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一進入山門,清澈見底的水流縈繞於亭台館所周邊,當地人稱這水為龍水,順著龍水的脈絡行走,是臥龍溝。溝深四裏許,見一處兩邊高達幾十丈的陡峭岩壁,刀劈斧砍一般圍成一座龍窩。龍窩以龍頭龍身龍尾之形經千萬年風蝕雨刷自然生成,總麵積約平方公裏。龍窩常年流著龍泉,潺潺而鳴,經久不息,或在龍的頸項處衝巨石垂空而下,飛瀑瀉瓊,或在龍的腹部潛穀底隱隱流淌。人進入龍窩,山樹灌木的遮天碧蔭搭成天然涼棚,陽光斑點稀疏地漏墜。遊人行至懸空棧道,舉目107則龍須龍爪蔥蘢晃動,低首則龍經龍脈跳蕩眩暈。心靈感應在石膏山山頂建有龍王洞,洞高五米,寬八米,深十米,洞內建有龍王祠,洞東側旁通另一小洞,幽深不見內壁,洞口刻有“龍水宮”。

洞內有泉水汩汩流出,透涼澄澈。

在西峰羅漢頂下南側是百米高崖,崖壁突兀倒傾,上刻“龍門”二字。傳說為北魏孝文帝元宏親筆,意指北魏王朝遷都洛陽,從此遊牧文化躍入華夏文化之“龍門”。另有“二龍宮”建於東峰,因孝文帝曾寓居於此,故以龍名。在西峰另一座山峰岩壁有“龍岩”,靈沁古道十八盤攀援其間,龍岩下有棋盤溝,上輔普塔院,因宋太祖趙匡胤在此小駐得名。

龍,是中華之圖騰。龍文化,是華夏文化之根本。

從古代人們跪拜山神之尊嚴,到近代民間祈雨龍洞之虔誠,從曆代皇帝駐經此地之留跡,到現代名人專程造訪之關注,我們可以感知,石膏山,雖沒有五嶽盛名,卻龍脈深藏,水係綿延,實乃靈性之山,靈動之山,靈異之山。

二距離龍王洞不遠處,有一蓮花洞。洞內熔岩突出垂掛,洞高四米,寬十餘米,深約十米,鍾乳石從裏而外由高而低自大而小形成蓮花池座,凡24個,呈半圓形井然排列。池座由下而上漸次增大。據記載,以前池內蓄水,幽光泛波。在石膏山相關的傳說中,蓮花池座是白衣大士修成得道之後淨身之處,後又真身座化於此。白衣大士,即白衣觀世音菩薩,又名白衣秀士。石乳之中,有白衣形容隱含於內,與傳說典故天然盡合。石乳流液,色如翡翠通透反光,觸則堅硬滑濕揚抑,千年萬年動態,俱凝固在靜止之中。地氣人氣仙氣,具融於岩雕之中。

白衣薩菩,有傳說曾化身顯現,在山下民間為百姓治病,老幼無不感念敬仰。曆代僧人鄉民,立祠建廟設爐。時有善男信女,前來敬香求拜。

石膏山白衣薩菩,苦心修佛,山側一處茅庵,此乃白衣大士靜心養性之地,淡茶粗食,寒窗冷風,麵壁堅守,獨立世外,終成正果。至今此地仍是山僧修煉之所。

記相傳,天庭得知白衣虔誠如此,派一憶對活潑可愛的小白兔抬一口鐵鍾獻給白110衣,以知時辰。兩隻小白兔途中忽遇一山中樵夫,慌忙之餘棄鍾而逃。鐵鍾倒嵌在山腰,鍾裏清泉清澈見底,甘甜爽口。多少年來,大旱不枯,大澇不溢。貧者飲之不卑,富者飲之不亢,弱者飲之健體,強者飲之補神。一人飲之不憂,百人飲之不喜。自在性情,無私情懷,有人說這是白衣大夫的白色血液,有人說這是普度眾生的西天聖水。

