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必讀叢書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幼中班)山東教育出版社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幼中班\/王治芳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0.7(家庭教育必讀叢書)ISBN978-7-5701-1021-6Ⅰ.①學…?Ⅱ.①王…?Ⅲ.①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教材?Ⅳ.①G78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20)第057467號?
JIATINGJIAOYUBIDUCONGSHUXUEHUIPEIBANXUEHUIAI:JIAZHANGXUETANGYOUZHONGBAN家庭教育必讀叢書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幼中班王治芳?主編主管單位: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山東教育出版社?????地址:濟南市緯一路321號?郵編:250001?????電話:(0531)82092660網址:www.sjs.com.cn印??刷:濟南報業文新印務有限公司版??次:2020年7月第1版印??次:2020年7月第1次印刷開??本:710毫米×1000毫米?1\/16印??張:15.75印??數:1-6000字??數:240千定??價:33.00元(如印裝質量有問題,請與印刷廠聯係調換)印廠電話:0531-87295267前言與孩子相遇是美麗的緣分。花開有聲,成長有徑,處在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孩子,需要家長精心引導和栽培,為他們提供適宜成長的土壤,在他們的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助推他們成人成才。
家庭是開啟智慧、培養品德、塑造個性的搖籃。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為此,我們依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和《山東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課程指南》,研發了家庭教育必讀叢書《學會陪伴學會愛:家長學堂》。
本叢書共18冊,按照孩子年齡,0—18歲每年一冊,按序排列,幫助家長依據孩子身心發展特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叢書分孩子發展、教養策略、家庭建設和合作共育(3—18歲增設)四個模塊,每個模塊設定若幹主題,每個主題圍繞典型案例展開論述。孩子發展指家長在了解孩子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促進其積極發展;教養策略指家長在科學育兒理念指導下,運用家庭教育相關知識養育孩子的方式與方法,含特殊家庭的教養策略;家庭建設指家庭成員的角色認同、家人和諧關係的構建、家庭生活資源的管理、家風家訓的傳承等;合作共育指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含家長學校、家委會、社區活動等形式。叢書內容螺旋上升,多維展現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中的學業適應、情緒管理、行為管理及關係處理等家庭教育常見問題,幫助家長跟隨孩子成長的節奏,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建議。本叢書旨在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發掘孩子的積極品質,培育孩子的探索與專注、依戀與共情、表達與溝通、獨立與責任、思維與創造、規則與安全、分享與合作等基本素養,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發展資源,使孩子00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自身蘊藏的潛能得以激發,同時幫助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
叢書中案例皆來自家庭生活及教學一線,具有代表性。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作者團隊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家庭學和社會學等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叢書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是一套難得的有梯度的科學理論指導和實操應用相結合的教子叢書。
本分冊適合幼兒園中班孩子的家長閱讀。4—5歲在孩子學前三年中是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有意注意增強,情緒能根據自己感興趣的事和物有所控製,規則意識開始萌芽,但是非觀念還較模糊。所以在這個時期,家長的陪伴和正確引導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本分冊介紹了適合幼兒園中班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先進理念,案例皆來自教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具有普適性。在分析案例的同時,作者依據教育學、心理學、家庭學和社會學等理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本分冊將通俗易懂的理念和便於落地的策略結合,滿載著教育的深情和智慧,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本叢書是山東省家校共育課程建設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由教育科研部門、中小學、幼兒園和高校相關人員撰寫,並經過多輪課程實驗及專業人員審校。
