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重塑精英教育的必要性

盡管在這樣一個平等主義與規模擴張占據上風的時代,精英主義者所代表的對文明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的價值觀不應從大眾高等教育中驅除,擴張主義改革者企圖“把傳統精英高等教育轉變成更大、由更多成分構成的更加民主的、社會適應性更強的大眾高等教育”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王香麗,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13.也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應對傳統精英高等教育給予珍視和捍衛。

精英是任何社會所需要的。巴特摩爾認為,在任何複雜的社會中,精英作為掌權者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民主政治和其他一切政治都不能避免。無論是平民政治還是精英政治,在本質上都是精英政治,平民政治並不意味著平民是統治者,而是統治精英可能是平民出身。所有平民都享受同等的權力是不可實現的幻想,精英與大眾之間的鴻溝永遠不會消弭,社會始終會被精英所統治。在平等和精英之間,合理的選擇隻能是堅持權利與身份平等的理想,正視社會需要由精英來管理的現實,在平等理想與精英的現實之間保持恰當而持久的平衡。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序13.隻不過,曾經精英群體是封閉的,一個人的貴族頭銜是直接被授予的。精英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以至於在普通人看來,精英是與自己身處在完全兩個不同世界的群體。在一個民主社會中,貴族身份遭到公開拒絕,選拔和培養精英的方式更加以民主為基本前提。曼海姆強調:“我們假定民主不是以去掉所有精英階層,而是以一種新興的精英選擇方式和精英的一種新的自我表現方式為特征的……在民主化過程中變化最大的是精英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民主精英具有群眾基礎,這就是為什麼對群眾具有意義的原因。”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集[M].鄭也夫,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179.如果精英是來自普通大眾之間的,或者世襲的精英能夠較好地處理與普通民眾的關係,那麼精英便將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在平等主義甚囂塵上的地方,精英被視為是一個不好的詞語,精英統治也被認為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是,即使在高度民主的社會中,也不可能沒有精英的存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曆程中用以證明精英對於社會整體進步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不勝枚舉,況且,從20世紀開始,大規模戰爭、國家之間世界地位的競爭和新的國家的崛起使人們忘記了精英統治的危險,轉而考慮有膽有識、才華出眾的精英對國家發展和強大的必要性。而今,隨著國家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關係日益複雜化,沒有一個國家不重視精英群體的重要作用。

在這樣一個教育為本的時代,精英的成長雖涉及諸多因素,但高等教育對培育精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精英形成的過程中涉及各種各樣的因素,諸如家族、地區、階級、學校等,這些因素既互相聯係,又以不相同的方式發揮各自的機能。它們之間,有時互相補充,有時又相互抵觸,形成有機聯係。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裏,精英的階級出身起主要作用,而其他因素都是從屬的。這樣的社會裏,教育被特定身份和上流階層所壟斷,學校隻能從特定階層選拔有才能的人。而在民主社會裏,教育為了適應國家的需要從各個階層中選拔有才能的人,並將其培養成出色的人,在這種社會裏教育製度在精英的形成中起主導作用。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25.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則是培養精英的教育路線最後一道關口。如今我們身處民主社會,對於具有上層背景的人而言,擁有頂尖大學的學曆雖不是進入精英階層的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雖不是強製性的條件,卻是進入的基本門檻。接受最高級的教育對他們來說是獲得與其身份相稱的修養,從而名正言順地繼續維持上一代留下的精英光環,而不遭致大眾的非議。對於那些既無權也無勢的普通人而言,要想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靠後天的努力擠入精英大學則成為唯一的路徑。大學從其誕生於西方開始就具有精英主義的基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精英是它與生俱來的功能。然而,高等教育的規模擴張,讓機會平等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題,曾經屬於特權階層的精英型高等教育成為普通大眾的基本權利。人們發現,與過去的黃金時代相比,這是一個普遍缺乏優秀的時代,精英教育的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有些危機並非是表麵的,而是內在的;有些則並非是眼前的,而是長遠的。這就意味著精英教育麵臨一個至關重要的轉型時代,這個時代要重新回到曾經黃金時代那樣的輝煌已不可能,因為內外的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新的時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精英教育還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未來變得不可知,道路變得艱難。

艱難並不意味著不可能,在大眾化和普及化背景下,如何發展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以此證明精英教育未必被大眾高等教育的興起而破壞,已經成為所有正在經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國家極其重要的議題。如今的精英教育雖已經與傳統精英教育相去甚遠,但仍然可以看到,在大眾教育係統中仍保留著傳統精英教育的痕跡,同時正在發展各種新形態的精英教育,試圖讓正在轉變中的精英教育既能夠從傳統精英教育汲取必不可缺的核心特質,又能夠發展新的特征來適應新的背景。關鍵的問題是,“當係統的重心已經轉移到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形式和功能上時,係統通過何種組織機構和運行機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功地繼續發揮精英教育的功能?當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結構、價值和關係時,係統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發揮多種功能?——尤其是當中央政府機構收到行政機構和平等政治的壓力,必須對所有院校和個人采用同樣標準,平等對待。”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64.要維護精英教育的優異,同時又應對大眾化需求,必須突破傳統的精英教育理念。先發型大眾化國家的現實狀況表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並不一定會破壞精英教育,一方麵,精英教育自身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另一方麵,國家和社會相信精英教育具有繼續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基於這兩方麵的原因,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找到當前精英教育的發展理念以及遵循理念的製度實踐。第三章規模擴張進程中精英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趨勢第三章規模擴張進程中精英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趨勢精英教育多樣化是高等教育多樣化所包含的蘊意,也是與規模擴張相伴相生的必然現象,還是精英內涵多樣化的自然延伸。精英教育的多樣化體現在許多層麵,其中最主要的是精英教育選拔對象的多樣化、精英教育目的的多樣化以及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多樣化。精英教育培養對象的多樣化是指從隻屬於統治階層的封閉性精英教育向更多樣化背景和身份的學生開放。精英教育的目的主要指培養什麼樣的精英,精英教育目的的多樣化就是除了傳統中培養統治精英的目的之外,還旨在順應社會的需求培養各種專業領域的職業精英、學術精英等。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多樣化,首先表現為傳統獨立機構形式的多樣化,這與大眾化進程中高等教育機構多樣化是一致的,其次表現為非獨立機構的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擴展。當今在西方先發型大眾化國家,呈現出一種趨同的發展模式,那就是精英教育的實踐形態從集中處於高等教育係統的頂端開始向係統的每個層級的機構或者每個機構的內部擴散開來。

第一節精英內涵多樣化與精英教育發展

在當代社會中,精英已經不僅僅意味著政治領域的統治者,即政治精英。對精英內涵多樣化的理解反映在精英教育中,首先表現為精英教育在選拔學生時不再以統治者的子弟為唯一對象。加之社會平等意識的增長對精英教育民主化和開放化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所以無論哪個國家,也無論曾經這個國家的精英教育是多麼封閉和特權,都正在努力通過各種途徑使精英教育向各種階層和各個類型的人群開放,而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精英再造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而存在。

一、 精英內涵的演變及類型的多樣化

精英是一個時間維度上具有動態性、空間維度上具有差異性的概念。時間維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會賦予它更豐富的內涵,甚至改變其原始含義;在空間維度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甚至每個不同的人對它的理解不甚相同。總體上,精英的內涵和類型是趨向於更加多樣化的。精英最初特指優質商品,後來含義演變為軍隊中的精銳部隊和社會地位高貴的社會集團,如上層貴族。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19世紀以後,歐洲和美國有關社會與政治的文獻中經常出現精英一詞。那時的精英專指政治精英或統治精英。帕累托按照詞源的意思使用精英一詞,他認為根據重要的生理學定律,精英不可能持久不變,人類的曆史是新的精英不斷取代舊的精英的曆史。他發現,在19世紀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資產階級貴族組成的舊精英群體,逐漸被一批依靠人民的無產階級所組成的新精英群體所取代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興衰[M].劉北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8.。盡管如此,無論新精英還是舊精英,帕累托都意指統治者和統治集團,即政治精英。莫斯卡與帕累托的精英概念十分相似,盡管他更多地指向於統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但仍然考慮的是能夠直接運用政治權力,或者處於能夠對政治權力施加強大影響的一群人。無論是莫斯卡還是帕累托,他們對於精英的概念都由一些共同的觀念組成:“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而且必然存在著統治社會其他成員的少數人;這一部分人——政治階級或統治精英,是由占據了政治領導地位的人所組成的,或者用一種更為含混的說法,是有那些能夠直接影響政治決策的人所組成的。”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7.

20世紀以後,精英的內涵開始悄然發生轉變,政府高級官員、知識分子、工業管理者以及新的精英開始登上曆史舞台,在政治領域內,精英不再指千篇一律的統治者,政治界的顧問和幕僚、發言人與意見領袖等緊挨著統治者之下的權力中層的職業政治家們,“正在上演的精英劇中舞台布景的一部分,隻不過劇本本身是圍繞著等級製度的主角們上演的。”米爾斯.權力精英[M].許榮,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不僅在政治領域,精英從統治者開始泛化到中層的職業政治家們,在政治領域之外,精英的類型還擴展到社會各個行業和領域。例如米切爾·哈特曼依據行業將劃分為商業、政治、行政和司法等各領域或部門的精英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盡管哈特曼的精英內涵有所擴展,但是他所指的精英與莫斯卡、帕累托有一點共同之處,即無論個人或者集團,都或多或少在各自的領域掌握一定的決定性權力。哈特曼通過調查,甚至發現不同領域的精英會具有跨領域的權力,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跨領域權力尤其在經濟精英那裏得到體現,“得資本者得天下,於是乎,經濟精英成為整個社會的真正主載,控製與自己享有共同利益的公權精英。”蒂埃裏·布魯克文.精英的特權[M].趙鳴,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4.根據這一觀點,工會的領導、軍隊、媒體或科學界的高層代表以及著名藝術家、作家、頂級運動員、電影電視明星都被排斥在真正的精英之外。與之相同的觀點還有其他學者,如希格利將精英定義為依靠自己在強力組織中的地位,影響國家政治輸出的人梁海森.精英結構與國家建設一對西方精英研究的評述[D].複旦大學,2013:6.,帕特南則認為,位於或者接近於權力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可以是公務員、大眾組織的領導、軍事領導、專業人員、知識分子等梁海森.精英結構與國家建設一對西方精英研究的評述[D].複旦大學,2013:7.。蒂埃裏·布魯克文認為,將國家政治活動擴展到一國乃至全世界的活動,因為政治並非一國統治的唯一關鍵,還存在政治領域以外深具影響力的精英。在經濟領域,資本精英、大企業主、管理精英構成了經濟領域的統治階級。蒂埃裏·布魯克文.精英的特權[M].趙鳴,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3.雖然哈特曼、布魯克、波爾頓和帕特南等人始終將精英限定為具有某種權力的人或集團,但與帕累托的觀點相較,他們將精英所涉及的領域從政界拓展到商業、行政、司法、軍事等各個領域。

當今,精英內涵仍在繼續得到拓展,新精英可能從舊的精英集團中分化出來,也可能是從下層逐步上移的一些階層中的個人或群體。知識精英從技術精英中分化出來,就是新精英從舊精英集團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情況。巴特摩爾曾認為,在20世紀,知識精英與技術精英是一體的,知識精英是技術精英中較小的一部分,“即那些直接從事創造新思想,將其付諸實踐以及理論批評等工作的人,其中包括作家、藝術家、哲學家、宗教思想家及政治評論家。”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54.現在,知識精英與技術精英明顯成為兩個不同的精英群體,知識精英是那些專門從事創造新思想的人,而技術精英是那些將新思想付諸實踐的人。由於知識精英是知識分子中具有更高批判精神和社會良心的人,因此這些人是把自己放在人類、民族、國家或其他更加宏偉的位置上的思想家,他們往往會超越世俗的顧慮,以超越狹隘的個人主義的情懷,以理念世界來批判現實世界,從而為現實世界中各種重大問題尋求答案。例如,在我國知識精英曾經幾乎就是統治精英的同義詞,後來的比例開始逐步下降,但這種傳統仍舊根深蒂固。有種觀點認為,這說明知識精英並不滿足於本身職業方麵的利益,它們寧願與主要的社會集團聯合起來並為之服務。在當代社會,各國的情況不同,知識精英與政治的關係也十分微妙。在歐洲、北美的工業國家中,知識精英與政治的關係是否密切與他們所處環境和地位相關,英國與法國相比較,由於英國的知識分子沒有法國如此崇高的社會威望,因此與政治世界的關係沒有法國的知識精英這樣密切,在法國,國民議員中知識分子占據較大比例,他們往往是社會中毫不妥協的理論家和批評者;英國則無論在議員人數還是社會批判方麵,知識精英的地位都顯得無足輕重,隻有在少數場合才能吸引公眾的注意產生某些直接的政治影響。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58.