民間常有人言及白衣菩薩,說她仙化於人間,扶貧救弱,治病幫窮。石之流膏,仙之化緣。

石膏山,雖沒有峨眉之秀,沒有昆侖之雄,但天與地如此交融合一,人與仙如此相依相托,實乃靜魂之山,靜心之山,靜性之山。

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膏山之龍性,石膏山之仙氣,像是不顯不現,卻又時顯時現。我們在山巔傾聽羅頂鬆濤,我們在林間悟讀蟬吟鳥鳴,我們在雲路回望天門,我們在觀日峰上雄視蒼天,我們在飛瀑流泉下閉目遐思。

攀上沿山脊鋪砌的石階,霧嵐浮雲在身邊寫意,絕壁懸崖在腳下深藏。“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石膏山絕壁頂峰,又見日出雲散,萬頃碧波蜂擁而至。“清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駐足鐵佛寺,頭頂岩層向天外輻射,目下一溝綠騎高低匐匍。手撫雲絲複潤麵,腳踩雲團恍在天。“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記下。”踏過舍身崖,才聞孝子為母體痊愈信守諾言飛身跳憶崖而被岩鬆相救,又聽道士張明遠私貪布施而被黑風裹112驢滾下山崖而悄然斃命。山體靜而不語,山目卻明鏡高懸,疏而不漏,懲惡揚善,天地正道。佇立南天門,望盡崇山峻嶺,遙遙天河似一條白帶飄抖而去,悠悠雲空似一曲無聲合奏響徹天台。山峰之間,綠意滾動。天籟之音,空穀回響。登臨此境,方可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君子雅士,方可領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吸入自然之清華,呼出一己之穢氣。假物於天地,才能立之於天地。淡泊於自身,才能升華於自身。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傅山,曾踟躕於石膏山,得助山脈之靈氣,與天竺寺住持海勇法師演示《傅山譜》中的五禽戲。撰詩《義蜂》,題匾“山林野趣”。可見名人愛山愛的是山韻,名人取意取的是野趣。“群蜂失其主,浩蕩往來飛”“穿花紅乍落,入樹綠全腓”。反清複明的悲壯情懷,困頓輾轉的憂患心緒,寄托於義蜂,寄托於花樹。

愛其國,一草一木皆明心誌。舒其性,一峰一穀都寄國殤。

四靜態的山,時時吐納不息。動態的水,時時明澈如鏡。高天陽光的無私普照,溝穀草樹的化合反應,讓山有了山的經久不衰的生命,自然氧吧,天然秀景,森林公園。巨岩大石的深藏厚載,山體腹部的物化質變,讓水有了水的亙古優秀的品格,礦泉天成,玉瓊常泄,北國江南,世外桃源。

在煩躁與重複之中,我們選擇回歸自然。在汙染與湧113堵之中,我們向往安靜悠閑。取自然之水我們清心潤肺,走悠閑之路我們怡情養性。自然石膏山,人文石膏山,幽靜安心靈感應閑的石膏山,平凡自在的石膏山,原始樸實的石膏山,野趣橫生的石膏山,永遠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專為石膏山景區撰寫的風光片解說詞,發表於《散文選刊》)石膏山龍吟穀詩緒青幹樹寫意記