本叢書由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治芳策劃主編,劉立新、徐繼存、孫家齊等任副主編。本分冊由閆興芬任主編,李芳、呂秀雲任副主編,主要編寫人員有閆興芬、李芳、呂秀雲、馮霞、司娟、呂玉霞、陳楠、閆楠、楊笛、金連斌、周旋、陳永琴,另有劉肇秋、劉子晨、段嘉嘉、張潔、李奕、王晶、魏淑華等參與編寫。王治芳、閆興芬、等修改統稿。
本叢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省內外相關專家的指導與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002目錄第一篇孩子發展第1課保護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002第2課幫孩子邁出分享的第一步?????????008第3課正確對待“審美敏感期”?????????014第4課用繪畫激活孩子的創新思維????????020第5課幫孩子建立自我保護意識?????????026第6課奇怪言行中的思維與創造?????????031第7課理解孩子對“依戀物”的依賴???????037第8課鼓勵孩子異想天開????????????042第9課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048第10課幫孩子順利度過“性別敏感期”?????053第11課如何麵對孩子的“婚姻敏感期”?????058第12課孩子提出的問題可真不小????????06400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第二篇教養策略第13課做孩子的忠實聽眾???????????072第14課孩子做錯事情不承認怎麼辦???????078第15課讓孩子體驗交換與分享的樂趣??????083第16課和孩子一起玩數數???????????088第17課多途徑促進孩子語言表達????????093第18課讓孩子從“愛讀”到“會說”??????098第19課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104第20課巧妙利用繪本引導孩子學會合作?????109第21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114第22課孩子不願表達怎麼辦??????????119第23課孩子越幫越忙怎麼辦??????????125第24課孩子做事總是半途而廢怎麼辦??????130第25課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136第26課教給孩子遇到危險的自救方法??????141第27課不做“嘮叨”媽媽???????????146第28課如何應對孩子的過度依賴????????151第三篇?家庭建設第29課讓孩子承擔家務勞動??????????156第30課生活中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161002目錄第31課鼓勵孩子做家庭的小主人????????166第32課做孩子愛分享的榜樣??????????171第33課在親子共讀中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176第34課“影子爸爸”和“大嗓門媽媽”的危害知多少?182第35課建立規則的前提是家長教育觀念一致???187第36課請放下手機抱抱我???????????192第37課二胎家庭的關係平衡??????????196第38課盲目“吃苦”不可取??????????202第四篇?合作共育第39課做課程建設的主動參與者????????210第40課真誠對待老師的家訪??????????215第41課育兒,家長要盡責???????????221第42課做家長開放日裏的淡定媽媽???????226第43課做幼兒園最好的“合夥人”???????232附錄…………………………………………………………236參考文獻……………………………………………………239003第一篇?
孩子發展4—5歲的孩子逐漸適應了幼兒園生活,活動能力顯著提高,自理能力增強,認知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也越來越喜歡與同伴交往。具體表現如下:身體動作及協調能力更加靈活。能拍球、接球、對準目標踢球,會跳繩、跳躍、單腳站立等,能自己吃飯、刷牙、洗臉,會扣扣子、拉拉鏈,能分辨衣服的前後,自己穿好衣服鞋子。精細動作也有較好的發展,喜歡剪剪、貼貼、塗塗、畫畫等。
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也有一定發展。慢慢建立起時間與數字的概念;對藝術、謎語、漫畫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不但了解事物的現象,還主動了解原因、結果和相互關係等。做事的自覺性和持久性比之前都大大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增強,詞彙量大大增加,能複述聽過的小故事。
在集體活動及生活規範的約束下,孩子逐漸學會控製衝動,情緒更加穩定。這一時期的孩子渴望得到成人關注,會向父母表達積極情感;對老師有禮貌;比之前更喜歡與同伴交往,樂意分享食物和玩具,玩耍時能遵守秩序,合作意識也開始萌芽。
本篇內容探討家長如何根據孩子這一時期的特點,為其提供適合的發展空間,與孩子有效互動,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第1課保護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主動探究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孩子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或現象進行主動觀察和探索的積極行為。家長如何做才能既保證孩子的安全,又保護好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呢?
