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初戰告捷(3 / 3)

“子龍、天益,吩咐下去,我們撤,天公營斷後。”

張梁不明所以,於是說:“三哥,為何不解決掉那些官兵?”

“孫堅是個人才,我不忍殺之,且放了他們吧。”天麟看了一眼穀中的猛虎孫堅,歎了口氣:一代英雄怎可死於我手?接著放生高呼,“文台將軍,我黃巾大軍順應民意,奮起反抗暴政,公乃當今英雄仁義之士,何故為暴政賣力?不如與我們一同,為百姓謀福!”

聽到此言,孫堅破口大罵:“呸!張梁小兒,我孫堅今日敗於汝手,並無一絲怨言,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切莫羞辱在下!忠士不足與賊寇同行!”

“文台將軍,何故如此?桓靈無道,寵幸十常侍,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國以民為本,盡忠隻當忠於百姓,忠於天地,忠於良心,文台助紂為虐,隻能算是愚忠!”

孫堅低頭,不語,少頃,抬頭道:“張梁,聞你一席話,堅知你胸懷大誌,可黃巾軍缺甲短糧,軍無紀、將無謀,不出數月,必為朝廷大軍所破,我勸你就此離開黃巾,與我同行,說不定日後可以一展宏圖,也不罔來世一遭!”

“文台!昔日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昊為百姓而死,命雖短,無悔矣。況黃巾之力,將軍尚不曾目睹,昊雖不才,卻有信心保得黃巾與朝廷對峙一年半載。得民心者方能的天下,天下之勢,尚不可輕言!今日我念將軍英雄人才,放將軍一馬,望將軍賣個麵子與我,三日之內不追趕我軍,來日有緣,戰場決勝!”說罷,天麟轉身,扔下一句,“文台將軍,這位才是人公將軍張梁,我乃麒麟將軍,張昊!”

看著滿山的黃巾軍消失,孫堅歎了口氣:有如此之才,朝廷危矣!

這時,黃蓋上前道:“將軍,我們追吧!出了山穀,他們不是我們的對手!”

“不可,公覆。傳令下去,三軍休整,一個時辰後退出山穀,收兵回壽春。”

……

天麟離孫堅而去,將淮揚剩餘五萬黃巾(日前已令十餘萬黃巾北遷)分從兩路北遷,天麟率張梁、趙雲及三千天公營二千餘精壯黃巾望北而去。

出發不久,天麟遠遠望見前方有幾個丟兵棄甲的黃巾兵迎來,於是勒馬而問:“怎麼了?”天麟認出領頭的是日前由下蔡一線向北撤退的一支部隊的將領,心知出事了,早讓他們不要從那條道走的,可那個萬人隊的頭領固執不聽,還蠻橫粗暴,要不是天麟急於解決壽春的事情,早就把他宰了。

“將軍,下蔡城外有朝廷軍隊!”那個頭領答道。

“哦,有多少兵馬,是什麼兵種?”天麟問道,“可知是誰的部隊?”

“騎兵,不下一萬!軍旗上寫著‘曹’字,不知何人部隊。”那將領怕天麟怪罪於他於是虛報官軍數量,但由於事態緊急,天麟並未考慮這句話的水分,喃喃道:“一萬騎兵?曹……莫非是曹操?他怎麼會到這裏來?我的出現難倒真的改變了曆史?”

“天麟哥,我們去打他們吧!”張梁年輕氣盛,一聽又有仗打,立即躍躍欲試。

“不,一萬騎兵可不是個小數目,而且騎兵不可能單獨行動,一定有大量步兵為輔,我們的士兵雖然精壯,是軍中萬眾挑一的勇士,但是這裏不是他們葬身的墳墓,日後,他們還要大展宏圖。走,我們改道而行,從靈璧方向北上!”說罷,看了看逃回的那個將領,眼中露出鄙夷的神情,惡狠狠地說,“臨陣退縮,不聽將令,如此之人要來何用,當誅之以震軍威!”

天麟手起刀落,將那幾個逃兵就地正法,接著引兵北去。

PS:這裏順便說一句,天麟之所以不去荊州收集黃巾軍的原因有三:一、那裏的黃巾軍並不直接隸屬張角,他的命令到了那裏未必有多大作用;二、荊州距冀州甚遠,而且沿途朝廷兵力極重;三、荊州黃巾軍可以作為南方的一支牽製朝廷的力量。因此,天麟隻是令一傳令兵傳達命令,勸其解散,不過他知道這沒什麼用,他們未必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