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大學體育與健康三校成品:185*260版心:39字*38行B02J
大學體育與健康
主編李偉
副主編許磊田豐
出版社南大序號
校次校份數
錄入陳文件名
組版陳總頁碼
圖片圖數
校對版式
送校日期
聯係電話85992128
您對稿件的要求、意見和建議請直接與生產責任人孫誌洋聯係(13813855199)。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服務!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十三五”規劃教材
編委會
主任
靳明
副主任
孟祥發
編委
王麗霞龐佳麗李鴻理石磊
王偉李偉崔凱龍繪錦
李建新李全誠高維婷吳金娥
許磊田豐宮鳳雲
大學體育與健康
前言
00
00
前言
>>>>>>>>>>>>>>>>>>>>>>>>>>>>>>>>>>>>>>>>>>>>>>>>>>>>>>>>>>>>>>>>>>>>>>>>>>>>>>>>>>>>>>>>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對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做出了戰略部署。強調指出:要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要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青少年體育活動和競賽,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和全社會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濃厚氛圍。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加強體育課程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依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的基本要求,結合學校體育工作實際和地方特色,我們廣泛參考吸收眾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組織編寫了這本《大學生體育與健康》教材。
編寫本教材的指導思想:
1. 認真學習體育法律、文件,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學校體育的目標,麵對全體學生,緊扣素質教育主線和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麵發展,將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多種健身方法措施貫穿整個教材的始終,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教材體係。
2. 遵循教育規律和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興趣愛好,借鑒體育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力爭做到教材內容精練規範、涵蓋麵廣、通俗易懂、指導性強。
3. 注重高等學校體育的傳統,將科學性、係統性和實用性有機結合。本書內容主要包括體育與健康、體育鍛煉與保健、田徑、球類運動等等,詳細介紹各種項目的教程。
南理工:大學體育與健康三校成品:185*260版心:39字*38行B02J
大學體育與健康
第一章體育與健康概述
00
00
第一章體育與健康概述
>>>>>>>>>>>>>>>>>>>>>>>>>>>>>>>>>>>>>>>>>>>>>>>>>>>>>>>>>>>>>>>>>>>>>>>>>>>>>>>>>>>>>>>>>>>>>>>>>>>>>>>>>>>>>>>
第一節體育的含義
體育是人類社會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與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相適應。體育活動已成為當今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體育的概念
“體育”一詞是一個外來詞,是目前國際通用詞。其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體育。
“體育”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大約是19世紀。此前的18世紀,在西方的教育中已把打獵、遊泳、爬山、賽跑、跳躍等活動列為教育內容,隻是尚無統一的名稱。18世紀末,德國人J·古茨穆茨把這些活動分類綜合,統稱為“體操”。進入19世紀,一方麵德國形成了新的體操體係,並廣泛傳播於歐美各國;另一方麵相繼出現了多種新的運動項目,在學校也逐漸開展了超出原來體操範圍的更多的運動項目。從此,“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這一新概念逐漸建立起來。於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體操”和“體育”兩個詞並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紀初才逐漸在世界範圍內統一稱為“體育”。
在中國古代,與“體育”相近的詞是“養生”“導引”“角力”“武術”等名詞。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近代體育的傳入而有了新的專用詞彙。先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在軍隊訓練中引進了國外的新式兵操。後來,在教育製度中納入了兵操的某些內容,當時稱之為“體操”。作為學校的一門課程則稱為“體操課”。在這期間,田徑、球類等運動項目也陸續傳入中國,於是,“體育”一詞也被啟用。在一段時間裏,中國也有一個“體操”與“體育”二詞並用的過程,直到1923年,當時新學製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公布的《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這一官方文件中,才正式把“體操”一詞改為“體育”,“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我國對“體育”含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解釋也不盡相同。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多次學術討論,對體育有了比較統一的解釋。一般認為:體育(亦稱體育運動)是一門以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是社會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又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遵循人體生長發育和機能活動規律,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促進精神、物質文明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文化交往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製約,又為社會政治和經濟服務。
從體育(廣義)的內涵看,體育包括兩個基本部分、包含兩種屬性:一是作為體育方式、手段和方法的人體運動部分,具有繼承、交流、借鑒、吸取的自然屬性;二是運用這種手段和方法,來實現社會所規定的體育的目的、法令和製度部分,即社會屬性。體育的本質就是這兩種屬性相結合的產物。