案例奶奶去幼兒園接安安,安安跟奶奶打了個招呼就飛快地跑向種植園。奶奶在後麵喊著:“慢點,慢點!”在油菜花叢前,安安仔細觀察飛舞的小蜜蜂,說:“小蜜蜂,你在采花蜜嗎?”“小蜜蜂,你是怎麼采花蜜的呢?”“咦?小蜜蜂的腿上是什麼?圓圓的……”這時奶奶追了上來,看到安安正在看蜜蜂,還有伸手去碰的意思,就一把拽住安安的胳膊,大聲製止道:“哎呀!小心蜜蜂蜇了手!”然後強行拉著安安回家了。
回到家,安安一直噘著嘴不高興。媽媽問怎麼了,奶奶說:“差點讓蜜蜂蜇了!”安安生氣地說:“蜜蜂沒蜇我,我就是想看看蜜蜂腿上的小球球。”媽媽笑著說:“原來安安想觀察蜜蜂呀,一會兒吃完飯,媽媽帶你去小區王奶奶的小菜園裏看蜜蜂。”聽了媽媽的話,安安開心地笑了。媽媽接著說:“不過剛才奶奶的擔心是對的,如果打擾了蜜蜂工作,它是會蜇人的。你要謝謝奶奶拉住了你,才沒被蜜蜂蜇到。”安安點點頭,大聲說:“謝謝奶奶!”全家人都笑了。
接下來的幾天,爸爸媽媽帶著安安,遊覽油菜花田,參觀養蜂人的蜂箱,品嚐蜂蜜,與安安一起閱讀繪本、書籍,開開心心尋找蜜蜂的秘密。
002第一篇?孩子發展分析上述案例反映出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索的熱情,也體現了家長不同的應對方式對孩子產生的不同影響。
一?探索是孩子的學習方式隨著孩子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的發展,四五歲的孩子會發現世界原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聯係的,而這些聯係多是一環扣一環的,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表現得更加強烈,會通過對周圍世界的不斷探索,獲得並積累認知經驗。“愛探索”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典型特點。
案例中的安安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種植園裏的小蜜蜂,但是還沒來得及去觀察,老師就組織小朋友回教室了。所以當奶奶來接時,安安就第一時間“跑”向了種植園。他對“觀察蜜蜂”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所以會自發地、積極地去觀察、去探究、去發現,並通過自言自語的方式來表達疑問和調節行為。
探索是孩子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途徑,對於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增長知識、鍛煉意誌、培養科學探索精神,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家長的應對方式影響孩子探索的行為當今家庭普遍存在“長輩多、孩子少”“隔輩親”等現象,家長竭盡所能,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舍不得孩子動手,舍不得孩子吃苦,更舍不得讓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麵對家長的保護,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主動探究世界的熱情和欲望被遏製。家長應該解放孩子的手腳、大腦,激發孩子探索未知的熱情,並與孩子一起感受、體驗、探究、發現。
案例中的奶奶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發現孫子可能會被蜜蜂蜇的情況下,強行拉走了安安,致使安安的觀察和探索終止,雖然這種做法不可取,但奶奶保護孫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慶幸的是,安安的爸00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爸媽媽采取了及時有效的補救措施,保護了孩子探索的熱情。首先,媽媽接納、理解、認同了孩子生氣的情緒,安安負麵的情緒得以自然流淌,有利於健康情緒的發展;其次,媽媽借助於小區裏麵王奶奶家的菜園,給孩子提供繼續觀察、探究的機會;第三,媽媽是一位善於營造溫馨家庭氛圍與和睦家庭關係的高手,在安撫孩子情緒後,引導孩子學會移情,從奶奶的角度感受奶奶對自己的安全保護,體驗奶奶對自己的愛;最值得讚揚和大家學習的是,安安的爸爸媽媽給孩子的探究熱情創造了最大的空間和機會,通過遊覽花田、尋訪養蜂人、閱讀書籍等多種途徑,釋放孩子的探究熱情,助力孩子的探究行為。
建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家長要善於發現並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激發孩子的探索熱情。
那麼,如何保護好孩子積極主動的探究熱情呢?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一轉變觀念,珍視孩子主動探究的願望4—5歲的孩子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常常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周圍的004第一篇?孩子發展小動物特別感興趣,處於動物敏感期。作為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珍視孩子主動探究的願望,意識到孩子的這種主動探究行為中蘊藏著珍貴的教育價值,並不是“胡鬧和瞎玩”的行為;避免溺愛和包辦代替,放棄讓孩子“不吃虧,少吃苦”的錯誤思想,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探究。
