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父親,工作很忙,有一天,他回到家後,5歲的兒子拿了一本圖畫書來問他:“爸爸,為什麼魚會生活在水裏?”父親本來就很疲憊,於是回答說:“沒有什麼為什麼,魚本來就生活在水裏。”兒子不解地望著父親,說:“奇怪,那魚為什麼不和人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呢?”父親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對兒子說:“我不知道,你如果想知道,就去問魚吧!”
然而,兒子還是不肯罷休,繼續追問:“魚可以活幾歲”“魚為什麼不會眨眼睛……”
父親更加煩躁了,最後直接對他吼了起來:“哪兒來的那麼多為什麼,如果想知道,就去問學校的老師,你煩不煩啊?”
自此以後,兒子再也沒問過父親問題,也很少和父親說話。
家長厭煩孩子幼稚的提問,或者對孩子的提問采取拒絕的態度,或者用嚴厲的口吻訓斥孩子,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如果孩子的提問行為獲得的是粗暴的對待,讓孩子不敢提問,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降低孩子的求知欲。
其實,小孩的求知欲望是很強烈的。從出生的那天開始,孩子就帶著滿腹的疑問而來,而語言能力的發展讓他們一吐為快。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孩子拉著父母問這問那的情景,他隻是想知道相關方麵的知識而已,這是多好的事情啊,為什麼要打斷他呢?事實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從小就特別愛提問題。
科學巨匠牛頓被蘋果砸了腦袋,心裏就犯嘀咕:“為什麼蘋果會往下掉呢?”一個問題就引發了一段思考,而一段思考就改變了世界。由此可見,疑問是知識的萌芽。所以,不要拒絕孩子的提問。如果你拒絕回答他,那就等於直接把孩子關在了知識的大門之外,親手封殺了孩子的智慧成長之路。
有什麼問題,就讓孩子問吧,如果你能夠鼓勵孩子提問,並且對孩子的提問行為做出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點燃孩子求知的熱情。
原來有一個班的學生膽子都比較小,而且在學習上也缺乏主動性,平時上課根本就沒有主動發言的習慣,班級的成績常常也是年級裏的最後一名。後來班裏轉來一個學生,他特別大膽,而且對學習也非常主動。每次老師提問,這個學生總是率先舉手回答。
開始的時候,其他同學都笑他,認為他喜歡表現。老師卻很高興,每次那個學生回答完問題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其他學生看到這種情況後好勝心起,逐漸地開始舉手發言了。就好像是比賽似的,學習氣氛變得越來越濃,每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大幅度提高,最後這個班的考試成績躍居年級第一。
其實,作為家長與孩子相互交流的一種手段,提問如果利用得好,有助於培養孩子其他各方麵的能力。多問一個問題,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麵地了解事情的經過,同時也能讓他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從而鍛煉思維能力;為了尋找答案,可以讓孩子去查找資料,觀察生活,這對孩子的分析、觀察和探索能力都有所鍛煉。
家長要重視生活中的“問題”,如果孩子的提問得到了鼓勵與合適的引導,就會讓孩子對探究和解決問題產生興趣,促使他在問題探究中豐富自己的知識。讓男孩做“問題狂人”,多問“為什麼”,通過“問題”為孩子打開認知的門戶,讀懂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向孩子提問,還是鼓勵孩子提問,都是鍛煉他的好方法。
讓男孩學會判斷
決斷能力對於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沒有人可以講清楚,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決斷能力的人注定平庸,最終隻能淪為生活的傀儡。唯有善於決斷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要成就卓越的人生,決斷的能力更是不可缺少的。家長應該從小培養男孩的決斷力,尤其是讓他成為善“斷”的高手,從而為他把握人生機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生活中,人總是會遇到做出決定的時候,如果不善選擇和決斷,就隻能畏縮不前。
有一個少年幫祖母去定製新鞋,當時鞋子的樣式僅有兩種:一種是方頭的,另一種是圓頭的。少年不知道選哪種好,猶豫了半天始終沒有做出決定。鞋匠已經開始做鞋了,在少年遊移不定之間,新鞋做好了:鞋子做得驢唇不對馬嘴,已經不能穿了。
迅速決定不僅能節省時間,還是做好事情的重要條件,因為時機轉瞬即逝。隻有當機立斷的人才能抓住時機,憑自己的力量成就偉大的事業。對事物有個正確的判斷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這種品質將伴隨人的一生,使人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