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演進化燧人用火進文明
上一章講到伏羲君王多所發明,因為這時,不僅是具有法力的伏羲君王有發明,就是略具有法力的人也有發明和創造,因為這時的新人已經有了靈性,有了一點就明的靈魂。
我們這裏的故事要相對後麵的故事來說,簡直是一帶而過,但是在經曆的時間上那可是要以幾萬幾千年來計算的。
真是世間曆有智人出,各經物化幾千年。
當時之時,禽獸出沒,遍山滿野,新人群得到食物很容易,有樹果獸肉等可以裹腹,又已經懂得畜養野獸為家畜,那些尚未馴化的野獸與人同宿一處,同食一地,一旦獸性突發,常有新人被其傷害,又當時山中多有蟒蛇,隨處遊走吞食,會爬高就低,是最能攻擊新人群的一大禍害,其他種種野獸的突然侵襲就不用多說了。
這時,就有了一個出類拔萃的具有龍靈的人物,可惜的是新人沒有記得他的名字,隻知道他會為人築巢,所以大家就管他叫做有巢氏。後人有稱他為君王的,有稱他作諸侯的,實際上他是第一代的能工巧匠,是自己對人的居所有很好的研究並親手來做的最偉大的工匠。
有巢氏的築巢主要有三種:
一是在大樹上構架框架,再用樹枝藤條編織捆綁使其牢固安穩,用比較緊奏的藤編來堵護洞口。
另一是在平地上,挖出地基,樹起構架,用樹枝圍護牢固,再用藤條編織捆綁,也用比較緊奏的藤編來堵護門洞。
再一是在地麵掏出坑洞,用木構架護支撐,也用樹枝藤條編織捆綁,使其牢固,用比較緊奏的藤編來堵護坑洞口。
這樣的居處,新人群基本上可以安睡無憂了,起初有巢氏還不斷地幫新人群去築巢,後來新人群也就學會了怎麼築巢,大家動手,又有些小的改動,大多數的新人群都有了新的巢居樣式,比起露天群宿和共同穴居來說,簡直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了,相比以前,這樣的巢居可以說又舒適又安全。除了體型特別碩大的動物以外,基本上不會受到動物的攻擊和侵害了。新人們雖然沒有記住有巢氏的名字,但還是給了他一個特殊的名稱來記住他對新人群的功勞。
《禮記·禮運》:記載說當時的新人群是:“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叫做“茹毛飲血”,我們現在已經對新人群的生活習性不得而知了,隻依稀據以知道他們連好的熟食都得不到,生活是很缺少滋味的。
這時候,出了一個非常偉大的具有龍精的人,因為從他開始,我們的新人群逐漸地遠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當然,極個別的未開化的部落那是例外。
這個人便是被後人稱作“燧人氏”的,他尋得了一種非常神奇的石頭。
這裏先要講一講新人群的生活,盡管他們在“有巢氏”的幫助下,居所有了很大的改變,不需要在露天裏過宿了,也不用害怕野獸的來襲了。但是,他們的吞食和嚼食基本上還是生鮮的居多,有的甚至可以到將牙齒磨壞的程度,因為他們隻有在雷雨天可能享受到用天火烤炙的野味,其他時候是很難享受得到的。
自從有了“燧人氏”,他就有一樁不可思議的神奇,他就用兩塊大小不一的,斷口處非常鋒利又很堅硬的石塊,拿在一起互相砍打,又預先準備好被捶成絨狀的木纖維,攏起來成為一團,不多久就可砍打出火星來,那火星濺落在起絨的團狀纖維上,經嘴輕輕一吹,發出閃光,就一下子變成火苗燃燒起來。
這時,“燧人氏”就會吩咐新人拿樹枝,以及帶著樹葉的樹幹等東西來引火,新人群就因此燃起一個個火堆,有直接烤炙野味的,有用石鍋煮的,有用石臼悶的,總之,先將動物肉加熟到半爛,比原先的食物要酥軟又要可口得多啦。
可以說,有了火,就有了光明,有了文明,更可以說火的運用是人類文明的開始點之一。
因此龍共子有詩為讚,曰:
燧人歌
上古之世禽獸多,
趨趕不及避蟲蛇。
民皆食果吃蚌蛤,
腥臊臭惡味難聞。
聖人起作鑽燧火,
化卻腥臊民大悅。
號之名曰燧人氏,
三皇譜中古傳說。
一旦進入文明,就要起爭端,有爭端就有戰亂,下一章就要講到早期的爭鬥和戰亂,全在下一章。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