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買賣不成人情在——解決與客戶爭端的技巧(2)(1 / 3)

最後,李峰獲得了600台筆記本電腦的訂單。當李峰感謝何河時,何河明確提出要40萬“辛苦費”,李峰當時就傻眼了。這相當於本次訂單總額的10%,基本上等於把這批訂單的利潤全吃掉了。如果答應何河就意味著這次業務是白做了,但可能還有下次合作的機會,拒絕則意味著下次合作的可能性為零。

這時通過請示上級才能圓滿解決問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銷售人員麵對任何情況,不要輕易答應客戶的要求,不能為了留住客戶,胡亂將客戶的要求都先答應下來,這樣,日後處理會很被動,並且稍有不慎,無法履行承諾,就有欺騙嫌疑,這樣會極大地降低與客戶之間的信任。而如果利用請示上級的批準來作為一種回旋的方式,則說明你的權利是有限的,而且,無論是滿足他的什麼要求,你和你的公司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客戶也能從這些地方看出你很盡力了。隻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客戶再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

另外,如果是無法滿足的要求,或者其他原則性的問題,拒絕時要注意講話的方式。

如果是直接拒絕,在講明拒絕之意當時,應當避免態度生硬,說話帶刺,而是客觀地將拒絕的原因講明白。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謝意。另一些情況,是自己對這次合作的不成功表示抱歉和遺憾,這樣也不至於傷了和氣,說不定還會有下一次的合作機會。

回避拒絕也是一種方法,就是避實就虛,既不同意也不肯定,結束這個話題,轉向其他完全不相關的事情。遇見過分的要求時,不想用拒絕收尾,可以采用這種辦法。

每一種情況都有相應的做法,這就需要銷售員自己拿捏了,隻要把握好每一次機會,成功就不再遙遠。

發生買賣糾紛,換位思考是關鍵

沒有投訴,應是買賣雙方都非常希望的事情。可某些時候,投訴確實是無法避免的。在投訴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身為商家,必須站在客戶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一原則性要求是商家對投訴有效處理的條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訴一旦發生,客戶自然隻會認為自己是對的,並會要求銷售員或其所在公司賠償等值商品或者道歉。但作為賣方,一個供應者通常會將投訴不合理化,盡量把損失壓至最低。基於兩者各自的立場,彼此往往互相較勁,都不肯退讓。但是對於賣方來說,和客戶爭吵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即使贏了,客戶也不會再來第二次,也就永遠地輸掉了這個客戶。

因此,在與客戶交涉時,一定要避免爭吵,為不使客戶產生厭惡情緒,一定要站在客戶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如果自己是客戶會怎麼做?會不會也提出不滿呢?”這就好像你在開車的時候,會覺得騎自行車的人和行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當你走在街上,又會覺得那些開車的人不懂規矩。因為角色轉換之後,想法和看法相應會有很大的轉變。

不可思議的是,很多銷售員雖然長期與客戶打交道,卻很少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在銷售中遇到障礙時,有些銷售人員隻知道客戶的借口、異議、投訴太多,卻並未關心和了解過客戶,從心理上與其溝通。

有位客戶在喝牛奶時,從吸管裏吸出了一小塊碎玻璃,於是怒氣衝衝地直奔牛奶公司去投訴。他認為這不僅是為了自己一個人,更是為了該廠的廣大訂奶用戶,有必要責成牛奶公司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他在路上邊走邊打腹稿,並想好了不少尖刻的話語。他甚至還想到,如果牛奶公司不服或者態度惡劣,那就把此事向新聞界揭發,或者找消費者協會投訴。

他一到牛奶公司,當著接待人員的麵,毫不客氣地批評道:“你們難道就隻顧賺錢,而把客戶的健康置之而不顧?”“你們考慮過沒有,這些碎玻璃一旦喝進肚子裏是會傷人命的!”公司負責接待的公關小姐聽到這裏,並沒有以牙還牙地與之爭辯,相反卻是異常關切地問他:“那碎玻璃是否傷著您了?舌頭喉嚨有沒有事?現在是否有必要上一趟醫院請大夫檢查?”

當得知客戶未受到傷害之後,接待人員才轉憂為喜,並接著說:“那真是不幸中的大幸,要是年邁的老人或小孩子喝到這瓶牛奶,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啊!”結果,這位客戶並沒有按預想的做,滿意而歸了。

在銷售中,投訴又與異議不盡相同,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異議通常由當事人以一定產品為背景材料,經過思考並用理論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大多數客戶的投訴往往以某種情緒為背景,對銷售員一古腦兒發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