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精英大學與一流大學幾乎同義,在一流大學的認定上基本以世界公認排行榜為依據,所以這裏的精英大學是綜合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三大排行榜(THE、QS、ARWU)的統計而篩選出來的。目前,我國有7所大學進入三大排行榜的前兩百強,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見表5.1)。因此,這些大學可以稱為當前我國的精英大學。它們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應該心無旁騖地承擔起精英人才培養的使命。而且,除中國科技大學成立於建國後,其他6所大學均具有精英主義理想的悠久曆史和深厚底蘊,一直以來就是我國培養精英人才的重要機構,雖然在它們的發展曆程中經曆了各種變革,但源頭可以追溯至清末的新式學堂。鑒於此,它們應遵循並保護其固有傳統和使命,重塑精英教育理想和重啟精英教育職能。

這些大學進入排行榜前兩百強,並不意味著它們在精英人才培養方麵一定是卓越的。作為精英教育機構,必須將已有的優勢轉化成教育上的優勢。我國現在的精英大學都是研究型、綜合性的大學,但北大不能變成清華,每所大學應該培養具有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精英。麻省理工學院擅長造就工程領域的精英,哈佛大學有史以來就是培養政治家的搖籃,劍橋大學以培養物理學領域的精英而名揚天下,牛津大學的數學學科舉世公認。這些世界一流大學各有千秋,很難簡單地比較其中兩所大學的長短高下。從根本上說,一流大學同時也應該是特色大學。我國的精英大學也應該在審視傳統和環境的基礎上,找到自己應有的精英教育特色。表Ⅰ當前均進入世界三大排行榜前五百強的中國大學名單

序號大學名稱大學在THE中

的排名(2020年)大學在QS中

的排名(2020年)在ARWU中

的排名(2019年)1北京大學2422542清華大學231643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089101~1504複旦大學10940101~1505南京大學144120151~2006上海交通大學15760827浙江大學1075470資料來源: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search?search=%09Harbin%20Institute%20of%20Technology%09.[2020042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s:\/\/www.qschina.c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0.[20200424];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6.[EB\/OL].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9.html.[20200424].(二) 在選擇型大學內部發展精英教育的獨立層次或特殊單元

選擇型大學的概念是由克拉克·克爾提出的,這裏的選擇型大學主要指我國在某一個或某幾個排行榜中進入前五百強的大學。它們雖在綜合實力上不及上述7所精英大學,但在某些學科或或專業領域具有傳統積澱和顯著優勢,甚至強於一些精英大學。所以可以在這些選擇型大學內部分化出一個高度選擇型層次或特殊單位。在我國已經開始嚐試分化這樣的特殊單位。例如,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學院、浙江大學的竺可楨學院、複旦大學的複旦學院等,它們的目的是優中選優。精英大學作為一個精英教育的整體,無論在特殊單位內部或外部,都定位於精英人才的培養,隻是培養的精英類型和方式有所區別。選擇型大學的內部則是為了與大學的其他部分進行功能上的區分,分化出某個層次或特殊單位承擔精英教育的功能,而大學的其他部分則可能承擔的是大眾教育職能。為了避免兩種不同功能之間的混亂,防止這些大學向精英大學的趨同化現象,應該采取措施,防止在所有學科都培養精英或者某學科的所有學生都一定要成為精英的教育目的和行為。鼓勵和支持這些大學在優勢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尤其在評價環節應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過程性和差異化的監督和考評,而不是以偏概全。

長遠來看,大學是在不斷發展的,而且必須要不斷發展,所以並不排除這些選擇型大學具有成為精英大學的潛力。事實上,以我國高等教育係統的體量來看,僅有7所精英大學並不夠。防止選擇型大學的盲目趨同並不意味著阻礙它們的發展,而是要使這些大學優勢化發展。

(三) 建立新的精英教育主體

由於大學固有的惰性,有時在外部重新建立新的大學要比在原有大學內部進行改革來得容易。適度建立若幹所新型的精英大學,不失為一種捷徑。可以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嚐試性地創辦私立精英大學、非研究型的精英大學或者培養技術精英的專門院校。或者在原有大學內部探索新的特殊部門或非組織化的形式。當前我國已經效仿美國的榮譽項目發展出本科精英學院這樣一個特殊的部門,還效仿德國啟動了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但都出現了一些發展的瓶頸。近年來,我國一些學校正在嚐試從我國的傳統書院中汲取營養,建立書院製的精英教育。另外,也有一些新的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的大學成立,例如西湖大學。無論其效果如何,不斷地試驗與探索新的精英教育形式是有益的,關鍵是要在行動之前對內外部環境做充分的調研和周全的考量。

