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最理想的狀態是形成一個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共生的高等教育係統
共生係統是指由共生單元按某種共生模式構成的共生關係的集合。共生係統的狀態是由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的組合決定的。在加州高等教育係統中,通過轉學機製形成的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之間的連續性關係,隻是存在的最為明顯的共生關係。通過更深入的研究,還會發現存在其他的共生關係;或者通過人為的幹預,還可以形成新的共生關係。
高等教育係統如果是一個共生的係統,那麼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作為共生單元之間存在持久的協同關係,既在能量的獲取上存在競爭性,也在能量循環中存在依賴性,存在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流和傳遞,因而強調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生存競爭”,而是更多地強調“共生演化”。共生演化不僅有利於共生單元的質量提高和數量增長,也會產生共生係統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在生物界,生存能力可以表現為共生動物或植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災變能力的增強,增值能力表現為密度增容能力的提高。在加州高等教育係統中,增殖能力體現在係統辦學規模的擴大、人才培養類型的擴大以及各類型機構數量的成比例增加等,生存能力則體現在係統總體辦學效益的提高、對外部環境的應變能力增強等。
共生關係對精英教育機構的多樣化趨勢尤其具有新的啟發。為了擁有一所或幾所哈佛大學,許多國家開始步入精英教育機構多樣化的國際潮流。多樣化的精英教育機構可以有利於互相競爭,幾乎成為目前精英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共識性觀點。這種觀點將大眾教育完全與精英教育的發展割裂開來,似乎精英教育隻有通過發展精英教育機構本身才行,而與大眾教育完全無關。共生理論顛覆了這一觀點。集中資金和學術資源換取少數幾個大學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並不代表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就是成功的。在一個大眾高等教育係統中,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是同等重要的。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兩者的存在不是相對立的,而是互助型的。隻有這樣,才能讓兩者和諧共處於一個係統中,而兩個矛盾體在更高層麵上的和諧也更有助於形成一個更有利於它們共生的係統。馬丁·英斯在評價德國的卓越計劃時說道:“擁有一些頂尖大學和擁有一個優秀的大學體係是兩回事。當今所有國家都需要更多擁有更多具有技術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專業人員,以此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如果將優先目標設為與哈佛大學競爭,而不是建設一個龐大且有效的高等教育體係,這將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卓越品質,即使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卓越,也隻是有效的教育體係的一個方麵。”馬丁·英斯.國際化視角下的德國“卓越計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6):6.在共生理論的視角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馬丁·英斯致力於高等教育係統的卓越是正確的。不過,從共生理論的觀點來看,“擁有一些頂尖大學”與“擁有一個優秀的大學體係”並不一定是兩回事,如果發展一個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共生的係統,那麼這兩者就是一回事。加州不僅擁有頂尖的大學,其他的州立大學也能夠在世界排名或美國國內排名中表現得出類拔萃,初級學院的數量和質量也是全美數一數二的。這種高等教育係統整體性的卓越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極少有,但卻真實存在著。它有力地說明“頂尖大學”和“優秀的大學體係”可以是同一回事。
第三節精英教育發展應在傳統與變革之間尋求平衡
“古典和現代作為西方文化中的兩個對手,在存在著不一致性的同時,還有著某些一致性。”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0.兩者之間存在的一致性使變革成為可能,而兩者之間的不一致性使傳統顯得更加重要。精英教育發展應該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的理念,那就是“把來自於遺產的範式和方向與來自於科學的實驗和革新協調起來,使得它們可以有效地共存和相互促進。”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9.“既不能完全信賴傳統也不能完全變成實驗,既不能認為理想本身就足夠了,也不能認為遠離理想的手段是有價值的。他必須同時支撐傳統和試驗、理想和手段,就像我們的文化本身那樣守正出新。”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9.總之,精英教育的發展如果教條的、僵固的、剛性的保存遺產,那它將是缺乏生機的,但如果無原則地迎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那它將不過是生產和消費的機器。盡管新與舊、古典與現代、保守與開放總是看起來相互矛盾,但是尋求傳統與變革之間的平衡並非沒有可能。
一、 傳統之於精英教育
傳統,在克拉克·克爾看來是“一個複雜的統一體,有著若幹固有的維度。它可以包含同一性的永久存在,或者隻是相似性的永久存在。”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47.高等教育機構中有些相似性比其他相似性保存得更多,這些相似性包括“教學方法、校舍和建築風格、頭銜和學位禮服的禮節,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結構。”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48.這些大多來自遙遠的中世紀大學,後來由西歐國家傳播至世界各個國家,幾乎成為現在所有國家共有的高等教育傳統。隨著高等教育的背景發生巨大的變化,高等教育無論從理念還是形式上也隨之經曆漫長的嬗變,有些現在被稱為高等教育的形態已經失去原有的相似性,對這些傳統保留最多就是實施精英教育的那部分機構或其他形式。而除了機構和形式上的傳統之外,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傳統自由教育理念以及體現自由教育理念的教學形式和目標,包括對學生抱負心的培養、師生間密切的交往關係、追求真理、健全心智和品性等。這些傳統是超越時空界限的,由於這些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傳統,才使得無論哪裏或是何時,精英教育才能被冠以精英教育之名。當然,還有些精英教育的傳統是後期在某個特定地區、國家或單個學校內逐漸形成的。例如,美國的精英教育傳統主要在文理學院表現最為明顯,這些文理學院可能是獨立學院,也可能是大學的組成部分,他們的顯著特征主要是非職業性的訓練。英國則由牛橋最完整的保留了英國特有的紳士教育傳統,它們以高成本的教學形式來傳授真理。日本是在政府的政令主觀促成之下,形成國立大學這一類精英教育的樣板,在這類學校中,專門化的學習從本科生階段就開始發展,而且對工學和醫學等一些應用型較強的學科尤為重視。這些國家的精英教育所獨有的傳統乃是它們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本質性特征。無論國家間的多樣化使精英教育已經變得多麼複雜、多麼的難以識別,但仍然可以發現它們之間是具有密切聯係的,並且可以從中取得一些更高層次上的共識性。這些共識性仍然是由源自古老的中世紀甚至更早年代的遺產所聚合而成。
如果說大學是所有公共機構中變化最少的機構,那麼其中變化最少的機構就是精英大學,以及具有精英教育職能的那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形態。在克拉克·克爾等人看來,即使世界上一切都在變化,唯獨大學基本上原封不動,自大學這樣一種機構在中世紀創立以來,雖然現在的大學在很多方麵已經與古典大學主題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內部的職能較之以往受到更多的重視,而且辦學理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外部看來,與其他機構相比較,大學的變化是最少的。“大學仍舊培養很多同樣的產品——神學、教育、醫學和法律,以及學術研究的更多精通某門學問的專業的成員。大學還沒有受到像工業、農業和運輸業受過的任何巨大的技術變革。教授成員大部分繼續作為個體手藝人操作。大學像教會那樣通常對十分異常的政治的和經濟的控製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部分地因為差不多在每一種類型的社會,幾乎一直以來受到上層階級的保護,不管這些階級怎樣構成。大學偶爾通過它們內部進行的改革幫助改變世界,但是,它們自己比世界其他的多數機構的變革要少得多。”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51.克拉克·克爾所指的大學仍然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精英主義大學範疇內,如果將那些冠以大學之名(如英國的開放大學)的各種當代高等機構納入其中,那麼這段話將不再能證明傳統對於大學的意義。換句話說,一所大學越是精英型,它們的傳統越是保留得完整。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在這些大學中,有很多是曆史悠久的老大學,傳統本就是它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總之,“什麼地方有傳統,什麼地方傳統大部分獲勝。”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56.
