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外教育理論及學派觀點鑒別、反思不足,往往走向兩個極端:或者因循守舊,4.

一概排斥;或者不加分析,全盤照搬許多教育研究方法是從其他學科移植而來的,缺乏自身的規範和標準,研究方法5.

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另外,有些研究人員把實證方法推崇到極點,企圖用完全套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式來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問題;有些研究人員則不重視研究規範和各種研究方法的適用條件,以方法規範弱化的方式解決方法與對象不能完全適應的問題,這在實驗方法的使用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這些問題無疑為教育研究的科學化進程設置了不小的障礙。

三、教育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趨勢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使科學出現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新趨勢,各門科學的相互滲透,使科學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迫使人們在更高的層次上以綜合和係統的觀點來研究並促進其發展。毋庸置疑,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和理論突破必須伴隨著研究方法的變革和更新。因此,隨著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深入和拓寬,研究方法必然會呈現縱橫交錯的局麵。縱觀其變化與發展,有如下一些趨勢:重視運用數學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機結合1.

眾所周知,數學方法能提高對問題研究和分析的精確性和嚴密性,電子計算機及數據處理與分析軟件為教育現象的數量關係的處理提供了方便,模糊數學的誕生使數學的應用範圍從精確的領域擴大到了模糊現象的領域,因而把電子計算機和各種數學方法運用於教育科學研究,不僅可以深入研究複雜的教育問題,尋找它們的內在聯係和規律,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增強教育學科的科學性。

10事實上,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對教育問題進行定量研究,數學方法已在教育經濟學、教育管理和教育評價中加以應用,其中更多的是用於評價分析,既包括教育質量、教學質量評價,又包括對教改實驗成果的分析。麵對一些非常複雜的教育問題,研究者開始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在電子計算機上進行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選擇實施方案。

當然,在應用數學方法對教育科學做定量研究的同時,並不排斥對教育科學的定性分析。如果不加分析地濫用數學方法,過分迷信“量化”,反而會造成失誤。因此,在教育科學的研究中,為了準確地把握教育現象之間的複雜關係,必須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重視教育實驗研究2.

當代教育科學研究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教育實驗的廣泛興起。各種教育實驗的出現,既是教育科學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研究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的重要一環。

教育實驗主要是根據研究課題的設想,在周密計劃和專門設置的特定條件下所進行的一種特別組織起來的教育實踐。通過對教育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能確定教育的某種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通過教育實驗,既能檢驗預先設想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現象的變化發展原因及其條件,還能鑒定教育或教學的某種方式、方法、內容、形式的效果等。此外,教育實驗還具有控製性和可重複性的特點,它對於認識教學規律、檢驗教育理論,以及發現教育科學原理、方法,均有其他方法難以取代的科學價值。特別是在當今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要使教育科學能迅速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大力開展教育實驗就成了一條較易擺脫舊教育體係的束縛,從而提出新的假說並加以驗證的較為有效的科研途徑。

近幾年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個人還是集體,都重視教育實驗的開展而且越來越多地使用模擬性的研究方法。如此看來,教育實驗這朵“奇葩”會越開越豔。

注重跨文化研究3.

所謂跨文化研究就是將同一內容應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探討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共同規律,或從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教育差異中,研究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對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影響的一種方法。其主要目的就在於考察不同背景下文化因素對教育的影響,探討多元文化視野中教育現象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研究方法的綜合化與多元化4.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中,經曆了一個長期的傳承與嬗變的發展曆程,現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上並沒有所謂的“正宗嫡派”,也不應該讓某一種或幾種研究方法“獨占鼇頭”,隻要能正確揭示教育現象及其規律,任何方法都可以也應該得到研究和運用。

教育科學研究的綜合化與多元化主要體現在研究者采用多種方法和從多個學科視野去探討教育現象及其規律等方麵。研究者綜合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麵的觀察法、調查法、文獻法、曆史法、比較法、預測法,以及自然科學研究方麵的實驗法、追因法、統計法、測量法、列表法及圖示法等,尤其是廣泛運用現代技術和設備,在短時間內迅速處理大量的數據資料,使教育科學研究的多因素分析得以實現。

11第三節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與原則?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教育研究的過程往往因研究類型的差別而有所不同。實證性教育研究往往要經過準備階段、執行階段和總結階段等三個階段,即首先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進而根據研究方案在實際中收集資料與數據;最後對收集的資料與數據進行整理,經數據審核、登記評定、分類彙總、統計處理到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但總的來講,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一般要經曆以下幾個基本階段:(一)選題階段教育研究的選題,又稱課題選擇,是指對研究現象(問題、對象)和研究目標(方向)、研究方法(方式)的選擇與確定。

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它不僅決定了教育研究的方向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科學研究采取的方法和途徑,並影響到研究能否取得成果及其科學、社會、經濟價值,影響到研究工作能否得到資助,因此應該采取慎重的態度。

