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初入書院(2 / 2)

學生們領完東西,齊聚書堂,虞夫子與三位先生與他們訓話,然後由蕭先生帶新學生們逛了書院內外。

從南往北看清風書院,白牆黑瓦中間鑲嵌著兩扇黑漆大門,大門白日常開,夜間關閉,大門兩側木柱上,刻著一副虞夫子手書的對聯。

上聯曰:春秋道義

下聯曰:今古文章

門上是皇帝禦筆提的“清風書院”四個大字。

進大門側方有一房屋,分內外間,裏間是臥房,外間是門房,孟伯白日在外間守門,夜裏睡在裏間,權當值夜。

孟伯五十多歲,出自山東孟府,本來家學淵源,不知什麼緣故被逐出家門。孟府和孔府一樣,是儒門大家,孟伯被逐出家門後,沒有書院敢收留。

孟伯也不願意去做幕僚文書,更不願意去做販夫走卒,漁民農夫。後到了邢州,來了清風書院,夫子便收下做了門房兼管事,孟伯也不嫌繁瑣,兢兢業業地把一幹事做得井井有條。

孟伯每日叫學子們起床後,便安排雜役們幹活,張羅采買、衛生、車馬、飯食等一應雜事,還要負責夫子先生們的臨時差遣。

說回書院布局。進書院大門,須上五級灰色花崗岩雕砌的台階,台階上就是那一尺高的鐵門檻。

跨過這個勸學門檻,就進到了書院裏麵,前庭空曠,兩側各有一顆古鬆,鬆下各有一口大缸,時常注滿了水。

庭院兩側亦是白牆黑瓦上嵌著黑漆小門,小門內是側院,院內是兩排房屋夾過道。東側院房屋是器貨物什,西側院房屋是雜役們的寢舍。

前庭大堂內是一尊丈高孔子像,其他除了柱子再無一物,意為君子坦蕩蕩也。大堂兩側為左右偏廳,乃會客之處。

過孔子像到中庭,中庭院內竹石梅蘭點綴,別有雅致。中庭兩側也是黑漆木門,木門裏也是側院房屋夾過道,東側房屋俱是學子寢舍,西側房屋是飯堂並洗衣房。

中庭大堂是學生讀書寫字的地方,兩個大缸卻是在門口,學生們進出須輕腳步,正衣冠,缸中清水如鏡,號稱明德鑒。大堂挑高三丈,當年建院時夫子說清風過堂,浩氣衝頂,就要三丈高。

過中庭大堂,到後庭,後庭東西兩側有廂房,東側是夫子居舍並書房,西側是先生居舍,中間院子裏地麵上雕了一棋盤,幾乎將院子布滿。廂房後麵本來側院的位置卻沒有建房,劃歸後院了,隻在角落留了一扇小門,方便夫子先生們進出後院。

後庭正北就是藏書樓,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文史著作等等應有盡有,學子們卻很少過來借閱誦讀,裏麵多紙張泛黃,灰塵覆蓋。

藏書樓後麵就是後院,丈高白牆圍合,牆邊密栽桑楊槐榛等諸多樹木,亦有前後高低錯落,使書院與牆外繁華街道隔開,鬧中取靜也。

後院中央有水池,荷花菖蒲點綴,一曲橋蜿蜒跨越,連接南北兩岸,岸邊點綴有柳,水中搖曳有蓮,散臥於岸邊的幾間草屋,是幾位先生精修之地。草屋後麵有一稍大木屋,便是夫子的後書房,亦是夫子先生們議事的場所。

書院各廂房有側門通向外麵街巷,方便人貨出入。各庭兩側是細廊連通,從南牆直通後院,穿庭多走細廊,使中堂少行人而多莊重,細廊有頂亦可遮烈日雨雪。

這就是清風書院布局,石長生逛了一圈,對自己的讀書生涯多了幾分憧憬。

一日疲乏,吃了晚飯,洗漱完畢,正待入睡,卻聽見謝仲與林書鴻又在爭吵。

原來二人因為頭對頭還是腳對腳各執一詞。

林書鴻要頭對頭,謝仲非要腳對腳。

最後謝仲拿出了骰子,二人比點數。

謝仲先擲,一把擲出個一點。

林書鴻道:“我還用擲麼?”

謝仲道:“你自然要擲。”

林書鴻隨手一擲,出來個兩點。

謝仲願賭服輸,收了骰子,悶頭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