即使外部環境的改變迫使精英大學不得不變革,但隻要致力於優秀的理想未變,那麼傳統就必須得以堅守,盡管這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在多數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國家,精英教育的傳統幾乎普遍受到平等和優秀的挑戰。在克拉克·克爾看來,傳統、平等和優秀的衝突似乎是高等教育中永恒的衝突。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這三者的衝突更加強化,無論是國家還是高等教育自身,都想要更加強調平等和優秀,而對傳統卻顯得不那麼敏感。曾經很多保守主義者和永恒主義者對處在變革中的大學深深地擔憂,在改革越是激進的地方,批判的聲音越是響徹寰宇,他們堅持主張認識過去對於理解現在更加有用,新興的大學完全忽視了舊時代的傳統大學。但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種觀點有大量的錯誤和欠妥之處。在那些精英主義的大學尤其是曆史悠久的老大學中,要麼一直在為了傳統與外部力量做著持久的抗爭,要麼在改革的過程中經常重溫古典而進行適當的複舊。前者以英國的“牛橋”為代表,後者以美國的哈佛為典型。在英國的“牛橋”中,一直以來,以小規模的本科生寄宿製學院對學生進行品格培養和自由教育,都是英國精英教育中最彌足珍貴的瑰寶,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學校內部如何改革,這個遺產都顯得特別的有力。即使在20世紀遭遇大眾化的危機,“牛橋”仍然維護著它們這種近乎奢侈的精英教育,也同時影響到英國其他的大學包括新大學。在二戰後的哈佛,通過“紅皮書”觸發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其核心就是繼承自由和人文的傳統。“紅皮書”中主張教育的多元化破壞了社會賴以存在的教育培養及觀念的共同基礎,隻有立基於對遺產的認知才能重新找回教育目標的確定性。因為“訴諸‘遺產’,部分的是訴諸權威,部分的是訴諸過去所理解的‘當前什麼很重要’”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3.。紅皮書認為美國教育遺產中的“讓學生過上好的生活”、“找到人生的終極意義和直接標準”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3.是美國高等教育不會也不可以消失的重要遺產。
精英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傳統是被侵蝕的主要對象。傳統精英教育是以強調普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教育為特征的,職業教育的興起使自由教育的內容不再具有一致性。曾經被繼承下來的古典主義者的人文傳統遭到自然科學的侵蝕。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不僅僅是大眾教育的目標,也成為當代精英教育的目標。現代精英教育中強調的研究理念還顛覆了曾經傳授普遍性知識為特征的自由教育。傳統觀念中,教師的目的是教給學生那些繼承下來的一成不變的知識體係,如今則偏重於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新的知識,注重創造而不是繼承。評價這個理念主導下的精英教育是否是成功的,關鍵是看學生是否能夠對固有知識做出理性批判並做出某些專業領域增長性的發現和發明,而這正是古典主義始終達不到的一個目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被剝奪了接近他們的祖先所遺傳下來的普遍且永恒的常識,這一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如安東尼·克龍曼所說:“學者的目標不是站在他的祖先站過的地方。他的目標不是加入他們而是超越他們,衡量他們的成績所依據的不是他們的思想與其祖先思想的接近程度,而是二者之間的差距——依據他的識超越其處於下位狀態的祖先的知識而取得了多大進步。”安東尼·克龍曼.教育的終結:大學何以放棄了對人生意義的追求[M].諸慧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9.