從體育(廣義)的外延看,尤其是現代體育,其範圍又包括三個部分,即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亦稱體育、體育教育,指狹義的):它是現代體育的基礎,是與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促進身體全麵發展,增強體質、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能、技術。培養道德和意誌品質的教育過程。群眾體育(亦稱體育鍛煉):是指以健身、健美、醫療、娛樂為目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因人而異的一種群眾性的健身活動。競技體育(亦稱競技運動):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和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麵的潛力,以取得優異成績為目的而進行的科學的、係統的訓練和競賽。
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各自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又都是通過身體練習來全麵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都具有教育、教學的因素。都有學習知識、提高技術的過程,因而三者既相互區別,又互相聯係、互相滲透。三者合一構成了現代體育的整體。
二、 體育的產生
體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體育的產生不是一源,而是多源。生產勞動是產生體育的“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體育產生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兩種需要,一種是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另一種是人類生理、心理活動的需要。原始人的身體活動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與生產直接有關的活動,如捕魚、狩獵、農耕等;另一種是原始武力活動所必需的技能,如攻防、格鬥等,為此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如走、跑、跳、攀、爬等;再一種是既不與生產、攻防直接有關,又非生活必需的技能,而僅僅是為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如遊戲、競技、舞蹈、娛樂等。所以說體育在原始生活和勞動過程中萌生。在原始社會,隨著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技能日趨多樣化、複雜化。這樣,一方麵對人提出了更高的社會需要,必須經過學習和培訓才能學會使用和製造較為有效的勞動工具,提高勞動技能;另一方麵,由於勞動產品有了剩餘,這就要有專人對年輕一代實施教育,傳授勞動技能,進行身體培訓,這就是原始教育。而原始的生產技能多是極笨重的體力勞動,因此原始教育中體育是主要的內容和手段。原始的體育與軍事、醫療衛生、宗教祭祀和娛樂活動都有密切關係。所以體育的產生不是一源,而是多源。
體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產生是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與人類社會的產生、發展相適應。生產勞動是體育產生的基本源泉。
勞動創造了人類,創造了文化,創造了人類文明,體育的產生離不開勞動,生產勞動是體育產生的基本源泉。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隨著科學的發展,認識的深化,人們在研究其他社會現象的同時,對生產勞動產生體育學說,提出了補充論述,認為“體育的產生是多源的”“需要產生體育”。
三、 體育的發展
體育在其萌芽時期,是人類社會生產勞動的副產品,還不能從生產勞動中脫胎出來而成為一項獨立的社會活動。隨著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生活的需要逐步多樣化,人們把一些祭祀活動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動作;在部落之間的戰爭中出現了各種格鬥動作;在休閑時為了精神愉快,產生了有趣的遊戲;為了同疾病做鬥爭,產生了一定的保健活動。這些活動對體育的產生,特別是對體育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低下,原始社會體育的發展速度是緩慢的,水平是低下的。
奴隸製經濟的發展和戰爭的頻繁發生,統治階級文武兼備的思想逐漸確立,使這一時期的體育活動內容增多,民族傳統體育初步形成,體育的社會職能開始顯示。隨著醫學的發展,養生保健活動進一步發展。
封建社會的體育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與奴隸社會相比,都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這一時期,體育活動內容增多,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明顯增加,學校體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養生術和養生思想發展迅速,軍事體育備受統治階級重視。在這一曆史時期,民族傳統體育迅速發展,民族之間的體育交流也日益頻繁。
17世紀中葉,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人類社會步入資本主義社會。與這一曆史時期相適應的體育,也隨著資本主義的蓬勃興起而迅速地發展。這一時期,體育具有了如下特點:體育開始形成獨立的學科體係;體育運動具有了強烈的競賽性和廣泛的國際性;體育已成為造就全麵發展人才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體育運動項目和規模迅速擴大;體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為體育運動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在優越的社會製度環境中,體育地位大大提高,體育事業迅猛發展。無論是從它的內容、形式、深度和廣度,還是從它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所起的作用來看,都是曆史上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體育所望塵莫及的。
體育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產生與發展相適應,與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相適應。現代體育的興起是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它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與領域,它的科學體係有著廣泛的研究範圍。當今體育的發展正向著體育的國際化、社會化、科學化、商業化的方向快速發展。
四、 體育的功能
體育的功能,實際上是體育本質屬性的反映,它取決於體育本身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體育的功能歸納起來有六種,即:健身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經濟功能、社交功能、政治功能。