二情感支持,保護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當孩子表現出積極探究的熱情和行為時,家長要接納、認同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給予情感上的最大支持。另外,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在親密度高的家庭環境中,能表現出較多的探究行為;而在矛盾性較高的家庭中,孩子則表現出更多的抑製性行為,害怕探索周圍的新異刺激。因此,家長要用心、用愛、用情,創設安全溫馨的家庭環境與氛圍,引發、保護、支持孩子主動探究的熱情和行為。
三拓展空間,將孩子的主動探究引向深入瑞吉歐有句名言: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並及時地反拋給孩子。家長在保護、支持孩子探究熱情的基礎上,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需要,挖掘蘊含的價值,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適時適當地拓展孩子探究的空間,將孩子的主動探究引向深入,延伸至家庭以外的社區和大自然,讓孩子在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在與大自然及其事物的相互作用中獲得豐富的體驗和認知。
00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四豐富材料,助力孩子持續進行觀察探究家長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參加實際的探究活動,密切關注孩子的探究行為。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巧妙地提供豐富的材料,助力孩子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和行為。如,當孩子害怕蜜蜂蜇不敢近距離觀察蜜蜂時,家長可以提供遮麵網和放大鏡等材料;當孩子想獲取更多關於蜜蜂的秘密時,家長可以提供相關書籍、繪本或者與孩子一起上網查看視頻、資料等;還可以提供彩筆、畫紙,鼓勵孩子將觀察和發現記錄下來。
五遷移延伸,引導孩子在對比中觀察探究家長要保持和幼兒園及教師的密切聯係,關注孩子在幼兒園中開展的各種活動,將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延伸到家庭中,家園同時開展,引導孩子在對比中觀察、探究。要保證孩子有充足的觀察探究時間,使其獲得更加完整的知識經驗,形成認真專注、樂於探究的良好品質。
六科學評價,激發孩子深入探究的熱情在對孩子的探究進行評價時,很多家長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探究結果上,用“好不好”“對不對”來評價總結,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因為評價不當,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後續探究的熱情與願望。家長應將評價集中在孩子的探究行為上,而非孩子本身。多鼓勵、少批評;多表揚、不取笑;多支持、不挖苦。鼓勵、表揚不定用“你真棒”“你真乖”,要聚006第一篇?孩子發展焦孩子具體的行為,如:“你發現了蜜蜂腿上的球球,那是它的花粉筐,你觀察得真仔細!”七允許出錯,讓孩子在試誤中獲得探究經驗4—5歲的孩子經驗還不豐富,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安全和自護意識等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肯定會經曆很多挫折與失敗,麵臨很多挑戰。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合理,不要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允許孩子出錯、失誤。要把孩子的出錯和失誤轉化成教育的良機,幫助孩子在失誤中獲得探究經驗,理解科學的本質,培養孩子從小愛科學的情感。
思考與應用請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與孩子一起選擇並種植一種植物,蔬菜、花卉都可以,與孩子一起觀察植物生長變化的情況,鼓勵並幫助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帶孩子到社區、花卉或蔬菜基地、大自然中進行持續的觀察探究;與孩子一起製作植物生長的親子繪本;幫助孩子在觀察探究中獲得植物生長的完整經驗,激發孩子科學探究的興趣。
00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第2課幫孩子邁出分享的第一步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分享,和小夥伴們在一起時,經常會發生搶玩具的現象,家裏有什麼好吃的,他也會獨自占有。這樣的行為表現,讓家長很沒麵子,也讓他們非常擔心和著急——“孩子這麼小就如此自私,長大之後會怎麼樣呢?”有些家長甚至會采取一些錯誤的方式,強行要求孩子與別人進行分享。那麼,為什麼孩子不愛分享?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呢?
