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運河教育科研技能訓練指導[]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①.M.2001238.

4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前提與保證1.

研究方法要服從於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但是在方向和目的確定以後,方法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方法運用得當,就可以沿著正確的方向,達到研究目的,起到辨別知識真偽、擴充知識的數量和範圍、獲得新的發現、啟發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就會使研究工作勞而無功。

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能夠促進教育學科發展2.

從時代需要上看,新觀念、新學科、新思潮強烈震撼著現代世界發展的原有基礎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傳統的研究模式和思維方式,構建世界發展的新基礎以及更為先進的思想武器成為時代的需要,方法論的發展為各學科獲得實質性的全局突破與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從科學發展史看,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與本門學科研究方法的更新、突破密切相關。例如,分析法的產生,促進了化學科學的進步;實驗法的運用,促使科學心理學誕生;係統論方法的引進,促使教育科學研究出現生態化傾向。

學習和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能夠提高研究人員的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3.

教育研究方法是一種知識體係,是人類關於教育研究的智慧的結晶,具有教育價值,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對提高研究人員的科學素養和研究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在教育教學界,許多專家與學者認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從事的教學實踐本身就是研究。一方麵,教師麵對著複雜的充滿情感和想象力的學生,要使教學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教學必須是研究;另一方麵,教師麵對著複雜的教學情境,如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出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內容和新的教學方法,而這些理念、內容和方法的落實,需要教師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加以研究。因此,研究和實踐合一,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把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看作是一個研究的過程,是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價值取向。而在教學實踐中展開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為改善自身的行為而不斷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的反思活動,來檢驗自己的教學行為,拷問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教學的技藝。總的來講,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有助於轉變教育思想,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有助於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高科學育人、科學管理的水平;有助於形成學校的學術文化,提高辦學品位,形成學校特色;有助於校本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中小學教師要從事教育研究,必須學習並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就教師而言,學習教育研究方法,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方式、科學素養與基本研究能力,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而且可以使教師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內部的規律,懂得教育的本質,從而用理性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和麵對教育問題,用研究的心態去關注教育,減少教育生活中的焦慮。如果教師以一種研究者的心態麵對教育,緣於興趣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教育,那麼,教師職業將充滿生趣,教師個體幸福感油然而生。

5第二節教育研究方法的曆史、現狀和發展?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曆史教育研究方法的曆史是客觀的,但對教育研究方法曆史的認識卻是主觀的。因此,不同的學者、專家對教育研究方法曆史的認識與發展階段的劃分是不一致的。

有的學者將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注重思辨研究時期。人們關於教①

育研究方法的意識在這一階段非常朦朧,思辨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思辨多以哲學為理論依據,並以分析歸納為主要特點。對教育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辨研究和理性考察的,是一些有著強烈思辨傳統的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德和赫爾巴特。崇尚實證研究時期。世紀年代,孔德()在吸取啟蒙思想家的②1920A.Comte社會進步觀和經驗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實證的經驗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與此同時,在教育領域出現了“兒童研究運動”和“實驗教育學運動”,標誌著在教育研究方法上出現了一股實證化潮流。定量的教育研究很快在世紀的前三十年達到了全盛時期,20教育統計、教育測驗和調查等定量方法和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自此,教育科學研究突破濃重的哲學和宗教傳統,開始建構自身的方法體係。倡導定性研究的時期。定性研③

究在世紀初已見端倪,在社會學領域運用較多。世紀年代,西方發達工業國家202060爆發了“校園風暴”,教育一時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和人們關注的焦點,一些社會底層的人要求尊重他們的權利,在這種情形之下,定性研究作為需要,迅速成長和發展起來。同時,教育人類學和教育社會學的發展為定性研究的興盛起了推動作用,世紀年代2070後定性研究獲得了持續的發展,直到世紀年代仍處於熱潮之中。定性研究與定2090④量研究相互融合時期。到了世紀年代,由於定性研究的興盛及其顯示出的旺盛生2070命力,一些持定量研究取向的研究者開始認同和接受定性研究的人文主義傳統,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開始走向融合。①在關於研究方法的曆史發展問題上,引用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是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的研究。她認為,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大體上經曆了三個曆史發展階段。

基本線索是:從古代、近代到現代,從經驗與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與實驗研究,再到現代係統科學方法研究的發展過程。具體階段與特征如下②:直覺觀察階段(古希臘時期—世紀)1.16從古希臘時期至世紀近代科學產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論處於樸素唯物主義的16直覺觀察時期。

從人類誕生起,廣義的教育實踐活動便產生與發展,教育研究也隨之產生與發展,但是,由於古代生產力落後,科學認識水平低,人類將世界看作一個混沌的整體,哲學、政薊運河教育科研技能訓練指導[]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①.M.2001238.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②.M.199520-32.