(一) 健身功能
體育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進行的,它要求人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這是體育最本質的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體育具有健身的功能。科學地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提高整個有機體的工作能力。體育運動的健身功能包括對人身體和心理兩方麵的積極作用。
1. 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發展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部,人體一切活動的指令,都是由大腦發出的。經常進行鍛煉,可以改善大腦的供血情況,加速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中樞神經係統對各器官係統的調節作用,從而使有機體的生理發育更加完善,提升人體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水平,提高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和適應能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鍛煉身體非一朝一夕,持之以恒,體質就會增強,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延年益壽。
2. 對人的心理、精神的積極作用
從事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而且對發展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也有明顯的作用。心理過程包括認識、情感、意誌三個過程,而個性包括能力、性格、氣質、動機、興趣、世界觀等。隨著體育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體育運動對發展人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和想象力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並能培養人的勇猛、頑強、積極向上的優良品質。
(二) 娛樂功能
體育既可以觀賞也可自娛,使人的生理、心理、精神在運動參與中得到滿足,在歡悅中得到積極休息。
現代體育的運動技藝日益向難、新、尖、高的方向發展。一些傑出的運動員能夠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把身體控製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使健、力、美高度統一,再加上和諧的韻律與鮮明的節奏的巧妙配合,能表現出抒情詩般的藝術造型,使人們在觀看體育比賽時,猶如欣賞優美的舞蹈、線條明快的雕塑、光線諧和的攝影藝術一樣,得到美的享受。
另一方麵,人們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特別是參加那些自己特別喜愛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在完成各種複雜練習的過程中,在征服自然障礙的鬥爭中,能體驗到一種非常美妙的愉快感受,從而極大地激發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如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顧拜旦在他的名作《體育頌》中所寫的:“啊!體育,你就是樂趣!想起你,內心充滿歡喜,血液循環加劇,思路更加開闊,條理更加清晰。你可以使憂傷的人散心解悶,你可以使快樂的人生活得更加甜蜜!”
(三) 教育功能
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體育的產生與發展同各個時期的教育相適應。
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學會準確地投擲石塊、獵取食物和抵禦襲擊,必須發展跑、跳、爬、越等基本生活能力。原始人類是通過“身體教育”的形式,培養生存所必需的本領。這就是原始的教育和教育中的體育。
現代體育是培養全麵發展人才的重要內容與手段。世界各國都把體育列為教育中的必修課。在我國的教育體係中,體育課教學是開設時間最長的一門公共課。可見體育在教育中的位置是重要的。
視頻 禮儀
由於體育具有群眾性、國際性、技藝性和禮儀性的特點,使它又成了有傳播價值觀的一種理想的載體。它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教育人們保持與社會價值取向相一致的行為。
(四) 經濟功能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人是生產力中決定性的因素,體育能增強人的身體素質,提高勞動能力,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現代體育的發展,能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可觀的經濟收入。如大型體育比賽,可出售電視轉播權,可出售門票、發售體育彩票、紀念幣、收納廣告費等增加經濟收入。同時大型體育比賽,尤其是國際比賽能促進旅遊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五) 社交功能
體育的社交功能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和國際交往兩個方麵。
1. 人際交往
體育運動,特別是集體項目,需要有眾多人員通過默契配合、集體合作、頑強拚搏方能取勝。這種日積月累的合作,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加深了友誼。
2. 國際交往
體育競賽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按照體育競賽規則公正、公開、公平參與各種不同的競賽活動。各國運動員通過體育競賽,切磋技藝,彼此增加了解,加深友誼,促進各國、各民族的團結和友誼。如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中、美兩國運動員在運動會上建立了友好關係,繼而實現互訪,為中美建交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六) 政治功能
體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製約,也為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體育從來沒脫離政治,國際體育競賽的勝負直接關係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凝聚力。
體育充滿政治色彩。例如,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製了當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奧運會。4年後,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報複,抵製了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再如,新中國成立後,國際奧委會某些決策人受某些大國的影響,為了製造兩個中國,長期剝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地位。直到1979年12月23日,才恢複了我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權利。這些事實無不充滿政治色彩。
