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部獲得全勝,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有可借鑒性,注定是要寫進軍事專著的。但楊部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白雪皚皚的平原上,楊虎城率領幾十名向字營殘兵撤往乾州,他滿腔的悲憤,他痛恨王占元、鄧占雲兩個王八蛋,關鍵時刻各顧各,不顧友軍的死活,弄得自己拚光了家底,出征前的八百名向字營精兵就剩這麼一點家底了,他要與張雲山的主力隊伍會合,保存下這一點革命的火種。
2、
函穀關。
張伯英的東征軍乘勝前進,兵出函穀關,向靈寶一帶的敵人進攻的時候,李紫恒首先出發,他在沿途一麵偵察敵情,一麵向當地民眾宣傳革命軍東征和複漢救國的道理,很受沿途群眾的歡迎。東征軍所到之處,無論男女老少,都歡天喜地地準備好吃的喝的迎接革命軍。在後來戰事激烈的時候,老百姓不怕危險,還爭著送飯到火線給官兵們吃。這固然說明了複漢救國、天下共和深得人心,同時也是李紫恒宣傳的結果。
陝軍的一路東下使清廷極度驚慌,幾番下令命趙倜重整旗鼓,率毅軍步、馬、炮十八營增援靈寶,結果與陝軍東征隊伍在豫西盤至鎮遭逢,一場敵眾我寡的惡戰於是展開。
陝軍正在峽穀中行走,忽然一聲炮響,群炮傾瀉,彈如雨下,陷入突如天降的毅軍四麵合圍。將士們左衝右突,除少數殺開一條血路衝出重圍,其餘官兵大多陣亡。
毅軍窮追不舍,可在進入陝西境內不久中了伏擊,他們不知道伏兵到底有多少,丟盔棄甲,自相踐踏,死傷者無數,其殘部向豫西敗退而去。
趙倜慘敗,但敗得莫名其妙,張伯英攻打靈寶是孤軍深入,傾巢出動東征靈寶,敗得又是那麼的倉促,哪裏還顧得上埋下伏兵呢,逃命可能都來不及,他心裏疑惑,難道這支伏兵從天而降?當時眼看得張伯英率殘兵敗將鑽進了山穀可怎麼就一下子不見了,一個放羊老漢揚著皮鞭,至於是不是皮鞭自己一時眼花沒有留意。那老不死的趕了一群山羊,還吟唱著杜工部的兩句詩歌“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外雨翻盆”,他心裏還在嘀咕:大冬天的寒風刺骨哪裏還會下傾盆大雨,純粹屬於絆屁!還沒有等自己反應過來的時候,山上就放起了銃子夾雜著土炮,武器五花八門,子彈像白雨點子在自己的隊伍群中開了花,自己的步兵和炮兵還沒有跟上來,隻有騎兵在被堵了進出口的山穀中被動挨打,穀口是橫放的幾架破爛馬車。趙倜拚出吃奶的勁搏殺,總算活了一條命出去了,他悔恨自己的急躁冒進差點在陰溝裏翻了船。事後回頭一想,那放羊的老漢根本就不是放羊的,大冬天就沒有青草放他媽的屁羊,百分之百是陝軍的人,就是個托,迷惑自己上當受騙,自己還講究是個學過軍事統兵打仗的將帥,真他媽的丟人,實在該搧臉!
抱頭鼠竄的趙倜本想一棍把張伯英和他的陝軍擼死,卻落荒而逃進了靈寶城,喘著粗氣罵陝西愣娃真他媽的二,惱羞成怒的他決心要血洗潼關以雪今日之恥。
糊裏糊塗的趙倜可能至死也不會明白伏擊他的陝軍將領姓啥叫啥長的什麼眉眼。這支隊伍是從韓城、合陽一帶沿河急馳來潼關救援的,人數雖不多,隻有三百來人,但個個能征善戰,人人都是百步穿楊的神槍手,領頭的是張義安,還有他的結義兄弟龍門狂生劉錦麟。到潼關之後,第一仗就伏擊了趙倜,打了個開門紅,姓趙的弄了個熊貓臉,哭喪著潰退回靈寶。
張伯英的東征軍倉惶退回潼關的時候,嚴紀鵬、王天縱負了傷掛了彩,劉鎮華等人也灰心喪氣地隨著張伯英進了城。受了挫的劉鎮華再也不提力主東征的話,開始給張伯英吹耳邊風,說不敢輕易出戰,向省城求援,待援軍來後再做從長計議。
曹印侯、楊茹林笑話劉鎮華是個慫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趙倜算個**毛,大不了殺了頭碗大個疤。
劉鎮華一肚子的冤屈沒處訴說,說曹、楊二人是土包子不可理喻,根本就沒進過一天新式學堂不懂軍事,還玩個鳥行兵打仗。
趙倜的反撲是十分瘋狂的,他的毅軍是在三天後的黃昏時分圍了潼關城,來勢洶洶,火炮轟城炸個不停。姓趙的很自豪,發自內心的高興,我老趙又回來了,親愛的潼關,你將是我刀下的菜。
李紫恒受了張伯英的命令,率了百十號弟兄晝夜巡城,察看險要關塞,發現防線天險牛頭塬上無人把守,便向主帥張伯英請命:
“張都督,如今趙倜勢眾,兵臨城下。我願帶領我手下的百十號弟兄堅守天險牛頭塬,以策應都督守城。”
張伯英見他言辭懇切,便笑著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你真的要演一出諸葛亮肝膽盡忠的《定軍山》嗎?本帥就命你埋伏在牛頭塬的山灣裏阻擊敵人。”
“末將得命!”
李紫恒拿出戲劇裏武生的派勢,領了命率了百十號弟兄連夜晚離開潼關城,到達牛頭塬埋伏,擾敵後方。
趙倜直到次日拂曉才發現自己側後的牛頭塬有了陝軍活動,氣急敗壞的他覺得十分危險,這顆釘子必須拔掉,於是集結毅軍準備一舉拿下牛頭塬這個天然屏障。
敵眾我少,李紫恒命弟兄們節省彈藥,待敵進入伏擊圈後集中火力打擊。
結果敵人越來越多,密密麻麻的,漫山遍野都是敵人的影子,操著滿口的河南話。李紫恒和他的士兵們頑強拚搏,奮力抵抗,竟與十倍於自己的敵人激戰了近一日,最後彈盡槍折,壯烈犧牲。
3、
潼關也在同日陷於敵手。
張伯英率部退往華陰,得到李紫恒犧牲的消息,他的心情十分悲痛。後來在經過潼關的時候,他懷念起這個愛國藝人,涔然淚下,曾作一首七言絕句悼念李紫恒,現將小詩附錄於此:
事於伶官傳不同,衣冠優孟出英雄。
潼關千古留芳塚,碧血青山吊小紅。
潼關失守的時候,張義安、龍門狂生曾率士兵與十餘倍於自己的敵人展開激戰,終因眾寡懸殊,未勝,不得不決定退出古關。有人建議隨大流,與張伯英的主力退守華陰,待省城援軍到後,再實施反攻;龍門狂生打算撤往韓城、合陽一帶,與李仲特會合,等省城援軍反攻潼關時,互成崎角,響應主力部隊;而張義安不讚成上述兩種策略,以為那樣弊多利少,他堅決主張把隊伍帶過黃河,退入晉南。龍門狂生問為什麼,張義安答:“隊伍退到晉南,與潼關之敵隔河對峙,還可相機過河打擊敵人,使趙賊有後顧之憂,不敢長驅直入關中,可減少省城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