三、 加強精英教育主體之間的關聯度

精英教育係統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內部各類精英教育主體之間互相關聯的整體。各種教育主體都是精英教育係統中的一個要素,任何將精英教育係統拆解開來,分析內部單個教育主體如何能夠獲得成功的思路,都是極其局限的。每個要素都不能代替整體發揮其功能,正如不能將任何一個整體隨意地進行拆解。不能孤立地看待精英教育子係統中的任何一個組成要素,各種要素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正是這些複雜的關係形成的結構,最終決定著精英教育係統的好與壞。因此,要形成一個高質量的精英教育係統,必須注重各種要素的個體質量,也必須形成高質量的關係網,隻有這樣才能發揮係統的整體性能量,而不是簡單地堆砌。

(一) 重視精英大學內部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之間的關聯度

在規模有限的高等教育係統中,精英大學內部能夠反映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關係的,就是從本科生中挑選優秀的學生進入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以後,本科和研究生層次之間的關係就更加複雜。就培養的結果而言,除了學生的繼續學習使兩者產生關聯外,反之,從研究生層次對本科層次的單向度作用來看,優秀研究生畢業後有可能留校作為本科層次的教師。另外,在培養過程中,教師、課程、教學方式、教育理念等,凡是與教育相關的要素,都應考慮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如果為了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控製本科層次的招生人數,而增加研究生層次的學生規模。實質上,這是將兩個層次作為不相關的部分來對待。如果從兩者在過程中發生的關係來看,研究生層次的規模和質量仍然會從很多方麵影響到本科層次的教育質量。

(二) 加強精英教育主體與其他教育活動間的關聯度

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的精英教育主體,雖然其目的是精英人才培養,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況下,如果是以精英教育為目的的,那麼人們的聚焦點往往隻關注它對“拔尖人才”或“優秀人才”的培養上。事實上,它不可能是高等教育係統中的“孤島”,它必然要同所在的教育活動發生聯係。如果它是大學本科教育中具有動力性作用的一部分,還會對整體的本科教育及其改革發揮特殊的作用。誠如詹姆斯·克勞斯在《榮譽教育惠及所有學生》一文中所提出的問題:榮譽教育的目標難道不是麵向所有大學生的教育追求嗎?榮譽教育在大學本科教育中的存在,不僅對培養拔尖學生或優秀學生有特定意義和作用,而且對整個本科教育活動有著特殊的意義,發揮著特殊的作用。JJ Clauss. The benefits of Honors Education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2011(2):95.這一觀點對我國現在正進行的本科精英學院實驗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當前,之所以本科精英學院的實踐遭遇到的一些困惑,與創辦和發展過程中沒有將其作為與整個大學和其他學院互相關聯的一部分來考慮有極大關係。

(三) 建立精英大學之間的互助關係

精英大學之間既是互相競爭的關係,也可以是相扶相攜的互助型關係。確立精英大學之間的互助關係可以使一所大學帶動另一所大學的快速成長。例如,耶魯對伯克利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學緣關係。1853年建立的加利福尼亞學院,不僅創始人主要來自耶魯,就連課程設置也是以耶魯大學為榜樣,重視古典課程。其後與加州農業、礦業和機械學院合並成立加州大學後,第一任校長杜蘭特也出身於耶魯。穀賢林.一流大學之路:加州大學伯克利發展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4):67.可以說,伯克利大學在成立最初是由耶魯大學帶動的,沒有當時的耶魯就沒有今天的伯克利。有鑒於此,我國可以在已有精英大學的協助下,建立新的精英大學,也可以在目前的若幹所精英大學之間形成優勢互補的合作共贏關係。某一特定區域內精英大學之間的互助關係還可以形成一個精英教育機構集群,通過資源整合,可以發揮個別大學所無法起到的整合性力量。