憶筆直滑行的綠色114讓周邊的高樹低灌妒忌重重溪旁溝畔的沃土讓根部的滋養充滿活力雖不粗壯但健碩剛勁雖不高俊但挺拔純淨不知是在哪個雨後抑或哪個深夜一條藤蔓遊蛇似的纏到青幹樹的頂梢在吐葉處箍攪在新枝點盤旋原本是互不相幹的兩種植物一個在溪左一個在溪右藤蔓架空臨水直撲樹身的咽喉粗看,情有獨鍾兩兩廝守細瞧,柔蔓含牙蜜吻藏毒爬行於地麵的藤條一旦升空得勢就能損毀所有的偉岸(2012年8月14日星期二晚於家中)115心靈感應石膏山空穀垂溪山溪經過千回百折才能在這裏表演一段精彩記距離是幾十米的垂直路段憶時間是一瀉入底的瞬間116直線是速度的捷徑視覺裏似白色的靜止聽覺裏像暴雨的喧囂下麵是漾開的池塘水麵晃動著許多斑斕的人影壯闊與激烈的腳下消閑與嬌媚在上演垂溪在爬上岩邊時要經過一番沒有理由的栽跌一個不知有多深的石甕讓歡快奔流的山溪粉身碎骨曲折跌撞之後才能在岩邊醞釀舒展的飛躍在另一個法定的季節瀑布垂溪被懸凝在空中建築者們叫掛落書法家們叫飛白速度被定格距離被凝固黑夜,延續著白天的演出不管觀賞者在不在場冬天改寫著夏日的輕狂不管行進者樂不樂意(2012年8月15日星期三)117心靈感應石膏山穿越龍洞從五千年的龍頭入洞自五千年的龍尾出洞記用半小時就穿越了五千年憶五千年濃縮進了半小時118半小時的龍腹繞行我就有五千年的骨骼我穿著白短袖衫入洞出洞時變成祥龍服了我穿著皮涼鞋入洞出洞時變成雲彩屐了我掛著休閑的旅行包入洞出洞時變成急於騰躍的翅膀了龍首漫不經心地入洞龍尾骨骼錚錚地出洞(2012年8月27日)棧道行空經曆了幾萬年的崖壁上橫出一條路在龍的骨骼上摸索在雲在迷陣中駐足肆意傾瀉的山溪在腳下轟鳴空中寫意的鬆柏在眼前敘述胸腔拍出氣浪視線淩空飛渡陽光,把山穀當空切開草樹,把穀口懸空封住溶洞溫暖了寒冬瀑流淋濕了酷暑胸懷坦蕩的在這裏站成了一個驚歎號心存鬼胎的119在這裏縮成了一隻鑽山鼠心靈感應靠著堅硬才能有非凡氣度身臨絕境才會有健碩虎步石膏山龍潭探幽一塊圓形的大石頭被夾在溝口的崖邊上記洶湧而下的山溪憶漫過穿過擠過夾石120把原本寧靜幽深的溝穀製造出一片喧哮與彌漫我站在龍潭跳石上癡迷水的清透欺騙著人類慣常的視線剛剛經過高度的深度剛剛經過激情的沉穩剛剛經過奔跑的散步剛剛經過呐喊的靜音剛剛經過仰視的俯視都在我腳下演繹黃龍瀑布形成的湖麵沒有任何魚類敢在這裏遊弋不見龍身龍尾全是龍呼龍吸石膏山溪出岩壁冷峻的岩壁梳理出一條柔軟記讓靜態的堅硬變形為動態的嫵媚憶讓無聲的站立易身為童稚的戲玩122流動,是山的另一種自述純淨,是山的別一樣多彩用柔韌來讀堅挺用流動來注釋屹立我在讀懂別人的同時別人也許就少一點誤解我了樹坐巨石隨著風聲它張揚身姿遮著岩影它蓬勃綠意比照相機更尖銳的目光專注著它身下的一塊硬石慣受欺騙的我不願再次被騙不是人類的自然應該有最自然的真實叢灌沒有遮住尋覓的足跡它的根原來紮進了岩石的縫隙站在巨石頂炫耀的身勢背後有更深更廣的根係123心靈感應石膏山亭中望雨溝下的岩石是支點崖畔的雲團是粉脂記踩石過澗憶腳底沾上水的靈動124撫摸晶石手上化進玉的瑞氣雲騰霧罩中細雨密密視線在閣窗前被折斷詩緒在朦朧中被撩起癡雨澆簷龍性足狂溪貫耳龍脈激山深綠蔭水改幽寂野灌知陶養奇石悟禪語偶見天門淩空路聽斷山外雷電虛靜亭望動天單身蓄大誌自知左右怪獸頑常曉崛起接地氣(以上八首詩選自孟繁信詩集《低空滑翔》)125心靈感應石膏山記事石膏山最先建寺的僧人五台山天王寺僧人道正,洪武初年,雲遊至石膏山,立誓建寺,經四方募化,於明洪武八年,曆時四年,在下記岩建成寺宇白衣庵一所。自此,石膏山香火始得升騰,憶佛事逐年興盛,廟宇建築漸次完善。

