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石膏山記憶孟繁信著—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2015.9ISBN978-7-5378-4526-7石…孟…散文集-中國-當代Ⅰ.①Ⅱ.①Ⅲ.①Ⅳ.①I267中國版本圖書館數據核字第號CIP(2015)205492書名石膏山記憶著者孟繁信責任編輯王宜青裝幀設計焦雅欣出版發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嶽文藝出版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並州南路57號郵編030012電話0351-5628696(太原發行部)0351-5628688(總編室)傳真0351-5628680網址http:\/\/[email protected]經銷商新華書店印刷裝訂晉中市佳訊報業印務有限公司開本787mm×1092mm1\/16字數90千字印張13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印次2015年10月山西第一次印刷書號ISBN978-7-5378-4526-7定價45.00元前言當你踟躕在名勝景區石膏山時,也許這就是一種緣分。樸實而又溫和的石膏山,正如石膏山人;幽深而又虔誠的石膏山,正如石膏山景。與之同行,樂而忘返。
作為家鄉人,從小喝著天河水長大,看著石膏山成長,近期又被長治詩人劉建崗戲稱為“石膏山的信使”,深為生在這名山勝水一域而感到驕傲。
那曾因幹旱而進山祈雨的先輩們,那曾於深山養性蓄誌而日後名揚天下的帝王和名士們,那曾因臥龍藏玉而靈瑞兆祥的綠林氧吧,那曾因蘊涵慈悲而佛音廣傳的天竺古寺,那曾因古道通衢而滋生的趣聞軼事,常常縈繞於懷,如潮澎湃。
記憶如昨,開啟於今。
願與君共享。
目錄Contents01勝景在目02臥龍廣場景區06臥龍山莊13索道站14龍吟穀景區16龍報17和諧樹17荊條樹18龍鳳洞19龍母洞20滴水洞21青龍瀑22平安台22黃龍瀑24甕穀群25萬年立壁26棧道龍洞28玉石軼事30天竺寺景區32五龍壑,山體傳神的自然主題34白衣寺,一個與石膏山山名密切相關的地方36龍王洞,是爺爺奶奶祈雨解旱的聖地38崖邊桃樹,天地印證的愛情特寫39羅頂鬆濤,沉渾入耳的天籟之聲42崖底廟宇,洞天竼音的美妙境界43天竺寺,曾與狼豹相處共融的絕地48鍾泉寺,有一口被樵夫驚落的天鍾50義蜂壁,傅青主吟出的奇詩妙句52舍身崖,感天動地的孝子故事54花石崖景區56紅葉景區58龍泉湖景區59漂流60水上項目60戶外運動基地62拓展訓練63乾龍觀64龍吟書院66西遊宮68公主廟69地理坐標70臥龍氣韻,一種石膏山的靈魂本色75靈沁古道,一條石膏山的人文血脈81恒久印證82一個叫“張建新”的人85石膏山的又一個奇跡89心靈對應90雨後石膏山92石膏山龍穀106魂牽夢繞石膏山114龍吟穀詩緒127石膏山紀事173石膏山的動植物183石膏山特色產品185貴客紀譜190石膏山旅遊資訊194後記勝景在目從大運高速仁義出口東拐,穿過華北第一高架橋,沿著由天河漫溢而成的一池一池的碧水,一條寬闊的油01路筆直延伸,在雲蒸霞蔚高低起伏的遠山高天間,一條弧線勾勒出一尊臥佛的身影。掠過古枝青葉的西許周勝景在目槐,一座彩繪山門躍入眼簾,上刻由中國道教協會原會長任法融題寫的“石膏山”三個字。進入山門,見一斜麵巨幅翠屏,上麵由茂密花草組成八個大字:“石膏山景區歡迎您”。