四、 促進高等教育係統分層和職能分化

如果要防止多樣化導致的機構間趨同以及職能混亂,就要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高等教育係統。大眾或普及高等教育階段,精英教育產生於分化的高等教育係統,沒有分化的高等教育係統就不能產生一個功能明確的精英教育機構,也就無法具有明確培養精英人才的主體。因而,在高等教育係統中分化出的若幹個功能明確的層次實行精英教育職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 通過自由競爭明確高等教育係統的功能劃分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帶來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大眾教育滲透到傳統的精英高等教育係統中,關於“什麼任務分配給大學和什麼高等教育職能安置在什麼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的問題,弗蘭斯·F. 範富格特.國際高等政策比較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00.變得越發模糊不清。如果要劃分出明確的精英教育培養層次,那麼就要對整個高等教育係統進行功能的明確劃分。層次的分化固然重要,但有時隻是表麵的、形式上的、暫時性的。例如我國的高等教育係統中分化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等層次,但由於沒有對每個層次的具體職能進行明確定位,導致低層次的高等教育向高層次的同化現象。因而,明確的職能定位尤其重要。這裏的職能是指培養人才的大學職能,職能的分化就是指某一類或者某個高等教育機構應該為什麼樣的學生提供什麼樣的教育。

促進係統分層和職能分化既需要外部的適度幹預,也需要提供自由的競爭環境。自由的競爭環境是精英教育機構形成的必要條件。控製模式的高等教育管理體製中,一所大學的好壞並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而是由國家層麵主觀認定的,那麼,高等教育係統很難擁有自由競爭的外部環境,甚至不需要競爭,往往不利於係統的分層和職能的分化。反之,自由的競爭環境將促使職能的進一步分化。因為自由競爭環境下,院校迫於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例如更好的生源、更出色的師資、更良好的聲譽等,會通過努力甄別自身的優勢從而明確定位,其中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最為核心的定位。自由競爭要求高等院校享有高度的自主權,並允許它們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自身的弱點。

(二) 通過上層幹預和監督促進職能分化

盡管自由競爭十分重要,但並不存在絕對自由的競爭,適度幹預和監督是必要的。國家的幹預是現代高等教育無法避免的命運,尤其對那些與國家的盛衰息息相關的精英教育而言,因而即使在美國,競爭也是基於外部的適當幹預和監督之下的競爭。美國加州高等教育係統在發生趨同現象時,就是通過州的立法來強行對各類公立高等教育機構的職能進行規定的。因此,采取宏觀的監督和幹預,通過必要的手段來促進係統的分層和職能的分化是必要的。

在這方麵我國目前更多地采用資源的優先配置來試圖發展出係統的最高層次,但是,要更加關注這個層次在精英人才培養職能上所取得的成效。另外,還要通過必要的幹預控製低層次的部分向上趨同的問題。對於那些無門檻的大眾教育機構,使其發展成為一個精英大學,或者在其內部專門形成一個精英教育的層次或特殊部門,都是不太現實的做法,它們的職能應該是普及高等教育,滿足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如克爾所言,“現代高等教育係統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原則是功能的分化,從功能的分化接著就是財政資助的分化和管理的分化……一個有效的現代高等教育係統必須以一種方式或另一種方式分化它的構成院校。”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6.

抑製向上趨同也並不意味著這類大眾教育機構與精英教育毫無關係。不同層次機構之間不是絕對隔離的關係,處於同一個係統中的機構之間是密切關聯的。以大眾教育為主要職能的機構,可以為有潛力的優秀學生提供一個特殊的上升通道。在共生理論視角下,如果大眾教育能夠與精英教育發生共生的關係,還可以促使精英大學更快地成長。所以應該在大眾教育機構與精英教育機構之間創設一個銜接的機製,使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發生有效的聯結和互動。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一、 著作

[1] 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 威廉·亨利.為精英主義辯護[M].胡利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3] 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並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鄭躍平,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岡尼拉·達爾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量:後現代視角[M].朱家雄,等,譯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6] 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7] 全球大學創新聯盟.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報告: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8] 德拉高爾朱布·納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討[M].令華,嚴南德,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9] 休·戴維斯·格拉漢姆,南希·戴蒙德.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戰後年代的精英大學的挑戰者[M].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10] 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11] 全球大學創新聯盟.2007年世界高等教育報告: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12] 德裏克·博克.美國高等教育[M].喬佳義,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13] 烏爾裏希·泰希勒.邁向教育高度發達的社會[M].肖念,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14] 卡爾·雅思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15] 赫爾穆特·施密特.全球化與道德重建[M].柴方國,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6] 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17]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興衰[M].劉北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 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9] 羅納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藍勁鬆,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0] 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21] 大衛·帕爾菲曼.高等教育何以為高[M].馮青來,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2] 戴維斯,裏姆.英才教育[M].楊庭郊,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