案例春節假期,舅舅帶著3歲的樂樂來到小傑家裏做客。小傑見到弟弟非常高興,抱著弟弟親個不停,媽媽把家裏的玩具都拿了出來,並且告訴小傑要和弟弟一起高高興興地玩。可是媽媽剛離開不一會兒,兩個小朋友就發生了衝突,原來小傑和弟弟都非常喜歡其中的一輛超級飛俠的玩具汽車,小傑看見弟弟拿著他的玩具汽車玩得很開心,就一把搶了過來,說“這是我的玩具,不能給你玩。”媽媽告訴小傑要和弟弟一起分享,小傑卻說“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弟弟給我弄壞了怎麼辦?”媽媽拿來一些零食給弟弟吃,小傑卻把裏麵的果凍都挑了出來,一邊挑還一邊說:“讓弟弟吃餅幹和沙琪瑪就行,果凍是我最愛吃的,不能讓弟弟都給我吃光了。”媽媽再三告訴小傑:“弟弟是客人,小傑要把好吃的東西和弟弟一起分享。”可是小傑就是不肯將果凍拿出來。
008第一篇?孩子發展分析分享是孩子後天習得的行為,它是親社會性的一種體現,是主動、自願的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所以,分享行為是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隻有當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到一定水平,擁有產生分享行為的內部動機與機製時,才有可能產生分享行為。影響孩子分享意識建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一?受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個體發展階段理論,4—5歲的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考慮別人的立場和感受。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分享的含義,他們認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很少主動分享自己擁有的物品。但是,對於自己熟悉的家人或者玩伴,有時候會做出分享行為;在權威者,比如家長、老師的要求下也會進行分享。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被動分享多於主動分享。
二?受家庭教養方式和教養環境的影響當前社會獨生子女眾多,“N+1”的教養模式使多數孩子在家庭中都受到了過度的關愛,從小便形成了“一切都是我的”“所有人和物都要為我服務”的獨占心理。有的孩子由於教養環境單一,他們與同齡孩子接觸的時間有限,生活中缺乏分享的機會,更體會不到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因此一旦麵對分享的需要時,孩子便會感覺不適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三?家長錯誤的“分享教育”懂得分享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同伴的接納,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而不愛分享的孩子,由於缺乏與同伴的交流,阻礙了與他人的交往,更容易出現社交退縮和心理問題。有的家長雖然注重了對孩子的分享教育,但卻00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是“偽分享”。如,莉莉的媽媽經常會教育莉莉要把好吃的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但當莉莉真的拿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時,大家又會說:“乖孩子,你自己吃吧,我們不要。”這種“偽分享”的行為不是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反而讓孩子感到被欺騙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對分享行為本身喪失愉悅感,從而也破壞了孩子建立正常的分享意識。
建議一尊重孩子,不強迫分享真正的分享行為應該是孩子主動自願的,家長切勿強行要求孩子進行分享,更不要批評孩子不分享的行為。有時孩子明明不樂意分享,甚至眼淚汪汪的,但家長卻百般勸說,甚至強行給其他小朋友分享。這樣的“分享”已經喪失了分享的真正意義,會使孩子害怕分享、討厭分享,以後也更加不願意與人分享。家長可以把選擇的權利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決定哪一件是可以與別人分享的,哪一件是希望自己珍藏的,哪一件是願意與這個小夥伴分享而不願意與那個小夥伴分享的……在“分享”這件事上,當孩子有權選擇分享的物品、分享的對象與分享的時機時,他才會真正願意去分享。
010第一篇?孩子發展二移情訓練,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凡事要懂得謙讓;《彩虹色的花》講述的是分享與付出的快樂;《金色的房子》中小女孩因為自私失去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大家共享她漂亮的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家長可以選取類似的繪本或故事,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分享,在故事的情境中對孩子進行正麵的引導,引發孩子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平時在家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你的東西,並告訴他,我願意和你分享,分享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讓孩子知道分享不僅會給別人帶來益處,自己也會有好心情。