如果在更宏大且更長遠的背景下來看待精英教育的發展問題,那麼傳統的逐漸遠去就顯得如此危險,喚回傳統顯得如此緊迫。無論在哪個時代,精英教育的價值遠不隻是生產服務國家、創造知識的附庸,真正的精英首先是一個具有思想和人格獨立性的個體,而精英的思想獨立性不僅對於自身人生的幸福和意義而言十分重要,它也是“健康的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安東尼·史密斯,弗蘭克·韋伯斯特.後現代大學來臨?[M].侯定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3.。從這一層麵上講,精英教育應該強調非功利性原則,發揮澄明心智的作用,而不應以純粹的工具主義理念去培養人。培養這樣的精英正是需要從古老的自由教育形式中去尋找。當然,自由教育的傳統絕不隻是通過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除此之外,還應將自由教育當做發展批判性思維、進行反思性學習或深層次學習之過程的觀念,這種自由教育理念對冠有精英教育之名而提供的任何專業課程或學術訓練同樣有用。總之,如果精英教育有資格被稱為精英教育,那麼它必須擁護最高和最好的東西,而不管曆經多少嬗變。
二、 變革之於精英教育
變革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持續不懈的,它經常出現在我們麵前。“當我們麵向21世紀的時候,就越來越希望它的公民在他們的一生中,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多元文化的全球變革背景下能夠獨立地和相互協調地、積極主動地對待變革。在社會的所有機構中,教育是惟一具有潛力的從根本上有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機構”。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事實上,在20世紀,教育一直在進行著一場艱苦的變革,而且到21世紀以後,變革仍在持續,目前為止還無法看到它的盡頭在哪裏。從20世紀60年代的局部調整再到20世紀80年代的大範圍修補,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還是相對穩定的。然而,規模擴張的衝擊也使傳統精英教育不得不麵臨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對於精英教育而言,變革是對傳統的一種挑戰。精英教育的變革可以是理念、目的、內容、組織或者形式等其中一個方麵的,也可以是整體性的。在這個動態發展的社會中,構成社會的所有機構都在變化,盡管變化的終點暫時還看不到,但是精英主義的大學卻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機構,這些大學中的教授強調教育的連續性,拒絕變化,也有些人告誡保守分子大學“不要成為14世紀修道院在今天的化身”楊平.時代對傳統高等教育的衝擊及一個美國大學校長的反應[J].上海高教研究,1990(2):103.,曆史上的修道院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站在時代的對立麵,結果使科學和文化遠離修道院,在院牆之外開始生長。“如果說靜態發展的社會要求麵向現在,注重內部管理,掌握當前實際的話,動態發展的社會則要求麵向將來,注重外部變化,抓住未來的苗頭。這個時代要求人要有戰略眼光,能果斷地做出判斷,及時占領山頭控製要道。”楊平.時代對傳統高等教育的衝擊及一個美國大學校長的反應[J].上海高教研究,1990(2):103.在這個易變的時代,大學守住傳統的精英主義價值觀,並不代表一定要固步自封,而是主動預測變化和利用變化,抓住機會和尋找機會。
教育,包括精英教育,不能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視而不見,更不能沉湎於曾經的卓越而洋洋自得。我們必須讚賞變革,甚至善待變革。時代的發展喚醒人們必須不斷地重新思考新形勢下的精英教育即將如何以及究竟應該如何。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二戰後,既迅速地擴大了高等教育規模,又較好地維護了金字塔頂端的教育質量,是與正視變化、勇於革新的精神分不開的。在那些有著古老傳統的精英大學中,過程雖然是曲折的但也是義無反顧的。這與美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密切相關,也與美國高等教育曆來所具有的勇於變革的精神有關。特羅對美國高等教育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他說,“如果歐洲高等教育的標語是‘如果不是最好就無須存在’,那美國的標語就是‘有總比沒有好’。”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1:27.美國人相信,變革總是能創造出新的方法,弊端是次要的,它可以糾正,重要的是先要有。以加州高等教育係統為例,毫無疑問,如果不對加州的三級公立高等教育係統進行激進的變革,就不可能創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好計劃。克拉克·克爾在1990年曾經反思說:“我們並不是站在雅典衛城上回首過去,而是走進喧鬧的集市、市場,在時間和最後限期的規定下討價還價。”約翰·奧伯利·道格拉斯.加利福尼亞思想與美國高等教育[M].周作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43.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國家對改變和創新的抗拒。奧爾特加·加塞特就曾經批判過進入20世紀的西班牙對變革所持有的排斥和摒棄的現象,他觀察到西班牙普遍對任何變革,包括政府和大學的變革,都采取一種普遍保守固執的反對態度,將那些讚成和倡議改變現狀的人看成是大學的敵人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加塞特是變革的竭力呼籲者和支持者,他意識到當時的大學確實已經不同於過去的樣子,情況已發生了變化,而大學離它應該達到的水平還有距離,當時那個充滿機遇的時刻已經為徹底改革大學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大學必須改掉懶散草率的根本病症,轉而持有一種良好的競技狀態。
對於精英教育的變革,規模擴張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職業化,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趨勢。我們生活的時代就是一個專業主義至上的時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這就不可避免導致了大學學科的專門化。學生要立足於這個時代,成功之路往往在於選擇一種專門化的職業,要麼醫生,要麼工程師,要麼商業工作……而且,越是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高的學生越是能夠在社會上成為精英階層。因而,即便在曾經自由教育傳統深厚的精英大學中,新時代的學生也不再願意接受傳統的全麵的,而且看來“無用”的古典文化熏陶,他們一般都具有強烈的願望去學習可以讓他們立足於社會的實用性知識,一心想的是將來成為有能力的專業人員,隻有某種專門化程度更高的職業才能實現學生步入社會後向更高階層的提升。專業化對整個社會來說,也是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的力量和手段。“它培養人的開放的心靈和對調查研究的熱愛,而這種開放性和對調查研究的熱愛恰恰似乎變革的源泉。”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2.所以,職業教育不僅是精英教育變革的主流方向,也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源泉。與此同時,科學研究對於現在的精英教育也是重要的。專業教育與科學研究這兩項任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當代精英教育新的重要特征。在大眾教育中培養專業工作者與精英教育中培養高層次專業精英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對研究素養的要求高低,社會需要大量的醫生、教師、工程師等,但隻需要數量有限的科學家,因而,“符合人人需要的專業教育與職位少數人服務的科學研究活動融合在一起,則是令人感到吃驚的。”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3.當今的美國精英教育正在踐行著這樣的模式,事實證明,它是成功的。然而,如果說專業教育、科學研究仍然可以看出傳統的影子,而這兩者的結合則是美國大膽變革的結果。
三、 在傳統與變革之間尋求平衡的可能性
(一) 固守傳統與一味變革的弊端