[23] 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 安東尼·史密斯,弗蘭克·韋伯斯特.後現代大學來臨?[M].侯定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5] 艾倫·B·科班.中世紀大學:發展與組織[M].周常明,等,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26] 海斯汀·拉斯達爾.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大學的起源[M].崔延強,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8] 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7] 亞瑟·科恩.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9] 弗來克斯納.現代大學論[M].徐輝,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0] 海斯汀·拉斯達爾.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博雅教育的興起[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31] 天野鬱夫.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實與課題[M].陳武元,等,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

[32] 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3] 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變革的國際趨勢[M].蔣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4] 克拉克·克爾.大學的功用[M].陳學飛,等,譯.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35] 羅斯·格雷戈裏·多塞特.特權:哈佛與統治階層的教育[M].珍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6] 岡尼拉·達爾伯格等.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量:後現代視角[M].朱家雄,等,譯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37] 安德魯·德爾班科.大學:過去、現在與未來[M].範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8] 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9] 傑羅姆·卡拉貝爾.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M].謝愛磊,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0] 凱·尼爾森.平等與自由[M].傅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41]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42] 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3] 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M].林傑,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44] 布爾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M].楊亞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5] 蒂埃裏·布魯克文.精英的特權[M].趙鳴,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

[46] 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7] 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集[M].鄭也夫,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48] 米爾斯.權力精英[M].許榮,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9] 德拉高爾朱布·納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討[M].令華,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50] 弗裏德裏希·包爾生.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M].張弛,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1] 莫頓·凱勒,菲利斯·凱勒.哈佛走向現代——美國大學的崛起[M].史靜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2] 紐曼.大學的理想[M].何曙榮,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3] 羅伯特·M·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4] 歐內斯特·博耶.美國大學生的就讀經驗[M].李長蘭,等,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55] 帕克·羅斯曼.未來高等教育:終生學習與虛擬空間[M].範怡紅,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56] 詹姆斯·杜德斯達,弗瑞斯·沃馬克.美國公立大學的未來[M].劉濟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7] 查爾斯·維斯特.麻省理工學院如何追求卓越[M].藍勁鬆,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8] 香山健一.為了自由的教育改革[M].劉曉民,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9] 約翰·奧伯利·道格拉斯.加利福尼亞思想與美國高等教育[M].周作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0] 歐內斯特·博耶.美國大學教育:現狀·經驗·問題及對策[M].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譯.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88.

[61] 希爾德·德·裏德西蒙斯.歐洲大學史(第三卷)[C].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

[62] 弗蘭斯·F·範富格特.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C].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3] 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C].李家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4] 喬伊·帕爾默.教育究竟是什麼[C].諸惠芳,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5] 菲利普·G·阿特巴赫.為美國高等教育辯護[C].別敦榮,等,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66] 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較高等教育:知識、大學與發展[C].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7]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C].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8] 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69] 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第2版)[C].蔣凱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70] 希爾德·德·裏德西蒙斯.歐洲大學史(第一卷)[C].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

[71] 大衛·帕爾菲曼.高等教育何以為“高”[C].馮青來,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2]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C].王道餘,譯.周滿生,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3] 朱易.美國常春藤名校校長演說精選[C].王建華,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4] 埃德加·莫蘭.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75] 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與社會特別工作組.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G].蔣凱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76] 周滿生,呂達.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2000—2003年教育改革文件和報告選編[G].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7] 鄭登雲.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冊)[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4.

[78] 沈文欽.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發展和現代轉型:概念史的視角[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9] 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80] 楊福家.從複旦到諾丁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81] 賀國慶.還原大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82] 朱琦.古希臘的教化——從荷馬到亞裏士多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83] 塗又光.中國高等教育史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84] 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5] 殷企平.英國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

[86] 周常明.牛津大學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87] 劉亮.劍橋大學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88] 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省教育出版社,1997.