隨著競技體育的飛躍發展,體育競賽場成了沒有硝煙的金牌爭奪戰場,金牌從一個側麵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在曆史上,由於競技體育水平低下,金牌與中國人無緣,因而中國人被侮辱為“東亞病夫”,國際威望大受貶損。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我國運動員在亞運會、奧運會上逐漸奪得大量金牌,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威望和國際地位。
一個國家要謀求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軍事強大,必須具備多種條件,而發揚民族精神,掀起愛國主義熱潮,增強國民的凝聚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體育就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比如,我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獲得成功,像巨石擊水,在國民心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使整個中華民族熱血沸騰,民族精神得到升華,愛國激情得到弘揚,民眾之心連成一片。其社會效應,遠遠超出了體育本身的意義。
(七) 社會感情功能
體育的社會感情功能是與人的社會心理穩定性直接有關的。一般情況下,個人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是基本一致的,以這些需要為原動力,可以推動人們努力工作,遵守社會準則,為社會做貢獻。但是,有時會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一些人心理失調,甚至連正常的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也會被窒息而產生一種變態心理。如有些人痛不欲生,或由於社會騷亂表現的暫時冷漠等。
由於體育運動的特點,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感情刺激和感情體驗,調整失去平衡的心理。如我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時,整個社會現象反映了體育感情功能,如全國掀起向女排學習的高潮,各條戰線比、學、趕、超為國爭光。特別是對“失足落水”的人們,它像一副清醒劑,使他們猛然清醒,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一位自稱心靈麻木的大學生在給女排的來信中寫道:“十年長醉,十年麻木,我已經失去了歡樂和悲哀,就連那金色的十月,也僅僅化作一絲淡淡的笑影,不曾留下太多的痕跡。而今,你們重新喚起了我心底對祖國的愛,是你們頑強的身姿、昂揚的鬥誌和對祖國赤誠之心點燃了即將泯滅的愛火,我驚奇地發現,在這激動的夜晚(指女排獲冠軍那晚)突然用歡樂和淚水與過去告別……十年來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心髒在跳動——和著祖國脈搏的強烈節奏;十年來我第一次感到做一個人的尊嚴——中國人的驕傲”。體育可使人們在身體活動的實際體驗中,對自己的健康、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從而使整個民族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在調節社會心理平衡方麵,是一個卓有成效的重要手段。
第二節健康概述
一、 現代社會與健康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一個話題,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恒的願望,是人生與社會最寶貴的財富。追求健康與幸福也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原始動力和終極目的,沒有健康一切等於零,生命也毫無意義。不同的曆史時期對健康有著不同的理解並賦予健康不同的內涵,影響健康的因素也是不同的。現代社會在給人類帶來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關於健康的新的挑戰。因此,麵對挑戰,消除各種健康隱患,就成為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本節主要闡述現代社會的健康隱患和維護健康的方法與途徑,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一) 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
人的行為與生活方式既是健康狀況的反映,同時又對人的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的健康,它具有潛襲、積累、影響廣泛的特點。一方麵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麵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不容易改變,因此它比其他因素對健康的危害更大。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不良生活方式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骨折、癌症等非傳染疾病密切相關,而且也是感染性疾病、精神性疾病、性傳染疾病、意外傷害的重要危險因素。現代生活方式病的急劇增加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並成為全球關注的社會性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心血管疾病的急劇增加。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發達國家的死亡人數中有一半是死於心血管疾病;加拿大人的死因構成中心血管疾病居於首位,每年奪去7.9萬人的生命;美國的死亡人數中,有54%是由於心血管病症所造成的;日本人和俄羅斯人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5~8歲的兒童中,40%存在著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問題。二是肥胖症人數的不斷增加。發達國家的肥胖症極為普遍,美國有6 000萬人超重,占總人口的1\/3;英國有13%的男子、16%的女子患肥胖症。三是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美國每年有800萬人患糖尿病,加拿大65歲以上的老人有11%是糖尿病患者。四是心理疾病的患病人數大量增加。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全世界有30%~40%的求醫者有心理健康問題,美國已有近5 0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其中,神經係統疾病和心理失常症占人口的10%,焦慮性障礙患者的終身發病率為10%~15%,紐約市1\/4的人患有神經官能症。美國國家健康教育和福利協會指出:“我們正用自己不良習慣殺死自己。”由此可見人類健康麵臨的最大挑戰正是人類自身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