對於精英教育的發展而言,傳統與變革都是必要的,但也不是完全必要的。任何一個極端的發展理念都會導致精英教育的危機。不是所有的傳統都是好的。有些傳統必須堅守,而有些傳統必須舍棄,否則將為傳統付出沉痛的代價。特羅曾經考慮了英國高等教育最神聖的傳統——金本位。“金本位要求寄宿製的學業;要求對所有出最富裕的學生以外的學生給予全年的財政資助;要求在所有大學層次的學校的師生比為1∶8或1∶10,要求不同大學所授學位具有可比的學術價值。”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58.特羅認為這一切盡管很令人欽佩,而且英國也可能希望繼續保持這種傳統,但是,它有它的代價。在大眾高等教育階段,財政危機使金本位的傳統很難得到維係,變革成為最為緊迫的事情,而且英國也正在變革之中。與英國一樣,意大利也是一個固守傳統而拒絕變革的案例。意大利保持了舊有的結構——隻有一類高校“大學”,隻有一種學位——學士學位,但優秀卻是受害者。意大利的大學係統有著遠比任何一個西方世界都悠久的曆史和優秀的傳統,在這裏曾經出現第一所最早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歐洲的高等教育以這裏為核心地帶蔓延開來,然後傳至世界其他地區;薩萊諾大學把醫學專業發展到當時最高水平,並建立包括醫學在內的法律等專業的高層次培訓;後來,以弗洛倫薩大學、威尼斯大學和帕多瓦大學為主,領導了高等教育界的科學革命。在這個過程中,意大利的大學為後來很多世紀開創了學術努力的總綱。由於意大利的大學比任何一個國家更多地想留住和反映它的傳統,現在這個曾經的優勢卻讓它背負上了一筆巨債。
變革意味著納新和開放,但也可能意味著逐末和舍本。精英教育如果激進地朝向專業主義變革,那麼必然是極度危險的。雖然專業主義曾經也作為精英教育的傳統,但這一傳統並不是作為一種目的性的存在,它隻是一種手段和途徑。傳統精英教育中專業教育的目的絕不是僅僅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職業精英。中世紀大學與專業或職業教育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所有學科都屬於基本文化修養。“與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顆大學唯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並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現代大學已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而這樣的變更顯然是有害的,在一些地方的精英教育已經為此付出代價並正在自食其果。激進的專業主義可能將學生個體淪為一個單純的謀生者,甚至是沒有文化修養的新生的野蠻人,他們盡管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識,但卻比以前的人更沒有文化修養。此外,他們也無法完成知識和技術的更新,應對生活的複雜性和工作之後的變動,更無法成為一個具有廣泛批判意識和應對能力的領袖。總之,精英教育如果被專業主義撕得粉碎,那麼它將成為受科學操縱的傀儡,因為即使科學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傑作,但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是無法通過科學來彌補的。
(二) 加州高等教育發展:在傳統與變革之間的平衡
既然固守傳統和一味變革都各有其弊端,而兩者又不能割舍其中之一,那麼中庸之道則是更理性的選擇。雖然傳統與變革是一對矛盾體,但兩者之間的矛盾並非一定是有害的,有時,正是矛盾開拓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徑。加州高等教育的發展就是在傳統與變革的矛盾中尋求一種新的平衡,從而造就了它的輝煌。以斯坦福大學為例。“斯坦福大學從建校起就在辦學理念的創新與傳統之間遊走,這一矛盾衝突始終影響著斯坦福大學的定位和發展戰略。它不同於美國東部傳統的大學,但是又不能完全從美國或西方大學傳統中遊離。它在這一矛盾和衝突中尋覓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在美國如林的大學中,在激烈的競爭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心,開創出自己的特色。”王英傑.在創新與傳統之間——斯坦福大學的發展道路[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81.與美國東部的傳統精英大學不同,斯坦福夫婦在創辦大學時的理念即為“有用”,這一教育理念與美國東部傳統大學中“無用”的自由教育理念是相對立的。然而,這並不代表斯坦福摒棄自由教育,他們曾經發表過一份有關自由教育的聲明,宣稱道:“我對於旨在擴大人們的頭腦和提升人們的工作能力的普通文化十分重視。我想,我注意到了受過技術教育的年輕人並不能成為最成功的企業家。需要培養和發展想象力以便保證生活中的成功。人絕不可能造出他想象不到的東西。”Stanford History[DB\/OL].http:\/\/www.stanford.edu\/home\/stanford\/history.20161227.可見,斯坦福將傳遞普通文化的自由教育也作為培養實用的企業家最重要的一部分,這樣的企業家絕不隻是掌握實用技能的狹隘的技藝者,而且還是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廣博之人。從此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學將極具創新的“有用”職業教育理念與傳統中的“無用”自由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合於一體。
規模擴張背景下,盡管職業教育在精英教育中越來越占據重要地位,斯坦福在勇於變革的同時仍舊沒有忘卻傳統的重要地位。二戰後,斯坦福大學意識到學科高度分化的同時,學科的知識也變得更加相互依賴,本科教育應該更廣闊,將專門化推延至研究生教育階段。為了使斯坦福的本科教育具有更多普通教育的性質,將生物學院、物質科學學院、社科學院和文學院合並成為文理學院,從此,新的文理學院開設了全校四分之三以上的本科課程,還同時承擔了三分之一的研究生課程。課程共分為文化、理念與價值、世界文化、美國文化、數學、自然科學、技術與應用科學、文化與藝術、哲學、社會與宗教思想等。別敦榮,張征.斯坦福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86.斯坦福的通識教育是強調對學生進行自由民主教育,讓學生在人文社會知識與專業知識兩方麵均衡發展,使其成為一名有責任感的公民。由此可見,斯坦福大學培養出的有用之人是在普遍性的公民修養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斯坦福在變革方麵也同樣引人注目。在冷戰時代,斯坦福製定了影響其飛躍發展的重大戰略,即積極爭取聯邦政府的科研基金,出租斯坦福大學的豐富土地資源建設工業園區。斯坦福與矽穀就此形成了一種創新性的關係,成為世界研究型大學爭相效仿的對象。服務社會的宗旨並沒有讓斯坦福將學術自由的傳統拋之腦後。在為矽穀、為美國、為世界提供傑出服務時,顯然已站在世俗中心的斯坦福,並沒有動搖它守住內在的寧靜和自由。斯坦福深知:“誘惑是永無止境的。人們期望大學及他們的合作者加強科研,培養人才,貢獻社會,將職業專長用於商業活動,推動改革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以及獲取外部社會更多的科研資助……目前的問題不僅是外部環境對大學的誘惑,而且大學往往自發地傾向和接受誘惑。”G·卡斯帕爾.斯坦福大學的成功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1999(3):4.如果一所大學過度注重和依賴於內外部各種誘惑的驅使,那麼也就失去了它的優勢,也失去了永遠不懈的探索和對知識的純粹追求。因此,斯坦福一直極為重視非功利性的基礎研究,將其作為一種公益事業。也因為這份淩駕於世俗功利主義之上的精英主義理想,才讓斯坦福培養出如此之多不僅能適應世界,還能挑戰這個複雜世界的領導者。
總之,斯坦福能獲得今天的榮耀,遵循傳統與變革之間的均衡關係是至為關鍵的。在麵對無數誘惑的情形下,斯坦福始終沒有丟棄在創建初期所遵循的洪堡思想,盡管在後來的發展中不斷形成自身獨特的個性,但這一核心原則是永恒的。這在很多世界其他國家的研究型大學中是沒有做到的。
(三) 公立精英大學:加州大學係統的傳統與變革
自治是美國大學的傳統,也是加州高等教育極為珍視的。越是精英主義的大學,越要求更大程度上的自治。馬丁·特羅在研究加州大學學術治理時曾經指出,加州大學,無論是董事會、總校校長、分校校長還是學術人員,所有人共同認可的原則有兩個,一是大學自主權的最大化,另外一個是追求卓越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這兩個價值或原則之間是彼此強化的。“大學自主不僅使大學在學術聘用和晉升方麵,而且在權限範圍內,使大學在招生和非學術人員的聘用上也保持精英主義。反過來,這種對競爭卓越的積極追求使大學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一種良好的聲譽,而這正是大學自治主要的保障和支持力量。”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1:210.