三創造條件,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分享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創設分享的情境和機會。比如,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與小夥伴交換玩具,讓孩子知道把玩具給了別人後,別人會歸還的,同時自己也玩了別人的玩具,獲得了更多的快樂。這樣,從交換開始的分享,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然,如果孩子想交換玩具但被拒絕時,家長可以及時把握時機,對孩子說:“別人不給你玩玩具,你是不是不開心啊?”“如果別人想玩你的玩具,而你不讓他玩,他會不會也一樣不開心呢?”激發孩子反思,讓孩子體驗不分享的後果。家長也可以準備一些可以分享的食品或玩具等,讓孩子邀請他的小夥伴來家中一起玩耍。通過與同伴的交談與玩樂,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01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四及時強化,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當孩子發生了分享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其強化效應對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行為很有必要。如果及時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孩子將獲得積極的、愉悅的體驗,為了再次獲得這種愉悅的體驗,他們會重複表現出這種良好的行為。
實驗證明,強化出現得越及時,效果越好。所以,當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小夥伴玩或將自己的零食與家人共同分享時,家長可以用微笑、撫摸、讚許的目光來強化孩子的行為,也可以進行口頭表揚。一定要注意,表揚的內容越具體,效果越好,不要簡單地說“你真棒”“你真是個好孩子”,而要說明“我看到你把玩具借給別人玩,你知道分享了,真棒!”“你能將好吃的和媽媽一起分享,媽媽心裏很高興。”五榜樣示範,家長要成為孩子的鏡子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係的,孩子的行為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往往是他模仿的對象而成為孩子的榜樣,因此家長要多為孩子樹立正麵的、積極的、向上的榜樣。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首先要做好表率,讓熱愛分享成為家庭的風氣。家中買了好吃的食物,家人要共同分享,即使爸爸、媽媽或其他長輩有人不在場,也要提醒孩子為其留出一份。媽媽做了好吃的餐點,也可以邀請鄰居或者朋友來家中品嚐。
012第一篇?孩子發展另外要讓孩子知道,除了物品可以分享,情感的分享也很重要。家長可以利用每天晚上睡前的時間,和孩子分享一天之中開心的事情、不開心的事情以及難忘的事情等。久而久之,不僅親子關係更加親密,孩子也能逐漸養成分享的意識。
思考與應用在孩子生日來臨之際,請為孩子舉辦一個生日會。生日會上需要的玩具、蛋糕、糖果等物品,請孩子參與準備。讓孩子邀請他的好朋友們前來參加,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01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第3課正確對待“審美敏感期”?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孩子會不會“愛美”呢?我們知道三到六歲是孩子發展的敏感期。說到敏感期,大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其實,審美敏感期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但它常常被大家忽視了。什麼是“審美敏感期”?審美敏感期是指發生於2.5-5歲之間孩子的審美行為趣向,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願望和審美標準,尤其是女孩子對自己的衣著和服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中班時期(4—5歲),他們有了自主意識,審美敏感期表現得更加明顯,家長若能仔細觀察、科學引導,將會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案例班裏有一個小姑娘叫明珠,長得很漂亮,也很有主見。她每天來幼兒園都很晚,有一天媽媽送她來到幼兒園已經上午十點多了,兩個人都是生著氣來的。和她媽媽溝通之後才知道,明珠每天六點半左右就起床了,就是在家裏磨磨蹭蹭,非得自己選衣服,有的時候冬天非要穿夏天的裙子,母女倆經常會因為選衣服、穿衣服,鬧得不愉快。
媽媽想讓孩子穿某件衣服,而孩子非要穿自己選的衣服,媽媽不同意,孩子就一直在那鬧。
另外一個小女孩瑤瑤,和她的情況特別不一樣。媽媽送瑤瑤上幼兒園經常會拉著老師小聲說:“老師,你給瑤瑤說一聲,讓她穿裙子好不好?我給她買了許多好看的裙子,但是瑤瑤就喜歡穿褲子,接近小男孩穿的那種,顏色也比較暗淡。”014第一篇?孩子發展分析像明珠小朋友的這種情況,我們經常會聽家長講起。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女生,都會因為穿衣服和爸爸媽媽鬧很久。而瑤瑤這種情況也存在,相對來說少一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審美敏感期沒有得到重視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審美敏感期,或者根本沒有發現,更談不上關注與重視了。許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臭美”、“任性”。
比如明珠媽媽,她認為孩子太執拗,不聽話,但是卻沒有意識到其實這正是孩子進入審美敏感期的表現。孩子自主意識有了發展,有了自己的審美,但還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他們渴望自己做決定,想穿自己認為漂亮的衣服。當孩子出現這種狀況,是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方式和親子互動是有關係的。瑤瑤小時候一直穿哥哥的衣服,即使後來給她買衣服,都是媽媽選,沒有問孩子的意見,而媽媽買的衣服基本偏暗色,偏男生款式,隻是現在覺得女兒大了,開始給孩子買帶花的衣服,可是孩子的敏感期沒有很好地抓住,導致出現了現在令她頭疼的現象。