不良生活方式與行為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主要表現有:吸煙、酗酒、藥品濫用的不良嗜好;吸毒、性亂等違反法律、道德的行為;迷戀電腦遊戲、上網等成癮行為;暴飲暴食、過多攝入脂肪和糖的不良飲食習慣與方式;缺乏體力活動特別是體育鍛煉的不良行為;對人冷漠、以自我為中心、抑鬱、自私等不健康的情感和不定期檢查身體、不及時就診、疑病等不良疾病行為:不規律的娛樂、熬夜、睡眠不足等生活無規律的行為方式。
(二) 適應能力下降
根據進化論“自然選擇”與“適者生存”是促進生物進化的基本動力。但隨著人類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高科技手段在降低體力活動強度的同時,也使人的身體適應能力越來越差,特別是先進的醫療手段大大減輕了自然選擇的壓力,使適者生存過程不再可能淘汰有害基因,結果使人類整個種族群體的體質,在日積月累中日趨衰弱。
(三) 人體免疫係統功能下降
現代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盡管為人類提供了衛生良好和極其舒適的生活環境,但由於對自身的過度保護反使機體接觸病原體的機會相對減少。眾所周知,人體兩大免疫係統(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必須通過病原體才能產生相應的抗體。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塵不染的環境中,即使可以免受細菌侵害,但機體卻會因缺乏相應的刺激而使免疫係統逐漸退化。近年來醫學研究成果證實:由精神負擔和情感危機導致的消極情感狀態會影響免疫係統功能,積極情感狀態能促進免疫係統的功能,為此創建了精神免疫學。如果我們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人體內氫化可的鬆和腎上腺素增加,抑製了免疫功能,同時還會抑製細胞因子的釋放,影響免疫球蛋白(抗體)的產生,此時一旦進入有病原微生物的環境,由於缺乏必要的抗病能力,就極容易導致疾病。
(四) 生態環境失衡
生態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植物、動物和礦物質等,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是人類健康的根本。保持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和諧,對維護、促進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眾所皆知,有益於健康的自然環境比有效的醫療服務更能促進健康,如若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社會就會遭到大自然報複。當今世界,在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由於高科技導致的過度開發、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和動物滅絕,使土地沙漠化進程加快,洪澇與旱災頻繁。同時生物多樣性不斷縮小的現象也日趨嚴重,這不僅預示著生物基因庫將遭破壞,而且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的致命突變也可能增加。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水源短缺,傳染病傳播的危險大大增加。隨著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大氣臭氧層造成巨大的破壞。大氣中的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濃度增加,造成空氣汙濁。2007年5月國土資源部發布中國受汙染耕地約15億畝,廣泛應用化肥、農藥,使糧食、蔬菜及果品等食物汙染嚴重,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麵對以上威脅,如果聽任這種狀況不斷惡化,那麼人類終有一天將會瀕臨種族滅絕,甚至徹底毀滅自己。
(五) 精神過度緊張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以傳送帶、自動化為代表的生產方式,不僅奪去了勞動者自身勞動生產的喜悅,反而增加了厭倦感。另外,由於追隨機器工作,精神緊張程度越來越高,增加了精神的疲勞。由於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係的複雜,人們承受的社會壓力、精神壓力、身體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心理疾患發病率快速增長,無情地破壞著人們的健康。還有,在社會生活中,隨著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活動空間減小,交通擁擠,噪聲增加等,均使人心煩意亂、頭痛失眠、全身乏力,甚至引起心理變態。
(六) 身體運動不足
隨著城市化和機械化以及人們休閑方式的改變,各種家庭電器的普及,使得日常生活中人們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無疑,運動不足必然導致體力下降。體力下降後,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還可應付,但稍超過日常活動水平就會感到困難。例如稍走快些或趕乘汽車,心髒就像快行的鍾表一樣感到氣喘胸悶、兩腿疲倦無力;還有許多人工作之後疲勞得已無餘力再料理家務。如果這樣下去,很可能會陷入坐著也會感到疲勞的狀態,甚至會形成運動不足病。運動不足病是指以運動不足為主要原因(或危險因素)的一種疾患。雖然沒有嚴格的規定,一般包括肥胖症、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神經官能症及腰痛症等。
(七) 營養過剩和肥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人體格在世界各民族中屬中等,而現在正接近高大民族,其主要應歸功於營養。近20年來,肥胖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今天的肥胖原因不僅是因為營養攝取量過多,也是隨著城市化和機械化,日常生活中運動量減少、運動不足的結果。肥胖不僅使運動能力越來越下降而且很容易引起心血管係統疾病而危及健康與生命。
(八) 病毒肆虐
20世紀末,人們驚訝地發現傳染病再度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如肺結核、霍亂、瘧疾等。據我國衛計委調查資料,我國約有3.3億人已感染結核菌,約有600萬肺結核病人。隨著社會的開放,已經基本被消滅的性病又死灰複燃。20年來性病患者增加了上百倍。隨著交通工具和通信傳媒的發展與便利,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小,這無疑促使人類頻繁地接觸,也為各種疾病的遠程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當人類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進一步縮短了與動物的距離之後,致使一些原來隻存在於動物身上的疾病開始有了向人類擴散的可能。尤其是許多病原體,在與醫學的殊死對抗中,為了保存自身,也在設法進行基因突變,並以更難對付的病毒導致人類患病,這表明麵對新病毒的逐漸傳播,尚缺乏有效的醫療手段。在人類對新病毒還不具有免疫功能的情況下,健康遭受的威脅越來越大。以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瘋牛病毒、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甲型H1N1流感為代表的新的病毒不斷湧現,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也給人類敲響了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