘寇絲毫喘息的機會。趙倜覺得功名利祿係於一旦,不能輕易言退,該是孝忠皇帝和太後的時候了。
戰鬥一開始,火力就很猛烈。雙方炮轟槍擊,持續了將近兩個多小時。後來,突然一聲沉悶的爆炸聲,一顆炮彈把城西南角那顆百年老槐的大樹叉炸斷了。接著,又是兩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城牆西南坍塌了一個缺口,士氣高昂的陝軍官兵刺刺地衝了上來。
毅軍開始潰退。趙倜難過地痛苦流涕,要拔槍自殺,被手下製止了,倉惶敗走,一敗竟是四百裏。
清廷震驚!
清廷中坐山觀虎鬥、坐收翁之利的袁世凱卻捂著嘴偷著笑,戰爭越激烈,清廷敗得越慘,對他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