精英內涵和類型的多樣化不僅體現在領域的多樣化,還伴隨精英的一些重要屬性的變化。例如,精英擁有的權力範圍從政治權力向各個領域權力的轉向,精英生產途徑從封閉性的自我生產向開放式的流動的轉向等。由於在早期社會中存在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社會生活、經濟製度、軍事建設及政治製度的統一,即那些身居高位的政治家也在經濟領域、軍事領域等其他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說,所有領域的權力幾乎都集中在統治精英那裏。隨著製度的分離,精英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逐漸分離,精英無論作為個體還是一個群體的屬性已經超越階級層麵的意義而變得更加多元化。但是,新興的精英與政治權力的疏遠並不意味著與任何權力都無瓜葛,也並不意味著與政治權力絕緣。新興的精英在他們自己的領域掌握著絕對的權力。這些人統稱為權力精英,“權力精英由這樣一些人組成——他們的地位可以使他們超越普通人所處的普通環境;他們的地位可以使他們做出具有重要後果的決定。相對於他們所占據的關鍵位置而言,他們是否做出如此決定並不重要。行動未果,或決策失敗,其行為本身就比做出決策更具影響力。因為他們主宰了現代社會的主要等級製度和組織結構。”查爾斯·賴特·米爾斯.權力精英[M].許榮,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新的權力精英雖然沒有掌握國家的政權,但他們有的支配著大公司,有的掌握軍事權力,有的占據著文化領域的絕對話語權。而這些商業精英、軍事精英也逐漸介入政治領域,一方麵職業政治家的政治權力在削弱,另一方麵大集團公司主管和軍界領袖對政治的明確幹涉正在興起。

總之,傳統的統治精英和類型多樣化、內涵複雜化之後的精英概念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傳統的精英組織是封閉、狹窄的。在某些社會中,傳統的精英團體努力在一個封閉的狹小壁壘中內通過自我再造的技術生產精英。類型多樣化背景下的精英組織是開放的、寬泛的,因為它可能是所有的社會群體中那些尋求成功的人。

二、 精英教育選拔對象的多樣化:以美國為例

精英內涵的多樣化在精英教育中得到自然的延伸。由於精英不再是統治者的代名詞,人們對它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廣泛,人們也將精英教育不再理解為統治者的專屬,尤其是當社會的平等意識增長、大學校長和師生的呼籲以及來自更多普通大眾對精英教育的需求等各種因素交雜在一起,共同促進了精英教育對象的多樣化。

其中,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程中學生申請數量的急劇增加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推動力,前所未有的申請浪潮使精英教育機構必須改變原來擁有良好社會背景的申請者自動錄取的政策,推行新的政策、製定新的錄取標準來爭取更多優秀的學生,無論學生的家庭和社會背景如何。隻有這樣才能在麵對更多它們所能容納或者希望進入的申請者時,既力爭維護機構自身卓越的地位,又能體現其平等的理念。而精英教育機構進入門檻的開放,則是精英對象多樣化的直接表現。曾經封閉性的隻為特權階層服務的,不需要任何選拔機製的精英教育,逐漸轉向開放式的從多樣化的階層、性別和種族中擇優選拔的精英教育。

為了達到對優秀和平等的雙重追求,究竟誰應該獲得精英教育的機會日益成為引人關注的話題,無論如何爭論,精英大學招生標準總體的趨勢是從先賦轉向後致。先賦主要是指家族賦予的先天性身份,而後致則是後天的努力而獲得的能力和智力等方麵強於他人。但是,即使更少考慮先賦,由於精英大學對後致的要求極高,且收取學費也高於非精英大學,所以平等仍然是有限的。“雖然這種擇優體係並不假裝人人平等,但它們確實聲稱這是唯一確保機會平等的辦法。”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並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鄭躍平,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8.可是,如果要繼續致力於優秀,通過高標準的招生方式招攬優質的生源是教育質量最基本的保障。為了避免這種擇優體係產生的新的不平等,美國在法律上開始允許精英大學基於種族、宗教信仰和性別來挑選學生,減少歧視少數族裔和婦女的法律障礙。國家政策層麵上,在大眾教育機構和精英教育機構之間細化了轉學的條件,以鼓勵追求卓越,並確保社會不會失去那些在高中時期的學業成績並非十分突出,在後來的高等教育中表現出較大潛力的優秀人才。精英大學內部也試圖通過籌集更多獎學金,來減少因家庭收入的限製而麵臨就讀困難的窘況。

雖然不公平現象的完全消失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但所有的努力帶來的成效是顯著的。在美國精英教育機構中,經曆了一個精英教育的平民化過程,淡化家族傳統強調分數和學術表現的新錄取機製,漸漸突破了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清教徒對常青藤的壟斷。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精英大學都同樣經曆了這樣一個轉變,隻是進程的快慢和其間經曆的波折有所不同。總體而言,在幾個世紀前,他們無論在階層、種族、宗教與民族成分上都是如此令人驚訝的同質化,在經曆漫長的與特權群體的抗爭中走到今天的兼容並包。特別是從20世紀中期開始,文化資本已漸漸取代經濟資本,成為進入頂尖的精英大學的主流標準,它們在招生時普遍加強了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要求,標準化考試分數為學生成績上的比較提供了可行的單一標準,這種政策雖然隻是學術能力和入學標準中的維度之一,卻使原本並不富裕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子女受益匪淺,學業上表現出色的中產階級和中上層階級的孩子進入精英大學的學習機會比以往大大增加。當然,雖然學生群體的構成在表麵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出身富裕家庭和社會地位較高家庭的孩子在學生群體中所占比例仍然是壓倒性的多數。即便如此,現在的狀況是,如果這些傳統特權階層的子女不具備高層次的學術素養,也會麵臨被拒絕的可能。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地位已經成為維護美國社會秩序的重要途徑。桑德拉·戴·奧康納在裁決一件涉及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招生政策的案件中,代表法庭多數意見執筆的最終判決中寫道:“為了培養公眾眼中合法的領導人,那麼通向領導人的路徑必須是顯然對所有種族和民族裏符合要求的優秀人才開放的。必須讓我們這個多元化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對提供這種訓練的教育機構的公正公開程度充滿信心……因而,我們多元化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有機會就讀這些高等學府,接受必需的教育與訓練,從而在美國取得成功。”傑羅姆·卡拉貝爾.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M].謝愛磊,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710.

當然,精英教育的培養對象盡管已經十分多樣,但仍然是針對少數人的,絕不是一種所有人都享有的權力。從這方麵講,排他性是精英教育一直會存在的一種特性。如果在選拔對象時缺少這樣的排他性,精英教育將和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的教育對象不存在任何區別,那麼就將影響精英教育培養精英的目的的最終實現。盡管如此,在保持高標準的選拔原則基礎上,原有的精英教育機構正在變得開放,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精英大學教育對象的開放程度上,美國比歐洲更勝一籌,包括常青藤學校、著名的私立學院以及一流的州立大學。

三、 一個突出的個案:哈佛大學學生選拔類型的多樣化

哈佛是美國的第一所殖民地學院。可以說,在之後的一百多年間,哈佛幾乎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哈佛。這與美國在19世紀進入帝國行列之後,盎格魯撒克遜主義思潮的泛濫有關。這一意識形態的核心觀點之一是:除盎格魯撒克遜人外,其他人種包括黑人、美國原住民、亞裔以及日益增加的意大利裔、猶太裔等移民都缺乏自治的天賦。在19世紀末的30年時間裏,新教精英漸漸躍升為美國社會的上層。無論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還是新教貴族,以哈佛為代表的私立精英學院將這些社會上層整合在校園中,固化了其階層屬性。而在源自於英國的陽剛的、基督的品性這一教育理念的主導下,拒絕女性也似乎成了哈佛與生俱來的特點。

哈佛學生的多元化與埃利奧特、科南特等幾任校長的進步主義理念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出身顯貴但卻秉持民主觀念的校長埃利奧特。他曾在自己的就職典禮上,闡述了對哈佛的願景:“我們既歡迎最富裕的學生,也歡迎最貧窮的學生。隻要在貧窮和財富之外,他們還有其他,例如:能力、上進心和正直的品質。”傑羅姆·卡拉貝爾.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M].謝愛磊,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41.埃利奧特堅持認為哈佛必須向所有人開放。在1933年,科南特出任哈佛校長之後,民主的精英教育更加成為哈佛前進的方向。科南特信奉美國式的個人主義和自我奮鬥精神,相信有天賦的人分布在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麵,他認為哈佛之前用出身決定論來選拔國家的後備領導者是不理智的,他致力於建立一個這樣的哈佛——學生的成就不靠社會背景和地位,而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從而根除教育係統內人為的障礙,不管是地理上的還是經濟上的。因而,他認為品格、領導能力和運動天賦都應該被擠入考量,一個成熟的招生政策應該是一個平衡的方案。傑羅姆·卡拉貝爾.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M].謝愛磊,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11.可以說,正是科南特,堅定地使哈佛大學以大眾精英替代了貴族子弟。到科南特離開哈佛時,學生群體的構成已經大大接近了他的理想,但是來自上層和中上層階級的孩子依然占據大多數,還遠未達到公平的地步。1936年美國一份關於全國主要家庭收入及哈佛各類學生所占比例的調查報告清楚反映了這種現實。表3.11936年美國主要家庭收入分布及哈佛各類學生所占比例情況

家庭年收入(美元)全國比例%哈佛比例%0~250088.016.32500~750010.536.37500~500001.547.3數據來源:莫頓·凱勒,菲利斯·凱勒.哈佛走向現代——美國大學的崛起[M].史靜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9.二戰後,美國退伍軍人和嬰兒潮一代人申請入學的巔峰時期到來,這一背景使得更多優秀的學生從各個階層湧現出來,哈佛麵臨前所未有的機會,也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哈佛秉持平等與優秀兼顧的原則,必須從數量龐大、地域範圍更廣和類型更為多樣化的優質申請者中挑選新生。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哈佛製定出一個在地理來源、社會背景以及非學術天資方麵多樣化的招生政策,以此擴大招生的視野。新政策表明,學生錄取不再單純是智力上的問題,性格、課外活動、藝術或體育才能、地域多樣性等條件一起構成了招收優質生源的考慮因素。同時,在聯邦資金的支持下,校園內少數派的多數化改變了哈佛的種族結構和階層種類,性別的均衡也被涵蓋其中。至此,哈佛的學生類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盡管反對和區別對待天主教徒、女性和美國黑人申請者的舊勢力仍然潛伏在哈佛,但是多樣性逐漸占據上風。原來的少數派在數量上以複雜和矛盾的方式開始增多,影響力增大,變得引人注目。尤其在1970年以後,哈佛同美國國家一樣陷入實現種族和性別平等的運動中,招生政策進一步有利於女性和少數族裔。