128最值得記憶的幾位高僧性法,道正第七代孫,重修下岩萬佛寺(白衣庵),鑄鐵佛三尊,名曰“鐵佛殿”;明嘉靖四十三年,創建保安寺。海湧,明末清初,創修中岩,建正殿三間,伽藍殿二間,東西禪堂六間,門樓一孔,修上岩梯橋一座;創建天竺寺。意空,清乾隆年間,補葺上岩白衣洞、龍王殿、中岩全院;嘉慶年間,重修天竺寺、保安禪院,重修下岩鐵佛殿。空遠,光緒年間,重修天竺寺各殿宇,增修南天門樓閣。妙智,天竺寺遊僧,1939年在西安收聖諦為徒,聖諦現為成都昭覺觀音堂住持,為感念師父,從2001年開始,陸續捐贈天竺寺玉佛一尊、檀香木佛二尊、佛畫及部分莊嚴品。聖翔,2009年1月住持石膏山,同年11月,經省、市、縣三級宗教局批準和省佛教協會同意為石膏山鐵佛寺方丈之職,2010年4月當選為靈石縣第一屆佛教協會會長。

129石膏山記事石膏山石膏山誌書由最先撰寫者路一麟(明萬曆二十七年到三十二年任靈石知縣)開始,以後續修補撰者漸次完善,他們是:記王誌融(陝西華州人,清嘉慶十四年到二十二年任靈石憶知縣)、波羅(民國初年,任石膏山寺廟住持)、力空(1924130年秋任靈石縣仁義鎮區長兼縣佐兼仁義區長)、王新文(曾任靈石縣史誌辦副主任)等。

風景名勝區1987年7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石膏山榜立其中。

森林公園經國家林業部1992年批複,山西太嶽林局所轄的石膏山景區被批複為國家森林公園。從此,石膏山深蘊久藏的內在美漸漸向世人揭開了迷人的麵紗。

地質公園2011年8月,經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有關專家考察評審,石膏山被正式批複為省級地質公園。公園以山嶽風景、峽穀和多層溶洞穴為主體地質遺跡,是山西地塹係形成、發展、演化的記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自然生態良好,兼有人文曆史遺跡,是建立科普、旅遊、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的較好選區。專家對石膏山地質公園建成有特色的普及地學知識的科普基地,提出厚望和要求。

石膏山全山諸佛菩薩開光法會暨聖翔大和尚升座2010年10月10日,石膏山寺廟修複竣工暨諸佛菩薩開光以及聖翔大和尚升座慶典儀式在山西省靈石縣131石膏山隆重舉行。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省宗教局石膏山記事副局長衛望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協副會長祜巴龍莊猛長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協谘議委員會副主席、山西省佛協會長根通大和尚,中國佛協副會長、湖北省佛協會長正慈大和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協副秘書長、福建省佛協常務副會長普法大和尚及來自山西、貴州、寧夏等十餘個省市的40多位高僧大德,以及市縣相關領導、石膏山社會各界人士共3000餘人參加了慶典儀式。

記憶

132石膏山的票價定位2011年3月7日,省、市、縣物價局相關領導,山西省森林公園管理中心、太嶽山森林公園管理中心等來石膏山考察調研,探討了石膏山未來的票價定位。

晉中文學工作會議2011年5月28日上午,晉中市文聯文學工作會議60餘人在石膏山召開,省作協楊占平、朱凡、黃風、陳克海到會並做了專題講座。在石膏山素餐廳詩友們舉行了即興詩歌朗誦。