二?家長未及時發現,給予正確的引導很多家長對於各個年齡段孩子身心發展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於孩子發展的敏感期的特點知之甚少,更不懂得如何進行恰當的引導。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大多采用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或予以強硬拒絕,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三?受到身邊同伴或成人的影響幼兒園小朋友的模仿能力較強,身邊的同伴和成人的言行、愛好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比如孩子聽到同伴說某件衣服好看,他就會一直穿這件衣服,即使髒了也不願意換;看到哪個小朋友穿的衣服好看,就非01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要爸爸媽媽去買同樣的來。如果孩子的審美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會不停地哭鬧,甚至一整天都非常不開心。所以,當孩子出現這些要求時,家長首先應該想到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到了,並用正確方法加以引導。
建議如果孩子到了審美敏感期,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正常的且並不可怕,主要在於我們怎樣去幫助、引導他們。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呢?下麵給大家幾點建議:一對孩子要理解尊重,保護好孩子的審美敏感期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孩子不願意在外麵上廁所,嫌外麵的廁所髒;還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玩具壞了一點就很著急,哭鬧不止,非要家長給他修成原來的樣子;還有的小朋友衣服髒了一點,就不願意空,非要家長給他換衣服。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是孩子追求美的表現,家長切不可認為這是孩子任性胡鬧,而應該正確分析,看孩子是不是到了審美敏感期,然後保護好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如遇到上述情況,家長可以幫他把廁所打掃幹淨,可以將玩具修好,給孩子換一件幹淨的衣服。家長隻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嗬護好孩子的審美敏感期,才能夠更好地促進016第一篇?孩子發展孩子審美能力的發展。
二正確看待,注重科學引導在給孩子穿衣服方麵,家長經常是想給孩子穿哪件就穿哪件。有時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審美,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非要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當孩子出現挑衣服的行為後,家長首先要分清情況,然後采取相應的引導方法:(一)如果符合當時季節的衣服,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穿什麼衣服,如何穿搭等,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給他們自主發展的空間。
(二)如果因為衣服的問題孩子經常在早上與家長爭執不下,家長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和自家的寶寶一起討論明天穿哪套衣服,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搭配,家長再給予一定的建議。有效的親子溝通能更好地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三)家長給孩子買衣服時可以與孩子一起選擇,賦予孩子主動權和選擇權,給孩子提供更多接觸美的機會,不把自己的審美觀強加給孩子。
(四)平時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相應的玩具或繪本,例如打扮洋娃娃之類的,讓孩子給洋娃娃搭配衣服,準備首飾,設計發型等,特別是女孩子,她們比較喜歡芭比娃娃之類的,也喜歡設計好看的發型。我們不妨讓孩子們在遊戲的過程中增強審美能力。
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喜歡穿的衣服或鞋子根本不是當時季節應該穿的,家長引導時可以借鑒以下方法:01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幼中班學堂(一)引導孩子認識季節,知道什麼季節有什麼樣的特點,觀察人們在不同的季節穿什麼樣的衣服。
(二)如果孩子仍舊堅持,家長可以讓他親身感受一下,當他認識到天氣非常冷或非常熱時,他自己就會慢慢懂得根據季節特點穿戴衣物了。
(三)經常和孩子一起整理衣櫥,讓孩子在動手整理的過程中感知每個季節衣服的特點,並學會歸類。
三創造更多的機會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家長如果能抓住孩子的審美關鍵期,創造更多的機會幫助幼兒提升審美能力,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多帶孩子去逛圖書館,聽音樂會,看藝術展欣賞名畫等,不是刻意為了學習,而是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美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另外,在周末或是假期的時候,多帶孩子去大自然欣賞自然界的美。