石膏山臥龍廣場景區記
憶遙望高山垂瀑畫景,止步流泉成湖岸邊,留影木屋02依憑的巨輪,腳踏汲湖成渠的水車,你便可以看到臥龍廣場的龍文化展示。
這是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的廣場,總麵積12436平方米,由南開大學視覺研究中心設計完成。東側為龍牆,西側為龍柱,中間為龍廣場。龍牆,是一幅中國曆史的演變圖,又是一張穿越曆史的書法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隸、草、行、楷的書體演變過程,體現的是各朝各代名人大家的書法藝術,共收錄2012個龍字。與龍牆相對應的是九根龍柱,寓意為龍生九子。
龍柱通天,逐級攀登,體現著龍蓬勃向上的精氣神。龍柱四周,用浮雕體現各種不同形03態的龍609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左畫右書,龍生龍長,勝景在目相映成趣,互為整體。中間的龍廣場上,間立不同形狀的巨石,石麵上刻有龍體的各個部位,或爪或翅或背或首,整體聯想,這個看似平麵的空間,隱石膏山藏潛伏著一條條翻飛遊蕩的龍身。於無形處見形,於無聲處發聲。容身於此,龍脈龍骨龍性,自然升騰。錚錚鐵骨,浩然記正氣,龍之傳人,悄然熏染。
憶民族之繁茂,中華之圖04騰。洋洋五千年曆史,在龍形上走動;茫茫九百萬疆域,在龍字上定格。忠孝節義,一龍引領;文武英才,萬龍騰躍。整個廣場,飽含著龍騰龍舞的恢宏開闊氣象。
莘莘學子,當效龍之一招一式,蓄誌遠行。長長仕途,當承龍之血脈骨骼,清正剛廉。
謀事不可以從私小入手,成事須大局為重。從善藏真,褪穢留清,去鬱揚剛,存異求同,龍心不滅,矢誌不渝。
這是進入石膏山主景區的第一現場,首先讓人感受的是龍的氛圍與熏陶,接下來才是各個景點龍山龍水龍骨龍脈的實體感觀與體悟。如果你05是中華民族的後裔,站在龍廣場上,感受一番龍來龍去的勝景在目字畫源淵,熏染一身龍飛龍舞的血脈相傳,胸中自會陡然升起一種驕傲與豪氣。
石膏山臥龍山莊記
憶在蓊鬱蔥蘢的大山腳邊,在瞬息萬變的雲天之下,06一座高低錯落、古樸凝重的山莊赫然入目。
臥龍山莊於2011年建成並向遊人開放,是一個依山傍水的主題式特色度假酒店,位於景區的樞紐地帶。
總建築麵積約7987.24平方米,建築高度為13.6米,按區域分A區、B區、C區、D區及小D區五個區域;按職務職能分為餐飲區、客房部、商務中心、休閑娛樂中心。整體裝飾以古樸拙雅見長,是一處集休閑、茶藝、娛樂、餐飲、住宿、會議為一體的高規格豪華型山地酒店。這裏,每平方厘米富含40000個負離子的天然氧吧及其詩味畫意濃鬱的特色是人們休閑度假理想之地。
叮叮咚咚的山溪,滑下石壁,沿著山莊門前房後緩緩流去。步入馬燈照明的亭廊石階,手扶粗繩盤延的樓梯角,牆上的畫板與窗外山色渾然一色。