台灣《走進城市》電視欄目組進駐石膏山2011年7月24日下午,伴著台灣著名主持人林宜純甜美的聲音,東森電視台《走進城市》欄目組結束了在石膏山為期三天的行程。此次台灣媒體來我景區采訪拍攝,對推動兩岸在文化、新聞方麵的交流,增進台灣同胞對石膏山景區的了解,擴大石膏山景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導演蘇曉凡在拍攝結束後意猶未盡地說:“晉中的石膏山是個值得讓人花時間去深入了解的地方,它的一山一水都值得我細細品味。

如果有時間靜下心去感受和思考,會有更大的收獲。”133石膏山記事石膏山石膏山藝術團通宇石膏山藝術團,隸屬於靈石通宇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8月。下設有民樂團、歌舞隊、聲樂記隊、鼓樂團等,占地麵積5000餘平方米,演職人員120餘憶人。藝術團以排練當地曆史文化、地域風情和有一定品134味的節目為主。

2011年9月,藝術團根據石膏山“龍”文化的特點,發掘整理出靈石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鼓舞》,並在靈石縣第二屆文化旅遊月開幕式上成功推出;同年10月25日,排練創作的水鼓舞在第六屆中博會開幕式上隆重演出;水鼓舞《鼓鳴盛世》、配樂詩朗誦《神奇石膏山》在2011年全國散文年會開幕式表演中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2012年6月1日,音樂節目《石膏山隨想》在山西省第十六屆群星獎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同年8月,由藝術團11人組成的器樂合奏參加了在北京2012年國際青少年文化交流周演出活動;音舞詩畫《魅力靈石》在2012年晉中市“住建杯”文藝彙演中榮獲一等獎。2013年2月24日,改編以舞台表演的打擊樂名段《秦王點兵》為街頭藝術表演,由160人參演的同名打擊樂亮相2013中國晉中社火節;吹打樂《喜酒歌》參加2013年“美麗晉·

中”文藝演出;同年6月28日,配樂朗誦詩《煤銷之歌》在晉中煤銷“公司好聲音”文藝比賽中獲得金獎。

近年來,結合石膏山景區曆史悠久、儒釋道並存的地域特點,利用民樂團成石膏山為省道教協會直屬樂團的有利條件,率先開展了道教音樂的吟唱、樂曲、舞蹈、打擊樂的排練。同時配合大型佛事舉辦,佛教音樂成為排練項目。多次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各類公益性演出活動,成為我省我市重要的演出藝記術團體。

憶136自在觀音聖像開光及祈福法會2011年8月26日,山西靈石石膏山自在觀音聖像開光及祈福法會隆重舉行。法會特別邀請了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太原崇善寺法海法師,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陽泉永清寺方丈一度法師,以及二十餘人的中外友人武術交流團。整個法會有百餘人參加。

晉中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觀摩2011年9月3日上午,晉中市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觀摩組赴石膏山景區觀摩檢查工作,市委書記張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耀春,市政協副主席辛琰參加了觀摩活動。各縣(區市)宣傳部長,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縣長,市文產辦領導組成員單位負責人等參加。

137石膏山記事石膏山靈石縣第二屆文化旅遊月暨石膏山風景名勝區開業慶典開幕2011年9月26日,靈石縣第二屆文化旅遊月暨石膏記山風景名勝區開業慶典開幕。山西省和晉中市有關領憶導出席儀式。

138山西省美協赴石膏山采風2012年5月12日~5月17日,山西省美協赴靈石石膏山采風寫生團在石膏山各景區進行為期六天的采風寫生活動。此次活動由山西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連豔組織帶隊,采風寫生團遊覽完景區各景點後,在辦公室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各位老師選擇景點開始創作。在為期六天的時間裏,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並將優秀作品永久保留於石膏山景區。

山西省攝影家協會赴石膏山采風2012年6月10日,山西省攝影家協會赴靈石石膏山風景名勝區進行尋勝攝影采風活動。攝影家一行二十餘人先後遊覽了天竺景區、龍吟穀景區。大家盡情欣賞石膏山美景,並以獨特的視角、巧妙的手法、新穎的構思,巧妙結合光與影對石膏山進行了攝影創作,將石膏山的一點一滴盡顯於他們的鏡頭下,展現了景區最為真實壯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