課題的選擇具有基本的策略,並應遵循基本要求。關於這些知識,本書第二章將進行具體闡述。

課題選擇時,需要查閱文獻。隻有查閱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才能熟悉該領域的曆史與現實,了解在這個問題上前人已經做過哪些重要工作,哪些問題是已經解決了的,哪些是遺留下來尚待解決的問題,他們采用的是什麼研究方法,選出那些沒有研究或研究有缺陷的課題,避免與前人研究重複,從而使研究成果有較高水平。

查閱文獻是課題選擇階段的重要環節。嚴格來說,它伴隨教育科學研究過程的始終。選擇課題時,需要查閱文獻;選出課題後,也需要查找文獻;在收集資料後,仍然需要查找文獻。隻有查閱文獻後,才能進行研究方案的設計。通過查閱文獻,明確如何對資料進行分析,如何解釋研究結果,使研究達到一定的理論水平。

關於教育文獻的種類有哪些、如何查找文獻等等,本書第三章將詳細闡述。

在課題選擇階段,除查閱文獻外,還應通過調查、訪問及觀察等手段對有關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初步了解,目的是對此問題研究的價值及可能性進一步摸底,做到心中有數。

課題確定後,研究者需要進一步明確本課題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與研究目的,對於研究問題,研究者需要提出研究假設。所謂研究假設,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當某個課題確定之後,人們依據已知的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提出初步的假定,這些初步的假定就是研究假設。它指明研究問題的可能結果,即變量之間關係的性質以及變量作用的程度。研究假設具有推測性、根據性、不矛盾性、接軌性(指接近客觀真理的方式)等特征。

12(二)研究設計階段在研究設計階段,研究者應進一步明確本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與趨勢,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及研究的具體問題,並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需要選擇研究對象,確定研究方法與技術,製訂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是在進行研究設計基礎上對整個研究工作與過程的全麵規劃與合理安排,包括研究對象的抽樣、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與時間進度、研究工作的組織等等。在這個計劃之下,對於某項或某一方麵的工作還可製訂更詳細的具體工作計劃。

關於研究設計的具體知識,將在第二章進一步學習。

(三)搜集資料階段搜集資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實踐中實施研究計劃,搜集各種相關資料。這裏所說的資料不是指在查閱文獻時所獲取的資料,而是指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針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重新搜集來的資料。這樣所搜集到的資料遠不限於舊的文獻,而主要是采用觀察、調查、訪問、實驗、測量等方法所獲取的事實材料。隻有掌握大量的新資料,才有可能對科研工作做出新的貢獻。

(四)整理、分析資料階段整理資料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麵的工作:第一,資料歸並和組織信息。即將所得材料按照一定的邏輯組織起來,形成分組的活動。分組可以使信息邏輯化以及任務簡單化,甚至許多情況下,清晰的分組對所要研究的大致框架有很大幫助。第二,解釋和利用信息。即確定所獲資料與正在研究的課題的相關程度。這種相關度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標準:一是所獲信息的內部效度。所獲信息的內部效度是由如下因素決定的:研究方法與結果是否令人信服,研究程序是否得當,研究過程是否帶有偏見,論證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得當等。如果確定該信息是肯定的,那麼該信息源具有較高的內部效度,反之則否。

二是所獲信息的外部效度。外部效度主要是關心研究結果的概括化程度,結論有無推廣價值等因素。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兩個要求。如果隻有內部效度,沒有外部效度,那麼這些資料即使很有價值也與課題無關;隻有外部效度,沒有內部效度,那麼這些資料形同於無,甚至會影響課題研究的進行。

研究資料整理後,便可進行分析。研究資料的類型不一樣,其分析方法不一樣。研究資料一般分為數據資料和文字資料兩種。數據資料一般采用數學方法、統計分析法、數學模型法進行分析,文字資料一般采用邏輯思辨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證明與反駁等具體思維方法進行分析。在這諸多方法中,究竟選用哪幾種,那就要根據研究問題、資料與數據的類型、研究設計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析資料時,如果發現原有材料尚有欠缺之處,那就應當回過頭來在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上再下些功夫,因為隻有在占有足夠資料的基礎上才可進行合理的分析研究,從而得出可靠的結論。

13(五)總結與評價階段撰寫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1.

對教育研究的總結是指對研究課題的選擇,研究設計,研究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研究結論的形成等全過程進行係統的整理和概括,在此基礎上按規範撰寫科研論文或研究報告,以展示科研成果。

把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來,就成為科學研究報告。科學研究報告的撰寫不一定要遵照某種固定的格式,但往往要包括以下內容:研究目的、研究對象或抽樣、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結果與分析、研究結論、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有待研究的問題等等。

鑒定和評價研究成果2.