6治、倫理、教育與方法的知識混為一體,對方法的追求是籠統、模糊的。因此,當時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原始、不充分的觀察法、教育經驗總結法以及在直覺基礎上的思辨法,雖帶有簡單的邏輯推理,但是表現出明顯的樸素性和自發性。這一時期教育研究方法論思想的最高成就體現在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以及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中的方法論思想上。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墨翟、孟軻、荀況、董仲舒、王充、韓愈、朱熹,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上,著書立說,形成了中國古代豐富的教育思想,這些教育思想散見於哲學、政治、倫理等著作中,而且他們對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觀察法與教育經驗總結法。無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學記》,還是記錄孔子言語的《論語》,都是根據學習過程中所觀察到的論述和事實整理而成。當時的教育研究有以下特點:首先,研究目的是維護階級統治。

其次,研究方法多采用觀察、歸納、演繹和類比的方法。因此,教育思想的表達以描述為主,比較分散零碎,沒有形成嚴謹的理論係統。

再次,辯證法的初步運用以及樸素的係統觀。這一特點突出表現在教育家們關於文與道、言與行、知與行、學與思、師與生等辯證關係的分析與論述中。

在古代西歐,亞裏士多德及古希臘的哲學家們提出的係統的推理方法對教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亞裏士多德在研究當時諸多科學的基礎上,探討了辯證思維的主要形式,創立了形式邏輯,提出科學研究的“歸納演繹”程序,並且研究了這個程序所要遵循的方法。他通過對一和多、整體和部分、個別和一般等對立範疇之間的關係的探索,提出了關於對立物相互聯係和相互轉化的思想,關於整個邏輯範疇都在對立中發展的思想等。

基於其方法論思想,亞裏士多德提出了人發展的三階段論以及與之相應的三育教育(身體訓練、品格教育、智力教育)思想,通過對教育現象的思辨分析,在整體上把握教育。

中世紀的歐洲,宗教神學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麵都占據主導地位,阻礙了教育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但是,西方哲學界唯名論(隻承認感覺到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與唯實論(某種精神實質先於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分歧,孕育著近代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經驗哲學家們對邏輯方法論的發展,以及開始重視實驗和數學方法,都為後來方法論研究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思維方式準備。

總之,在以直覺觀察為主的方法論時期,教育研究的特點表現為:由於受到當時科學認識水平和社會曆史條件的限製,人們把教育活動當作一個整體,從總體上進行觀察研究;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都帶有原始的、自發的、樸素的性質,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心主義傾向;先哲們的研究隻是描述整體性的一般變化,還不能對這種變化的具體過程、原因做出深入的分析,因此也不可能對教育的一般性質進行完備和清晰的闡述。

以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世紀—世紀末世紀初)2.171920近代科學產生以後,教育研究進入了以分析為主的方法論時期。這是以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為標誌的近代教育科學產生到“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興起,以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的形成以及在實踐中重思辨、邏輯和分析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論時期。

歐洲“文藝複興”後,自然科學得到較大發展,逐步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來,數學方法,分析與比較、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等科學方法在自然科學中被廣泛應用,而實驗方7

法的產生與運用更是極大地促進了人類認識的重大變革。科學方法的發展是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們在清除經院哲學影響的同時,企圖尋找一種科學的認識方法的結果。哲學家們根據他們對科學認識中兩個重要方麵(經驗和理論)側重麵的不同,分裂為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大主要派別,並對教育研究方法與方法論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是弗蘭西斯·培根(,—)、笛卡兒(,—FrancisBacon15611626ReneDescartes1596)和康德(,—)。

1650ImmanuelKant17241804培根非常強調感覺在知識獲取中的作用,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科學理論的發現是從經驗事實出發逐步上升到普遍性的理論知識,並提出了經驗論的歸納法。經驗論的歸納法是一種求現象間因果關係的歸納方法,即由不同的事物中歸納出共同性的法則,並進而歸納出更具普遍性的共同法則,然後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這種方法論突出了經驗的積累和分析,強調科學方法的經驗性質,力圖用歸納邏輯來代替演繹邏輯。

西方理性主義創始人笛卡兒提出理性的演繹法,認為一切真知都是由簡單自明的觀念演繹出來的,感覺經驗常常導致錯誤,理性才是真實知識的唯一可靠來源,但理性必須借助正確的方法論規則。笛卡兒認為,數學是理性能夠清楚明白地理解的,所以要以定量實驗和數學演繹為主,強調科學方法的演繹性質,強調科學知識體係應建立在理性的直覺與演繹法基礎上。