山莊可供研討、座談、講演、筆會的中小型會議室及臨窗餐廳、茶室合理布局。不管會議還是餐飲,以及停住,隱隱入耳的是流水聲、蟬鳴聲、翠鳥聲等各種天籟之聲。恰似世外桃源,又是避塵居所。
客房內木桶、古櫃、條幾等依位安放,形似古樸拙愚,使用起來卻是超現代的功用。餐廳服務既可豪華大氣宴賓,亦可農家特色待客。電視、搖椅、衣櫥及網絡等一應俱全。07臥龍山莊院場,紅青石鋪地,石磨盤靜立。跨溝拱橋,院外懸挺;橋下碧水,回旋下溢。勝景在目以山莊為界,北望索道塔,東通龍吟穀,南指天竺寺。回顧來路,西遊宮、臥龍書院、道觀,以及山頂紅葉景區,一一布陳。
石膏山記
憶0809勝景在目石膏山記
憶1011勝景在目索道漫山綠色湧動,在山腰間,經一排蜿蜒盤桓的石階引領,我們便來站到石膏山索道站。
直徑約5米的巨型轉盤,把承載上山下山遊客的長長鋼繩牽動。
一車六人的封閉纜車,間隔排列,把懸浮而上或扶搖而下的遊客,送至最高與地麵有一百餘米的空中,山野四周的高樹低叢、流雲瀑布、險壑盤繞的天河、林中棲息覓食的野豬山羊等盡收眼底。
纜車正下方,一條時隱時現的盤山石階,是與纜車同向而歸去往天竺寺景區的路。年輕體壯的遊客可沿此路上山,別有一番情趣。中間景有棋盤石、道有十八盤,其中奇聞軼事,後文待述。13同時,視線還可延及縱深探幽的龍吟穀景區。垂瀑、立壁、怪石、勝景在目龍洞等,隱約可見。
龍吟穀石膏山景區記
憶14索道出口在山頂,不遠處就是南天門。
坐在纜車上懸空鳥瞰,下麵就是龍吟穀。
這是被當地百姓稱為龍窩的地方。順著龍吟穀深入,沿途有奇樹怪石、垂瀑掛岩、萬年立壁、空中棧道、龍洞穿山、玉石斑駁等神奇景觀,是遊人避暑消夏、返樸歸真的絕佳去處。各地遊人慕名而來,文人雅士樂而忘返。
石膏山記
憶16龍報進入龍吟穀不遠,沿著左側石階,扶著古樸蜿蜒的橫欄,攀上溪流垂瀑的岩下小潭,麵前的立壁處,有一從山中突出的巨龜,龜背馱著一通龍碑,上麵赫然寫著“龍報”二字。據傳說,這是群龍入穀報到的地方。龍母生九子,龍吟穀乃黑龍久居之地。因裏有龍母洞,龍母多蟠踞於此,故常有龍來龍往。龍的到來,自然是龍穀大事,行拜訪禮儀之後,報知裏麵,好安排迎接、議事等諸種事宜。
進入龍吟穀的客人,這裏也往往是第一站點。來者須行膜拜之禮,“龍的傳人”的到來,自然能享受龍客之禮遇。愛山愛水的遊客,會在此處率先受到龍地既養身又養神的自然賜予。
和諧樹在通往龍母洞的岩道石階旁,有一棵三枝同根的樹,人稱“和諧樹”。粗看上去,並不顯眼,仔細打量,三條枝幹相抱相依,曆經風霜雪雨,從不分開。再往下看,原來都在一個根係。
兄弟之間,鄉族之間,同事之間,都須和諧相處,共度冷暖苦甜,正因“同根”一源。此樹以自然生態,啟悟人事關係。
荊條樹龍吟穀步道中,岩壁拐角處,路中石間匍匐著一棵並不筆直的“樹”。蜿蜒柔韌,不折不撓。樹幹主體部分17不過10厘米粗細。從枝葉形狀看,再近前以鼻嗅其淡淡的馨香,才能知道原來這是一棵荊條樹。據有關專家勝景在目說,此樹年齡至少在200年以上。原本在灌叢之列的荊條,何以變叢為樹?也許得龍穀雨雪之造就,也許得龍穀氣脈之熏染,雖瘦身細腰,卻堅韌長壽,往來遊者慨歎不止。
龍鳳洞在龍吟穀西側的懸天立壁下,有一外高內低的洞,進深約30米。在此洞口,有兩塊不知何時從空中落下的形同鴛鴦的巨石,比肩而立,一前一後,惟妙惟肖,日夜相伴。洞口外,有一比較開闊的平麵,再看四周,都相對封閉,距離騰龍閣隻有數米之遙,抬頭望去,龍穀通向天外的空間非常闊亮。相傳,這裏是神龍起飛的地方。龍鳳洞兩邊高達數丈的立壁,全都是鱗片狀,人稱“龍鱗壁”。