在普及化背景下,盡管仍然要麵對種族和性別的問題,但是已經與曾經的哈佛截然不同了,一個多樣化群體的校園已經形成。在哈佛本科生院中,女性占整個群體的46%。黑人從1979年的7%上升到2000年的8%。在新一任校長德裏克·博克對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倡導下,亞裔學生不斷增多,由於他們總是在學業能力傾向測驗分數上表現得更加優異,因而,亞裔占哈佛學生總數的比例,從1979年的4%上升至2000年的17%。曾經遭到極度排斥的猶太學生,在上個世紀大概增長了三倍以上莫頓·凱勒,菲利斯·凱勒.哈佛走向現代——美國大學的崛起[M].史靜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66.。正如哈佛本科生院的一位曆任招生主任彼得森聲稱的那樣:“如果哈佛要在21世紀成為最強勢的大學……它就必須更加多樣化……優秀和多樣化是同一個目標。”莫頓·凱勒,菲利斯·凱勒.哈佛走向現代——美國大學的崛起[M].史靜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67.當前哈佛仍然存在偏愛特權人士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再是階層和種族的偏見,而是基於對金錢的偏愛,傾向於上流階層擁有大量財富的申請者,他們不僅自付學費,將來還極有可能成為捐贈者,為學校填補開支。與此同時,為了兌現致力於機會平等的公開承諾,哈佛加大了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例如,在2004年校長勞倫斯提出以下新舉措:(1) 對家庭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父母不再需要為他們的孩子支付入學費用,並降低家庭收入在4萬到6萬美元之間的孩子的費用。(2) 加大宣傳力度,使全國各地沒有把哈佛作為入學選擇卻充滿才智的學生了解哈佛,並使他們知道哈佛長期招募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的宗旨,不管他們的經濟狀況如何。(3) 圍繞高度人性化的入學體製,並再次強調,那些學業優秀,但家庭或當地學校、社區資源有限的學生,都是合適的申請者。(4) 啟動“紅色暑期學院”(Crimson Summer Academy)計劃,該計劃是針對波士頓地區經濟條件差,卻很有學術天賦的高中生的。從九年級後,每個學生將連續三個暑假參加該課程,為將來極具挑戰性的4年大學生活做好準備,並從中汲取鼓勵。朱易.美國常春藤名校校長演說精選[C].王建華,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37.如今,繼續致力於學生的多樣化成為哈佛大學努力達成的重要目標。在2015年秋季入學的學生中,哈佛從一所被盎格魯撒克遜裔白種人占領的精英大學,轉變為白人僅占34%,其他種族和人群占據了半壁江山,女生與男生也已經平分秋色。(如圖3.1、圖3.2所示)

圖3.1哈佛大學2015年秋注冊入學學生種族情況一覽

資料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College Navigator.[DB\/OL].https:\/\/nces.ed.gov\/collegenavigator\/?q=stanford&s=all&id=243744#enrolmt.[20171212].

圖3.2哈佛大學2015年秋注冊入學學生性別情況一覽

資料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DB\/OL].http:\/\/nces.ed.gov\/collegenavigator\/?q=harvard+university&s=all&id=166027#enrolmt.20161212.

四、 精英教育選拔對象多樣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先發國家的普遍趨勢

精英教育由特權專屬向各種階層學生開放的轉變,不僅發生在美國,還成為幾乎所有國家精英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性趨勢,而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則是這一趨勢的催化劑,尤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發達國家,麵向大眾的精英教育之門已經開啟。盡管如此,精英教育選拔對象的多樣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一) 法國大學校的艱難改革

眾所周知,大學校是法國大眾高等教育係統中實施精英教育的主要部門。一直以來,大學校都是招收少數國家幹部和大企業家的子女。平等意識的增長促使法國政府將大學校學生選拔類型的多樣化作為努力的方向。然而,改變傳統是十分艱難的事情。20世紀末,階層多樣化的狀況不是有所好轉而是仍在惡化。統計顯示,接近50%大學校預備班學生為高級幹部和教授子女,而工人階層的子女僅占到7%,但工人子女人口占該年齡段人口的37%。甚至是否能接受最好的學前班教育就已經決定了能否進入大學校學習。周滿生,呂達.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2000—2003年教育改革文件和報告選編[G].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9.至今為止,頂尖大學校的主要生源來自大學校預備班,能夠進入預備班的都是來自於少數名牌高中的優秀學生。盡管如此,總體而言大學校的招生方式較之以往是更為多樣的,隻是這種拉爾夫·特納所說的“庇護流動模式”較之美國的“競爭流動模式”更加頑固、不易改變。為了重新審視大學校的招生模式,並使之多樣化。法國高教改革會委員會主席雅克·阿達利在21世紀初所做的《構建歐洲高等教育模式》這一報告中提出,“社會公正必然要求保證接受技術教育的大學生即完成中等技術教育之後在特殊預備班或在特殊課程(大學技術文憑、高級技術員班)中學習的大學生更大範圍地進入工程師或商業學校。為此,要為他們設立特殊的競爭考試。”周滿生,呂達.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2000—2003年教育改革文件和報告選編[G].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組,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9.也許隻有通過諸如此類特殊的開放性入學考試政策,才能對大學校學生社會出身的多樣化施加更大的影響。

(二) 德國大學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在邁進大眾化之前,德國大學的學生社會構成就已經發生十分明顯的轉變,不同的專業中變化程度並不一致。大學中的新教神學院和文理學院,由於負責培養中學教師,因而低級官員和教師家庭的學生比例增長明顯,天主教神學院中,農民的後代占據相當比例。在科學專業中低級官員和教師家庭學生的比例到20世紀初增長才更加明顯。法學和醫學專業不僅沒有改變,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因為所需的費用使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望而卻步。大眾化以後,就如米切爾·哈特曼所說的:“通常,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奧地利的精英們是在普通人群就讀的學校和大學中接受教育的。”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95.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大眾化是在傳統精英大學內部進行的,從而導致德國的高等教育係統缺乏精英們受教育過程中所必須的精英教育機構。盡管這種方式使大學的學生類型更為多樣,但精英教育的質量卻未能得以保障。

(三) 英國牛橋的保守性改變

牛津和劍橋最為英國精英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民主和平等化的進程是緩慢的。19世紀的牛津大學極少有來自平民家庭的子弟,幾乎所有學生均來自牧師、紳士等貴族家庭。英國培養對象的多樣化是從後起的新大學中萌生的,而牛津和劍橋也開始受到新大學的民主化進程的影響,開始不受教派限製和招收女性學生。例如,對女性開放高等教育首先發生於19世紀60—70年代的劍橋大學。1920年,牛津大學也開始賦予女性同樣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1948年,劍橋大學正式允許授予女性學位標誌著英國女性真正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楊陽.英國女性高等教育的起源與發展(1848—1948)[D].南京大學,2011:2.。與其他大眾化國家不同,英國的大眾化進程並沒有深刻影響傳統精英大學內部學生的類型,盡管或多或少有些改變,而且發生的時間較其他國家更晚。

(四) 日本國立大學的緩慢進展

日本的精英教育存在的等級差異比美國、德國要更加嚴重。“1971年至1990年東京大學男學生與父母的職業情況。從圖3.3中的數值我們可以看出,東京大學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大學,管理及上層非勞動者層占據了80%以上的“席位”,而下層則僅占20%左右的“席位”,並且二者之間的差距有逐漸增大的趨勢。”盧彩晨.日本縮小不同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研究——基於高等教育大眾化視角[J].複旦教育論壇,2006(4):71.雖然公立精英大學知名度高而且收費低,但是公立大學不僅受到招生名額限製,而且入學考試更加困難。與美國相比,日本政府對於貧困家庭或其他困難的家庭學生並不給於任何特殊的照顧。公共部門對學生提供的經濟幫助不如其他國家多,而且大部分是貸款而不是享受獎學金。女性接受精英教育的機會極少,在東京大學女學生的比例還不到10%。大多數女性主要接受的是家政、藝術和社會科學方麵的大眾教育。女性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受到重視,推進男女平等、挖掘女性潛力被日本政府視為新世紀最具緊迫性的課題。

圖3.31971—1990年東京大學男學生與父母的職業情況

資料來源:盧彩晨.日本縮小不同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研究——基於高等教育大眾化視角[J].複旦教育論壇.2006(1):71.

總之,精英教育從特權階層的專屬向所有人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任何一個致力於入學機會平等的社會,目的是讓更多不同階層的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誠然,那些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大學生、青年人和成年人都想受高等教育,對於整個高等教育係統而言,在精英主義的傳統大學之外發展更多接受平民的機構可以有效地推進高等教育民主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創造多樣化的途徑,是一定要使他們進入根本不相同的學校。”德拉高爾朱布·納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討[M].令華,嚴南德,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151.在民主社會中,任何高等教育機構都應或多或少地麵向不同階層的學生,包括致力於優秀的精英教育機構。

第二節教育目的多樣化與精英教育發展

精英教育的目的就是精英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精英。傳統精英教育作為統治階層的特權,其唯一的目的就在於為統治者培養維護其政治權力的繼承者,即統治精英。在現代精英教育中,雖然仍然保存了培養統治精英的這部分功能,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目的得以拓展,以至於一所精英大學或者一個國家的精英教育係統很難明確究竟正在培養什麼樣的精英以及應該培養何種類型的精英。精英教育目的的多樣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它既是精英內涵多樣化的延伸,也是精英人才多樣化的必然要求,還與精英大學的教育經曆在社會選拔精英中作用的增強有關。

一、 精英教育目的及其多樣化

由於教育目的是指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精英教育目的就是指培養什麼樣的精英。曾經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都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精英教育,其目的就是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培養接班人,直至近代,高等教育的世俗化要求精英教育在培養統治精英的同時為社會培養各種職業精英的取向開始出現。現代社會已降,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目的更加豐富和分化,無論在不同的國家,還是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內,甚至具體到一所大學中,截然不同的精英教育培養著截然不同的精英,很難找到高度一致的教育目的。

精英教育目的的多樣化首先是精英內涵多樣化的自然延伸。理論上,對精英內涵的理解必然影響到對精英教育的理解。現實中,當精英的內涵僅僅指代統治精英時,精英教育培養的精英隻以未來的國家接班人為目的;而當精英的內涵逐漸拓展時,精英教育也需要對培養什麼樣的精英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根據莫斯卡和帕雷多的理論,統治精英是由占據了社會中業經承認的政治權力地位的人所組成的。”巴特摩爾.平等還是精英[M].尤衛軍,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23.但統治精英的身份可能有各種各樣的,例如在古羅馬時期軍事和政治精英充當統治者,在歐洲中世紀,由受過高等教育的牧師、貴族充當領導者,在啟蒙之後的歐美民主政治社會,很多情況下是由商業精英充當領導者。而現在的精英盡管必然同樣擁有某種權力,但權力的範圍已經延伸至政治領域之外的文化、經濟、科學等方麵,米切爾·哈特曼認為,在歐洲,精英結構體係的巨變以二戰界限,無論是西歐國家還是東歐國家,無論是否直接卷入戰爭,它們的精英結構都在戰爭前後表現出巨大差異,除了部分的政治精英和科學精英外,幾乎完全被新的精英人才所取代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9.。這種對權力精英內涵的多樣化已經延伸到精英教育中,表現為不僅僅培養了擁有政治權力的精英,有些學生從精英大學畢業後,在經濟領域成為取得某一財團或大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後,就把握了一個企業甚至國家的經濟命脈;有些學生在科學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必然對科學的發展和創新起到引領作用;有些則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締造者,掌握著世界文化發展的取向。他們在不同領域掌控著絕對的權力,但並不一定都會投身政治領域,成為擁有政治權力的國家統治者。

社會職業分工的日益多樣化是推動精英教育目的多樣化的主要外部因素。中世紀大學成立之初隻有法律、醫學、哲學等少數幾種可以稱得上是通向精英的職業,成為精英的渠道也隻有如此幾種而已。工業化社會中,職業的細分領域不斷拓展,經濟、農業、政府、法律、教育、藝術等方麵都迫切需要培訓專家型的人才,各種職業都需要專業學位作為能力的證明和把關的手段。統治一個國家本身開始成為一種職業,國家的統治已經不再是主要對付法律的簡單的政治人物,行政手段、人事與財政權力都掌握在他們手中。C·萊特·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M].周曉虹,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79.因此,統治精英也需要專門的教育,而不是曾經僅僅通過學習具有普遍性的通識課程或者其他不相關的專業知識。又如,管理成為一個職業是從20世紀成熟起來的,隨之管理又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在精英教育機構中開始出現以培養管理者和商業領袖為目的的商學院。但不是每個領域都能夠作為通往精英階層的渠道的,例如從事農業、漁業、采礦業的人,能成為精英的幾率就非常小。精英教育隻提供那些高級職業的教育,以便使學生能夠盡快成為這些職業的專家型人才。雖然職業有高低之分,但總的來說,比之以往,通向精英階層的職業更加多樣化了,精英教育中的專業設置也由此變得越來越多。另外,在每個大的領域中,企業的等級分化也越來越分明,以經濟領域為例,金融界和壟斷企業組織更容易使一個人通往精英階層,而在小型企業中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微乎其微。雖然在金融界和壟斷企業組織中,可能會根據年齡、才能、運氣等因素登上最高層的寶座,但在越來越重視學曆的現代社會中,一個名校畢業的學生在起點上就比一般學校畢業的學生更高,距離高層管理者的路徑也就更短。