自治的傳統使公立的加州大學在美國這樣一個平民主義和政治化的社會,能夠抵製外部政治壓力,確保自己能夠在競爭卓越原則的指引下實行英才管理的製度,從而保持自己在學術質量和教育質量上的精英主義。在外部政治壓力不斷增加的現階段,與其他美國公立大學相比較,加州大學仍然保持了大部分的自主權。這與許多可以削弱政治對加州大學直接影響的內外部因素有關。例如加州大學內部那些防止政府幹預大學內部事務的高級管理者花費大量時間處理來自州政府的許多問題,從而起到保護加州大學自治空間的緩衝作用;美國各種學術市場的競爭削弱了政治對加州大學的影響,能夠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享有卓越的聲譽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加州大學一開始就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形成讓大學遠離政治舞台的習慣和策略。無論大學的經費問題、教師薪金問題、對教學設施的維護等問題,大學都通過與州政府官員達成問題的共識和協議的形式進行,從而為政治官員們插足大學事務設置了一道重要的屏障。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協議。它用一種權威的方式確定了加州大學和其他公立高等教育院校之間的關係,從而減少了許多內部的分歧,也減少了加州大學與州政府的分歧。
變革雖然有時會破壞傳統,卻恰恰需要這樣一種高度自主的體製作為保證。因為“這種高度的自主允許大學內基本的組織和學術決策權掌握在科學和行政管理者的手中”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1:190.,以便按照大學的意願去實施變革。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科改革為例,20世紀60年代,生物科學正在經曆一場變革,為了回應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大多數成熟的研究型大學無論在生物學科的組織上還是科研設備上都麵臨許多困難,伯克利生物科學的整體聲譽麵臨下降的狀況,問題顯得尤為尖銳,改革勢在必行。這次改革被認為對伯克利的教學和科研產生了一係列深遠的影響。而它的成功正是以高度自治為保障的,一切決策都是在校園內部做出的,關鍵的財政決策是有加州大學總校長、管理層、州政府官員和捐贈者協商做出的。在整個過程中很少或者基本上沒有涉及聯邦政府。加州大學係統的經驗證明,根植於美國高等教育曆史中的大學自治傳統賦予了大學校長、教授會等學校內部組織和成員以更多的權力,而這種權力能夠服務於因追求競爭卓越而所要做出的一係列改革。
四、 傳統與變革之間取得平衡的路徑: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相統一
(一) 規模擴張背景下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相統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傳統精英教育往往以價值合理性為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礎,而規模擴張背景下的精英教育則往往傾向於遵循目的合理性的原則。精英教育的發展要在傳統與變革之間取得平衡,關鍵是將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相統一。所謂價值合理性,就是由宗教、倫理、道德、審美一類價值意識決定的行為;目的合理性則指由預期的目的和實現這種目的的工具、手段的一類行為。精英教育可以有組織地、有預測性地達到社會對精英的要求。隻有精英教育才可能合理地培養精英。從這種意義上,精英教育以培養社會需要的精英為目的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隻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精英而培養精英,那麼對學生本身的幸福以及精英教育自身的利益來說,是不合理的。就精英教育本身而言,首先,隻要是一種教育,那麼就必須維護教育本身的固有價值,而不必考慮實現這種價值的結果。固有的教育價值包括對真理的追求,純粹的感情、對社會爭議的尊重等。其次,應該考慮在這樣一個充滿矛盾和衝突的現實環境中,精英教育自身的生存危機問題。一方麵,它的價值被大眾教育所侵蝕,平等機會的意義掩蓋現實中的智識和天賦差異,曾經象征著特權,而今仍在擴大著不平等的精英教育究竟是否應該繼續存在,已經備受質疑;另一方麵,它的身軀被其目的和使命的多樣性所充脹,國家對於各種精英的饑渴又使承擔著卓越使命的精英教育形式不斷地擴張。至此,精英教育失去了自我,繼而失去了對現代社會文明進行引領與批判的功能。就學生的利益而言,如果隻將學生作為對社會有用而不對自己有用的人,那麼學生隻滿足了他成功謀生的技巧,而忽視了內心幸福的需要。正如威廉·德瑞斯維茲所言:“當全球化使得經濟不穩定日益加重時,我們作為學生,作為父母或者作為一個社會,正日益束縛於教育利益的巨大裝置。隨著如此多的資源傾斜於精英學術圈,如此多的人們競相爭奪這處於階梯頂端有限的空間,值得一問的是最後你在其中真正獲得了什麼,我們都獲得了什麼,因為今天的精英學生——就如他們的學校總是不厭其煩地提醒他們的——是未來的領導者。”威廉·德瑞斯維茲.精英教育的弊端[J].江蘇高教,2009(4):1.以社會利益為首的精英教育最終隻賦予學生一個值得炫耀的身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目的——讓學生成為一個“人”。
無論是實踐中還是理論上,精英教育實現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統一是可能的。在馬克斯·韋伯那裏,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是完全對立與割裂的。麻生誠認為,通過教育培養精英之所以重要,實質上就在於探討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合理性最恰當的結合的基礎,也就是說,在教育中使目的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結合到最恰當的地步,正是精英教育的課題。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205.從這個角度看,放棄了兩者如何相結合去培養精英的信念,就等於放棄了精英教育本身。司馬雲傑則認為,中國的大道文化哲學中天然地存在著本體論、價值論與知識論的統一觀,這種哲學觀“不僅是一個價值肯定、價值判斷的存在,而且是一個真實無妄的價值所在;不僅具有價值思維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價值實現的目的工具合理性。”司馬雲傑.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工具合理性[J].社會學研究,1995(6):2.因此,中國形而上學的大道就是價值合理性與目的工具合理性的統一。基於此,或許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將中國的大道哲學與源自於西方的精英教育相結合,找到精英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二) 規模擴張背景下精英教育發展應更加重視價值合理性的複歸
