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求示四妃之子,孰能為生民主者。真人袖出一簡,擲地作金聲,遂引從者升去。帝拾簡詳視,前後左右,分圖四日,不解其意,並《黃庭經》藏於德台。
明歲乙醜春,帝崩。當時立國以長,推摯為帝。葬帝嚳於濮陽頓丘台城陰野之秋山,以衣冠與薑嫄合葬於豳,一葬衣冠於古亳城南。
帝摯自己巳春嗣位,不修善政,號令不著。與閼伯、實沈、舅腹為伍,日尋幹戈,以相征討。
次弟堯,號曰放勳,年十有三,佐摯封植,受封於陶。年十五,長十尺。年十六,遠封為唐侯。實懋厥德,諸侯鹹歸之。摯自知不及,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常夢身隨雲起,攀天而上,至是代摯為天子。
居摯於高辛古城。囚娵訾腹於市。遷閼伯於商丘,為火正。遷實沈於大夏,為水正。如參、辰二星,一出一沒,隔於卯、酉,使不得相見也。
帝本姬姓,因生於母家伊氏,後葬母於耆,遂號伊耆氏。既受禪,以火德王,色尚白。定都於平陽安邑。改年為載,取萬物始更終也。
丙子元載,置進善之旌,設敢諫之鼓,立誹謗之木。
帝生有異相,眉分八彩。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不驕不舒。
冠黃收,衣純衣,彤車白馬。所居茅茨不剪,土階不石,榱題不枅。大路越席,太羹不和,粢食不鑿。飯土簋,啜土鉶。
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禦。不寶珍奇,不聽淫樂。布衣鹿裘,衣履不敝盡不更為也。
其時九族既睦,百姓昭明,協和萬國,於變時雍。上下仰其光烈,德之所格,無所不被。
堯思上古之君,世不獨治,必須賢輔。知南正重北正黎之後,世掌天地之官,能占驗時日,如黃帝時之羲和。命重後以羲為氏,黎後以和為氏。
帝欽若昊天,以天之元氣昊然廣大,未可概推,特複羲和之後,命立渾儀,修其先職。
察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遞中之星,日月所會之辰,定其天數,以為歲首,謂之曆象。以羲仲居禺夷之暘穀,理東作以殷春中。以羲叔居日南之交趾,理南訛以正夏至。和仲居西方之昧穀,理西成以殷秋中。和叔居朔方之幽都,理朔易以正冬至。是為四嶽。
時有瑞草生於庭,每月朔後,日生一莢。至望後,日落一莢。月小盡,則一葉厭而不落。帝奇之,呼為“蓂莢”,又名“曆草”。觀此以定月之大小,旬、朔可知。谘羲、和二氏立閏法,以正四時,頒示四方。
庚辰五載,南夷越裳氏,去中都萬裏,重譯來朝。獻神龜,方三尺餘,雲:“得之艾山水濱,背有圖文,非吾夷可識,謹獻上國。”
帝視皆蝌蚪文,記開辟來故事。帝命太史放齊錄之,謂之龜鑒,深藏內府,囿龜於池。因作龜書,厚賚南夷,遣歸。
帝存心加意,作辭以自警並誡萬民曰:
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於山而躓於垤。
為政七年,民無作忒。丁亥十二載,帝思古聖皆省觀設教,乃巡狩方隅。
於路存鰥寡、賑荒欠。一民饑寒,曰:“我饑寒之也。”仁昭而義立,德溥而化廣。
自西北巡至淮揚,遇一奇偉男子於市中貨繳,時謂之繳父。
召之,手挽弓矢進見。帝問:“何能?”
答:“能以繩係矢而射,又能隨風上下。”帝命試射嶺頭高鬆。一矢射之,透幹。禦風騰上,拔矢而下。
帝愛其神技,呼之曰“羿”,回都用為木正。不食五穀,唯啖百草之花。
是時十日並出,焦禾殺稼。或大風四起,拔木發屋。北有暴水,衝渠倒岸。又有獸曰猰貐,其形似軀,迅走食人。洞庭之野有修蛇,長百丈,呼氣吸人。東海之濱有封豨,大如兕。皆為民害。
四嶽申告,帝憂曰:“予一人不德,眾庶何與而罹此禍?”
群臣曰:“炎帝有疾疫饑饉之憂,黃帝有水火刀兵之厄,不害其為聖主。”
正是:務在君心能感格,定教災異自潛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