高等教育入學人數的規模是促使精英培養專業化的一股重要力量。“英才母體的大小同英才集團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關係……英才的母體擴大了,學校作為經常向職業集團輸送人才的機關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了。”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55.艾略特承認:“一所大學必須有大量的學生,不然,它無數高度專業化指導的課程就會沒有學生聽。”安德魯·德爾班科.大學:過去、現在與未來[M].範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00.在過去接受精英教育人數極少的時代,神學、古典、數學、曆史等等所有必修科目都由一名教授來任教,而隨著學生人數的增長,每個學生都上同一種公共課程就變得難以把握了,需要聘請更多有能力的教師來分別教授這些課程。越來越多的專業和課程則為更多學生接受精英教育提供更好的通道,而這種如此多樣化的專業和課程必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將來產生不同的規劃。大眾化還促使精英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從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傾斜,精英教育培養類型開始與職業種類的多少密切相關。隨著從事專門技術性職業、管理職業、事務性職業人數的急劇增加,社會對各種職業精英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大學為適應社會的這種需求開始發展出培養越來越多樣的職業領域精英候補者的機能。社會對大學新職能的要求,必須通過變革傳統單一化的培養政治精英的精英教育,發展新的形態來適應新的形勢。

精英教育目的的多樣化還與高等教育學曆在社會選拔精英中的地位提升有關。在二戰前,高等教育機構作為社會選拔精英的設施作用是有限的。這與精英集團本身的封閉性有關,統治階級壟斷了精英集團的情況下,從其他階層選拔精英的道路基本被堵死了,是否能成為精英直接取決於一個人的出身情況。這在歐洲尤為明顯,像法國和英國隻允許某個階級出身者進入精英集團,各階級的鴻溝很深。在相對排他性不那麼厲害的國家,大型企業選拔精英的條件更多是要看高等教育學曆以外的世襲財產和才能,例如日本1915年企業界英才具有高等教育學曆者僅占14%。麻生誠.英才的形成與教育[M].王桂,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59.而此時的高等教育也並不能為其他階層的人提供上升為精英階層的機能,因為它本身就是被統治者控製的,隻能從統治者的子弟中選拔有才能的人,其教育目的也隻能是培養適應統治階層所需要的人。戰後,高等教育從一種特權轉變為向更多階層的人們開放,為中下階層向上流動提供了重要的通道。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培養和選拔精英的設施所起的作用也逐漸增大,特別是專業性職業領域的精英幾乎都開始具有高等教育學曆。至今為止,高等教育學曆而且是精英大學的學曆幾乎在選拔精英的條件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情況的形成是社會對高等教育學曆的認可和高等教育本身在精英培養方麵的機能增強雙向作用的結果。

二、 教育目的多樣化與精英教育發展:以歐洲為例

源於中世紀大學的歐洲精英教育曾經在教育目的上表現出高度的同質化,即培養統治精英或者說政治精英。“康德和他的追隨者已經清楚地表述過這個話題……大學必須為社會培養政治精英。”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並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鄭躍平,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專業知識的傳授並不是目的,也就是說專業教育不是為了讓學生將來從事某個特定的職業;專業教育隻是一種手段,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讓他們獲得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在心智方麵得到發展。在這個教育理念的支撐下,傳統精英大學的課程驚人的相似。在相同的時間以同一種方式學習著相同的課程,包括邏輯學、希臘語、修辭學、倫理學、政治學等。這種摹本一般的課程安排被認為是絕對的、不容更改的,隻能接受而不能對它提出批評和疑問。這樣的課程設置隻為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心智訓練,並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人格得以完善。這種致力於讓學生獲得某種生活方式的紳士教育,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各種領導角色做準備。在歐洲大陸國家,主要是培養政治精英,而在英國,主要是為了培養牧師,而由於當時的國家被教會掌控,牧師就是國家的統治精英。總之,不管是英國還是歐陸,它們的目的都不是訓練學生去適應某些特定的職業,“事實上,它鄙視那樣的做法。”馬丁·特羅.從精英到大眾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戰後現代社會高等教育的形態與階段[J].徐丹、連進軍,譯,謝作栩,校.大學教育科學,2009(3):8.

近代高等教育的國家化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多樣化的動力之一。中世紀歐洲大學受跨地域性力量影響,表現出普適性的原則,自從歐洲國家製度形成以後,大學更多受地域性力量的影響,大學作為曾經服務於世界學術共同體的普遍性之中,開始分化出服務於本土的特殊形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組織得以產生,歐洲國家開始明顯地形成獨具特色的精英教育理念,通過固定的內容達成單一性教育目的的傳統精英教育被顛覆。法國以傳授專門技術的大學校將別的國家由大學形式的精英培養職能接了過去;英國以通識教育培養有文化修養的完人,這一教育目的在牛津和劍橋這兩所古老大學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德國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原則,以師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形式,讓學生得到最好的科研訓練。但是,近代以來精英教育的國家化更多體現在手段上的不同。無論是英國的通識教育,還是法國的技術訓練或者是德國的科學研究,其真正的目的仍然更偏向於培養能引領這個國家的領袖,即統治精英。正如佩裏所言:“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更加清楚地看到一點:最好的科學訓練對於培養公務員來說是多麼重要。對於此發現,德國頗引以為豪。”弗裏德裏希·包爾生.德國大學與大學學習[M].張弛,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10.“19世紀的普魯士官僚機構充滿了在頂級大學受過訓練的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在理想情況下,一些接受過優秀的傳統教育的人將可以成為統一的德意誌民族的領導者,這在俾斯麥之前,一直是個被狂熱追求卻遙不可及的目標。”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並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鄭躍平,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民族國家對高等教育形成了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觀點,就是大學在培養公務員的過程中確實很重要,寬泛的學科範圍和對理論的重視仍舊是精英教育的特征,以此區別大學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進行的專業性訓練。

實際上,在近代精英教育國家化以後,教育目的多樣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地潛在發生了。專業教育地位逐漸提升,在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等國家,“從社會上對新的專業化職業的渴望來說,其特征就是:這些專業的教育和訓練應該在大學裏進行。這是一個已經出現的跡象。”羅傑·金.全球化時代的大學[M].趙衛平,主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9.與此同時,“大學原來那種很強烈的私立身份的傳統以及與民族精英的親密關係被改變了,代之以中央政府的大量撥款、國家幹預並越來越伴有‘具有市場特征的’形式和麵向消費者的各種做法。”羅傑·金.全球化時代的大學[M].趙衛平,主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10.無論大學的內部還是外部都在促使寬廣的教育內容變得更加精細化和專業化,於是在這些國家培養具有普遍文化修養的統治精英這一目的受到排擠甚至是瓦解。培養國家公務員變成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專業教育不再隻是一種手段,而變為目的本身。此外職業類的高等教育機構地位開始提升,例如英國,牛津和劍橋在政治精英培養中保持其霸主地位的同時,還更多關注了經濟因素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培養更多商業精英、科研精英。但精英大學培養政治精英的霸主地位是卓然可見的。

在法國的大學校中,精英教育目的的專業化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首先,政治精英開始由專門的教育機構或者設置獨立的專業來培養。法國的巴黎政治學院就是專門培養政治精英的機構,二戰後的法國總理中,有1\/4曾經就讀於該校。國立行政學院則是法國高級行政官員最重要的教育機構,它的畢業生有約3\/4進入三大久負盛名並且握有實權的團體機構,即行政法院、審計法院和財政監督局。法國的商界精英更多是來自技術類院校,其中以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最富盛名,而法國百強企業隻有7%的總裁就讀於巴黎政治學院,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產生的政治精英也決不能跟巴黎政治學院相比擬。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學院通過一種高水平的學術與文化訓練,培養有誌於基礎或應用科學研究的學生從事大學和中學教學工作,或者在更廣義上,為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服務。雖然沒有一所專門學院是單獨為培養某種職業精英而存在,但學院之間的特色與差異十分顯著。20世紀60~70年代,德國大學重在探求真理的理性主義價值觀在機會均等論和人力資本論的觀念衝擊下,開始向實用主義轉向。教育觀念的轉變使教育目的也發生了變化,曾經以培養具有科學修養的公務員為目的的精英教育已經過時,新的教育目的是“通過研究、教學和學習以從事和發展科學;為需要科學(理論知識與方法或藝術能力的職業提供職業準備。”陳學飛.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當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63.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程中,大量的學生進入傳統精英大學,這使得大學從精英型轉變為大眾型,為了維持機構間的質量均等,它的係統結構並沒有進行相對分化。由於機構內部人數增多,教學占據更多時間,而傳統的科研優勢被減弱,最終本科層次中的科研被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即博士層次,盡管是勉強的,但確是必然的趨勢,否則科研溢出大學之外的誘惑將變得更強。一旦科研不再作為與教學相結合的一部分,那麼科研就不再成為傳統中培養公務員的手段,在博士層次的科研訓練本身就成為目的,即培養更多的學術精英,而不僅僅在於培養公務員。例如,在2005年德國啟動的卓越計劃中,重申科研與教學相統一的德國大學傳統精髓,秉承這一傳統是該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但教育目的則是旨在培養年輕的科研後備人員,提高德國博士生培養的總體水平。20世紀末,牛津和劍橋培養的商業精英開始增多,據1995年的數據統計,有近一半的英國企業董事會主席或首席執行官和近三分之二的金融部門高層管理者畢業於牛津和劍橋。與此同時,牛津和劍橋在精英教育機構中的霸主地位受到撼動,新大學在培養精英中的作用開始突顯,而這些新大學與牛橋為代表的老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存在極大差異的。這類新大學並不注重通過關注自由教育對學生進行心智訓練,而是更加偏重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這一趨勢最終在英國的雙重體製轉變成為單一的體製之後成為定局。單一化的體製意味著傳統的老大學為精英教育機構、多科技術學院作為培養一般職業人員的雙元製徹底成為曆史,從事職業教育的多科技術學院成立了“現代大學聯合體”羅傑·金.全球化時代的大學[M].趙衛平,主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61.,它們開始在職業精英的培養上發揮其優勢,以此與老大學互相抗衡。

三、 教育目的多樣化與精英教育發展:以美國為例

(一) 美國精英教育目的的轉變

美國最早的精英教育始於殖民地時期的少數幾所私立學院。這些學校大多都在新教教派或者天主教分支如耶穌會和遣使會的監護之下,所以早期學院的目的就是為教會輸送人才。哈佛最早的章程規定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牢記永生的上帝和耶穌救世主。威廉瑪麗學院的建立是為了給教會培養受過虔誠教育的有學問和舉止端莊的青年,同時也為了在印第安人中間傳播基督教的信仰。耶魯的目的是使青年人在人文和自然科學方麵受到教育,這些青年經過全能上帝的賜福,將適於在教會和文明國家中供職。達特默恩學院的目的是為使印第安人基督教化,要達到這個目的,培養牧師自然就成了學院最重要的任務。威廉瑪麗學院的創建則是為了在拉丁文、希臘文、人文科學、應用藝術和自然科學、特別是神學等方麵教育青年,以準備他們擔負教會的工作或其它公職。陳學飛.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12.“這批學院是由具有連貫性的遠見來指導的。它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神職人員,還培養新型的公民領導人,這些努力奮鬥的學校力求‘在一個由來自歐洲的許多民族所創建的社會中去發展統一的責任感。否則的話,將會出現一個無目的的、無法控製的雜亂局麵。’”歐內斯特·博耶.大學:美國大學生的就讀經驗[M].李長蘭,等,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56—57.總之,帶著明顯英格蘭大學烙印的私立學院,最原始的目的就是強調對少數有誌青年進行綜合教育,塑造個人健全的道德和完美的心智,培養可以繼承傳統和捍衛文明,並具有紳士風度和精英氣質的領導階層。晚期殖民地學院雖然仍側重培養紳士和牧師,但是向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傾斜的趨勢已經逐漸顯化。耶魯學院開始提供農業、醫學、解剖學等專業知識,國王學院也開始增設航海、測量、商業管理等實用性課程。在辦學宗旨上,麵向社會需求培養更多職業人才占據主導地位,畢業生從事神職工作的人數逐步下降。