結伴到此的情侶或夫妻,胸襟開闊,心誌高遠,相守相伴中心生淩雲壯誌,互敬互愛中不忘報國情懷。
龍母洞龍母,百姓也有稱作神19女的,常常以造福百姓為己勝景在目任。在龍鱗壁下,借著洞內的燈光彎腰入洞,隻需幾分鍾,便有一房屋大小的空地,龍母的塑像挺然而立,龍母左手握龍杖,右手捏龍石膏山珠,麵部表情端莊慈善。其左依次侍立黃綠黑三龍子,其右有紅紫二龍子肅立。五龍子左右相伴相依。來客焚香躬拜,絡繹不絕。
龍母以慈善為本,懲惡除汙自有法度。龍母育子有記方,凡黑白正邪心生通明。
憶20滴水洞此洞不算太深太長,隱在岩根壁底,長年有一汪清泉綠溪從山壁中汩汩浸湧而出,形成一潭清碧聖液。以手拂撩,滑潤清爽,傳說這是龍母沐浴之地。叮咚作響聲中,反顯幾分寧靜。不少人以瓶罐盛之,以為潤膚玉脂。
青龍瀑這是龍吟穀落差最高流量最大的瀑布之一。瀑布從山岩壑口婉轉落在坑穀,經過反激迂回,再一次形成寬大迅猛的瀑布噴湧而下,其氣勢其聲響其景觀,甚為壯觀。兩壁青褐斑駁,懸空垂立。下有一潭,潭水清21澈見底,粼粼波光,向四周漫溢,漸次隨溝岩淌勝景在目流,其聲響不絕於耳。此為石膏山龍吟穀一處遊人樂而忘返的極佳去處。
石膏山平安台與青龍瀑對望的山腰岩壁處,有一相對寬敞的平台,空中雲記天也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傳說這憶是青龍每次雲遊歸來平安降落的22固定棲息地。此地不僅地勢寬敞,而且陽光長年惠臨,因深入岩底崖畔,終年雨雪無痕,風勢不作。遊人到此,總想歇歇腳,喘口氣,再觀賞一下對麵懸空傾瀉的瀑布。
黃龍瀑龍吟穀最壯觀的瀑布,是黃龍瀑布。這裏也是龍吟穀延伸到最裏層的穀口。三麵都是蒼翠茂密的樹叢與青黑兀立的高壁。穀口夾著一塊大石頭,瀑布從幾十米高的穀口垂空落下,下麵是開闊漫溢的黃龍潭。因落差大水流急,潭麵激起巨大的浪花,水霧升騰,聲勢大作。潭底細23沙碎石清晰可見,水溫夏秋寒涼刺骨,冬春則溫涼無勝景在目冰。若遇雨季山洪暴發,其水勢更為雄壯激越。遊盡龍吟穀,黃龍瀑布當是最為完整美妙的一個句號。
石膏山甕穀群龍吟穀有其特殊的地貌特征,整個龍穀形成三大記甕穀群,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憶有的。峰回路轉之後,頓現24一大甕穀,山形繞圓,穀深崖陡,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大區域,是祥龍騰飛安降的聖吉潔淨之地。這也是地質專家在經過充分考察之後認定的一個特殊地質現象。作為奇山奇水奇穀的地質公園,正是廣大遊客尋求返樸歸真的好去處,也是能在龍穀熏染陶冶龍性的靜悠開懷勝地。
萬年立壁龍吟穀之穀,由兩山斷壁相對合抱而成。石膏山先前以“國家森林公園”著稱,現在經地質專家反複考證,25新添“地質公園”一詞。這裏屬於太行山山脈延伸中的一個斷裂帶,是喀斯特地貌的一處經典寫照,形成時間勝景在目至少在二十萬年以上。千仞立壁,兩相對應,倒懸下傾,奇險環生。穀內怪石嶙峋,古樹蒼勁。瀑布流泉,時隱時現。盛夏避暑,春秋聽濤,隆冬看冰,其樂無窮。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俊男靚女,融情於景。