鑒定和評價研究成果是研究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要對研究成果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進行鑒定,其次要對研究活動的科學性進行評估。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則客觀性原則1.

客觀性原則是指實事求是地根據客觀事實的本來麵貌加以考察,根據受教育者的社會生活條件,以及受教育者身心的發展研究教育現象與規律。客觀地研究教育現象,應遵循以下要求:()必須從客觀事實出發,詳細占有材料。科學研究是通過對事實充分分析、概括,1

去揭示現象的本質,發現事物的客觀規律,而不能有絲毫的主觀臆造。所以,科學研究必須掌握豐富的生活資料。

()必須堅持嚴格的客觀態度。對科學研究不能抱任何偏見或成見。在搜集資料2

時,要如實記錄,在分析資料、統計處理、概括結論時都要具有嚴格的客觀性,不能想當然。事先做出結論,或為了證實自己的結論,去尋找事實,甚至歪曲事實,斷章取義……這些偽科學作風,是科學研究所反對的。

()必須全麵地搜集資料,詳細認真地研究問題。教育是由多因素組成的整體係統3

結構,研究教育的某方麵問題,應該從多方麵搜集資料。

發展性原則2.

教育是不斷發展的動態結構,研究教育現象與規律必須有發展的觀點。

首先,教育發展是一個信息控製的、由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不斷由量的積累到質的變化,通過“飛躍”達到新的質的階段,這就是說發展包含著漸進的中斷。所以,對教育發展的研究,不僅要描述教育發展量的變化,還要揭示教育發展質的變化。

其次,教育發展是主客體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我們必須從教育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來研究教育,必須重視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受教育者主體的中介作用。

倫理性原則3.

倫理性原則是指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研究者必須遵循基本的社會道德規範,不侵犯14研究對象或研究參與者的權益,避免給他們造成身心傷害。

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往往是學生與教師,他們都是獨立的社會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多方麵的個人權利。因此,教育科學研究必須保障被研究者的權利,承擔道德責任。

貫徹倫理性原則,需要遵循以下要求:()征得參與者的同意。征得同意是指讓參與者在了解所參加的研究可能會對他產1

生怎樣的影響之後,做出是否參加該項研究的決策。參與者若是成年人,應直接征得本人的同意;參與者若為兒童,應征得其父母和教師的同意。

()保障參與者隨時退出的自由。研究者必須尊重參與者的自由,允許參與者在任2

何時候放棄或退出研究,參與者應當被告知其有權利隨時選擇放棄研究。

()保護參與者免遭身心傷害。要以人為本,尊重被研究者或被試,如訪談時,要堅3

持研究雙方的平等對話,要尊重對方的選擇,避免研究過程中對對方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

()尊重參與者的隱私與秘密。在未經參與者許可的情況下,研究者不應泄露參與4

者在研究中的任何表現,尤其是參與者的一些個人信息。例如,研究者不應該公開發表參與者的個人信息;避免詢問不必要的問題;用號碼而不用姓名登記所有參與者資料,研究一旦結束,銷毀原始記錄;研究者可選用集體數據,而不選用個人數據,將研究中的個別分數合並起來報告平均分數;等等。

係統性原則4.

教育現象是由多係統、多層次、多水平、多序列組成的整體結構,具有明顯的係統性。

係統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製約的,表現出一定的因果聯係。因此,我們在研究教育現象時,必須有整體係統觀點,一方麵要考慮教育本身的整體性,要考慮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分析家庭環境、係統環境等的影響;另一方麵,還要重視總體的係統研究。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5.

教育科學研究應當重視教育理論的研究,通過研究,解決重大的教育理論問題,為教育理論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這種理論研究不能完全脫離實際,而是結合當前教育實際,研究重大教育實踐活動,發現和提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反複總結討論、假設實驗,並在教育實踐中驗證,逐漸上升為理論,使教育科研既要有邏輯推論,也要有實證性分析,保證研究結論能夠指導教育實踐。例如,研究教育與國民經濟的關係,人們開始通過運用從實際中調查的數據說明問題,由於理論研究與國情密切結合,所獲理論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我們應當重視那些與實踐結合的理論研究,如此才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踐意義。

探究與操作什麼是教育研究方法?其特點有哪些?

1.

簡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2.

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經曆了哪幾個階段?各有哪些特征?

3.

15簡述教育研究的一般過程。

4.

教育研究的倫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有哪些?

5.

拓展性閱讀葉瀾:《教育研究方法論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七章《走向終點———1.1999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特殊性分析》。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年版,第一章《導2.2000論———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第三章《質的研究分類———我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楊小微、劉衛華:《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二章3.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概觀》、第三章《教育科學研究概述》。

16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選題與設計內容提要在教育研究的準備階段,必須考慮兩個關鍵問題:一是研究什麼,二是怎樣研究。課題的選擇就是要確定“研究什麼”;課題的設計則回答“怎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