現在的美國精英教育中,培養統治精英的目的隻縮小成眾多教育目的中並不起眼的一部分,沒有人能夠僅僅將專業教育作為培養國家的手段,而它本身就是目的。新興的州立大學以“有用”為宗旨,給予科學和技術學科淩駕於舊的傳統學術之上的特權。在這裏,人文學術的價值不被看作是大學的基礎。“對於伯克利大學校長來說,毫無疑問,人文學科必須認識到在新的大學秩序下它們的次要地位。人文學科可以通過教授文學和曆史來捍衛西方文明的價值,但是自身的角色明顯是次要的。”斯坦利·阿羅諾維茲.知識工廠——廢除企業型大學並創建真正的高等教育[M].鄭躍平,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這樣的教育曾經不被視作精英教育的一部分,最多隻能稱其為高級培訓。但是如今它們確實已經與傳統私立精英大學並駕齊驅地站在美國高等教育的最頂峰。美國私立精英學院在向研究型大學之後,采用的普遍模式就是在提供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專業研究生院。而這些專業研究生院的目的是通過專業訓練培養各行各業的職業精英。從此,基於自由教育基礎上的精英教育模式被打破,大學教育的目的也隨之被高度分化了。芝加哥曾經認為自己是個例外,它在存續西方思想的優秀傳統和傳遞古典哲學家的道德教育方麵,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立場,抗拒職業教育本身作為目的,認為那隻是通識教育或人文教育的障礙。在它根深蒂固的觀念中,信奉理性,致力於對基本知識的研究,奉行保持並傳播人類多種文明是它有史以來的根本使命。它相信學生通過對最基礎的真理性知識的探索和研究,能夠提高他們的謀生能力。而它的畢業生也確實在工業、研究、教育以及國家實驗室中做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威廉·墨菲.D.J.R.布魯克納.芝加哥大學的理念[M].彭陽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但是,對專業化的擔憂並不會阻止它的到來,特別是在研究生層次,專業教育的強度已經增大,而且正在繼續加強,關鍵是如何尋求專業教育所帶來的多樣性和通識教育內在的一致性之間的融通。列維在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期間正是這樣想的:“考慮到現代大學和學院的複雜性,本質上的一致應該演化成更多樣化的事物,這是不可避免的。多樣化可以通過知識團體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目標的新型滲透關係反映出來。如果大學不是這樣一個各種團體的組合,作為一個整體,它很難在現代社會中履行領導責任。”威廉·墨菲.D.J.R.布魯克納.芝加哥大學的理念[M].彭陽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4.

盡管培養職業精英已經成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目的,但精英教育機構之間教育理念的差異決定了它們的畢業生在專業領域中的角色不盡相同。由於美國的精英階層有一個重要的共識,即留給下一代最好遺產不是金錢而是精英教育,而古老的常春藤盟校是政治精英家庭的首選,所以曆史悠久的私立精英大學一直延續著它們培養統治精英的傳統,雖然這種力量正在削弱,但傳統依舊延續下來。盡管如此,隨著常春藤大學各自的發展,如今在精英教育的目的上已經不再一致。高度世俗化和綜合化的哈佛大學將以往培養牧師的目的轉變為培養社會精英人才;極度重視本科教學和通識教育的培養耶魯大學將具備高素質的領導者作為其辦學理念中最突出的特點。與此不同的是,後起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本著為社會和國家服務的目的而建,培養的精英人才更加傾向於應用型。它們起初的使命是普及高等教育,因此精英教育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私立精英研究型大學,尤其是那一批常春藤盟校內部。但是由於公立研究型大學的崛起,私立大學進行精英教育,公立大學進行大眾教育的分野逐漸被打破。以旗艦州立大學為主的公立大學變得越來越精英。由於規模過大,為了體現精英教育耳提麵命式的傳統,一些州立大學紛紛將建立榮譽學院作為回應,讓頂尖的學生可以在龐大的州立大學享受小型本科生學院的精英式教育,為此爭取了不少優秀生源。盡管如此,公立和私立精英大學在教育理念方麵的界限仍舊十分清晰,芝加哥大學在許多方麵都與加州理工大學不同,而普林斯頓大學與杜普大學則幾乎沒什麼相似之處。前者更珍視人文教育的地位和基礎研究,而後者更崇尚科學教育和研究的應用價值。即使它們設置的專業相同,但培養的精英在專業領域內的角色也是不一樣的。無論公立還是私立的研究型大學,也有其相似之處,那就是以把研究生教育與科學研究聯係起來培養科研精英,這體現出美國研究型大學對德國洪堡思想的創新。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中,研究生院的任務就是將一個通才或早期的專才,把他轉變為成熟的專家,尤其是在博士教育層次,博士訓練是居於首位的,目的就是在於培養科研精英。

(二) 精英教育機構內部目的的多樣化——以哈佛為個案

哈佛作為最早的私立學院之一,曾經就是一個權勢集團,它的校友名冊上羅列著從17世紀的清教徒時期的新教徒顯貴。然而,當哈佛蛻掉19世紀的舊皮,成功地演變成一所現代巨型大學時,它在培養統治階層方麵的力量減弱了,在培養其他更多非政治領域精英的力量卻增強了。“哈佛的‘硬力量’可能是略微減弱了:比起艾奇遜和杜勒斯時期來,政府機構的廳廊裏少了一些前常春藤盟員的聲音。但是,它的‘軟力量’卻前所未有的增強了,擴展為由醫生、外交家、銀行家、電影製片人、記者和律師結成的一張巨網,它構成了現代的上層階級。”特權.羅斯·格雷戈裏·多塞特.特權:哈佛與統治階層的教育[M].珍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0.

哈佛大學培養目的的世俗化使政府官員、教師和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都成為其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從艾略特時期開始,開始從附帶一些專業教育的普通學院成為培養多學科人才的綜合性大學。正如他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那樣:“我們將擁有所有的學科,並且是最好的。”莫頓·凱勒,菲利斯·凱勒.哈佛走向現代——美國大學的崛起[M].史靜寰,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5.在20世紀50—60年代,這個哈佛大學精英主義盛行的黃金時代,哈佛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齊頭並進,朝著艾略特設想的方向蓬勃發展。正是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的專業研究生院將哈佛這樣的傳統學院轉變成為培養各類職業的巨網。它的任務不僅在於培養各種各樣的職業精英,還擔負著為各類職業正名的責任。綜合性的精英大學大學核心是專業,社會公眾、國家、學校、學生等各個利益相關者對哈佛的要求或願景顯得如此一致,那就是以其出色的專業知識培養專業領域的領導者,傳統精英學院中培養統治精英的目的已經被擱置一旁。“專業研究生院受幾方麵的人的影響,這些人對專業研究生院抱有各自的期望相要求。這些人包括:專業研究生院的教師、行政人員、學生、所服務行業的人員和整個社會。這幾方麵的人構成了專業教育的前提條件。人們公認,社會必須有受過訓練的、有能力的專業人員為之服務;人們還公認,各專業領域有必要開發新知識,指導社會實踐,提高各專業的業務水平。”德裏克·博克.美國高等教育[M].喬佳義,編譯.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61.雖然這些各自強調的方麵不同,但在培養職業精英這一原則問題上,看法是高度一致的。以哈佛大學為例,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設計學院等等研究生層次的專業學院各自培養著商界、法律界、醫學界、教育界、設計領域的職業精英,尤其在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中,由於醫生、律師和商界都是重要的職業且報酬豐厚,它們所設課程的目標和教學方法與其他專業相比,更具有穩定性,“他們雖然出於某些曆史的和理論方麵的考慮,同意有必要開展研究工作,但他們更讚成教授與專業實踐直接聯係,傳授基本技能,教學生養成與專業實踐相聯係的思維習慣。他們也主張教育學生對職業要有社會責任感,要關心職業道德和職業影響。”“學生也具有強烈的願望促使教師提供卓有成效的職業教育,他們在這方麵的願望與從事這一職業的專業人員不約而同……學生一心想的是將來成為有能力的專業人員。道德問題和社會責任與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相比,在學生的心目中,隻占第二位。”德裏克·博克.美國高等教育[M].喬佳義,編譯.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63—64.而公眾也需要更多有能力的專業人員為他們提供服務,雖然公眾對專業學院沒有直接影響,但是他們通過輿論的力量引起各種媒介和政府部門的注意,從而間接促使大學采取行動。政府則對專業教育影響最大,在州或者聯邦一級,都會通過對大學的撥款來影響專業研究生院的規模和發展,並影響大學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總之,在各種內部和外部力量的推動下,職業精英已經成為哈佛各個專業研究生院最根本和最直接的目標。而曾經在學校層麵的統一使命——培養公務員的職責則交給肯尼迪管理學院,事實上肯尼迪管理學院在博克校長的領導下已經將政府管理也定位為一個專業。

如今的哈佛大學已然成為克爾眼中的多元化巨型大學。它在知識的創造方麵是成功的,但在對人的教育方麵並不被傳統主義者看好,甚至受到尖銳的貶諷。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哈佛仍舊是培養精英最重要的大學,因為它的畢業生的確在美國乃至世界上是最優秀的,而且成為社會精英階層的概率極高。在哈佛大學的網頁上,醒目的標明:“哈佛大學(包括本科學院、研究生院、其他學術機構、研究中心和附屬機構)沒有正式的使命陳述。隻有哈佛本科學院有明確的使命即通過人文和科學教育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公民和公民領袖。”Mission Statement[DB\/OL].http:\/\/www.harvard.edu\/aboutharvard\/harvardglance,20161212.

第三節實踐形態多樣化與精英教育發展

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多樣化,首先表現為精英教育機構類型的多樣化。美國不僅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係統最為多樣化的國家,在這個係統內部,精英教育機構的類型也是最為多樣的。這種多樣性體現在既容納了曆史悠久的私立大學、又容納了適應地方需求的新型公立大學;既涵蓋以規模和名氣取勝的巨型研究型大學,又涵蓋以本科教學質量和特色取勝的小型文理學院;既富有殖民地學院時期的傳統,又展露出最具世界競爭力的時代氣息。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也開始在傳統精英大學之外尋求新型的機構來發展精英教育。總體而言,精英教育機構類型的多樣化是從國家之間的差異化向國家內部的多樣化轉變的,而促進這種轉變的重要動因就是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

如果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或普及高等教育階段,那麼一所精英教育機構完全作為以精英教育為職能存在而不涉及大眾教育,這種情況的概率日益降低。雖然隨著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的增長和多樣化,精英教育機構的數量和類型也日趨增多,然而曾經的精英教育機構在人才培養方麵的目標是純粹的,而大眾或普及高等教育階段,傳統的精英大學容納了新類型的學生、新的功能開始產生,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並存於一所大學的情況屢見不鮮。盡管很多國家的傳統大學經曆這樣的遭遇後,開始意識到可能產生很多問題,但是卻無法阻止它的發生。正如克拉克·克爾所講的那樣:“大眾化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的入學者不能僅僅灌進它的‘外殼’,而沒有激烈的後果。”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9.就連最保守的牛津、劍橋也不能完全幸免,在比較開放的美國傳統私立研究型大學中,也選擇開展更多大眾教育的形式,即使這種情況並不是必然發生的。當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以獨立機構實施精英教育的效果開始減弱後,新的非獨立機構的實踐形態開始出現,主要有:在一個高度選擇型或選擇性的機構內部分化出研究生教育層次,或者在國家層麵通過資源和經費的重點投入,啟動一項或若幹項精英教育計劃,也不排除發達國家正在網絡空間發展無邊界精英教育的可能性。

一、 精英教育機構類型的多樣化

精英教育機構是精英教育最普遍的一種實踐形態。現在將實施精英教育的機構經常稱之為精英大學(elite university),在我國語境中也稱作一流大學(worldclass university),還有另外的稱呼,如頂尖大學(top university)、世界名牌大學(world global university)等。無論何種稱呼,這些大學都是指每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中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少數高等教育機構,它們承擔著培養精英的重大使命。規模擴張不僅使廣泛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機構更加多樣化,也開始湧現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精英大學的新型精英高等教育機構。