棧道龍洞在萬年立壁之腰,懸著一條淩空棧道。伸手可擇繞壁浮雲,垂耳可聞樹梢蟬鳴。路到盡頭,入山為洞。七27勝景在目拐八繞,洞深路長,人稱龍子洞。淩空遠眺,亭閣翹首,溝穀綿長;靜心養神,苦盡甜來,世事如此。微雨拂麵,溪濤入懷。上有絕頂,下有伏石,淡定如此,憂樂不驚。
石膏山玉石軼事早在若幹年前,就史載有“霍山玉”,後來有人在石膏山記的草樹雜陳的巨岩深穀發現憶了它。隨著石膏山景區的開28發,“霍山玉”漸漸露出了它的真麵目。從龍吟穀的一個洞口入山不久,齊身高的“玉石”閃著晶瑩的色澤呈現在麵前。我隨便捏了幾塊,把玩著帶出洞來,與幾位文化人品賞。此石確屬“玉”類,品相卻並高不到哪裏。
玉體呈菱形,質硬,且脆,雕刀不宜上手,也終成不了什麼大器。有人惋惜,有人唏噓,也有人稱許。稱許者另有論道,聽罷,覺得很有道理。引出一則當地人的傳說,原來,此玉有過一些“變異”。山民在此無意撿得一玉,以為不值,放置家院一角,被一路過的南方識貨的聰明人發現,欲拿走,被主人攔下。夜見其微光閃爍,主人招一琢玉師觀之,琢玉師感覺十分奇異,試雕,隨形製龍,不想在市賈中其價十分叫高。主人回家後,將其贈予雕師,並約為其再雕數枚。複回山中取玉,山神知其一朝得利,必將滿山遭災,神諭變寶玉為晶石,從此再不禍及龍穀。
玉石之間,永不過渡。曆代遊人聞聲而來,視之,撫之,賞之,也愛之,惜之,卻並不取之。龍脈不傷,龍29骨不損。另有傳聞,說“霍山玉”還有一種為黑色,其勝景在目質極為高貴,也有人說就在龍穀中,但至今不曾有人麵見。臥龍深藏,龍寶深藏,正是石膏山的魅力所在。
石膏山天竺寺景區記
天竺寺景區是最先向世人開放的景區,也是石膏山憶
30最中心的地理與人文皆得的主景區,是遊人來石膏山必須到達的地方。
距山上的索道站不遠,經盤延山腰的一段雲牆步道,過山勢陡峭的舍身崖,南天門翹然在望。攀上橫空“雲路”,來到龍王寺、蓮花洞,此為天竺寺之上岩,中岩、下岩依次布局著鐵佛寺、天竺寺、保安禪院、鍾鼓樓、地藏殿、鍾泉寺、羅漢頂、義蜂壁、養性茅庵、靈沁古道等。
下山途中,可坐滑道,徑至溝底,領略黃草庭、鴛鴦閣、同心樹等。穀底玩漂流,水庫坐輪船,等等。相關風景與情致,以及記憶中的諸多事體,一一敘述。
31勝景在目登臨石膏山主峰,即天竺寺五龍壑石膏山景區的最高處,極目遠眺,發現在其南峰諸嶺,莾莾蒼蒼之中,橫臥著五座山,遠望似五條手指,細瞧山體傳神的自然主題記
憶32則如五龍仰抑騰躍,俗稱五龍壑。此景在白洋河盡頭,意指五龍口。群山蔥鬱,五龍竟秀。石膏山從地域地貌到內涵內蘊,皆龍藏龍舞之鄉。
來到石膏山,這個地方是白衣寺石膏山不能不來的。因為,這地方與石膏山的名字密切相關。這個一個與石膏山名字密切相關的地方地方叫“蓮花洞”,也叫白衣寺。
一說石膏山,有一些外界記遊客就覺得這名字與礦物質石憶膏有關,其實石膏山並沒有什34麼石膏,與礦物質石膏也沒啥關係。石膏,石之膏脂。乍一看,一硬一軟,似不搭界,再一想,韻味出來了。鍾乳石不正是這樣嗎?不少喜山愛水的遊客走過不少溶洞、熔岩,見到很多鍾乳石。長在地下,向上聳立的,叫石筍。懸在岩頂,向下垂立的,叫石乳。上下連在一起的,叫石柱。下長上垂,終歸要連體,而且過程和結局總是一定的,近旁就是範例與佐證。有導遊說,千年長一寸,也有說萬年長一寸的。不管千年還是萬年,對有限的人生時段來說,都是十分遙遠的事情,隻能感歎而已。大自然的造化,讓人的生命顯得過於短暫。
