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一討論後來遭到了粗暴的壓製,但開始階段,確實給部隊文學創作帶來了較好的影響,其表現是,在這個階段集中出現了一批表現部隊現實生活的作品,如《歐陽海之歌》就是這個時期比較優秀的作品之一。但是,無論怎麼說,由於接連對現實主義深化論的批判,對文學創作特別是軍事文學創作的影響是較大的。在此之前,軍事文學創作曾經出現過的“百花齊放”的嶄新局麵,以及軍事題材的小說一度在整個文學創作中獨領風騷的大好形勢,都被暫時地扼殺了,特別是到了“文革”時期,軍事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創作走向蕭條,一些優秀的作品遭到無端批判,一批優秀的作家遭到打擊和迫害,文藝園地一時百花凋零。
3.關於小說《關連長》的討論
短篇小說《關連長》由朱定創作,最早載於《人民文學》1950年第一卷第三期,小說發表後,曾被改編為電影,進而引發了對作品的批評和討論。這也是建國以後對軍事題材小說的第一次討論。
《關連長》的內容是關連長率領連隊去摧毀負隅頑抗的敵人,卻發現敵人以一群孩子做掩護。他果斷地改變作戰方案,變摧毀目標為近戰奪取目標。結果關連長犧牲,連隊傷亡很大,卻換取了這群兒童的生命。小說塑造了一個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祖國下一代的軍人形象,表現了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的主題。就小說本身來說,立意是好的,人物描寫也是豐富多彩的。然而,1951年當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後,卻招致了理論界及群眾的批評,自然而然地也波及到小說作品。1951年6、7月間《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相繼發表文章,批評小說和電影宣揚了小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嚴重歪曲了人民解放軍的形象。這個觀點得到了批評界、理論界及大多數讀者觀眾的認同。實際上,小說受到了電影的拖累,在電影裏,關連長是個魯莽、粗野的人物,這主要是因為電影編導為片麵追求劇情效果所致。但這一特點在小說裏表現得並不突出。因此,與其說這次批評是針對小說的,倒不如說是針對電影的。對這次批評,也同樣有不同的聲音,有人曾撰文認為這是對文藝創作的橫加幹涉,但這種反批評過於微弱,沒能引起讀者的重視和注意。其實,這次批評,是50年代至60年代,關於人情、人性、人道主義問題討論的組成部分。中國從五四運動以後,就開始倡導“人道主義”。建國以後這一思想一直受到批評。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如巴人《論人情》、錢穀融《論文學是人學》、王淑明《論人情與人性》等。這一討論一直持續到80年代,胡喬木、陸梅林等人都有專論發表。這一討論涉及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許多學科,對文學創作起到的影響是明顯的。
4.關於“農家軍歌”類小說的討論
軍旅文學進入八九十年代,一批以描寫農民出身的軍人生活而見長,側重於描寫農民出身的軍人與命運抗爭和為了擺脫農民出身的命運而進行的頑強奮鬥。新時期以來,由於大學的重新開辦,各種就業問題的普遍增加,給農村出身的青年雖然留下了闖蕩世界的廣闊空間,但實際上,就大的方麵來說,無非是三條路,一是考大學,二是參軍,三是仍然繼續當農民。其中一大批高考落榜者,又不願意像祖輩那樣繼續與土地打交道的青年,參軍入伍便成了他們的最好選擇。這類青年的大量擁入軍營,便自然在軍事文學上有了他們的代言人,這就是“農家軍歌”類小說呈一時之盛的基礎。稱它是“農家軍歌”,這主要是因為一篇由作家陳懷國寫的同名小說使然,更準確地說,這是寫農村軍人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