在大眾或普及化時代,精英教育被視為意味著自由教育形式,大眾高等教育被視為等同於職業教育形式的狀況不複存在,精英教育淪落為培養職業主義、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的學術精英和技術精英,精英教育目的合理性掩蓋了價值合理性。因而回歸價值合理性在精英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當務之急。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對於傳統的堅守成為一種奢侈品,甚至被認為是頑固的保守主義觀念,而職業訓練和科學研究這兩種功能滿足了國家和社會的欲望,被稱讚為是大學識時務的表現。接受精英教育的學生既強調生命的質量和對國家的抱負心,也更期望獲得高收入和高地位的社會職位。然而,科學研究和職業訓練絕不能掩蓋傳統精英教育中延續下來的一個重要特質——整全的人的教化。大眾化之前,職業訓練、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學研究,這三件事曾在一些大學中能夠較好地融合在一起。而職業訓練和科學研究一般隻作為手段而非目的,整全的人的教化才是大學追求的終極理想。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一些大學的理念雖然未能最終落實,但至少能做到耳熟能詳。大學內部的知識會圍繞一個鮮明的目標被分成不同的等級,那些訓練技能的專業知識往往位列於能夠啟迪心智的人文學科之後。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充,這三件事從一個整體被割裂開來。“與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顆大學唯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並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已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
職業訓練掩蓋了精英教育對人的教化功能,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大學本身,在外部力量壓製內在邏輯力量的時代,社會需求往往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在高等教育入學人數增長的早期階段,一些人士廣泛認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下降是個嚴重的問題,盡管精英教育機構在大眾化以後仍然堅持對申請入學者的高要求,但一些研究者發現,“新入學的學生即使能力不差,但對於嚴肅的學術科研相對興趣不足——或者是他們在中學教育過程中學業準備不足。這種感覺十分普遍,即使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這種假設,似乎仍然有理由懷疑現在的學生沒法和過去一些遙遠的黃金時代的理想學生相比。”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68.也許在智力和能力的層麵,現在的學生並不落後於過去的學生,但在入學動機、興趣和抱負心方麵,顯然已經截然不同。當高等教育變成普通大眾的基本權利之後,學生將進入大學作為謀得一份安穩、體麵的職業所必須的途徑,而不是作為引領社會進步的奢侈品。職業雇主們也要求學校的課程更直接地與他們的需求相關,而不是提供原來為少數精英提供的非職業化學習。很多原來的精英教育機構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開始將實現學生的這個世俗想法作為立身之本。整全的人的教化不再受大學的青睞,大學開始變得被動,“我們說大學的被動性,並非暗示著它缺乏幹勁,而是說大學在闡述其動機和目標時,在解釋高等教育的存在理由時,明顯地閃爍其詞。”安東尼·史密斯等.後現代大學來臨?[M].侯定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6.大學表麵上打著高等教育應該為社會服務的旗號,實質上隻是為了謀求學生的學費和企業的資助,淪為迷失自我的乞討者而已。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替代了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對教育之本質的價值不再信仰,離開信仰的教育最終隻不過是一些教學技藝而已。
價值合理性的複歸是基於精英教育本身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雙重的需求,而精英教育存在和發展的意義也正是為了它培養的準精英們對更深遠的人生意義的追求。在愛德華·希爾斯看來,社會中總有少數人更加向往遠離功利性社會,注重追求更久遠意義的生存方式或理想抱負。“每個社會中都有一些人對於神聖的事物具有非比尋常的敏感,對於他們宇宙的本質、對於掌理他們社會的規範具有非凡的反省力。在每個社會中都有少數人比周遭的人更加探尋、更加追求不限於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希望經常接觸到更廣泛、在時空上更具久遠意義的象征。在這少數人之中,有需要以口述和書寫的論述、詩或立體感的表現、曆史的回憶或書寫、儀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動,來把這種內在的探求表現於外。穿越當下具體經驗的這種內在需求,標示了每個社會中精英的存在。”愛德華·希爾斯.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C].李家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02.但我們絕不該以培育“生存技能”為目的,而應當以提高“生命質量”和培育“生存意義”為目的。至少可以說,生存技能與職業技能是第二目的,隻有塑造人、塑造優秀人性本身,才是教育的第一目的、根本目的。李澤厚,劉再複.關於教育的兩次對話[J].東吳學術,2010(11):4.結語結語
現代高等教育曆史進程中的規模擴張對精英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主要表現為在擴張之前的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全部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承載高深知識和養成健全心智的精英,而當擴張之後尤其進入大眾高等教育階段以後,平等主義的衝擊對大學精英主義價值觀造成威脅,規模的急劇擴張瓦解了傳統的精英教育質量觀,與此同時,精英教育開始萎縮成高等教育係統中一個極小的部分,而不再是全部。總之,規模擴張進程中的精英教育麵臨被拋棄和被放逐的命運。為了在平等和優秀之間、規模與質量之間實現兩全,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妥協成為一種權衡之策,雖然表麵上看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但實質上並非如此,新的問題由此產生。
通過對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先發國家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出現了以下三方麵的精英教育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精英教育培養類型的多樣化、教育目的的多樣化與實踐形態的多樣化三個方麵。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與規模擴張相伴相生的必然現象,也作為精英內涵多樣化的自然延伸,為緩解精英教育的危機,更好地發展精英教育指明了航向。但是,從更加深遠和廣闊的視角進行反思,可以發現多樣化並不是精英教育發展最為理想的歸宿,規模擴張進程中的精英教育應該遵循三個主要的發展理念:應在多樣化的趨勢下重新關照自身發展的整體性;大眾高等教育係統中的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應從妥協性的共存關係向共生關係發展;精英教育的發展應遵循變革與傳統相統一的觀念。