(一) 美國精英大學類型的多樣化

作為最早邁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現已進入普及化的國家,美國不僅在普及型高等教育教育機構類型表現出了極其多樣化的狀態,而且精英教育的機構也是世界上最多元的。不僅有最令人矚目的研究型大學,也存在一些不那麼起眼卻別具一格的非研究型文理學院。僅研究型大學的種類也是極為多樣的,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而且無論在公立還是私立研究型大學中,不僅有傳統的、曆史悠久的老大學,還有新興的挑戰者們。

1. 研究型精英大學

要清楚且完整地羅列一份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的精英大學,雖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卻是極為困難的。困難之處在於,一方麵美國的研究型大學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另一方麵,何為精英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加之大學之間的自由競爭狀態使各自的地位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裏例舉的研究型大學,無論是私立還是公立,都僅限於當前美國最為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即在卡內基分類2015版中被列入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的大學。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即研究活動最活躍的研究型大學,這份名單也一直在動態變化中,與2010年版本列出的100所相較,2015年又新增了15所,目前有115所被列入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這115所大學代表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最高水準。

(1) 私立研究型精英大學

擁有一批以常春藤聯盟為代表的令人豔羨的私立研究型精英大學,是美國與其他國家高等教育係統最顯著的區別之一。有一個常識性的觀點,即美國的精英教育集中在那些精英私立研究型大學中。它們以自治權、富足和傳統方麵具有顯著優勢,這種優勢至今仍然存在,由此使它們無論在曆史傳統、研究實力或是教育成就方麵都聲名卓著。私立大學作為精英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美國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特色之一。在其他國家雖然也有不少傑出的私立大學,但數量的確很少,不能對高等教育係統產生顯著影響;而在另一些國家,私立大學勢力即使很大,提供的卻是更多而非更好的教育。隻有在美國,私立大學尤其是私立研究型大學,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得到充分的發展。美國最頂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是由那些曆史悠久的殖民地學院演變而來的。在17—18世紀的殖民地時期,哈佛學院、威廉和瑪麗學院和耶魯學院等由教會創辦的一批學院在這片新大陸上開始站穩腳跟,隨後相繼成立了費列德爾菲亞學院(後改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學院(後改名為普林斯頓大學)、羅德島學院(後改名為布朗大學)等共9所學院。這些學院繼承了英國牛橋的學院製、寄宿製、自治以及著重古典的人文學科等傳統,同時有大膽創新的一麵,逐步形成美國特有的學院式的精英教育機構。

19世紀初受到德國模式的影響,傳統學院開始向研究型的現代大學模式轉型。1876年以後,哈佛形成了人文與自然科學研究生院;把原有的神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的教育水平提高到研究生一級,並建立了應用科學和工商管理等新的專門學院。1886年以後,耶魯大學逐步擴展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選課的範圍,成為一所更為統一的綜合性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在先後建立政治科學研究生係,把獨立的政治科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係並入“研究院”後,於1912年正式更名為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學院自1877年建立了研究生部,1900年研究生部發展成為完整的研究生院,向現代研究型大學轉型。直到20世紀50—60年代,這些古老的學院是美國精英教育最傑出的代表。無論是1957年克裏斯通根據文理學科領域的研究生係科質量得出的綜合排行,還是1963年美國聯邦研究資助經費總數排序得出的結果,抑或是1966年阿蘭·卡特領導的關於研究生教育的聲譽調查所產生的大學排行,能保持在前列位置的一直是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老牌大學(如表3.2所示)。當今,它們仍像是永不泯滅的燈塔屹立在美國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頂端。在2015年最新的卡內基分類中,這些曾經古老的學院轉型而成的研究型大學均被列為博士研究型Ⅰ類(Doctoral Universities),即研究活動最活躍(the highest research activity)的一類大學。表3.220世紀50、60年代位列三種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學

大學名稱克裏斯通

綜合大學

排行卡特研究

產生的大

學排行獲得聯邦

研發經費

排序備注2015版卡內基

分類中所屬類型哈佛大學*125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加州大學

伯克利分校214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哥倫比亞

大學*372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耶魯大學*4616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密歇根大學543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芝加哥大學*696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普林斯頓

大學*710無因沒有屬於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對象的醫學院而未受到資助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威斯康星大學8315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康奈爾大學*91112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伊利諾伊大學1089博士學位授予型Ⅰ類數據來源:休·戴維斯·格拉漢姆,南希·戴蒙德.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戰後年代的精英大學及其挑戰者[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29—30.

注:*表示“私立大學”。不可否認,這些大學確實代表了美國最為成熟的一批精英大學,馬太效應又進一步強化了它們的精英教育職能。盡管在20世紀60年代後,公立研究型大學和其他新興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對傳統的常春藤發起了挑戰。這些大學的優勢幅度開始減小,但馬太效應的強大影響力使它們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優勢。在2016—2017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名列美國國家前10位的大學中,傳統的私立精英研究型大學占據了八席(如表3.3所示)。他們在更注重教育質量的美國新聞周刊(U.S.NEWS)最佳大學排行中的優異表現,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教育質量與研究實力是成正比的。表3.32016—2017年度美國私立研究型大學在THE和U.S.NEWS中的表現

大學名稱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美國國內排名)美國新聞周刊國家大學排名

(U.S.NEWS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加州理工學院112斯坦福大學25麻省理工學院37哈佛大學42普林斯頓大學51芝加哥大學63耶魯大學83賓夕法尼亞大學98數據來源:[1]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DB\/OL].https:\/\/www.times higher education.com\/student\/bestuniversities\/bestuniversitiesunitedstates,20161220;[2]U.S.NEWS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DB\/OL].http:\/\/colleges.us news.ranking sand 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nationaluniversities,20161220.(2) 公立研究型精英大學

美國公立研究型精英大學主要包括加州大學的8個綜合性分校(伯克利分校、戴維斯分校、爾灣分校、河濱分校、聖克魯茲分校和聖巴巴拉分校)、紐約州立大學係統的3所分校(奧爾巴尼分校、布法羅分校和石溪分校)、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華盛頓大學、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伊利諾伊大學、明尼蘇達大學、普渡大學、德克薩斯大學等。休·戴維斯·格拉漢姆和南希·戴蒙德在20世紀90年代將包含上述大學在內的32所劃入他們所定義的研究型Ⅰ類中,這個名單中有6所不屬於當時1987年版的卡內基分類中的研究型Ⅰ類,包括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河濱分校、聖克魯茲分校,紐約州立大學的分校:奧爾巴尼分校和布法羅分校;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由於這32所大學是公立研究型大學中的佼佼者,因此被他二人明確列入公立研究型大學中的精英大學範疇。休·戴維斯·格拉漢姆,南希·戴蒙德.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戰後年代的精英大學及其挑戰者[M].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145.在精英公立研究型大學中,一流的州立旗艦大學相對於其他公立研究型大學具有極大的優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都是美國最大的傳統公立精英大學,從表3.2可以看出,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就是與常春藤盟校最有力的競爭者。戰後新興的州立旗艦大學有亞利桑那大學、科羅拉多大學、愛荷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等。其他新興的公立大學雖然不是州立旗艦大學,但也取得了與旗艦大學一樣的精英大學地位,這些大學有加州大學的戴維斯分校、爾灣分校、河濱分校、聖克魯茲分校等。

與殖民地學院截然不同的是,州立大學初建時的宗旨並非是基於英國精英教育的理想主義,而是秉承世俗和功利主義的辦學理念,培養為國家和地方服務的實用性職業人才。但是約翰·霍普金斯的創建促進了州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變革,這種轉型使州立大學開始晉升至精英大學的行列。而且,自二戰以來,較之私立研究型大學,州立大學作為一個總的群體顯得更加繁榮,許多旗艦州研究型大學的規模更加龐大,1990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為3.5萬,耶魯為1萬,密執安大學學生為3.6萬,而普林斯頓為0.6萬。它們吸引聯邦政府補助和合同以及籌措研究和開發資金的能力,使12所州立大學進入1987年美國科學和工程研究和開發支出最多的20所名牌大學的行列。威斯康星、密執安、明尼蘇達、德克薩斯、伊利諾伊、華盛頓和加州大學係統的四所分校,它們研究和開發支出的總數都高於常春藤聯盟。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5.

2. 非研究型精英教育機構——精英文理學院

在美國並不隻有研究型大學才能有資格被列入精英教育機構的行列,文理學院是美國獨具特色的一類機構,也是美國精英教育的先驅。美國精英教育機構之所以卓越不凡,不僅因為它的研究型大學將源自德國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理念給予了較好的詮釋,還因為它將非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通過文理學院這種機構較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哈佛大學的前身就是模仿英國劍橋大學的伊曼紐爾學院所建立的文理學院。自哈佛學院誕生至世紀中葉近兩百年的時間裏,文理學院一直在美國高等教育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研究和高級訓練並重的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的形成、功利主義思想的興起,文理學院這種精英教育的實踐形態逐漸式微。傳統文理學院的份額不斷減少,有的逐漸發展為綜合性大學或學院,有的逐漸變成小型專業性職業學院,有的在競爭中逐漸消亡,有的文理學院則堅守傳統和特色,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係統中隱蔽的常春藤。在美國享有盛名的精英文理學院,包括有“小三傑”之稱的威廉姆斯學院、阿姆赫斯特學院和衛斯理學院;另有威廉姆斯學院、阿默斯特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衛斯理學院、明德學院、鮑登學院、科爾比學院、貝茨學院、哈弗福德學院、瓦薩學院、漢密爾頓學院、科爾蓋特大學、三一學院和康涅狄格學院被譽為“隱蔽的常春藤”。表3.42016年U.S.NEWS全國文理學院排名前十位的名單

序號文理學院名稱排名1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12阿姆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23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34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45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56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67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78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79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910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9數據來源: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 Rankings[DB\/OL].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nationalliberalartscolleges,20161220.精英型的文理學院雖沒有研究型精英大學那樣的光芒四射,卻以低師生比的優質本科教育而著稱於世,被譽為美國本科教育的最佳典範。以2015年秋注冊學生總數與全職教師數來計算,威廉斯學院和斯沃斯摩爾學院的師生比約為1∶7,阿姆斯特學院約1∶8,哈佛大學的師生比則約為1∶14。研究型大學與文理學院師生比的差距原因在於兩個,一個是由於總體入學規模的巨大差異。文理學院招收學生人數極為有限,且很少招收研究生,例如“小三傑”中隻有威廉姆斯學院招收52名研究生,斯沃斯摩爾學院和阿姆斯特學院不招收研究生。而研究型大學一般規模較大,截止2015年秋哈佛大學在校生規模達到29652人,規模是文理學院的十倍以上,其中研究生注冊人數為19397人,研究生規模占據總規模的一半以上。第二個原因是文理學院與研究型大學在專任教師數在教師總數中的比例形成鮮明的反差。如哈佛大學雖然教師總數達到4194人,但其中教學型教師隻有2130人,另有2064名教師是從事研究與服務工作的。這裏的師生比是指專任教學的教師和在校生的比例,如果加上全職從事研究與服務工作的教師數、另外還有大量的研究生助教和兼職教師,那麼哈佛大學師生比僅為1∶4。而文理學院一般沒有研究生助教,從事兼職的教師也隻是少量,全職教師中都為教學型教師,沒有從事研究與服務工作的全職教師。表3.52015年秋威廉斯學院、阿姆斯特學院和斯沃斯摩爾學院師生比情況一覽

學院名稱本科生招生數研究生招生數全職教師數(教學型)師生比威廉斯學院2171522971∶7阿姆斯特學院179502231∶8斯沃斯摩爾學院158102111∶7數據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DB\/OL].http:\/\/nces.ed.gov\/collegenavigator\/?q=Swarthmore+College&s=all&id=216287#general,20161220.上麵的數據不僅反映出文理學院在師生比方麵的優勢,極少招收研究生以及沒有全職從事研究的教師這兩個方麵,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表明文理學院是真正將本科教育質量作為教育的核心,而不是研究。而本科教育的質量正是目前美國的研究型大學,哪怕是最頂尖的那些研究型大學最受到質疑的一個方麵。