大型的鍾乳石,連天接地,瀑布一般。小型的卻玲瓏剔透,勝似寶玉。
石膏山的蓮花洞,正是這樣一組鍾乳石形成的乳壁。肉眼看上去,凝脂凝膏,柱狀下延,乳柱晶瑩透亮,有細密水珠款款滑下,及至蓮花座底。相傳,白衣菩薩坐化於此。經年累月,菩薩影像化為乳狀熔岩,漸漸隱身於乳石之內。
白衣菩薩,也稱白衣大士,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在當35地百姓當中有很多美談佳話。鄉野農舍,誰家有瘧疾病痛或災禍厄運,她總會適時趕到,去病除災,在所不惜。勝景在目事成之後,悄然遁身,從不計回報。
白衣大士在石膏山的善行美德,被遠在廣寒宮中的嫦娥得知,便在夜靜月明時常來與她會麵敘談,也常以對弈為樂。
龍王洞是爺爺奶奶祈雨解旱的聖地在爺爺奶奶那一輩中,拜山祈雨是常有的事。石膏山上的龍王洞,就是周邊縣鄉村民常來的地方。
受久旱無雨的煎熬,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莊稼被毒日頭折磨得死去活來,一旦絕收,百姓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在村裏,餓死人的年月不是沒有過。
從幾十裏以外的地方,村民聚集在一起,抬著豬羊麵食之類的貢品,向石膏山進發。敲鑼打鼓拍鑔,舉著杏黃旗幌,領頭靈官塗著臉譜,穿著怪異,一手拿著花槍,一手舉著鎮符,赤臂光膀,作除妖打鬼狀。後麵跟著善男信女,或鑼鼓吹打,或扭舞秧歌,浩浩蕩蕩,陣形壯觀。尤其要選好一對童男童女,重點裝扮。
由村中有權威的長者帶領,徒步遠行。
在龍王洞前,要舉行莊重而肅穆的祈禱儀式。
所有村人要行跪拜禮。齊聲仰求龍王爺賜福降雨,解百姓於危難之中。最後由兩個身著玄衣的童男童女“請水”,在洞中把泉水舀出,恭敬地舉過頭頂,然後帶眾人依次下山。據老輩人講,有時人還沒下山,烏雲裹著雨勢已經來臨。有時得等幾個時辰,或兩三天,天神也許真被感動了,也許老天終究不會對人間災難置之不顧,於是,天降甘霖,五穀豐登,百草豐茂。
我們的爺爺奶奶,大都參加過這種祈雨的活動。
現在,站在龍王洞前,仿佛祖輩們的身影又重現眼前。隨著社會的進展,許多並沒有科學依據的37活動,走向了原始純樸的遠處。也許,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讓我們有理由嘲笑或揶揄先輩們的勝景在目愚鈍。
在他們來過的地方,我們做短暫的小憩。腦中回閃出曆史的畫麵,突然有一個念頭冒出:我們並不比祖先聰明多少。
崖邊桃樹在龍王洞前,有一株長在峭崖邊石膏山的桃樹,形如鳳凰展翅。此樹經風見雨,曆經滄桑卻不折不倚。據傳,桃樹與洞中明泉是一對戀人的精魂化天地見證的愛情特寫身,相依相存,永不分離。古老的神記話傳說中,一指東海龍太子,一指南憶溟鳳女,演繹了一段忠貞不二的愛情38故事。同時,又記錄和寄托著中國傳統美德中人心向善、齊家製衡的美好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