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君加封為太元真君,受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文命。
既登是職,當時侍仙玉郎開紫陽玉笈雲錦之囊,出九天生神玉章。
謝恩下殿,拜謁在天神聖,下界度祖宗父母,入茅山建宮殿以居。
聖父母常言昔日求子之艱,今享齊天之福。三茅君聞之,誓願普濟天下無後之人。
先有附近土人祈嗣者,輒應其後。四遠畢至,為建祠廟,鼎列於三峰,極其靈應。
凡遇春來拜禱者,傾江以南,茅君之親戚相聚來投,雜居於市野。皆不辟穀而火食,謂之火居。
時奏事者甚眾,茅君常在帳中與人言語。其出入,或發人馬,或化白鶴。
有病者請福,煮雞子十枚納帳中,須臾一一擲出還之。歸剖視,其中黃者,病當愈;中有土者,不愈。每以此為候。
大茅君之師王君來邀遊泰山,帝君款留經宿。
王君曰:“吾弟有五子一女。五子已娶三媳。女名玉女大仙,獨居岱嶽太平頂,善諸法術。昨聞子能為人廣衍宗嗣,是合天地玄機,願以玉女妻子,子意雲何?”茅君沉吟未對。
王君笑曰:“子亦聞天台子喬、武夷一子婚媾之事乎?即我兄弟子侄皆有匹偶,上聖高真亦眷屬相聚,而必謂孤修獨處為道乎?”
茅君不能辭,但雲還告父母。王君與之俱往茅山,父母唯唯聽命,訂於八月月盈之夕,至泰山完姻。
至期,茅君頂芙蓉冠,披淩霄服,手執蓮瓣圭,腰係桃光帶,乘赤瑛輿而往,儀衛極盛。
結縭之後,另居旁丘胥山,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代理大生之案,統吳越之神仙,綜山源於江左。
自是往來南北,每歲二月二日,駕白鶴來家會群仙於橋上。
有司命其橋為會仙,具諸事上聞。
元康三年,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各以老疾告退,時人謂其見機。
廣與兄子受,深達《老子》意旨,知功成身退之義。同日歸鄉,散布金帛,保其清貴。
潁川太守黃霸,力行教化,深得民心,鳳凰常集於郡城。帝知其持法平衡所致,遷為京兆尹。
己未春,有神雀大如鶉,色有五彩,集長樂宮和鳴。
明年庚申,改元神爵。
帝始幸甘泉,郊太乙五畤,複幸河東,以祠後土。頗修武帝故事,謹齊祀之禮。以方士之言,增置神祠。
有道人龔仲陽者,名聖,受嵩山少童步六紀之法。
常遊行海內,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其山峰巒秀拔,為諸山之長。
俯瞰滇池,一碧萬頃,其神隱現於此。如往醮祭,可致而獲之。
帝遣王褒持節往求。
褒字子淵,益州人,刺史薦褒有俊才,帝悅其邁軼,擢諫議大夫。
至是遣祀入蜀,由資中而進,夜有老君使來,召為仙吏。
明日忽病作,卒於道。從者還報賜葬於蜀。
時有巴戎赤斧者,生時掌中有赤紋如斧形,帝聞其異,遂命其複往建祠,即以為金馬碧雞祠主簿,使奉祀事。
壬戌春,魏相薨,丙吉為丞相,複以黃霸治潁川。
癸亥四年,鳳凰、神爵數集各郡,潁川尤多,常集霸堂不去。
夏四月,詔曰:“潁川太守霸,宣明詔令,百姓鄉化,孝子、弟弟、貞婦、順孫日以眾多,田者讓畔,道不拾遺,養視鰥寡,贍助貧窮,獄或八年無重罪囚,其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
而潁川孝、弟、有行義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賜爵及帛。後數月,征霸為太子太傅。
明年甲子,改元五鳳。
會稽太守李子萇深念民瘼,欲明囚情,乃以梧檟為囚人形,鑿地為陷,以蘆為郭,臥木囚於中。
囚罪真,木囚不動;囚冤,木囚動出。下車一月,民無奸宄,一郡大治。召為京兆尹。
帝酷好祥瑞,合餌丹藥,常退朝靜養,專思至道。
乙醜二年八月,閑居鳳儀殿,有人乘雲車駕白鹿,從天而下,年可三十許,色如童子,羽衣星冠,腰係青紫靈芝數枚。
帝驚問為誰,答曰:“我中山衛叔卿也。”
帝曰:“是朕臣也,可前共語。”
叔卿解青芝四本置地,頌曰:“青芝青芝,佩之植之。奠定邦國,威加四夷。白麟歸華,黃龍來淄。”
忽不知所在,帝始悔悟為真仙,失於覿麵。
命以青芝植於殿庭,遣梁伯為使,至中山物色蹤尋。
衛元君後,果有叔卿仙去,其子度世尚在。梁伯告知其故,同還見帝。
問其父得仙故,度世曰:“臣父常服雲母,導引不交世事,委家去已四十年餘。曾雲當人居泰華山,未知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