[89] 陳學飛.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90] 陳學飛.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1] 盧增緒.高等教育問題初探[M].台灣:南宏圖書有限公司,1922.

[92] 胡建華等.高等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93] 賀國慶.德國與美國大學發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4] 金耀基.大學之理念[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95] 董寶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M].上海: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96] 劉少雪.中國大學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97] 甘陽.中國大學改革之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8] 薛湧.北大批判——中國高等教育有病[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99] 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100]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01] 薛湧.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02] 楊福家.從複旦到諾丁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103] 朱九思.朱九思全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104] 汪丁丁.教育是怎樣變得危險起來的[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

[105] 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6] 瞿葆奎.教育製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7] 曹孚等.外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08]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9] 張斌賢.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0] 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11] 潘懋元.中華高等教育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G].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112] 國家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美國、蘇聯、日本、法國、英國1981—1986年期間教育改革文件和報告選編[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3] 張應強.精英與大眾——中國高等教育60年[G].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114] 劉英傑.中國教育大事典[G].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15] 秦惠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辭典[G].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116]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G].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117]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99)[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18]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3)[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9] 羅傑·金.全球化時代的大學[M].趙衛平,主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20] 威廉·墨菲.D.J.R.布魯克納.芝加哥大學的理念[M].彭陽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1] 王晨,張斌賢.大學: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122] 王琪,程瑩,劉念才.世界一流大學:共同的目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123] 周琪.當代西方社會結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二、 論文

[1] 王建華.大學理想與精英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4).

[2] 王建華.從高等教育質量到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內我們應該怎樣談質量[J].江蘇高教,2015(11).

[3] 王建華.什麼是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4] 馬丁·英斯.國際化視角下的德國“卓越計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6).

[5] 周川.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的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8).

[6] 馬丁·特羅.從精英到大眾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戰後現代社會高等教育的形態與階段[J].徐丹、連進軍,譯,謝作栩,校.大學教育科學,2009(3).

[7] 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王香麗,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

[8] 沈登苗.雙重斷裂的代價:新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之回答(之二)[J].社會科學論壇.2011(7).

[9] 沈登苗.雙層斷裂的代價:新中國為何出不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之回答(之一)[J].社會科學論壇.2011(7).

[10] 潘懋元.精英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應統籌、協調發展[J].教育研究,2004(l).

[11] 馬陸亭.論新時期多樣性的精英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7(12).

[12] 朱清時.建設一流大學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3).

[13] 朱清時.一流大學要培養出一流人才[J].求是,2001(23).

[14] 鄔大光.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內涵與價值——與馬丁·特羅教授的對話[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15] 金一超,鮑健強.精英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16] 鄭文.大眾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解讀[J].中國高等教育,2008(12).

[17] 程孝良.大眾化背景下研究生精英人才培養理念、模式與製度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0(6).

[18] 鄒曉平.精英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兩個體係的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19] 雷曉雲.精英教育:一個仍需關注的課題——兼論精英與精英教育的質的規定性[J].現代大學教育,2001(4).

[20] 李仙飛.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綜述[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2).

[21] 劉寶存.世界一流大學發展模式的個性化選擇[J].比較教育研究,2007(6).

[22] 穀賢林.比較視野中的中國一流大學建設[J].比較教育研究,2001(5).

[23] 王義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靠什麼[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4] 楊德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克服體製性和製度性障礙[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5] 劉道玉.論一流大學的功能定位[J].高教探索,2010(1).

[26] 潘懋元,鄔大光.世紀之交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變化與走向[J].教育研究,2001(3).

[27] 劉獻君.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製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

[28] 周光禮.世界一流大學的特質[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29] 侯定凱.一流大學與一流教育之間的距離——《失去靈魂的卓越》引起的思考[J].複旦教育論壇,2008(1).

[30] 白春章.陳其榮.張慧潔.拔尖創新人才成長規律與培養模式研究述評[J].教育研究,2012(12).

[31] 劉洋.矛盾價值取向的共贏——解讀美國精英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7).

[32] 王春春.美國文理學院卓越本科教育的製度保障.以麥克萊斯特學院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

[33] 雷洪德.美國文理學院:變革中的精英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34] 陳超.維持世界卓越:“美國競爭力計劃”與“綜合國家戰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6).