(二) 英國、法國和德國精英教育機構的多樣化

歐洲早期的精英教育基本源自於中世紀大學,在1800年至1945年這段漫長的曆史時間中,英國、德國、法國各自以漸變的方式或是革命式的突變,或者繼承或者顛覆,最後形成具有國家特色的精英高等教育機構。二戰後,歐洲高等教育國家普遍經曆了大眾化,使其傳統精英教育機構或多或少地受到衝擊,精英教育質量開始下降。為了緩解精英教育的危機,讓更多的人具有接受精英教育的機會,英國、法國和德國開始另辟蹊徑,通過新建或者轉型,傳統精英大學之外的其他精英教育機構開始嶄露頭角。

1. 法國大學係統地位的上升

“法國在大革命以後取締了中學以及神學院、醫學院、文學院,大學被各類專門學院,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大學校’這樣一個精英教育的特殊部門。在政權的不斷交替中以大學校培養精英的模式持續性的發展,直到19世紀最後30年,它才被德國模式的影響所滲透。大學校這種法國獨有的精英教育部門“源於大革命時期的‘白板論’,完成於拿破侖時期。但是一些基本特征,如中央政府控製、獨立學院以及專門學校的設立等,在啟蒙時代就已有萌芽。”瓦爾特·呂埃格.歐洲大學史(三)[M].張斌賢,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5.二戰後,大眾化的任務主要由大學係統來負責承擔,大學校並沒有受到規模擴張過多的影響。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校的入學生數僅占大學生總數的9.5%,而大學係統卻接受和培養了62%的大學生。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整個20世紀,政治因素一直在加深大學係統的從屬性,在其他國家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大學顯然已經成為大眾化過程中法國整個高等教育係統的減震器,而與此同時,大學校依舊是法國國家最依賴的生產精英的機器,它仍然通過專門的預備渠道吸收學生中的精華,然後這些少數的學校控製著高層特別是政府高層的位置。

20世紀80年代左右,法國決心打破大學校對精英教育的專屬權,大學係統的地位開始逐步上升。大學與大學校相互靠近被認為是打破大學校對精英教育壟斷的基本路徑。在法國的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壓力之下,大學和大學校的入學人數都呈現出猛增的趨勢,兩個係統在大學生的篩選、授予的文憑和教學的職業目的三個方麵的差異開始模糊化,但是兩者在學校管理、學生生活環境、教學與研究的聯係、學習的成本方麵仍然具有十分清晰的差異,這被認為是掣肘大學係統提高質量的主要障礙國家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6.。為了排解這一障礙,縮小兩個係統間的差距,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使它們相互靠近:(1) 通過新型教學相互靠近,允許大學校的學生申請新型大學文憑。(2) 在畢業生出路方麵打破大學校的壟斷,鼓勵大學輸送高級公職人員。(3) 在課程方麵,擴大大學校和大學的交流,混合各自的學生,組織教師在兩種形式的高等教育中流動,在重新調整的地理區域臨近的大學與大學校的校園中,設置共同的科學與技術設備。國家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0.法國破除大學係統和大學校之間隔閡的目的,不僅在於賦予大學係統追求優秀的機會和責任,還致力於整個高等教育係統層麵的協調和優秀,針對過去地理區域分布不夠合理的問題,在新的大學規劃框架中,法國將分為八大省區,在各省區將會出現若幹優秀整體,稱為“省區大學集團”。

2. 英國牛津和劍橋對精英教育的壟斷被打破

在數個世紀的傳統與被長期延誤的局部改革相互妥協之下,英國將精英教育幾乎全部寄托於牛津、劍橋和少數幾所傑出的大學。19世紀中葉以前,牛津和劍橋壟斷英國高等教育的漫長曆史,也是壟斷英國精英高等教育的曆史。牛橋以寄宿學院為基本特色,在導師的協助下對學生進行人文陶冶。以本科生寄宿製學院的高質量教育讓英國的精英教育在國際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這種高質量的教育是以建立小規模、低師生比和維係親密師生關係作為最明顯的優勢,即使在高等教育入學人數激增的年代,牛橋仍然以高昂的費用勉強地維持著慷慨的師生比例。這種嚴格的入學人數和師生比的限製勝過於歐洲大陸所有的國家,更不必說美國和日本。對於在大眾化的壓力之下,以巨大的代價換得的這份近乎於高傲的精英教育是否是值得的,一直存在著爭議。無論英國的精英教育將在爭議之下走向何方,它畢竟曾經輝煌過,並且至今仍舊在眾多的精英教育模式中占據著它所應有的一片領地。

20世紀下半葉,英國以牛橋壟斷精英教育的傳統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牛橋培養的精英數量正在從絕對優勢地位逐漸下降,而其他的大學,如羅素集團的大學、倫敦大學以及其他院校在精英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漸增強,這種趨勢既與英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整體擴充有關,也與新興高等教育機構質量提高有關。在規模方麵,“羅素集團大學”的學生數從20世紀初的的10%穩步增長到20世紀末的28%。與此同時,倫敦大學的入學生數增加了一倍,從7%增至14%。這些大學在發展大眾教育的同時,也設法創造優勢培養精英人才。故而,它們既對英國的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又在使牛津和劍橋對精英教育的貢獻從1\/3下降到1\/4,盡管牛橋的貢獻仍舊在精英教育中是最為突出的。據統計顯示,20世紀20—30年代,牛橋的畢業生雖然隻占到全國總量的30%,但卻占到所有的精英畢業生中的65%。倫敦大學的畢業生占到18%,精英人才占到畢業生總數的15%,其他羅素集團的大學的畢業生占到35%,培養出來的精英占18%,1992年之前的大學畢業生占到17%,精英則占2%。20年後,牛橋的畢業生隻占到全國總數的10%,精英人才比例也縮小至精英總量的33%。倫敦大學的精英貢獻量相對持平,而羅素集團大學的畢業生比例雖然沒有多大變化,但精英貢獻量翻了一倍。 Gareth Williams,Ourania Filippakou.Higher Education and UK Elite Form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High Education,2010(1):1012.在米切爾·哈特曼關於1995年和2005年英國企業的董事會主席或首席執行官畢業院校的比較顯示,這十年間商界精英畢業的院校有了明顯的改變。其中,從牛橋畢業的人數下降了1\/3,牛津大學已經失去了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在高層管理者中所占比例驟降40%,劍橋大學稍好一些,隻下降了1\/6。傳統的蘇格蘭大學已經大肆崛起,高層管理者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畢業生也增加了一倍。米切爾·哈特曼.精英與權力[M].霍豔芳,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89.

3. 德國高等教育係統的分化和私立精英大學的興起

在德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實質上就意味著精英大學的大眾化,因為平等而抹平了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差異。現在德國已經意識到高等教育係統分化的重要性,沒有分化的高等教育係統,就不能產生精英大學。20世紀下半葉,德國高教係統開始遭受戰爭、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衝擊,急劇改變的環境讓這個最初產生真正“研究型大學”的地方被依靠研究起飛的美國高教係統所替代。德國人對科學和學習相統一的理想一直沒有放棄。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德國的高教係統曾試圖重新“回到它經典的精英形式。”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最終,由於傳統研究型大學受到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的衝擊,曾經的理想並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挽救。直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德國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層級開始浮出水麵。主要原因是21世紀初“卓越計劃”的提出。2004年,德國聯邦教育部部長布爾曼女士首次提出打造數所哈佛式的精英大學,改變德國大學在當今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培養大批世界一流的各類精英人才;同時,要促進機構間的縱向分層,強化大學之間的競爭,加大機構間的多樣性和差異化。盡管此後,“精英大學”這一個對於德國人來說十分敏感的議題受到持續爭議甚至部分政黨的強烈反對,但在長時間的博弈和談判後,通過對名稱和內容的修改,最終於2005年以“卓越計劃”為名得以通過。計劃的重點也從重點建設幾所精英大學轉為大範圍地加大對大學科研的整體投入。計劃分為三個項目:“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和“大學未來戰略”。“研究生院”項目是評選出能夠對年輕的科研人才進行最優化指導,在特色科學研究領域具有特色和高質量研究水平的若幹所研究生院。“卓越集群”是評選出能夠積極整合校外優質資源、具有領先科學成就和更強競爭力的交叉學科團隊。“大學未來戰略”主要資助已經獲得“研究生院”和“卓越集群”項目的大學,目的是強化科研特色,通過加大對這類大學的資助,增強它們在科研領域的核心競爭力。盡管卓越計劃存在各種問題和不完善之處,但它極大地促進了傳統研究型大學之間的多樣化。在卓越計劃實施之前,德國公立高等教育係統隻有公立大學與應用科學大學兩個層級。2006年,卓越計劃第一輪評選出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大學入選“大學未來戰略”;2007年柏林自由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康斯坦茨大學、弗萊堡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入選“大學未來戰略”。這9所大學從公立大學中脫穎而出,成為德國的第一批精英大學,德國的卓越計劃不僅從傳統大學中分化出金字塔最頂端的9所大學,還在更多大學內部篩選出“卓越集群”和“研究生院”。2006年,卓越計劃第一輪評選出18個研究生院和17個卓越集群,2007年,第二輪評選出21個研究生院和20個卓越集群,前後兩輪共有39所研究生院和37個卓越集群獲得資助。總之,德國扁平型的係統結構開始向金字塔形結構轉變。

除了通過“卓越計劃”等政策促進公立高等教育係統的分層、提高老大學的競爭力以外,嚐試扶持新建的私立精英大學也是重要的舉措。20世紀60年代,私立大學開始合法化,但隻是作為公立大學的補充,且數量和辦學水平有限。到1979年,得到國家承認的私立高校隻有8所,且大多為專科院校。2008年,私立高校增長至83所,其中1990年以後新建的達到65所,並開始嚐試精英化的方向。張帆.德國高等學校的興衰與等級形成[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98.最具代表性的是不來梅雅各布斯大學,它成立於1996年,代表德國私立大學發展的新趨勢,其目標是打造一所歐洲領先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此前的私立大學專業覆蓋麵很窄,尤其僅限於應用型的經濟學專業,雅各布斯大學則以寬泛的專業設置獨樹一幟,無論在選擇學生還是教師方麵都有極高的標準,師生比為1∶10,這樣的低師生比對於德國的傳統公立大學而言是不可思議的。5年後,不來梅實驗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聲譽很快提升,畢業生也極具競爭力。在德國,這種高度選擇型的精英大學分為兩類,一類是洪堡模式的大學,它們一般設有廣泛的課程,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設施和廣泛的學生服務。這類學校有三所,分別為維滕—海爾德克大學、齊柏林大學和雅各布斯大學。另一類是專家型的大學。專家型的大學專注於一個單一的專業領域,如法律或商業領域,它們的目標是培養專業領域未來的領導人。德國現有五所機構是“專家型”的精英大學,包括赫爾梯行政學院、萊比錫商學院、中溫克爾歐洲商學院、法倫達爾管理學院和漢堡法學院。盡管他們的學生數僅占私立大學學生總數的3%,但相較90年代之前則是巨大的突破。德國科學和人文科學促進協會和麥肯錫公司谘詢集團於2010年十月公布的一項研究,推翻了以往對德國私立大學的評價,那就是私立大學也可以是精英大學,它們的野心是成為歐洲版本的哈佛大學或耶魯大學。Lily Philipose.Germany: Private Universitiesnotso Ivy League[DB\/OL].http:\/\/www.university worldnews.com\/article.php?story=20101217223423588,20161003.