即使探索規模擴張背景下精英教育發展的出路是一個艱難而複雜的課題 ,但仍然可以在上述高等教育擴張的先發國家之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對正在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進程中的精英教育發展,嚐試提出若幹可供參考的建議。總體而言,雖然以量的概念呈現的精英教育已經不複存在,但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精英教育將不僅應該存在而且應該更加繁榮。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背景下,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精英教育,阻礙其發展的問題首先是觀念上的,其次才是實踐中的。因而,應以對觀念的糾偏為基礎,通過適度規劃和自由競爭促進係統分層和功能分化,從而發展若幹精英教育模式互相關聯的係統。
一、 形成恰切的精英教育發展理念
尋求精英教育的出路,首先需要形而上層麵的精英教育理念來作為支撐。強化精英教育的意識不僅要重視實踐過程中精英人才培養的過程,還要將它作為追求學科專業性和複雜性的一種教育模式或層次,作為與大眾高等教育相補充的一種理念和模式,進行係統的研究,以此發展理性的精英教育理念。
(一) 正確理解平等與優秀的關係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背景下,平等主義的觀念占據上風,平等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主題,精英和精英教育不再是一種特權,而被認為是高等教育不平等的代名詞,培養精英和發展精英教育就意味著加大階層分化。這種觀點在許多國家都出現過。平等主義觀念的衝擊使精英教育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是,在精英教育的衰落中,人們漸漸意識到精英人才培養對於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平等不能替代卓越,追求平等的大眾教育也不能完全替代致力於優秀的精英教育。平等與優秀雖然有衝突,但不是完全對立的。精英教育雖然始於特權,而今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以及隨之發生的精英教育多樣化,使精英教育不再僅僅是少數人的特權。首先,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盡管不能必然帶來絕對的教育公平,但畢竟增加了高等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可能性,創造了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次,從當前先發型大眾化和普及化國家出現的精英教育發展進程可以看出,在培養對象方麵,曾經專屬於社會精英階層的精英教育已經向普通大眾敞開大門,更多階層的人有機會通過各種途徑享受精英教育;在教育目的方麵,曾經以培養統治精英作為唯一目的的精英教育,開始培養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故而,如果要打破對作為特權的傳統精英教育的認識,建立新的精英教育理念,就應該不再將精英教育作為大眾教育的對立者,也不應將追求卓越作為實現高等教育平等的阻礙因素。反之,要重新審視優秀與平等之間的矛盾,重視平等與優秀之間的互補關係,把握其合理尺度,重啟精英主義的理想。
(二) 創建一流大學應以培養精英人才為根本宗旨
當前世界各個國家都在創建一流大學的熱潮中,建設一流大學的原動力本應是培養傑出人才。實然的情況卻與理想的狀況相悖而行,雖然一流大學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卻極少對培育精英這個最基本的職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流大學的建設轟轟烈烈,但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存在的大學,卻很少看見“教育”的字眼。很明顯,一流大學的建設背離和忘卻了精英教育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由此產生的唯熱門排行榜馬首是瞻。
創建一流大學應確立以培養精英人才為一流大學建設根本宗旨的觀念。真正一流大學首先要具有一流的教育,沒有一流的教育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一流。舉世公認的一流大學最重要的特質就是遵循精英教育的價值取向,培養出傑出的精英人才。至於其他諸如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術成果、一流的師資等,都應位列於一流的教育之後,或者說,其他層麵爭創一流都應該為培養一流的人才服務,而不是相反。建設一流大學的出發點應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根本目的,而不是隻關注科研的成果;教師應將教育學生作為最根本的使命,主動將科學研究與教學相結合。一流大學的領導人在保持大學教育靈魂方麵要扮演關鍵角色。許多美國一流大學的校長不但是專業領域的專家,而且還是教育家。我國大學領導人也應在自身學術成就之外,具備明確而堅定的教育理想,並直接而雄辯地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傳達給學校的所有師生和管理人員。當然,所有層麵的改進都是相互促進的,政府對大學的評價和教師晉升製度會影響到教師和領導者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反之,教師和領導者的教育理想也會自下而上地觸動國家層麵評價製度的改革。
(三) 多樣化之中尋求共同的教育目標
所謂的差異總是與共性相對應的,沒有差異無所謂共性,沒有共性也無所謂差異。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價值理解、交流和溝通,對精英教育形成基本共識,是極其重要的。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關於什麼是好的精英教育,曾經存在一個共識,那就是基於自由教育理念之上的,致力於人的形塑、啟蒙與解放的教育,這是一種精英教育對價值理性的堅守。而在大眾和普及高等教育階段,精英教育的工具理性開始淩駕於價值理性之上,對於什麼是好的精英教育,人們總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搖擺,似乎難以找到公認的答案。盡管精英教育的發展已經不能完全否定工具理性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也不能因為一味尋求精英教育的功利性,而將其傳統中由宗教、倫理、道德、審美一類價值意識決定的行為和觀念完全忽視。工具理性主宰的精英教育最終隻能賦予學生一個值得炫耀的身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教育目的——讓學生成為一個“人”。因此,必須重審精英教育的基本共識,重審由宗教、倫理、道德、審美一類價值意識決定的精英教育,即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1. 培養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精英