[35] 張帆.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7(12).

[36] 孔捷.從平等到卓越.德國大學卓越計劃評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0(3).

[37] 馬陸亭.論新時期多樣性的精英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7(12).

[38] 劉海燕.大眾化教育進程中精英教育的重新審視[J].複旦教育論壇,2003(4).

[39] 謝幼如.新型教字模式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0(1).

[40] 李如密.關於教學模式若於理論悶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96(4).

[41] 徐國棟.修辭學校在羅馬的興起與羅馬的法學教育[J].河北法學,2013(12).

[42] 沈麗麗.大學校:法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中的精英取向[J].世界教育信息,2007(11).

[43] 鄒曉平.精英高等教育與大眾高等教育:兩個體係的解讀[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44] 張曙光.論妥協[J].讀書,1995(3).

[45] 萬秀蘭.美國社區學院的轉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4(3).

[46] 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上)[J].改革,1998(3).

[47] 馮峰.產學研合作共生現象分類與網絡構建研究——基於質參量兼容的擴展Logistic模型[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2).

[48] 王英傑.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斯坦福大學的發展道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

[49] 別敦榮,張征.斯坦福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

[50] 威廉·德瑞斯維茲.精英教育的弊端[J].江蘇高教,2009(4).

[51] 司馬雲傑.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工具合理性[J].社會學研究,1995(6).

[52] 李澤厚,劉再複.關於教育的兩次對話[J].東吳學術,2010(11).

[53] 盧曉中.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觀評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0(2).

[54] 朱永新.中國教育:從原點再出發[J].讀書,2011(7).

[55] 王勝今,趙俊芳.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十年盤點與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56] 鄔大光.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內涵與價值——與馬丁·特羅教授的對話[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57] 劉道玉.被異化了的中國博士教育[J].學習月刊,2010(1).

[58] 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59] 鄒曉東.從混合班到竺可楨學院——浙江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60] 王建華.人性、道德與教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4).

[61] 穀賢林.一流大學之路:加州大學伯克利發展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4).

[62] 楊東平.關於“錢學森之問”的遐思[J].大學(學術版),2010(1).

[63] 葉祝弟.中國亟需一場全方位的教育體製改革——探尋“錢學森之問”的解決路徑[J].探索與爭鳴,2010(3).

[64] 石中英.自由教育三題[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1).

[65] 沈文欽.自由教育與美好生活——施特勞斯學派自由教育觀述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1).

[66] G·卡斯帕爾.斯坦福大學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67] 關正夫.日本高等教育的現狀和改革動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1(1).

[68] 菲利普·G·阿特巴赫.蔣凱譯.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J].現代大學教育,2001(1).

[69]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一一基於多案例的分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70] 王春春.美國精英文理學院研究——麥克萊斯特學院的文化人類學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9.

[71]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量精細分析[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

[72] 楊平.時代對傳統高等教育的衝擊及一個美國大學校長的反應[J].上海高教研究,1990.

[73] 閆鳳橋,閔維方.從國家精英大學到世界一流大學:基於製度的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7(2).

[74] 李曼麗,汪永銓.關於“通識教育”概念內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1)

三、 英文資料

[1] David Palfreyman , Ted Tapper ,Structuring 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Elite Institu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10.

[2] Jarausch,Konrad H.(Ed.).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Learning 1860—1930:Expansion,Diversification,Social Opening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in England,Germany,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M].Stuttgart:KlettCotta,1982.

[3] Martin Trow.Elite Higher Education An Endangered Species?[J].Minerva,1976(3).

[4] Guy R.Neave.Elite 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Britain:A Regressive Model?[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1985(3).

[5] Alicia C.Dowd.Transfer Access From Community Colleg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lite Higher Education[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8(4).

[6] Gareth Williams,Ourania Filippakou.Higher Education and UK Elite Form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High Education,2010(1).

[7] Qiang Zha.Diversification or Homogenization:How Governments and Markets Have Combined to (Re)shap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Recent Massification Process[J].HigherEducation,2009(1).

[8] Wang HsiouHuai.The Dilemma and Solutions f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Equality and Excellence in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2(5).

[9] Enserink M.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2007(5841).