世紀末,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僵化的自然觀的衝擊,康德站在唯理論立場上企18圖使經驗論與唯理論結合,把世界統一在思維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認識能力的批判研究,康德提出了由感性、知性、理性三個層次組成的認識發展過程理論。康德認為,對教育應該是革命而不是改良,必須對“理性”、對一切事物進行批判才能辨明真偽。他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他對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批判精神,不僅帶來了德國教育研究的空前繁榮,而且給西方第一流教育家,諸如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福祿倍爾等以深刻的影響。

康德對教育研究方法論發展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他的三大哲學著作中,這就是從哲學角度思考教育問題的批判精神。康德提倡教育實驗,提倡整體觀,提倡理性和自由,而他在倫理學和美學方麵的論述則為教育科學的發展做了新的開拓。赫爾巴特正是以康德的哲學觀、心理學觀點為基礎研究教育,以批判精神、“反常姿態”重新審查已有的教育觀念和理論體係,從而提出了他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並對興趣、道德等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

培根、笛卡兒、康德等哲學家們的思想對當時及後來的教育家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例如,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正是以經驗論作為研究教育現象的方法論基礎,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論體係,從而於年撰寫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

1632洛克發展了培根的經驗論,並以經驗論作為方法論研究教育現象與教育問題,從而撰寫了《教育漫話》。赫爾巴特受康德哲學觀、心理學觀影響,發展了教育研究方法,以批判精神、“反常姿態”重新審查已有的教育觀念和理論體係,並撰寫了《普通教育學》。這是一本自成體係的教育學著作,標誌著教育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這個時期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從經驗的描述上升到理論的概括,把教育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研究,不僅描述現象的特點,而且著力揭示現象間的聯係和發展曆程。

8其次,初步形成了不同哲學認識論指導下的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風格,即歸納法和演繹法。

再次,心理學思想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理論基礎之一。

最後,反對權威專斷,主張教育要適應自然,並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實驗方法”。裴斯泰洛齊創辦的“新莊孤兒院”,進行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實驗研究。梅伊曼、拉伊創立“實驗教育學”,首先把心理實驗的方法直接應用於教育研究中。

形成獨立學科時期(世紀初—世紀年代)3.202050世紀以來,新興科學不斷湧現,科學內部分工日益精密和專門化,數學和數理邏20輯的廣泛應用,對物質結構的愈來愈深入的研究,以及更加重視理論的模式和結構的作用等,都要求對各門學科的共同問題,特別是科學的方法論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世紀初,隨著西歐“新教育運動”的出現以及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生,形成了以實用20主義研究方法為主的潮流。杜威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理論基礎上,對當時所謂的傳統教育理論的概念、範疇和理論體係進行了全麵改造。他強調必須從教育實驗中構建理論,並親自主持了長達八年的美國芝加哥實驗學校的教育實驗,從而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理論的兩個基本派別———傳統派與進步派的論爭。傳統派強調從社會的發展要求來研究教育,進步派強調從兒童發展的本身研究教育。傳統派與進步派的論爭直接影響世20紀年代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形成,並推動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

20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傳播為教育家們探明教育規律、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提供了普遍有效的科學方法論指導。另外,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擴展,使得問卷法、測量法和實驗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教育研究方法體係。在這種背景下,教育研究方法從哲學方法論中分化出來,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不僅在一些國家的大學開設了教育研究方法課,而且相繼出現了一批教育研究方法的專著。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年後開設1909“教育入門”與“教學法”課程。年,古特寫出了《教育之科學的研究》一書。我國較1917早的教育研究方法著作有羅延光的《教育科學研究大綱》、朱智賢的《教育研究方法》,還有作為大學叢書的鍾魯齋的《教育之科學研究法》。

這一時期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特點表現在以下方麵:()大部分研究方法是從其他學科移植而來的。

1()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的激烈爭論與研究為2

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

()由於受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唯科學主義思潮及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影響,教育研3

究方法的探討明顯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教育科學領域內各學科研究方法取得顯著進展。

4()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及廣泛傳播,心理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擴展,問卷法、5

測量法、實驗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教育研究方法體係,直接影響到此時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

9二、目前我國教育研究方法存在的問題盡管教育理論界日益關注教育研究的科學化,但教育研究方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重思辨,輕實證,少實驗1.

在思辨研究中,又往往把教育問題套入某種既定的公式,單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或者從某種固有的經典模式理論出發,到實際中找例證。其結果是,由於未深入地研究教育實踐,缺乏對教育活動規律的深刻揭示而使教育理論顯得十分貧乏。

研究思維方式簡單化、片麵化2.

許多教育研究往往采取直線式、絕對化、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常常出現要麼全盤肯定,要麼全盤否定,在糾正某一種片麵時又出現另一種片麵的情況。

缺乏教育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與總結3.

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取得了豐富的成果,進行了新穎多樣的教學實驗,這是我們教育科學發展的寶貴財富。隻是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善於提煉、概括,導致對教育成果的認識停留在一般經驗總結和感性認識層麵,阻礙了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