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臥龍鳳雛(1 / 3)

話說當日於靈璧城外,天麟被徐晃射傷,恰逢天龍引騎兵追至,於是引餘眾四千餘人向北撤離。約一炷香時間後,敵騎兵追至,時天麟被張梁護於中軍,不曉敵騎人數,於是令“天公營”使出瞬移法術,將四千餘人一齊移走。

白光閃過,片刻之後,眾人出現在數百裏之外,已臨近琅琊城。日後天麟不得不長歎:時天公營訓練尚淺,三千人同施法術,還是生疏,否則靈璧一役便不會到達琅琊了,我也不會遇到那兩個天才了。不過這都是後話。

卻說天麟一軍四千餘人出現於琅琊城外一片空地之上,此時天麟雖已負傷,但神智及內力尚寸。天麟遠遠聽到一些呼喊之聲,便令人查探,方知一支賊軍正在劫城,不論老弱婦孺見者皆殺,可謂慘絕人寰,令人發指。天麟氣憤,令手中士卒入城,壓製動亂。

誰知入得城後才發現這一彪人馬竟打著黃巾兵的旗號,天麟甚是氣憤,下令將這些敗壞黃巾名聲的敗類全部斬殺。

趁著空隙時間,天麟已包紮好了傷口,在趙雲、張梁的陪同下入得城中。

這些黃巾兵大約有五萬餘人,根據城牆上及城牆下的屍體可以推測出這裏曾經有過一場苦戰。早已亂作一鍋的城中完全成了黃巾兵的天地,他們肆意燒殺搶掠,每個人眼中都放出了貪婪的目光,縱使他們手中都是殘缺不整的兵器,當早已殺紅眼的士兵們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便殺一雙,就連蹣跚學步的孩童也不放過。城中現已幾乎看不到官兵身影,想來是躲起來了。這群烏合之眾竟也因沒有抵抗變得似乎強大起來。

真是一群強盜!滿腔熱血的天麟一軍含著淚將那些強盜一一斬殺,這些黃巾敗類果然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擋不住天麟軍的攻擊。奈何賊兵甚眾,在街道中騎兵又發揮不出強大衝擊力,因而戰況一度僵持。觀戰中的天麟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恨,不顧左肩的傷勢,挺劍躍入賊軍之中,殺了起來。

趙雲、張梁沒有拉住天麟,長歎一聲,於是也加入了戰鬥。三位絕世高手的出現,令戰局迅速向有利於天麟軍的方向傾倒。隻見三人手起刀落,或橫掃、或直刺、或旋櫻,兵器上帶出的強勁槍罡劍氣便會奪走十數人的性命。

戰鬥持續了一個時辰,賊兵已被困於琅琊府衙之內,所剩不足五百,他們從城中擄走了一些百姓,要挾天麟。天麟見那其中還有幾個孩子,便令士兵不可輕舉妄動,開始和賊兵談條件,伺機想對策救人,於是高呼:“你們今天跑不掉了,怪怪的放了那些無辜的百姓,交出兵器,或許還能保住性命。別執迷不悟了!”

“我呸!你們殺了我那麼多弟兄,老子今天知道死路一條,但臨死也要拉幾個墊背的,殺了這些人,大不了玉石俱焚!”隔著門傳出了一個聲音。

“好商量!把人放了,我就放你們走!你說,你想要什麼?”

“給我們五百匹馬,全部都讓開,讓我們離開這裏!”

天麟一想,計上心頭,於是道:“好,不過你們得先放了人!”

那賊人見有逃跑的機會,於是說:“好!你們都讓開!”

天麟命令天公營讓出五百匹馬,給賊人們讓出一條路。官府大門緩緩打開,一個滿臉橫肉的大漢抱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當先出來,見一切都準備好了,便喚賊人都出來上馬。他們還不忘將小孩都戴上,以為人質。

天麟皺了一下眉頭,數了數孩子的數量,共七個,還好不是很多,接著,給趙雲使了個眼色。

那賊人們策馬一齊向城門奔去,突然,天麟打了個口哨,接著,那五百天公營一起打馬哨。隻見那五百匹戰馬一齊長嘶,猛地抬起前蹄。賊子們不善騎術,皆被摔下馬來。天麟、趙雲、張梁以及四個東龍門高手一齊上前搶下被甩出的孩子,那賊子頭領似乎並不甘心就此失敗,於是他將手中的刀擲向從他手中飛出的孩子。

天麟一個箭步衝上,右手接住孩子,左手強行運行真氣,牽引那把刀飛回了那頭領身上,直穿心髒。但是,強行運氣令天麟左肩傷口再次破裂,鮮血浸紅了他的衣衫。

趙雲顧不上放下手中的孩子便衝向天麟,城中幸存的百姓見製服了賊兵,便圍了上來,看著這些宛如天神般的救世主。從府衙中跟出來的一些人便上來領會自己的孩子。天麟放下手中的孩子,單膝跪在地上,右手用力按住左肩傷口部位。看樣子,傷口裂的很嚴重。那孩子走到天麟身邊,伸手撫mo天麟右臂,結巴的說:“叔……叔叔,疼……嗎?”

天麟抬頭看了看這個孩子,三四歲的樣子,雙目炯炯有神,放出智慧的光芒,眉清目秀,麵色略微偏白。不知為何,天麟覺得這個孩子不是一個普通人。

這時,趙雲走到了天麟身邊,放下手中的另一個孩子,便上前查看天麟的傷勢。

“不要緊的,子龍。”天麟站了起來,製止了正在取仙藥的趙雲,看著另一個孩子。他大概七八歲的樣子,和先前那個孩子具有同樣的一種眼神,充滿智慧,長相也是英氣逼人。

這時,從人群中擠出一個人,徑直走到天麟麵前,二話沒說跪下便叩頭。天麟立即將他扶起,未及問話,那人便搶先說道:“恩公,感謝您救了這兩個孩子!恩公似乎也受了傷,不如去在下家中稍作休整。”

天麟擠出一點笑容,道:“感謝你!我確實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了,不知兄台怎麼稱呼?”

“在下複姓諸葛,單名一個玄字。”

“諸葛玄!?”天麟一驚,猛地轉頭看著剛才自己以及趙雲救下的那兩個孩子,腦中閃出一些數字,指著自己救下的孩子,問道:“此子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