[10] David W.Breneman.The Challenges Facing California Higher Education.[J\/OL].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26642.pdf.20160128.

[11]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EB\/OL].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0_eag2010en#page1,20161111.

[12]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DB\/OL].http:\/\/nces.ed.gov\/collegenavigator\/?q=stanford&s=all&id=243744#programs,20161212.

[13] Lily Philipose.Germany: Private Universitiesnotso Ivy League.[EB\/OL].http:\/\/www.university worldnews.com\/article.php?story=20101217223423588,20161003.

[14] Diversity at Stanford.[EB\/OL].http:\/\/admission.stanford.edu\/student\/diversity\/,20170128.

[15] Stanford History.[EB\/OL].http:\/\/www.stanford.edu\/home\/stanford\/history,20161227.

[16] Mission Statement.[EB\/OL].http:\/\/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20161212.

[17]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EB\/OL].http:\/\/www.keepeek.com\/DigitalAssetManagement\/oecd\/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0_eag2010en#page1,20161111.

[18] Equality & Diversity.[EB\/OL].http:\/\/www.equality.admin.cam.ac.uk\/,20161125.

[1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EB\/OL].https:\/\/www.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20161126.

[20]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EB\/OL].http:\/\/www.ppic.org\/main\/publication.asp?i=916,20170113.

[21] Startclass by Graphiq.[EB\/OL].http:\/\/www.startclass.com\/,20170125.

[22]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EB\/OL].https:\/\/www.calstate.edu\/impactofthecsu\/supportthecsu,20170123.

[23]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DB\/OL].https:\/\/www.times higher education.com\/student\/bestuniversities\/bestuniversitiesunitedstates,20161220.

[24] U.S.NEWS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DB\/OL].http:\/\/colleges.us news.ranking sand reviews.com\/best colleges\/rankings\/nationaluniversities,20161220.

[25]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iversity Statement.[DB\/OL]http:\/\/occr.ucdavis.edu\/statementondiversity.html,20150818.

[26] Diversity Education Program.[DB\/OL].http:\/\/occr.ucdavis.edu\/diversity\/index.html,20160803.

[27] Diversity at Stanford.[DB\/OL].http:\/\/admission.stanford.edu\/student\/diversity\/,20161221.

[28] How Diverse i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xplore Ethnic, Age, Male to Female and Geographic Diversity.[DB\/OL].http:\/\/www.collegefactual.com\/colleges\/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studentlife\/diversity\/,20161224.

[29]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DB\/OL].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7\/worldranking#!\/page\/0\/length\/25\/locations\/CN\/sort_by\/scores_overall\/sort_order\/asc\/cols\/stats,20170311.

[30]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DB\/OL].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6,20170311.

[3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6.[DB\/OL].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6.html,20170311.

[32]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China.[DB\/OL].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china?page=2,20170311.後記後記

作為博士論文整理後的成果,也作為我人生的第一部專著,終於得以出版。原以為會無比激動和興奮,沒料到竟突然心生惶恐。細細想來,大概是出於對學術的敬畏之情所致。書中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學術同仁批評、指正!

寫此後記,目的並不僅僅為了表達我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要感謝在我的學術道路上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首先是我的導師王建華教授。我對導師一直深懷敬仰之心,他是我的學術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將我引進嚴肅、崇高又寧靜的學術聖地,讓我重新體悟到什麼叫高深學問、如何追求真理。他的以身示範也告訴我,任何人都有權利和能力追尋自己的夢想,隻要付出得足夠多,夢想終將實現。還有一個重要的人,就是胡建華老師。從胡老師身上,我看到一位名師在為人方麵如此謙遜、和善,在研究方麵更是無比嚴謹、勤奮。這麼多年,他一直深刻影響著我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我還要鄭重向我的同門好友範冬清表達深深的謝意和思念。在我寫作和思考陷入困境的時候,是她給我啟發;在我遇到挫折想要後退的時候,也是她給我及時的鼓勵和信心。此刻,畢業之後的三年時光中,除了與她在一次學術會議上重聚之外,其他時間我們都各在一方。但“天涯若比鄰”,我與她的友情一生不會變。

最後,還要感謝為這本書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責編丁群老師,以及我的同事王曉芬老師。同時,也十分感謝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為本書出版提供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