二、 非獨立機構的精英教育實踐形態

(一) 研究生教育層次

源自德國、興起於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已經使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出現了致力於研究—學習—教學相融合的拱形結構。但是這種結構由於不同的國家背景和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它們表現形式並不是相同的。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是通過在研究型大學內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生院,德國在大學內部以研討班、實驗室作為主要形式,法國和前蘇聯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大學之外,在學校內沒有一個明顯組織機構,而是將教學建立在科研的基礎上。當然,每種形式也並不是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係統所特有的,有些形式跨越了國家的疆界。

在美國,“正是由於各大學之間的競爭性的相互影響發展了研究生院和專門化係科聯姻的持久的結合,這種形式在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中產生了精英成果。”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135.研究生院不僅使精英大學具備了一個訓練高級科研人才的更高等級,還為那些沒有實力作為一個獨立精英教育機構存在的大學,提供了培養精英的主要途徑。這些大學不同於位於卡內基分類博士授予型Ⅰ類的研究型精英大學,可能在學科發展方麵並不平衡,有些學科強一些而有些學科弱一些,也有可能總體的研究實力就隻可以勉強維持在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的虛弱地位,還有可能隻是一所非研究型大學……在有些暫時沒有設立研究生院的學校內,也會提供一個密集的實驗室或者營造集體研究的環境,依靠導師、科研工作人員、博士後和研究生之間建立各種親密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不滿足於隻提供一些學士學位和少數實用型的碩士學位,希望設法建立一些領域的科研優勢,在少數優勢學科具備與頂尖大學競爭的實力。

在知識經濟來臨和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新形勢下,許多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已經開始向美國那樣具有一個明顯組織機構的研究生院靠攏。到20世紀末,英國已經開始積極考慮研究生院的建立,例如沃裏克大學、倫敦大學分別於1991年和1992年建立了一個研究生院,以全麵推進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法國的大學一直是從屬的部門,而大學係統的擴張更加深了這種從屬性,大學能否發展出教學—科研—學習連結體的研究生教育機構,在於“能否從大學內部加強科研的職能,從而較少地依靠另外一係列科研院所的方向、興趣和行動。”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3.在德國,根據1971年5月7日頒發的《關於協調籌備、實施和科學跟蹤教育模式試驗的框架協議》,聯邦和各州對許多高等教育領域的模式試驗提供了讚助。模式試驗的重點之一就是發展研究生院。1988年1月29日,科學委員會提出了關於促進研究生院的建議。弗利茨·蒂森基金會和大眾汽車廠基金會為研究生院的模式試驗項目提供了資金。聯邦政府為研究生院項目提供了65%的經費。此後,研究生院的數量持續增加。1986年的《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審議經過概要(之三)》中建議,日本需要大力發展研究生院。1984年,日本461所四年製大學中設有研究生院的大學共有279所。其中隻開設碩士研究生課程的大學有95所、開設博士研究生課程的有184所。研究生院的開設率,國立大學為92%,公立大學為65%,而私立大學為51%。從開設博士課程的比例來看,國立大學占46%,私立大學占37%。研究生在校生數是:碩士生約45000人,博士生約21000人。研究生同本科生的比例與法國的23.6%、英國的18.5%、美國的11.5%相比,還低得多,僅有3.8%,《21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彩虹計劃)中,在“強化大學、研究生院培養頂尖人才的教育與研究功能”的政策課題中,提出促進大學建設專門職業人才研究生院,2000年一橋大學、京都大學,2001年九州大學、青山學院大學,2002年神戶大學、中央大學,尤其要促進各大學落實法律學科研究生院。國家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美國、蘇聯、日本、法國、英國1981—1986年期間教育改革文件和報告選編[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5.

(二) 精英教育的計劃或項目

美國的榮譽教育是一項曆史相對久遠的精英教育項目。20世紀初,提出榮譽教育理念的是斯沃斯莫爾學院第七任院長弗蘭克·艾德洛特,他打破了當時美國均質化的育人方式,為最優秀、最聰明的學生開設了榮譽課程呂傑昕,夏正江.美國高校榮譽教育項目的緣起、現狀與借鑒[J].全球教育展望,2013(9):49—50.。二戰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浪潮中,為了仍然能給優秀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在美國開始推廣榮譽教育。目的是挑選能力卓越和誌存高遠的優秀學生,為他們提供挑戰自我的學術機會和激發他們做出成就的環境,讓他們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目前美國發展出各種形式的榮譽教育,有榮譽項目、榮譽學院、榮譽與實驗學院、大一新生研討班項目等。在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中都可以進行這樣的項目,無論研究型大學還是社區學院,無論公立還是私立,都參與了榮譽教育項目。尤其在大型的多目標的公立大學中,榮譽項目為他們提供了極好的精英主義教育機會,招收了更優秀的學生,這也使不夠出色的公立大學完成了支撐大學形象和市場地位的目標。

21世紀初,一場以政府為主體、自上而下的精英教育項目啟動和建設的狂潮正在全世界範圍內上演。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原“卓越中心基地建設計劃”的基礎上於2001年發布“遠山計劃”或稱為“21世紀卓越中心計劃”;印度在2001年啟動“卓越潛力大學”計劃,2013年啟動另一項“創新大學計劃”;韓國於1999年實施“BK21計劃”,2008年又實施“世界一流大學項目”;德國於2005年啟動精英倡議計劃,即卓越計劃;法國在2006年開始倡導創建一種對法國高等教育機構進行重組的新合作機製,提出“集群”這一組織形式……這場席卷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潮流,既可以說與精英教育有關,也可以說與之無關。如果從這些計劃或項目啟動的始發動機來看,盡管每個國家的目的有所差別,但大學排行榜的興起而引發的國家間高等教育競爭愈發激烈,是促使各國出台上述政策的主要催化劑。為了讓大學在世界排名中取勝,最為有效且快捷的方法就是集中資源,加快培育世界一流大學,從而增強國家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然而,這種以提高世界排名為主要目的的一流大學建設,直接的受益對象是在排名指標中占據絕對優勢的科研水平,作為大學主要職能的精英教育有可能因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受益,也有可能因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受損。

(三) 遠程精英教育的可能性

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往往超出人們的想象,由此帶來遠程精英教育發展的可能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在線提供網絡課程,主要以公開課、精品課程為代表。2012年,慕課作為新一代網絡課程開始在全世界流行。無論在慕課課程的開發還是在平台的創建和運作過程,世界精英大學都是積極的倡導者和行動者。美國最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在其中發揮著引領作用,繼而全世界更多的精英大學也隨之成為提供課程、加盟慕課平台的主力軍。

目前為止,還很難將慕課平台上的課程教學歸並為大眾教育或是精英教育中的任何一類。有些精英教育的特征在其中有所體現,如教師資源是世界頂尖的,又如對於學生的考核是嚴格的,能通過考試取得認可證書是極少的一部分學生;而大眾教育的特點也同時存在,比如沒有嚴格的入學資格篩選機製,是麵向所有大眾的、無門檻的,師生比遠遠超過傳統精英教育。但是,正如很難預測高等教育的未來一樣,也很難預言處於高等教育係統金字塔頂尖部分的精英教育未來會是什麼樣。保守主義者往往認為精英教育應該在一個實體的狹小空間內進行,這是傳統精英教育的典型特征。他們相信,技術介入高等教育的結果是拓展大眾教育形式,而非精英教育。如果是這樣,在麵臨技術的機遇和挑戰時,精英教育要麼接受要麼拒絕。事實上,精英教育並沒有辦法將技術拒之門外,即便精英大學不為學生提供遠程學習的機會,學生和教師個體的信息素養卻在提升,在信息化社會背景下成長的學生們也會自主采取在線學習的方式,教師可能會運用網絡課程的某一部分給他的在校生上課。一種新的混合式學習在學生那裏逐漸開始成型。所以,“必須超越傳統的觀點,即認為慕課課堂主要是為了那些不能到校學習的學生服務的。”帕克·羅斯曼.未來高等教育:終生學習與虛擬空間[M].範怡紅,等,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40.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開放的心態大膽想象、突破傳統思維的限製是必要的,精英教育極有可能超越實體機構與虛擬空間的界限。事實上,這種彌合的趨勢正在顯現。近幾年,edX之類的慕課平台所展示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正在試圖彌合在校教育和在線教育的鴻溝。混合式學習的目的在於整合在線學習和麵對麵方式創建連貫的學習經驗,為學習者提供靈活性與支持。混合的方法彌補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缺少互動的缺陷,可以促進獨立學習和相互協作,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溝通渠道。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將來我們會看到傳統和遠程教育的結合而不是技術替換掉傳統觀。”馬萬華.多樣性與領導力——馬丁·特羅論美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313.因此,既不必迫切地顛覆傳統,也不必執著地固守傳統。麵對慕課對於當前基於實體空間存在的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衝擊,我們應該摒棄傳統教育中那些缺乏活力的因素和守舊的思想,反思信息技術對精英教育的潛在影響,當然也要反思傳統精英教育中哪些特質是應該保留和弘揚的。

三、 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發展的共同取向:從集中到分散

克拉克·克爾曾經提出,“在世界上已經知道的和仍舊熟悉的所有各種類型的高等教育係統之後,一個比較近乎普遍的全球性的模式,現在正在從發達的工業世界比較相似的經濟和政治的社會裏運作得最好的模式發展起來。這個‘趨同模式’,在內部按學術工作的層次進行分化,在比較高的智力活動層次,非常強調優秀,但是在不那麼高級的學術層次有—個大眾化和普遍入學部門——從而做到同樣地既為培養高級入才又為擴大入學機會的現代需求服務。”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曆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8.在發達的工業世界,在克爾所說的比較高的智力活動層次,也就是精英教育的部分,呈現出另一種趨同化取向,那就是精英教育的實踐形態從集中處於高等教育係統的核心位置開始向係統的每個層級的機構或者每個機構的內部分散開來。與克爾提出的趨同模式不同的是,當前這種精英教育的實踐形態還隻是一種趨勢,並不能稱為模式。

根據上麵的分析,雖然具體的分布情況還無法明確,但從多數國家的總體動向來看,呈現出一個趨同化的傾向。具體來說,在精英高等教育階段,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界限是分明的,傳統的精英教育機構往往處於係統的中心,在其周邊是越來越向外拓展的各種形式的大眾教育。大眾教育出現之後,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多樣化使傳統精英大學與大眾教育的中間形成一些灰色地帶,將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化。它們是在傳統精英教育基礎上衍生或徹底顛覆傳統,重新創造出來的新的精英教育形式,從宏觀層麵,也許是若幹機構構成的精英教育係統,從中觀層麵來看,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從微觀層麵,又可能是機構內部的一個部門,還有可能隻是一種沒有組織構架的、相對隱蔽的精英教育形態。這些灰色地帶與大眾教育的實踐形態有時截然分開,有時融合在一起。分布並非是隨機和無序的。正如學術和政治觀察家們發現的那樣,大眾高等教育係統內部包含一係列類似同心圓的精英教育形態,最中間的那個圓是集中為培養精英做準備的,當它們越接近外部極限時,精英教育的密度逐漸降低。

當前精英教育實踐形態多樣化的趨勢再一次改變了精英教育類似於同心圓的分布狀態,而是朝著一個分散的、無邊界的分布狀態發展。由於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糅合在一起,精英教育實踐形態的分布也變得越來越分散,精英貢獻量的密度大小也不再是越到外圍密度越小,有時新的形態反而超出了傳統精英教育機構的貢獻量。例如英國藝術,音樂,軍事,農業院校等非精英型的高等教育機構這一類,它們在畢業生隻增加了一倍的同時,精英的貢獻量反而增長了9倍之多。正如法國所希望的,任何大學都不具有集中省區大學集團內所有優秀院係的使命。任何院係也不能被認定為一成不變的優秀。任何院係都不會不可逆轉地被排斥於優秀榜外。優秀院係可以存在於非優秀大學之中。國家教育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七集)[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但是這並不代表傳統精英教育形態的消失。傳統的精英教育機構仍處於核心的位置,這些機構包括英國的牛橋、法國最優秀的一批大學校、美國頂尖的公、私立研究型大學和頂尖的文理學院、日本的國立大學等,隻不過這些機構被日益增長的更寬泛的大眾教育形態所包圍,不僅在其外部發展出更多地精英教育實踐形態,在這些精英教育機構內部也已分化出大眾教育的職能。由於外部更多精英教育形態的興起和它們內部大眾教育形式的介入,他們在精英教育中所占的份額開始下降。經驗表明,大眾化時期,在高等教育和傳統大學仍舊是同義詞或者到達同義詞程度的地方,傳統大學會由於大量學生的進入而被迫強加或主動增加其他的任務,從而使精英教育的職能受到極大削弱。

總之,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要發展精英教育,必須將視野擴大到整個高等教育係統,而不是隻注意傳統的精英大學。為多數職業而不是為少數專業服務的普遍入學的階段,需要在院校之間或院校內部都有更大的多樣性。在這個新的階段,這一趨同化的取向,與其說是在任何地方一個實際的成就,不如說是一個平等主義的理想。隻有找到一切機會發展精英教育,才能在民主社會為更多優秀的人創造更多的機會均等。第四章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程中精英教育發展的反思第四章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進程中精英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