精英教育應首先在道德教育方麵形成基本共識。無論是什麼形式的精英教育,也無論培養哪個領域的精英,都要尤其重視提升精英的道德修養,而不僅僅是賦予其精英的身份和地位。改革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課程,而且涉及教育理念、教學過程和方式等。教師的現狀尤其需要關注。當精英教育主體經常偏向對教師的學術水平作為聘用和考核的重要標準時,教師的道德水平往往被忽視。如果要培養道德高尚的精英,教師的道德水準更應該成為聘用和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而不是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因素。必須設法獎勵那些師德高尚的教師,懲罰師德敗壞的教師。因為可能涉及個人偏見,要評價教師的品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前很多大學在評價教師的製度中開始涉及考察教師品德,因此,要改進這一製度並非高不可攀。但要與學術、教學成為同等重要的評價要素,似乎還遙不可及。如果社會發展被隻有身份而無內在品質的精英主宰,後果不堪設想。
需要強調的是,即使精英教育的理念起源於西方,但中國精英的生命與生活,歸根結底,是中國的,不是西方的。正如哈佛需要從西方文明中探尋全麵發展學生人格的核心課程那樣,我國究竟要培養具有怎樣道德標準的精英,不能止於在西方精英教育理念中去尋求,更應從東方久遠的曆史文明中探尋。
2. 培養具有遠大抱負的精英
在德國的研究型大學、英國的學院型大學或是法國的大學校,甚至在實用主義盛行的美國公立精英大學中,無論學習課程和教學大綱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差異如何之大,他們的精英教育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通過親密的師生關係向學生表明,他們“能夠完成世界上一些重大的事情,他們可以做出重要的發現,他們可以領導重要的機構,影響他們國家的法律和政府,可以對知識做出實質性的改進。”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50.
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程中,無論哪個國家,精英教育的平庸化已經成為共同的挑戰,也似乎很難重新尋回曾經的理想。但無論如何,精英教育的機構如果淪為一個精神荒蕪的世俗之地,或者成為一個人心浮躁、追逐名利的市肆裏巷,還有什麼地方能夠再擁有廣闊而遠大的氣度?所以,盡管艱難,仍然要找回失去的精神島嶼,用近乎超凡脫俗的態度擋住世俗的誘惑。要讓接受精英教育的學生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具有抱負之人,再富庶的社會也會流於鄙俗,成為人欲橫流、私心膨脹、良莠不分的名利場。人文學科重要價值的回歸和通才教育的重塑對於培養學生超乎名利的偉大抱負極其重要,隻有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彌補專業教育對人的束縛,才不會被那些瑣碎之務宣兵奪主地占據未來精英們的內心,才能將學生引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對全人類負有的重大使命,而這才是真正的精英。
3. 培養心懷草根情結的精英
精英越是出眾,社會地位越高,越是要回歸大眾群體。巴特摩爾認為,在發展中國家,“聲名顯赫的領袖的行動遠不足以決定他們所參加的發展進程的形式並使這種發展獲得成功。當然,精英和領袖人物一定是出類拔萃的,但是這遠遠不夠。他們還必須真正代表占人口大多數的社會階級的理想並為之不懈奮鬥……”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87.
精英最終的抱負是改變社會,而社會終究還是大眾的社會。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需要的是一群倡導為大眾階層代言的精英,因而精英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獲得成功所需的能力和技能,適應精英階層的生活,還應教會他們正確的自我估價和定位,做一個能夠與任何階層的人們進行對話,能夠反映普通民眾利益和訴求的真實之人。真正的精英應該十分重視維係自己與廣大民眾之間的親密關係。應該越是受到精英的教育、處於精英的地位,越看重自己與普通民眾相融的能力。“當你享受著一年四萬多美元的哈佛耶魯教育時,你和家庭年收入還不夠你一年的教育費用的老百姓就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你還能否超越自己精英生活的經驗,回到老百姓中,改變他們的生活?這才是你能否成為社會領袖的關鍵。”薛湧. 北大批判——中國高等教育有病[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175.理想的精英教育應該要杜絕培養具有一種怪病的精英:那就是越是精英,就越想與普通民眾劃清界限,認為讓自己淩駕於大眾之上,才具有精英氣勢,才可以體現精英身份。如果未來的準精英們日益被包裹在一個將他們輸送進精英階層的龐大機製之中,那麼“一些機會在被創造的同時,卻有另外一些機會正在失去;一些能力獲得發展的同時,別的能力也在消弱”。威廉·德瑞斯維茲.精英教育的弊端[J].江蘇高教,2009(7):1.當精英教育將一個人引領進更高的階層,也給學生灌輸了一種高人一等的錯覺,它讓學生具有成為富人和名人的機會,但也同時使這些未來的精英疏遠於他者,拿走了成為真實之人的機會。心懷遠大抱負的人,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會克服外在的阻礙;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不會在乎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失體麵。
二、 促進精英教育承擔主體的多樣化
如前所述,與精英高等教育階段不同的是,大眾或普及高等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承擔主體不應僅限定於少數幾所大學,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高等教育機構都應承擔起精英人才培養的任務。對於如何發展多樣化的精英教育,這一重大難題,人為的劃分和獨斷的臆想是不可取的,大學個體層麵應該綜合考量每所大學內部的曆史和現狀,高等教育係統層麵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平衡以及外部社會對精英人才在類型、數量、比例方麵的需求,此外還應嚐試建立新的精英教育機構來應對多樣化趨勢。
(一) 篩選傳統精英大學作為精英教育承擔主體
精英高等教育階段,大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機構承擔精英教育的職能,幾乎不承擔或極少承擔大眾教育的任務。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大學承擔了精英教育以外更多的其他職能。然而,大學精英主義的理想不應在規模擴張時代被放逐,重啟精英主義理想是大學應該承擔的使命。所以,如何在新時代重新確立若幹大學作為精英教育機構尤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